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是指我國20世紀60年代中和70年代末的「文化大革命」時期,在中學畢業被分配到農村「上山下鄉」、「插隊落戶」、「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初、高中青年學生,是我國特定歷史條件下的一個特殊現象.1962年以後,由國家統一分配的,從大中城市下鄉的中學畢業生,其中「文革」期間畢業的「老三屆」以及其後陸續從中學畢業的城市青年,成為「知青」的主體。
- 自然問答
- 答案列表
知青是什麼時候:知青下鄉什麼時候[朗讀]
知青插隊,通常是指1980年以前中國城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一種模式.一般特指「上山下鄉運動」中高、初中畢業生到農村生產隊和普通社員一樣掙工分、分紅分口糧的模式.起始於1968年,結束於70年代末結束.1968年12月,當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屆學生,後來被稱為"老三屆"),全部前往農村插隊落戶;結束於上世紀70年代末.上山下鄉,並非始自文化大革命,它是從20世紀50年代便被倡導,至60年代而展開,70年代末結束。
知青是當初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產物,那時主席號召知識分子要融入農民階級,知識青年下鄉接受改造,讓知識青年服務於農村,發端於20世紀50年代初期,並在60年代初掀起初瀾、「文化大革命」期間席捲全國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運動.知青文學多半是對那段歲月的回顧,因為期間經歷多半是痛苦的,於是就成了對過去傷痕的回顧,因此又稱為傷痕文學。
當時並沒有停知青下鄉,但是,78年高考需要下鄉去的才能報名.留在城裡的人要符合不下鄉條件,所以.1978年有知青下鄉.雖然是少數人,應該是最後一批吧!現在出現的'新知青'是只'三支'青年。
自1955年報載河南省郟縣大李莊鄉的一批中學畢業生回鄉參加農業合作化運動,到1960年,知識青年下鄉處於試驗階段,規模很小.那時候的知青基本是指原為農村戶口畢業後又回到農村,稱之為"早期知青",或者稱"返鄉知識青年","早期知青"也有城市批量有組織的支邊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