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我嚴格按照市委的安排部署,認認真真地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中央和省市委作風建設的一系列制度規定,個性是反覆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到蘭考縣調研指導時的指示精神。同時,多渠道徵求各方面意見推薦,先後與市委主要領導、分管領導、鎮班子成員及村、站辦所負責同志進行談心談話30多人次,透過採取群眾提、主動認,照鏡子、自己找,上級點、自我對,交心談、互相幫,群眾議、共同查等方式,認真對照焦裕祿精神和三嚴三實要求,對自己幾年來的思想工作狀況,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對自身存在的問題有了清醒的認識,也有著深深的愧疚和自責。下面,就這些問題進行對照檢查,並剖析根源,明確整改措施,懇請同志們批評幫忙。
一、遵守黨的政治紀律狀況
本人政治立場堅定,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能夠自覺同黨中央持續高度一致,並堅決貫徹落實上級黨委和市委的各項決策部署,嚴格遵守黨的政治紀律。但按照黨章和領導幹部的標準衡量,還存在必須差距,主要有:
一是存在著對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基本要求學習不深不透的問題。尤其是對黨史和馬克思主義哲學掌握的不系統、不全面、不紮實。
二是存在著對一些社會不良思潮、不正確言論鬥爭不堅決、不徹底的問題。對一些亂髮牢騷、低俗的不良言論、段子、信息等,不能堅決抵制。
貫徹執行中央八項規定狀況:中央《八項規定》頒布實施以來,我反覆學習規定原文,深刻領會精神實質,認真執行調查研究、厲行節約等規定要求,三公經費支出嚴格按照財經制度執行,帶頭遏制職務消費。在公務用車、辦公用房、住房、家屬子女從業等方面,都沒有違反規定,從不出入私人會所,沒持有會員卡,沒有不當人情消費。今後也不出入私人會所,決不持有會員卡。但是,對照八項規定的要求還存在著工作方法簡單,接訪群眾耐心不夠,執行政策機械,關心弱勢群眾不到位。
二、四風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形式主義方面。
一是學習的主動性不強,與自身崗位需求差距很大。總認為學習是把軟尺子,工作才是硬指標,對理論學習抓得不緊、不實,態度不夠端正,應付學、被動學的時候多,紮實學、主動學的時候少,個性是對於一些重要的最新理論成果和上級新出台的政策措施,只滿足表面掌握,甚至是不用不學、急用現學、現學現用,沒有做到學以致用、學用結合,沒能構成指導實踐的有效方法和有力措施。比如:我鎮被市裡列為特色小城鎮發展重點鎮以來,需要對全鎮重新進行發展規劃,這就需要我這個鎮里的主心骨拿出具體意見,但是本人很缺乏這方面知識的系統學習,平時這方面知識了解的也不多,就身感力不從心。應對這麼一個全新的環境,對照自己崗位需要,自己的理論知識與城鎮建設工作經驗確實還不相適合,都與鎮的未來發展有很大差別。
二是在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上,用力不足。由於對村級基層組織建設工作重視不夠,片面地認為只要抓住村書記一個人就行,所以工作中存在著對村級幹部隊伍管理失之於寬,失之於軟的現象,導致個別村黨群、干群矛盾激化嚴重。比如:我鎮的前進村,由於村幹部為政不廉,偏親向友、與民爭利,沒有得到及時處理,導致群眾上訪告狀,多年來得不到很好地解決,幹群關係越來越激化,什麼工作也開展不了,有幾名群眾經常越級上訪,最後導致搶地,種地也不給錢,全都白種。聽話人、老實人也都紛紛起來告狀?
