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範文問答
- 答案列表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意義和理論基礎 6篇[朗讀]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歷史必然、時代所需,為新時代西藏做好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等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指引和行動指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適應了新時代西藏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提供了新時代增進西藏各族人民"五個認同"的行動載體,凝聚了新時代西藏深入開展反分裂鬥爭的精神偉力,對做好新時代西藏工作具有特殊的重大意義。西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現實角度來看,必須要警醒面對與達賴集團進行反分裂鬥爭特殊矛盾的挑戰;從思想角度來看,必須要密切關注信息時代人們思想多元化的挑戰;從學術角度來看,亟待有更多闡釋西藏地方與祖國關係史的研究,形成更為系統、更為精準的學理體系。應對這些挑戰,必須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深刻把握"改善民生、凝聚人心"這一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強對群眾的教育引導,深入挖掘、整理、西藏自古以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事實,全面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從而不斷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治基礎、物質基礎、思想基礎、歷史基礎和語言基礎,同時加強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路徑的探究,以期為涉藏地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一些思考與依據。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國情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宏偉戰略,多次談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談會提出「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到中央民族工作會議要求「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再到黨的十九大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並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寫入黨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全黨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循。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意義。
「中華民族共同體」是我國各民族在中華大地上,「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團結統一,文化上兼容並蓄,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民族共同體,是建立在共同歷史條件、共同價值追求、共同物質基礎、共同身份認同、共有精神家園基礎上的命運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現我國各民族對中華民族與各民族的關係以及各民族之間關係的認知。具體而言,從由何而來來看,中華民族是歷史共同體;從緣何自覺來看,中華民族是命運共同體;從國際互動來看,中華民族是政治共同體;從發展需求來看,中華民族是建設共同體。所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我國各民族對歷史共同體、命運共同體、政治共同體、建設共同體即利益共同體的認知和感悟。由此可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促進民族團結的必然要求。費孝通先生把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國情概括為「多元一體格局」。一體包含多元,多元組成一體,一體離不開多元,多元也離不開一體,一體是主線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動力,兩者辯證統一。所以,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中華民族和各民族的關係,形象地說,是一個大家庭和家庭成員的關係,各民族的關係是一個大家庭里不同成員的關係」。大家庭離不開每個家庭成員,每個家庭成員依賴於大家庭,每個家庭成員之間也相互離不開。大家庭與家庭成員、家庭成員之間是一種唇齒相依、休戚與共的利益共同體的關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因此,各民族的命運同中華民族的命運不可分割,只有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各民族才能談得上發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對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民族工作主題的進一步深化,為新時代民族工作指明了發展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本質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這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偉大夢想、共同夙願。中國夢是強國夢、民族復興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為了實現中國夢我們確立了「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第一個百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要如期實現,而且是全區域、全體國民的小康。「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這是黨中央的堅定決心,也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讓少數民族群眾與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第二個百年,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是幾代中國人的共同願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必須凝聚中國力量。實現中國夢,需要每一個中華兒女為此付出辛勤勞動和艱苦努力;中國夢的實現,也必將進一步激發中華兒女的民族自豪感、榮譽感和民族自信心,從而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凝聚中國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路徑選擇。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五大基礎。
著力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治基礎。民族區域自治是以國家大一統為前提,加快民族發展為目標,民族關係良性互動為核心。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要堅持統一與自治相結合。沒有國家的統一,就談不上民族區域自治,因此要在確保國家政令和法令實施的基礎上,保障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權,給予自治地方特殊支持,解決好自治地方的特殊問題;造就一直群眾信任、政治過硬、明辨大是大非、有所作為的民族幹部隊伍,使各族幹部群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匯聚起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偉大力量。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要堅持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相結合。既要保障自治民族的自治權利,也要保障非自治民族的合法權益;既要保障聚居民族的自治權利,也要保障散居民族享受到自治權利。總之,在自治地方要營造各民族共建共享建設成果的良好氛圍。
著力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物質基礎。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是堅持中國共產黨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原則的根本體現。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誌性指標,在全國範圍全面打響了脫貧攻堅戰。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作為扶貧開發工作的重點和難點,黨中央協調各方力量,從資金、政策、人力等多方面給予傾斜幫扶。各族群眾奔小康的幹勁兒一天比一天足,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與日俱增。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雖然解決的是物質力量的問題,但根本上是做了凝聚人心的工作。
著力加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全面正確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強民族團結,不斷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可以說,「五個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之本,沒有「五個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核心在於構築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關鍵是要加強文化認同。而「文化認同則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認同解決了,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才能鞏固。在增強對中華文化認同的基礎上繁榮發展各民族優秀文化,有利於構築抵制敵對勢力滲透、破壞的牢固防線,有利於構築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著力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社會基礎。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實現各民族大團結的「金鑰匙」。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創造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利用網際網路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建設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讓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增進交流。要大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充分運用新技術、新媒體,多渠道、全方位開展宣傳教育和創建活動,搞好民族團結宣傳教育,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歷史觀、民族觀。通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構建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中華民族和諧大家庭,實現「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的共同目標。
