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老式彈棉花機多半靠人力,絲綿和棉花耗費人力差不多。老式彈棉花機的彈花部位由三對木鼓組成,每對皆分為內外鼓,形如半圓,內鼓外面釘有鋸條50根,外鼓裡面釘有鋸條40根。內鼓裝在外鼓裡面,安有鐵軸可以轉動,動力亦依靠人力踏動腳踏板,傳動機構由大小飛輪,皮帶盤,皮帶,齒輪,滾軸等組成。工作時,先將皮棉平鋪在機體蓋上,用滾軸帶動,然後工人踏動踏板,全機開始轉動,皮棉由滾軸帶入機內,依次經過三對內外鼓,經鋸條摩擦後皮棉即彈松成為絮棉,隨竹廉從出棉口出來,經壓棉杖輕壓,成為薄絮片,全過程除最初鋪棉用手工外,其餘均在機內完成。明代棉花加工器具為彈花椎弓,中華民國初期才改用木製箱式彈花弓,沿用到建國初期。1960年以後中國在日本引進了第一批彈棉花機,簡稱彈花機。經過幾十年技術改良創新,已經逐漸演變成為全自動一體化多功能的機械化設備。
- 文化問答
- 答案列表
老式的彈棉花機能把絲綿摻裡面嗎[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