三是工作流於形式做表面文章,有的重點工作落實不到位。有時出於慣性思維,眼睛向上看的時候多,甚至工作導向出現了偏差,自覺不自覺的陷入形式主義中,出現了重形式、輕資料,重面子、輕里子的現象,導致一些重點工作沒有落實到位。比如,在完成去年春季造林工作時,我們應完成上千畝任務,可在任務落實上就突出1個三發村幾百畝大片地的任務落實,認為這樣做對工作會引起轟動效應,顯得壯觀,所以市裡有檢查就全往這片樹地領,而其它的任務就一表而過,不聞不問,只做表面文章。再比如,去年全市抓禁牧工作,一開始大家還都認認真真去管去抓,時間一長,就做表面文章,上面不查,下面就不管,上面緊,下邊就緊點,工作是推一推動一動,否則就視而不見,任其放牧。結果是工作整體效果不佳,沒有到達預期理想效果。這是典型的形式主義,長此以往,不僅僅傷害了基層幹部的心,而且人浮於事的現象會越來越重,行政效能也越來越低。
(二)官僚主義方面。
一是深入基層調研少,聯繫群眾不密切、不廣泛。由於平時多忙於事務性工作,導致自己下基層訪群眾的時間不多,對群眾疾苦了解得不夠多,即便是下去,大多為了應付檢查,調研的目的性和深度不夠,簡單找一些村級幹部、老黨員、老模範談談話,了解自己想要了解的問題,缺少真正的與群眾應對面談心、心貼心交流,沒有關心群眾想什麼、盼什麼、急什麼、要什麼,沒有真正和群眾打成一片,更沒有切實做到凡事為群眾著想,真心為群眾解難。比如,我們在包保困難戶上,每年只是由村、社區報名單,然後按名單送點米、面、油,也就象徵性地看一看,對困難戶根本不了解實情。再比如,我們鎮的特困戶李鳳茹一家三口人,李鳳茹小兒麻痹症、多發性腦梗,全家靠媳婦打工來維持一家的生活,兒子今年10歲,因家庭困難上不起學。像這類狀況的困難戶還有很多,平時我對這類群眾了解的實在太少了,對這一群體了解的不多、不深、不透,一天天只忙跑事務、迎來送往,根本沒有把老百姓的事放到心上,這是一種典型官僚主義表現?
二是群眾觀念淡薄,缺乏服務群眾的職責心。自己在謀劃發展和處理問題時,沒能站在群眾的立場想問題,對事關經濟發展的事項上投入的時間和精力較多,對一些打基礎、惠民生的項目投入的較少,導致一些群眾關心、關注的切身利益問題沒能及時進入視野。比如,在城鎮管理上,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垃圾點衛生問題、排水不暢問題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致使群眾對此不滿意,既影響了群眾的生產、生活,又影響了鎮政府的形象。再比如,在對待群眾上訪方面,有時遇到群眾上訪總有躲和怕的心理,躲躲閃閃,推推擋擋,不願直面群眾。此刻想想,還是自己缺乏換位思考意識,沒能把群眾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
三是民主意識不強,憑個人意識拍板定事。在工作中,過於強調個人的主觀意見,不注意、不重視班子成員和其他幹部的意見推薦,做事武斷。個性是處理時間緊、任務重的工作時,直接表態多,安排命令多,很少聽取其他同志們的意見。即便是在一齊討論,也多是我自己先發言、定調子,然後就命令式地要求班子分管領導高效率、保質保量的完成工作任務,沒有養成虛心納諫的民主作風,給同志們造成很大的壓力,不利於工作的有效推進。比如:在召開黨委會研究工作時,實際就是個通報會,總認為自己在鄉鎮工作這麼多年,論經驗、論水平都比其他人要高,因此在討論問題時往往都是自己說,即使別人有不同見解時也不予採納,時間久了,有傷同志們的工作用心性。再比如,去年居安房工程中,在沒有與其他領導溝通的狀況下,就召開支部書記會議,要求各村各自為戰,保證完成任務。任務雖然完成了,但是轉年有個別群眾找上門,由於人少監管質量把握不到位,個別戶出現了質量問題,有損形象。這是典型的官僚主義的表現,需要在今後工作中著力克服的問題。
(三)享樂主義方面。
一是進取意識有所懈怠,不願吃苦受累。在農村當黨委書記六七年了,年齡也大了,平時工作中也出現過干累了、歇口氣的想法,導致在精神上有所懈怠,小進則滿、安於現狀,在工作中求真務實、深入研究做的還不夠,無所作為,得過且過,工作不細緻、跑粗,必須程度上影響了工作質量。比如,在土地清查工作中,一開始就本著應付了事、得過且過思想,只是簡單安排布置,根本沒有把這項工作放到必須高度來重視,一方面思考,全鎮有17個村,幅員面積大,路遠、又不好走,還要入戶、到田間地頭,下一遍村太累。
第二方面思考,自己在農村干這麼多年了,差一不二就行了,向上面簡單的報些數,糊弄糊弄,在等一等、拖一拖就過去了。
