所有生物,都得繁殖後代,才能讓自己的種族延續下去。在眾多繁殖手段里,兩性繁殖最為常見。
但是,你有沒有想到,為什麼幾乎所有生物都選擇了兩性繁殖?選擇其他方式,比如分裂,不是更高效嗎?
其實選擇兩性繁殖,有多種原因:
(一)讓後代有更多樣的基因
兩性繁殖就是需要一個雄性和一個雌性來產生後代。在這個過程中,雄性和雌性的生殖細胞會把各自的基因組合在一起。在形成生殖細胞的時候,基因會重新打亂分配,就像洗牌一樣,這樣產生的後代基因就和父母不完全一樣,有了更多變化。
比如說人類,孩子會繼承父母雙方的一些特徵,像眼睛顏色、身高等等,但又不是完全複製父母。這種基因的多樣性有很大好處。當環境發生變化,比如氣候變了或者出現了新的疾病,因為有各種各樣基因組合的後代,就更有可能有一些個體能適應新環境,讓整個種群不至於滅絕。
(二)有利於好的基因突變傳播,去掉壞的基因突變
要是某個生物個體發生了一個好的基因突變,在兩性繁殖時,這個突變就可能和其他好的基因一起傳給後代,慢慢地在種群里擴散開來。相反,如果有個壞的基因突變,在繁殖過程中,因為基因的重新組合,有這種壞基因的後代可能因為不適應環境就被淘汰了,這樣壞的基因突變就不容易在種群里一直留存。
(三)推動生物進化得更好
兩性繁殖還有個性選擇的過程。雄性為了吸引雌性,往往會發展出一些特殊的特徵或者行為。像雄孔雀有特別漂亮的大尾巴,雄鳥會唱出好聽的歌。雌性就會根據這些來挑選配偶,這就促使雄性不斷進化得更有吸引力,而雌性也會在這個過程中選擇更健康、基因更好的雄性,雙方都在這個互動中變得更適應環境,這就是協同進化。
除了兩性系列,有其他的繁殖方式嗎?當然是有的。
比如:
雌性繁殖
不用雄性幫忙,自己就能生寶寶。像一些蚜蟲、部分蜥蜴還有某些魚會這樣。拿蚜蟲來說,在環境好的時候,雌性蚜蟲不需要和雄性交配,自己的卵就能直接發育成小蚜蟲,而且這些小蚜蟲的基因和媽媽幾乎一模一樣。
這咱繁殖速度超級快。不用找對象、談戀愛、交配,雌性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生寶寶上,所以種群數量能迅速增加。比如春天植物很多的時候,蚜蟲就靠孤雌生殖大量繁殖,很快就能占領一片植物,不愁吃的。
無性繁殖
無性繁殖有好幾種形式。細菌是通過簡單的分裂,一個細菌分成兩個一模一樣的細菌,就像把一個東西掰成兩半。真菌呢,很多是產生孢子,這些孢子像一個個小種子,在合適的地方就會長出新的個體。比如酵母菌,它在營養充足的時候,會從自己身上長出一個小芽,這個芽慢慢長大就變成一個獨立的酵母菌了。
如果生物生活的環境一直比較穩定,無性繁殖就很高效。不需要複雜的交配過程就能生出很多後代,在資源競爭里就有優勢。像深海熱泉周圍的一些古細菌,那裡環境極端但變化不大,無性繁殖能讓它們一直保持適應這種環境的基因,一代一代傳下去。不過無性繁殖也有問題,因為沒有基因的混合和重組,後代的基因都差不多,如果環境突然變了,可能整個種群都難以適應,面臨危險。
雌雄同體的自體受精。
有些生物既是雄性又是雌性,像蚯蚓和蝸牛的一些種類。它們可以自己給自己受精繁殖後代。這樣的好處是在周圍沒有其他同類可以交配的時候也能生孩子,增加種群數量。
那麼,有沒有可能,動物,或者說人類,有一天會進化成其他的繁殖方式。
隨著基因工程技術的飛速發展,從理論上來說,有可能對繁殖方式產生巨大影響。例如,如果能夠精準地編輯生殖細胞的基因,或許可以創造出一種新的繁殖方式。科學家也許可以模擬孤雌生殖的過程,在人類中通過技術手段激活女性卵母細胞的自我發育能力,使其不需要精子受精就能發育成胚胎。不過,這涉及到巨大的倫理爭議,並且目前的技術還遠遠達不到安全、有效地實現這一目標的水平。
在一些科幻設想或者極端的進化推測中,如果地球環境發生了災難性的、長期的變化,使得兩性繁殖變得極為不利,人類和動物可能會逐漸進化出其他繁殖方式。例如,假如全球遭受嚴重的輻射污染,導致大量雄性個體失去生育能力,在這種極端情況下,可能會促使某些物種(包括人類)的雌性個體進化出孤雌生殖的能力。但這種進化需要漫長的時間,而且前提是在這種極端環境下物種還能存活足夠長的時間來適應。
但是這會引起一系列的問題,比如無性繁殖,也就是分裂方式,那麼新出生的孩子,是母體自己呢,還是母體的孩子?叫爸爸還是叫媽媽。
- 自然問答
- 答案列表
為什麼幾乎所有生物都選擇了啪啪啪來繁殖後代[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