著力提高民族事務法治化水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法治基礎。法治意識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內容。民族事務法治化是按照法律化的方法、手段、步驟與程序依法管理民族相關事務,用法律規範調整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民族關係,用法律來保障民族團結,依法處理民族問題,依法協調民族關係,依法保障各族群眾的合法權益。在這個過程中要充分彰顯社會規則,鼓勵宣揚一切團結友善、和諧的言行,堅決反對一切不利於民族團結、祖國統一的言行,明確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哪些是人心向背,哪些是失道寡助,用法治理念、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保障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著力提高民族工作法治化水平,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法治基礎,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意義。
「中華民族共同體」是我國各民族在中華大地上,「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團結統一,文化上兼容並蓄,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民族共同體,是建立在共同歷史條件、共同價值追求、共同物質基礎、共同身份認同、共有精神家園基礎上的命運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現我國各民族對中華民族與各民族的關係以及各民族之間關係的認知。具體而言,從由何而來來看,中華民族是歷史共同體;從緣何自覺來看,中華民族是命運共同體;從國際互動來看,中華民族是政治共同體;從發展需求來看,中華民族是建設共同體。所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我國各民族對歷史共同體、命運共同體、政治共同體、建設共同體即利益共同體的認知和感悟。由此可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促進民族團結的必然要求。費孝通先生把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國情概括為「多元一體格局」。一體包含多元,多元組成一體,一體離不開多元,多元也離不開一體,一體是主線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動力,兩者辯證統一。所以,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中華民族和各民族的關係,形象地說,是一個大家庭和家庭成員的關係,各民族的關係是一個大家庭里不同成員的關係」。大家庭離不開每個家庭成員,每個家庭成員依賴於大家庭,每個家庭成員之間也相互離不開。大家庭與家庭成員、家庭成員之間是一種唇齒相依、休戚與共的利益共同體的關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因此,各民族的命運同中華民族的命運不可分割,只有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各民族才能談得上發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對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民族工作主題的進一步深化,為新時代民族工作指明了發展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本質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這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偉大夢想、共同夙願。中國夢是強國夢、民族復興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為了實現中國夢我們確立了「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第一個百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要如期實現,而且是全區域、全體國民的小康。「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這是黨中央的堅定決心,也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讓少數民族群眾與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第二個百年,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是幾代中國人的共同願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必須凝聚中國力量。實現中國夢,需要每一個中華兒女為此付出辛勤勞動和艱苦努力;中國夢的實現,也必將進一步激發中華兒女的民族自豪感、榮譽感和民族自信心,從而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凝聚中國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路徑選擇。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五大基礎。
著力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治基礎。民族區域自治是以國家大一統為前提,加快民族發展為目標,民族關係良性互動為核心。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要堅持統一與自治相結合。沒有國家的統一,就談不上民族區域自治,因此要在確保國家政令和法令實施的基礎上,保障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權,給予自治地方特殊支持,解決好自治地方的特殊問題;造就一直群眾信任、政治過硬、明辨大是大非、有所作為的民族幹部隊伍,使各族幹部群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匯聚起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偉大力量。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要堅持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相結合。既要保障自治民族的自治權利,也要保障非自治民族的合法權益;既要保障聚居民族的自治權利,也要保障散居民族享受到自治權利。總之,在自治地方要營造各民族共建共享建設成果的良好氛圍。
著力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物質基礎。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是堅持中國共產黨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原則的根本體現。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誌性指標,在全國範圍全面打響了脫貧攻堅戰。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作為扶貧開發工作的重點和難點,黨中央協調各方力量,從資金、政策、人力等多方面給予傾斜幫扶。各族群眾奔小康的幹勁兒一天比一天足,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與日俱增。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雖然解決的是物質力量的問題,但根本上是做了凝聚人心的工作。
著力加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全面正確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強民族團結,不斷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可以說,「五個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之本,沒有「五個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核心在於構築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關鍵是要加強文化認同。而「文化認同則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認同解決了,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才能鞏固。在增強對中華文化認同的基礎上繁榮發展各民族優秀文化,有利於構築抵制敵對勢力滲透、破壞的牢固防線,有利於構築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著力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社會基礎。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實現各民族大團結的「金鑰匙」。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創造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利用網際網路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建設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讓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增進交流。要大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充分運用新技術、新媒體,多渠道、全方位開展宣傳教育和創建活動,搞好民族團結宣傳教育,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歷史觀、民族觀。通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構建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中華民族和諧大家庭,實現「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的共同目標。