二是存在求穩怕亂思想,守攤思想嚴重。缺乏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拼勁和闖勁,干工作總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有時還存在安於現狀、船到橋頭自然直的思想傾向,對有些工作覺得過得去就能夠,認為農村工作沒必要要求標準那麼高,缺乏較強的擔當意識和創新精神,導致一些具體工作沒有按照要求認真去完成。比如:還是土地清查工作,由於我本人認識不到位,感覺到此刻農村土地自從1982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以後30多年,雖然在1996年實行了第二輪土地重新發包,但有一部分村也是延續第一輪發包數字,根本沒有進行重新發包,其複雜性可想而知。因此,我就有觀望和等靠的思想,看看上級的態度再說,先別捅這馬蜂窩,由於我的認識有偏差,缺少干工作的拼勁,才造成我鎮土地清查工作滯後,給工作帶來嚴重影響。
三是艱苦奮鬥的作風有所弱化,有時圖安逸、講享受。近年來,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不知不覺中吃苦耐勞、艱苦奮鬥的弦慢慢放鬆了,滋生了講享受、貪圖安逸的不良行為。比如,穿衣服開始追求款式、樣式和品牌了,平時和親戚朋友聚會也講究地點了,有時花錢也大手大腳了,這都是享樂主義思想在作祟。
(四)奢靡之風方面。
一是存在辦公用房超標、辦公用品浪費問題。中央八項規定出台前,使用過帶有套間的辦公室,現已按規定整改。在日常工作中,由於自身對勤儉節約認識不深,對下屬管理的不嚴,以致造成水、電、辦公用品上的浪費現象時有發生,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和損失。
二是存在吃請請吃、收禮送禮問題。中央八項規定出台前,對社會上應酬風、隨禮風等不良風氣見慣不怪,參加過一些結婚、升學等請吃吃請活動,個性是接待上級領導時,還有超標準接待問題,有時為了增進感情,臨走還送過土特產品。自己也理解過熟人或關係好的同事過年、過節贈送的土特產品,總覺得是人之長情、禮尚往來,有時怕傷感情和面子,收下後,再給人家送點別的禮品,作為互贈。此刻想想,還是自己的拒收態度不堅決,原則性不強,對這種社會不良風氣的危害性認識不深刻。
三是存在公車超標、公車私用問題。中央八項規定出台前,存在公車配備超標準問題,用車上很難分公與私,公務車幾乎是專駕,界限在自己心裡就模糊,無論公與私,叫上司機就走人。這種做法極大地損害了機關幹部形象,損害了幹群關係,無形中給同志們帶了不好的頭。
三、產生問題的根源
深刻剖析上述問題產生的根源,主要還是在理想信念、宗旨意識、黨性修養及自我約束上有差距和不足,具體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理想信念不堅定,在總開關上出現了偏差。總覺得在日常的工作中只要真抓、真干就能夠了,用不著總提理想信念問題。對主觀世界的改造有所放鬆,重、輕理論學習,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自覺性不強,導致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個總開關上出現了偏差,進而在權力觀、政績觀和利益觀上出現了問題。因此,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行為和做法不警醒,對享樂主義、奢靡之風不抵制,出現了重面子、輕里子,重部署、輕落實的現象,出現了不怕群眾有意見、就怕領導看不見的心態,出現了貪圖享受的傾向。在一些小事小節上粗枝大葉、原則性不強,不能做到防微杜漸。
(二)宗旨意識不牢固,公僕情懷有所淡化。從南片小鄉到北部重鎮,覺得自己手中權力大了,說話的力度更大。但怎樣運用權力、行使權力確沒有做到過多的思考,有些權力的運用也沒有完全站在為促進鎮域經濟發展上。自負、自滿、自傲充斥著頭腦,驕氣、傲氣有所增長,譜和架子有些大了,慢慢的養成了眼睛往上瞄、心思往上用的習慣,對自己看的越來越重,對上級看的越來越重,想自己的事越來越多,還出現了研究上級意圖、揣摩領導想法的心理,跟群眾談心、溝通和交流自然也就少了。糾其根源還是自己的宗旨意識樹立得不夠牢固,還沒有真正從思想深處搞明白我是誰、依靠誰、為了誰的問題,沒有像焦裕祿同志那樣心中時刻裝著全體人民,沒有完全把群眾的冷暖放在心上,缺乏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度職責感和使命感,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和根本宗旨缺乏自覺,拉開了與群眾的距離,脫離了群眾,四風問題也在不知不覺中出現了。
(三)黨性修養有所放鬆,政績觀出現了錯位。實事求是地講,多年來,受職業習慣和工作經歷的影響,不自覺地構成了爭強好勝、心高氣傲的習慣,工作上單純的愛看結果了,只重視排行了。
