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作為輔助編碼時只需輸入發音的聲母,只有用「gbk切形」查難字時才會用發音的韻母。自然碼的輔助形碼只取兩個部分,即「部首」和「部件」。在漢語中,一種發音有很多同音字。如「tian」這個發音,就有「天、田、添、填、甜、恬、舔、掭、腆……」等,在普通拼音或雙拼輸入法中,要輸入其中的 一個字需要選擇,有時還要翻頁,很不方便。自然碼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採用了輔助碼,引入漢字的偏旁部首發音的聲母作為音碼的補充部分,較好地解決了音碼方案中的重碼問題。自然碼在。
6、0b以後的新版本中採用了新的輔助碼,新方案是在原來的輔助形碼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完成,遵照1997年國家語委和國家新聞出版署聯合公布的《信息處理用gb13000.1字符集漢字部件規範》改進而來。新方案比舊方案更加簡單,二義性也更少,而增加的重碼並不太多。新的輔助形碼方案中採用了最直觀的切分方法「切形」,按漢字「形聲字」和「會意字」組字的原則。將漢字全部視為由兩個部件即半邊字組成,然後分別用這兩個字的雙拼聲母作編碼。對於不可拆分的獨體字,拆分按照書寫的順序取筆畫的讀音。
- 體育問答
- 答案列表
自然碼的輔助碼到底怎麼用[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