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常委會:
根據常委會2016年監督,9月份召開的常委會會議將聽取和審議省政府關於我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情況的報告。為了做好這項工作,從3月至9月上旬,我委先後組織赴廣西、湖南、海南、山東等兄弟省區學習考察,並在省內多地開展有關調研活動。4月中旬、9月上旬,劉群英副主任先後帶隊赴龍岩、長汀、上杭,廈門、同安等2市3縣區調研;8月中旬,宋閩旺主任帶隊赴福鼎、壽寧、周寧、屏南等4縣調研;我委還組織赴莆田調研。調研組認真聽取各地政府彙報並與有關單位、人大代表等座談,召開5場座談會,實地察看市、縣區級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社區文化服務中心、鄉鎮文化站,村級文體廣場、農家書屋、廣播站等,廣泛聽取社會各界意見,了解掌握我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基本情況和主要問題。
一、基本情況
(一)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機制逐步完善。我省各級政府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各地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從機制上保證文化發展與經濟社會建設規劃同步、建設同步、發展同步。著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頂層設計,成立由省文化廳牽頭、25家單位組成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組,帶動全省各市、縣開始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相繼制定《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福建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2015—2020)》《關於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實施方案》《關於做好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為推進我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了有力政策保障。不斷加大財政投入,逐步健全財政保障機制,全省文化事業費財政撥款從2011年的11.3億元增長到去年的19.1億元,年均增長14%,人均財政撥款及占財政支出比重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二)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初步建成。「十二五」時期,我省基本實現省、市有圖書館、藝術館、博物館,縣市區有圖書館、文化館,鄉鎮街道有綜合文化站,村和社區有文化活動陣地的目標,覆蓋全省的省、市、縣、鄉和村的五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初步形成。截止2015年底,全省建成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90個,文化館(藝術館、群眾藝術館)97個,博物館119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1125個,行政村和城鎮社區文化服務點(含農家書屋)13918個,各類文化藝術表演團隊近千個,激情廣場群眾性文化活動點2000多處,相對固定的群眾文化活動隊伍20000多支。大力抓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公共數字圖書館、公共電子閱覽室等三大數字文化惠民工程建設,2014年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實現全省鄉鎮的全覆蓋,目前所有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均已建立電子閱覽室。2012年全省提前三年實現廣播電視村村通建設任務。
(三)公共文化服務質量明顯改善。各類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在繼續開展公益性演出、展覽、培訓、輔導等傳統服務基礎上,創新方式方法,拓寬服務渠道,增加服務內容,公共文化服務吸引力和群眾滿意度不斷提高。全省文化部門管理的博物館(紀念館)、公共圖書館、美術館、文化館、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等「四館一站」已全部向社會免費開放。大力組織推進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建設,廈門、三明、福州先後成功入選,推動全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工作得到進一步提升。創新公共文化服務工作機制,2004年創立至今的「福建藝術扶貧工程」開創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新模式;廈門「社區書院」集居民教育、文體活動、群眾議事於一體,成為我省社區文化建設的重要品牌。率先在全國設立村級文化協管員,目前在聘協管員達14800多名,已覆蓋全部行政村,成為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力量。全省公益性文化單位的活力明顯增強。
(四)公共文化服務產品供給日益豐富。積極培育和打造群眾文化活動品牌,群眾文體隊伍呈遍地開花之勢,湧現出諸如福州「激情廣場大家唱」、廈門「書香鷺島活動月」、莆田「我的舞台我的夢」、龍岩「文化惠民周周有戲」、寧德「中國微演藝」等一大批知名品牌,惠及城鄉廣大群眾。著力拓寬公共文化供給主體和手段,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一些民辦文化機構得到扶持發展,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補充。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廣泛開展公益性惠民演出,2014年全省77個國辦藝術團體組織公益低票價演出11320場,受益群眾約858萬人次。加強文化藝術精品創作與生產,推出了閩劇《林則徐復出》、莆仙戲《葉李娘》、雜技情景劇《平安號》、大型舞劇《絲海夢尋》、畲族舞劇《山哈魂》等一批優秀文藝作品,藝術創作生產呈現可喜的新氣象。
二、存在問題
(一)公共文化服務城鄉短板有待補齊。雖然我省公共文化設施基本實現了按行政層級「全設置」,但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布局發展不均衡,沿海、城區的相對較好,內陸山區、鄉村的相對薄弱。一些縣區的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設施設備比較落後,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村級文化活動中心設施簡陋;現有的公共文化設施中硬體達到現行部頒標準的比例不高;部分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布局不夠合理,設施建成後被挪為他用等問題仍然存在。
(二)公共文化服務投入亟需加大。由於長期以來文化建設經費基數低,歷史欠賬多,財政投入的增長與文化發展的需求之間仍有不小差距。一些地方公共文化專項經費被擠占、挪用,地方配套經費沒有落實到位的現象時有發生。部分縣區政府的財政投入主要集中於添置文化設施,對公共文化服務、組織開展群眾活動的經費明顯不足;一些鄉鎮的文化投入沒有納入經常性財政預算,由縣財政視情撥付,有的村級開展文化活動主要靠跑單位、拉贊助,文化投入經費得不到有效保障。多元化文化投入體系尚未形成,社會化資金投入較少,激勵政策不足,政府有限的資金難以滿足公共建設的實際需要。
(三)公共文化服務質量仍需提高。公共文化服務同時存在供不應求、供非所求問題。隨著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群眾的文化需求不斷提升,但現有供給能力難以充分滿足需求。目前為群眾提供什麼樣的公共文化服務,基本上還是由政府部門指定或安排,事先並沒有對群眾文化需求進行深入調研,提供的一些文化產品群眾並不滿意,群眾參與程度有所下降,造成了文化資源和資金投入的浪費。比如,部分送下鄉的文化產品遭到群眾冷遇,「農家書屋」部分圖書長期閒置,「農村電影放映」活動在一些地方一些場次觀眾較少等。公共文化服務質量和水平有待提升?