平時也愛講排場了,好面子了,在不經意間沾染了四風方面問題。尤其是擔任鄉鎮主要領導後,以事務工作代替政治和黨性鍛鍊,使自己的黨性修養減弱了,對自己的要求放鬆了,思考個人的榮辱進退多了,思考群眾利益和全局利益少了,致使工作不夠深入,滿足於完成上級領導交辦的任務,滿足於面上不出問題。名次排到前面了,受到上級領導表揚了,心裡就舒坦了,有了這種心理,四風問題也就隨之而來了。
(四)自我要求有所放鬆,艱苦奮鬥精神消減。平時認為自己在遵守紀律方面做得還不錯,但是經過對照黨紀、黨規深刻反思自己,仍然存在著紀律意識有所淡化、自我要求有所放鬆的現象。長期以來,對一些約定俗成的做法默認趨同,隨波逐流。
對一些由來已久的陳規陋習不抵制,而且還在必須程度上有所助長。在執行黨風各項規定時,不堅定、不徹底而不自警,出現了理解禮品、超標接待、高消費等貪圖享受的傾向。
有時看見同事或身邊的人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礙於情面,也沒有及時糾正和制止,助長了歪風邪氣。
四、今後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
針對查擺出的問題和癥結,我將按照為民、務實、清廉和三嚴三實的要求,從嚴要求自己、規範自己,堅持經常照鏡子,努力做到凈化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一)強化黨性修養,加強三觀改造。一是強化政治紀律。堅決與黨中央持續高度一致,堅決貫徹執行中央八項規定要求,堅決貫徹落實市委各項決策部署,不斷加強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改造,認真落實三嚴三實要求。二是加強理論學習。每周要拿出半天的學習時間,系統學習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黨的十八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著力在理解掌握精神實質上下功夫,學習筆記要到達1萬字以上。帶頭弘揚理論聯繫實際的學風,虛心向書本學,掃除思想塵埃,向群眾學,提高解決複雜問題的潛力。三是加強黨性錘鍊。堅定理想信念,增強宗旨意識,帶著感情去做群眾工作,主動為群眾排憂解難,著力將黨性修養內化於心、外化於行。不斷豐富做好本職工作的知識武裝和知識儲備。
(二)以釘釘子的精神,徹底清除自身四風問題。針對自身存在的作風問題,我必須認認真真地進行整改,一條一條地制定整改措施,一件一件地抓好整改落實,確保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一是圍繞解決好形式主義問題,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在工作上不唯上、不唯虛,只唯實,堅決遏制工作效能不高、重點工作落實不到位等現象發生。要著重加強基層軟弱渙散班子建設,對工作沒有實際招法、群眾反映問題強烈的個別主要領導,要該換的換,該採取組織手段處理的堅決處理,重新煥發基層組織新活力。二是圍繞解決好官僚主義問題,牢固樹立宗旨意識,做事情多從群眾觀點出發,注意說話的態度和方式,耐心傾聽同志們的意見和推薦,切實樹立良好的民主作風。要切實深入基層調研,每周至少要抽出一天時間深入到基層開展調查研究,切實了解和掌握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三是圍繞解決好享樂主義問題,牢固樹立艱苦奮鬥意識,不追求生活享受,不攀比工作待遇,切實把中央和省市委關於作風建設的要求落到實處。四是圍繞解決好奢靡之風問題,認真執行《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等各項規章制度,從節約一分錢、一張紙、一度電做起,堅決避免車輪上的鋪張、舌尖上的浪費等現象的發生。
(三)以講認真的態度,抓好工作落實。一是牢固樹立務實精神。堅決摒棄紙上談兵、只說不作的務虛做法,大力發揚崇尚實幹、注重落實的務實精神,真正使各項工作都能夠謀全做細、求精落實。二是認真開展調查研究。定期深入基層開展調查研究,及時了解基層一線的新狀況、新問題,多獻為民之策,多行為民之舉,著力發揮好參謀助手作用,不斷在實踐中提高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本領。三是統籌做好鎮域工作。圍繞市委、市政府全力推進六化攻堅工作部署,進一步強化職責意識,突出抓好產業培育,全力推進重點民生工程,用心解決關係群眾切身利益問題,切實以各項工作成果檢驗教育實踐活動成效。