著力提高民族事務法治化水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法治基礎。法治意識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內容。民族事務法治化是按照法律化的方法、手段、步驟與程序依法管理民族相關事務,用法律規範調整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民族關係,用法律來保障民族團結,依法處理民族問題,依法協調民族關係,依法保障各族群眾的合法權益。在這個過程中要充分彰顯社會規則,鼓勵宣揚一切團結友善、和諧的言行,堅決反對一切不利於民族團結、祖國統一的言行,明確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哪些是人心向背,哪些是失道寡助,用法治理念、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保障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著力提高民族工作法治化水平,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法治基礎,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著眼於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新發展,創造性地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民族工作重大命題,為新時代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9月召開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明確提出,「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全面貫徹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堅持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為基礎性事業抓緊抓好,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推動中華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強、凝聚力更大的命運共同體」,為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行動指南。
1.輝煌成就詮釋重大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從理論與相結合的角度,從發展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建立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確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推動中華民族面貌發生歷史性巨變等方面,深刻總結了新中國70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民族工作的輝煌成就,為深刻認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意義,進一步增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自覺性、堅定性提供了思想引領、理論指導和支撐。
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我國在世界上高舉馬克思主義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民族區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榮偉大旗幟,建立並不斷鞏固和發展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少數民族面貌、民族地區面貌、民族關係面貌、中華民族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民族問題成為長期困擾許多國家的社會問題、西方敵對勢力長期利用民族問題對我實施干擾破壞的背景下,我國長期保持了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良好局面,在世界上穩固樹立起了民族團結進步的「中國樣板」。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各族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前所未有地增強,中華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凝聚力前所未有地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前所未有地增強。這些輝煌成就,是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鬥的結果,是海內外全體中華兒女共同團結奮鬥的結果,是維繫和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雄厚社會基礎。沒有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大發展;沒有中華民族的大發展,就沒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牢固紐帶。我們要深刻認識這些輝煌成就的重大意義,深刻分析取得輝煌成就的根本原因,深刻認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意義,切實增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自覺性、堅定性。
2.寶貴經驗提供歷史智慧。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總結了新中國70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民族工作取得的寶貴經驗。我們堅持準確把握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國情,把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作為各民族最高利益;堅持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堅定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做到統一和自治相結合、民族因素和區域因素相結合;堅持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持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不斷滿足各族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堅持文化認同是最深層的認同,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堅持各民族在面前一律平等,用保障民族團結;堅持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使黨的民族政策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堅持加強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不斷健全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
這些寶貴經驗,是我們黨長期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我國民族工作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閃耀著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思想光芒,為繼續堅持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方向不動搖提供了參照和動力。這些寶貴經驗,是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重要內容和重要保障,為我們在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上不斷加強各民族大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障。這些寶貴經驗,揭示了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發展規律,昭示了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前進方向,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重要遵循。這些寶貴經驗,承載著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精心做好民族工作的優良傳統,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做好新時代民族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歷史智慧。我們要深刻認識這些寶貴經驗的豐富內涵和重大意義,創造性地用好這些寶貴經驗,不斷提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各項工作的水平。
3.基本規律啟迪歷史自覺。
習近平總書記從我國各民族共同開拓祖國遼闊疆域、共同書寫祖國悠久歷史、共同創造中華燦爛文化、共同培育偉大民族精神四個方面,深刻揭示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和發展的規律,為增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自覺提供了思想支撐和方法指導。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具有多元一體基本特徵的民族實體,是一個歷史形成、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四個「共同」既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的基本條件,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不斷發展壯大的根本原因;既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的基礎,也是維繫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紐帶。