(四)公共文化服務專業人才缺乏。部分公共文化機構人員編制為上個世紀定編,已遠遠不能滿足新時期公共文化工作的需要。鄉鎮文化站工作人員還不同程度存在「在編不在崗」、「專干不專」現象,村級文化協管員也多是村委會人員兼職或志願服務,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長期穩定開展。同時,大多數基層文化單位缺乏穩定的專業化隊伍且待遇偏低,人員年齡偏大,觀念相對落後,知識結構陳舊,能力和素質難以適應新時期基層文化建設的開展。
(五)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還需完善。雖然我省建立了由省文化廳牽頭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組,但公共文化服務多頭管理、條塊分割的現象還比較嚴重,各個部門擁有一些公共文化設施、隊伍和資源,往往是各自為政、自成一體,協調和統籌的難度較大。「重設施建設、輕管理使用」的現象仍具有普遍性,長效服務運行機制未能有效建立,一些公共文化項目建成投入使用後由於運營管理力度不足,使用率偏低甚至閒置,公共文化資源沒有實現最大社會效益。
三、意見建議
(一)夯實基礎,推動城鄉均衡發展。要把統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衡發展作為當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中之重,著力補齊短板,推進落實《福建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保障實施標準(2015—今年)》,引導文化資源向基層和農村傾斜,合理配置城鄉設施布局、服務提供、隊伍建設、資金配置。要大力推動蘇區、老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等欠發達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編制專項規劃,加大幫扶力度,力爭較短時間內使欠發達地區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有明顯改善。要把農村作為文化財政投入的重點,不斷提高對農村公共文化活動、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補助標準,彌補農村文化建設的歷史欠賬。要充分發揮民政部門在村居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將加強村居文化建設納入民政工作職責,做好村居文化建設工作的指導和督促落實,不斷豐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增強村居文化教育功能,提高居民文明素質。
(二)政府主導,加大財政投入支持。要積極探索建立穩定增長的公共文化投入機制,逐步提高文化事業投入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在保證公共文化建設項目資金的同時,逐步將公共文化服務運行經費納入各級財政預算,為公共文化服務長效運行機制的建立和運轉提供財力保障。要努力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機制,制定並落實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公益性文化事業建設的相關政策,採取購買服務、委託承辦、項目外包、稅收優惠、鼓勵捐贈等形式,引導社會力量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促進社會資金對公共文化的投入明顯增加。
(三)因地制宜,增強公共文化服務質量。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加強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建設,充分發揮文化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要加強對群眾文化需求的調查研究,建立文化產品的效果評估機制,針對社區居民、農民、外來工、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等不同群體,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以多元化的內容建設及服務供給,不斷增加公共文化產品的吸引力。要深入挖掘我省豐厚的傳統歷史文化資源,如朱子文化、閩都文化、海絲文化、紅色文化、畲族文化等,將其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開發培育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公共文化特色品牌,使這些資源煥發現代活力,服務現代生活。
(四)強化隊伍,提供專業人才支撐。省政府及機構編制部門要科學合理配備各級各類公共文化機構人員編制,並根據需要進行動態調整。對實行免費開放後工作量增如,現有編制難以滿足需要的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應當合理增加人員編制。要加強對農村文化隊伍的管理和使用,落實2010年中宣部、中編辦等六部委《關於加強地方縣級和城鄉基層宣傳文化隊伍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每個鄉鎮綜合文化站(中心)編制配備不少於1至2名,規模較大的鄉鎮可適當增加」的要求。要重視培養紮根基層的鄉土文化人才,壯大文化志願者隊伍,加強公共文化人才培訓,全面提高從業人員素質。
(五)深化改革,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要進一步完善黨委領導、政府管理、部門協同、權責明確、統籌推進的協調工作機制,採取有效措施支持和提高牽頭單位的協調效能。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決策部署,加快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整合分布在不同部門、分散孤立、用途單一的基層公共文化資源,實現人財物統籌使用。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合理布局大型文化場館、標誌性文化設施和群眾日常生活文化「綠地」,處理好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與管理使用的關係。
此外,調研期間,廈門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做法和經驗給調研組留下了深刻印象。建議省有關部門要認真研究總結廈門、福州、三明等國家示範區建設的好經驗、好做法,在全省宣傳推廣,充分發揮典型引路的作用。
- 範文問答
- 答案列表
社區工作者職業體系建設調研報告[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