(四)以身作則,從嚴律己。一是自覺遵守《黨政幹部廉潔從政若干準則》,管住小事、守住小節、自我警醒,始終把自己置於組織和幹部群眾的監督之下,真正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抵得住誘惑、經得起考驗。二是繼續以焦裕祿等先進典型為榜樣,經常反思自己律己、修身、用權是否嚴格,謀事、創業、做人是否踏實,牢牢守住做人、做事、做官的底線,清正廉潔,服務群眾。三是嚴格要求個人言行,自覺凈化工作圈、生活圈和交友圈,不做違反黨組織要求的事,不說違反黨組織要求的話,堅決抵制社會上的各種錯誤思想、錯誤言論和錯誤行為,切實以良好的形象贏得組織和群眾的信任,在為黨的事業不懈奮鬥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以上對照檢查,如有不全面、不深入、不細緻的地方,懇請組織和同志們給予批評幫忙。
- 範文問答
- 答案列表
黨員弘揚優良傳統方面存在的問題集合12篇[朗讀]
「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任務,是「五位一體」總布局中「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數十次講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所依賴的精神支撐,是中華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所根植的土壤,是國家走向富強的軟實力資源。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形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意識的認同感,喚起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感,發揚光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基因。近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也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是還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需要引起重視。
與當代中國文化之間割裂現象比較嚴重。
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我國對外開放的深化客觀上給中華傳統文化帶來相當嚴重的衝擊。各種外來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的影響已經深入到社會經濟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嚴重衝擊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念、文化結構和文化模式。尤其在青少年人群中,存在片面追求西方文化、忽視本民族文化的現象。
我國工業化、現代化、城市化進程加快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帶來巨大壓力。一些文化甚至面臨失傳和消失的境地。據調查,2000—2010年,僅10年時間我國自然村總數就從363萬個銳減為271萬個,平均每天至少消失100個村落,傳統村落從2005年的5000個,銳減為如今的不足3000個。1999年出版的《中國戲曲志》收集了各地、各民族劇種374種(木偶、皮影不包含在內),到2013年,全國僅存劇種286種,15年間消亡了88種。
社會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認識不清,存在對中華文化全盤否定的傾向。對中華文化的態度,有過曲折的歷史。自「新文化運動」以來,有一股全盤否定的風氣,文化人反思中國落後挨打的原因時,把賬記在了中華傳統文化頭上,這是看病找錯了病因,開錯了藥方。毋庸諱言,新中國前三十年對於中華傳統文化也是採取了簡單否定的態度。當前,一些民族文化虛無主義者或者西化思想嚴重的人仍然對中華傳統文化抱有非議。此外,民眾對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的敬畏感在減弱,這直接導致民眾的文化素養明顯退步。雖然知識的豐富今天較之過去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但是文化的基礎在動搖,對文化的珍重感在下降。同時,在專業技能增長的同時,文化人的文化精神普遍淡化,文化不是追求的對象,只是成了某些人混飯吃的工具。在一個輕視文化、排斥文化的社會,是難以產生文化大家的。歷史上的文化大家,學貫中西,無論什麼專業,首先是知識廣博,學養深厚,這一代人已經過去?
缺乏結合當代中國文化發展創新時代。
需要的深入系統的挖掘研究。
缺乏結合當代文化需求對中華傳統文化全面、科學、系統的挖掘。長期以來,我們在傳統文化挖掘方面缺乏科學整體的規劃,研究梳理工作各執一派,學貫中西、通古知今的新一代傳統文化研究大家非常少。這必然帶來很大問題,首先,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概念和範疇缺乏明確界定,比如有國學、儒學、新儒家、儒教等稱謂;其次,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闡釋不清,存在各種各樣觀點;最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內容對象不清晰,中華傳統文化內容極其博大,究竟哪些屬於優秀的,哪些是糟粕,需要明確界定。
缺乏對中華傳統文化現代性轉化,在賦予民族傳統文化以時代精神和適宜形式等方面的研究和實踐嚴重不足。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很多價值觀是經過實踐檢驗的,直到今天仍有很高的思想價值。但在實踐中,對傳統文化現代意義的理論研究和實踐解讀都十分欠缺,直接導致傳統文化無法與當代需求接軌缺乏現代傳播的基礎。
缺乏對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辯證關係的深入闡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體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升華,二者在內在上是統一的,對二者關係的深入發掘、細密闡釋仍有欠缺。
缺乏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科學的通俗化闡釋。當前優秀傳統文化通俗化闡釋和庸俗化解釋的現象同時存在,影響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效果。一邊是傳統文化研究常常局限在學術領域,缺乏對相關典籍的通俗化翻譯闡釋,傳統文化被公眾視為高高在上的「陽春白雪」的現象比較突出。另一邊是對傳統文化進行簡單化、商業化、庸俗化解釋的現象也仍然存在。為迎合市場需求,部分媒體上的傳統文化解讀中存在低級的庸俗化現象,惡搞傳統文化的現象時有存在。部分非遺項目過度商品化包裝,其真實文化內涵正逐漸消失,個別文物景點的過度利用也對文物本身造成損害。
傳承與弘揚創新能力相對較弱。
活化利用水平有待提高。
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利用不足和「建設性破壞」的現象同時存在。
一方面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利用不足,部分地方政府對做好新形勢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保護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創新之舉不多,將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的自覺性不夠,存在「死保死守,保而不用」的現象:部分地區的珍貴文物沒有得到有效展示,博物館策展布展能力較弱;有的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沒有得到及時發掘整理和合理利用,有些項目展示也還局限於節慶、會展活動,深度開發利用不夠;部分地區優秀傳統戲劇面臨失傳危險,劇本創作和演出與新時期要求不對接;部分地區傳統文化元素挖掘不夠,無法有效地和文化產業對接等。
另一方面是文化遺產遭到「建設性破壞」的現象時有發生,部分地區不能正確處理好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存在「重申報輕保護,重開發輕管理,重眼前輕長遠」的現象。有的地方受經濟利益驅使,在文物古蹟修繕時,未能按照保護規劃要求施工,使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遭到破壞,同時也存在文化遺蹟保護與改善居民生活相矛盾的現象。
傳承與弘揚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文化遺產保護理念薄弱。各級政府和全社會對傳統文化保護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為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規劃犧牲文物文化的現象時有發生。
缺乏統一協調的管理體制機制。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工作涉及文化、新聞出版廣電、建設、文物、公安、工商、旅遊、宗教等多個部門,具體工作也往往歸屬多個部門。受部門職能分割和權限不同的影響,條塊、區域分割還比較嚴重,沒有完全形成相互配合、齊抓共管的傳承保護工作機制,相關監管工作不夠有力。
相應的法律和制度還不健全。現行的法律法規、政策制度對文化遺產保護措施規定比較原則,特別是關於經費保障、人才支持等方面的規定過於原則籠統,剛性不夠,影響了實際執行效果。
相關保障措施執行不力。部分文化遺產保護經費投入與實際需要相比有較大差距,特別是文化遺產資源豐富的經濟欠發達地區,由於地方財政困難,保護資金缺口較大;基層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管理和專業技術人員欠缺現象嚴重,「三缺」(缺編制、缺人才、缺經費)現象普遍;文物保護管理機構工作人員不足,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後繼乏人,存在人走藝絕的現象。
傳承和弘揚的方式和手段相對單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的社會參與程度相對較低,政府包辦文化傳承的現象仍然存在。當前不管是歷史文物保護,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乃至中華優秀傳統思想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更多的是政府的工作內容,政府「辦文化」的現象仍然比較突出。社會力量參與的渠道不暢通,參與意願不強烈,難以形成全社會參與的合力。事實證明,僅靠政府的力量是難以實現中華優秀文化有效傳承的,因為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其職能應是加強宏觀管理,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優秀文化傳承與弘揚。
一定程度上存在政府和民間在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上「各自為政」、「兩張皮」的現象。部分地方政府缺乏有效的手段吸納和推廣民間優秀的經驗和做法,不能充分發揮家庭、科研院所、社區、社會組織、企業等社會力量的積極作用。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缺乏有效的現代傳播手段。傳統文化只有在在傳播中才能得到升華,但當前的傳播手段相對單一,主要是以紙質媒介、通過傳統購買和閱讀完成為傳播,網際網路技術和數位技術的運用十分欠缺,嚴重影響了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政府部門對傳統文化的弘揚以說教灌輸方式為主,不能寓教於樂,無法與公眾需求有效對接,難以調動社會多元主體參與傳統文化傳播的積極性,影響了傳播的效率。一些文化管理者的文化態度存在問題,文化只是宣傳方式,民眾只是訓導對象。
在世界文化多樣化和傳播科技突飛猛進的全球化形勢下,需要我們突破觀念藩籬,破除體制障礙,適應全球化發展、技術進步與規制變革等時代趨勢的要求,做好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頂層設計,大膽創新、積極實踐,在有效傳承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廣泛弘揚中更好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世界和國際社會中贏得應有的文化認同和文化尊重。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所依賴的精神支撐,是中華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所根植的土壤,是國家走向富強的軟實力資源。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形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意識的認同感,喚起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感,發揚光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基因。近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也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是還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需要引起重視。
與當代中國文化之間割裂現象比較嚴重。
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我國對外開放的深化客觀上給中華傳統文化帶來相當嚴重的衝擊。各種外來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的影響已經深入到社會經濟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嚴重衝擊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念、文化結構和文化模式。尤其在青少年人群中,存在片面追求西方文化、忽視本民族文化的現象。
我國工業化、現代化、城市化進程加快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帶來巨大壓力。一些文化甚至面臨失傳和消失的境地。據調查,2000—2010年,僅10年時間我國自然村總數就從363萬個銳減為271萬個,平均每天至少消失100個村落,傳統村落從2005年的5000個,銳減為如今的不足3000個。1999年出版的《中國戲曲志》收集了各地、各民族劇種374種(木偶、皮影不包含在內),到2013年,全國僅存劇種286種,15年間消亡了88種。
社會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認識不清,存在對中華文化全盤否定的傾向。對中華文化的態度,有過曲折的歷史。自「新文化運動」以來,有一股全盤否定的風氣,文化人反思中國落後挨打的原因時,把賬記在了中華傳統文化頭上,這是看病找錯了病因,開錯了藥方。毋庸諱言,新中國前三十年對於中華傳統文化也是採取了簡單否定的態度。當前,一些民族文化虛無主義者或者西化思想嚴重的人仍然對中華傳統文化抱有非議。此外,民眾對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的敬畏感在減弱,這直接導致民眾的文化素養明顯退步。雖然知識的豐富今天較之過去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但是文化的基礎在動搖,對文化的珍重感在下降。同時,在專業技能增長的同時,文化人的文化精神普遍淡化,文化不是追求的對象,只是成了某些人混飯吃的工具。在一個輕視文化、排斥文化的社會,是難以產生文化大家的。歷史上的文化大家,學貫中西,無論什麼專業,首先是知識廣博,學養深厚,這一代人已經過去?
缺乏結合當代中國文化發展創新時代。
需要的深入系統的挖掘研究。
缺乏結合當代文化需求對中華傳統文化全面、科學、系統的挖掘。長期以來,我們在傳統文化挖掘方面缺乏科學整體的規劃,研究梳理工作各執一派,學貫中西、通古知今的新一代傳統文化研究大家非常少。這必然帶來很大問題,首先,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概念和範疇缺乏明確界定,比如有國學、儒學、新儒家、儒教等稱謂;其次,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闡釋不清,存在各種各樣觀點;最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內容對象不清晰,中華傳統文化內容極其博大,究竟哪些屬於優秀的,哪些是糟粕,需要明確界定。
缺乏對中華傳統文化現代性轉化,在賦予民族傳統文化以時代精神和適宜形式等方面的研究和實踐嚴重不足。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很多價值觀是經過實踐檢驗的,直到今天仍有很高的思想價值。但在實踐中,對傳統文化現代意義的理論研究和實踐解讀都十分欠缺,直接導致傳統文化無法與當代需求接軌缺乏現代傳播的基礎。
缺乏對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辯證關係的深入闡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體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升華,二者在內在上是統一的,對二者關係的深入發掘、細密闡釋仍有欠缺。
缺乏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科學的通俗化闡釋。當前優秀傳統文化通俗化闡釋和庸俗化解釋的現象同時存在,影響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效果。一邊是傳統文化研究常常局限在學術領域,缺乏對相關典籍的通俗化翻譯闡釋,傳統文化被公眾視為高高在上的「陽春白雪」的現象比較突出。另一邊是對傳統文化進行簡單化、商業化、庸俗化解釋的現象也仍然存在。為迎合市場需求,部分媒體上的傳統文化解讀中存在低級的庸俗化現象,惡搞傳統文化的現象時有存在。部分非遺項目過度商品化包裝,其真實文化內涵正逐漸消失,個別文物景點的過度利用也對文物本身造成損害。
傳承與弘揚創新能力相對較弱。
活化利用水平有待提高。
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利用不足和「建設性破壞」的現象同時存在。
一方面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利用不足,部分地方政府對做好新形勢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保護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創新之舉不多,將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的自覺性不夠,存在「死保死守,保而不用」的現象:部分地區的珍貴文物沒有得到有效展示,博物館策展布展能力較弱;有的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沒有得到及時發掘整理和合理利用,有些項目展示也還局限於節慶、會展活動,深度開發利用不夠;部分地區優秀傳統戲劇面臨失傳危險,劇本創作和演出與新時期要求不對接;部分地區傳統文化元素挖掘不夠,無法有效地和文化產業對接等。
另一方面是文化遺產遭到「建設性破壞」的現象時有發生,部分地區不能正確處理好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存在「重申報輕保護,重開發輕管理,重眼前輕長遠」的現象。有的地方受經濟利益驅使,在文物古蹟修繕時,未能按照保護規劃要求施工,使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遭到破壞,同時也存在文化遺蹟保護與改善居民生活相矛盾的現象。
傳承與弘揚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文化遺產保護理念薄弱。各級政府和全社會對傳統文化保護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為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規劃犧牲文物文化的現象時有發生。
缺乏統一協調的管理體制機制。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工作涉及文化、新聞出版廣電、建設、文物、公安、工商、旅遊、宗教等多個部門,具體工作也往往歸屬多個部門。受部門職能分割和權限不同的影響,條塊、區域分割還比較嚴重,沒有完全形成相互配合、齊抓共管的傳承保護工作機制,相關監管工作不夠有力。
相應的法律和制度還不健全。現行的法律法規、政策制度對文化遺產保護措施規定比較原則,特別是關於經費保障、人才支持等方面的規定過於原則籠統,剛性不夠,影響了實際執行效果。
相關保障措施執行不力。部分文化遺產保護經費投入與實際需要相比有較大差距,特別是文化遺產資源豐富的經濟欠發達地區,由於地方財政困難,保護資金缺口較大;基層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管理和專業技術人員欠缺現象嚴重,「三缺」(缺編制、缺人才、缺經費)現象普遍;文物保護管理機構工作人員不足,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後繼乏人,存在人走藝絕的現象。
傳承和弘揚的方式和手段相對單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的社會參與程度相對較低,政府包辦文化傳承的現象仍然存在。當前不管是歷史文物保護,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乃至中華優秀傳統思想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更多的是政府的工作內容,政府「辦文化」的現象仍然比較突出。社會力量參與的渠道不暢通,參與意願不強烈,難以形成全社會參與的合力。事實證明,僅靠政府的力量是難以實現中華優秀文化有效傳承的,因為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其職能應是加強宏觀管理,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優秀文化傳承與弘揚。
一定程度上存在政府和民間在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上「各自為政」、「兩張皮」的現象。部分地方政府缺乏有效的手段吸納和推廣民間優秀的經驗和做法,不能充分發揮家庭、科研院所、社區、社會組織、企業等社會力量的積極作用。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缺乏有效的現代傳播手段。傳統文化只有在在傳播中才能得到升華,但當前的傳播手段相對單一,主要是以紙質媒介、通過傳統購買和閱讀完成為傳播,網際網路技術和數位技術的運用十分欠缺,嚴重影響了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政府部門對傳統文化的弘揚以說教灌輸方式為主,不能寓教於樂,無法與公眾需求有效對接,難以調動社會多元主體參與傳統文化傳播的積極性,影響了傳播的效率。一些文化管理者的文化態度存在問題,文化只是宣傳方式,民眾只是訓導對象。
在世界文化多樣化和傳播科技突飛猛進的全球化形勢下,需要我們突破觀念藩籬,破除體制障礙,適應全球化發展、技術進步與規制變革等時代趨勢的要求,做好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頂層設計,大膽創新、積極實踐,在有效傳承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廣泛弘揚中更好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世界和國際社會中贏得應有的文化認同和文化尊重。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