我們要深刻領會和把握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共同」的豐富內涵及其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不斷增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自覺。推動全社會牢牢把握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這個中國歷史發展的最大特點和基本規律,把這一共識轉化為進一步增強各民族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同的動力,繼續大力弘揚中華民族海納百川的傳統,推動中華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強、凝聚力更大的命運共同體。
4.重點任務指明努力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從堅持黨的領導,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把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確保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同全國一道實現全面小康和現代化;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高舉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旗幟,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依法治理民族事務,確保各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五個方面,明確了新時代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工作重點,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指明了具體途徑和努力方向。
這些任務既各有側重又相互關聯,必須堅持總體把握、整體推進。我們要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華民族團結進步的根本保證,堅持黨的民族工作基本理論、基本政策和基本經驗,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不斷完善民族工作體制機制,加強黨對民族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確保中國共產黨始終成為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中流砥柱、增強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核心。我們要堅持「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理念不動搖,把發展作為解決民族地區各種問題的總鑰匙,舉全國之力確保民族地區如期實現全面小康,不斷提高各族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們要大力發展各民族優秀文化,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不斷提高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讓中華文化始終成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血脈,成為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我們要在各族人民中大力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其成為各族人民生活的根本價值導向。我們要堅持用法律保障民族團結,全面貫徹民族區域自治法,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權益,依法妥善處置涉民族因素的案件事件,嚴密防範和堅決打擊各類滲透顛覆破壞活動、暴力恐怖活動、民族分裂活動、宗教極端活動。我們要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促進各民族在更廣領域更深層次交往交流交融。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障,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象徵。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一項重大系統工程來抓,將其全面融入落實「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各項工作之中,加強頂層設計,健全體制機制,細化政策舉措,確保黨中央關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各項決策部署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1.輝煌成就詮釋重大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從理論與相結合的角度,從發展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建立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確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推動中華民族面貌發生歷史性巨變等方面,深刻總結了新中國70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民族工作的輝煌成就,為深刻認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意義,進一步增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自覺性、堅定性提供了思想引領、理論指導和支撐。
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我國在世界上高舉馬克思主義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民族區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榮偉大旗幟,建立並不斷鞏固和發展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少數民族面貌、民族地區面貌、民族關係面貌、中華民族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民族問題成為長期困擾許多國家的社會問題、西方敵對勢力長期利用民族問題對我實施干擾破壞的背景下,我國長期保持了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良好局面,在世界上穩固樹立起了民族團結進步的「中國樣板」。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各族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前所未有地增強,中華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凝聚力前所未有地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前所未有地增強。這些輝煌成就,是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鬥的結果,是海內外全體中華兒女共同團結奮鬥的結果,是維繫和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雄厚社會基礎。沒有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大發展;沒有中華民族的大發展,就沒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牢固紐帶。我們要深刻認識這些輝煌成就的重大意義,深刻分析取得輝煌成就的根本原因,深刻認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意義,切實增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自覺性、堅定性。
2.寶貴經驗提供歷史智慧。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總結了新中國70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民族工作取得的寶貴經驗。我們堅持準確把握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國情,把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作為各民族最高利益;堅持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堅定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做到統一和自治相結合、民族因素和區域因素相結合;堅持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持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不斷滿足各族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堅持文化認同是最深層的認同,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堅持各民族在面前一律平等,用保障民族團結;堅持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使黨的民族政策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堅持加強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不斷健全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
這些寶貴經驗,是我們黨長期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我國民族工作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閃耀著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思想光芒,為繼續堅持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方向不動搖提供了參照和動力。這些寶貴經驗,是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重要內容和重要保障,為我們在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上不斷加強各民族大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障。這些寶貴經驗,揭示了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發展規律,昭示了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前進方向,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重要遵循。這些寶貴經驗,承載著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精心做好民族工作的優良傳統,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做好新時代民族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歷史智慧。我們要深刻認識這些寶貴經驗的豐富內涵和重大意義,創造性地用好這些寶貴經驗,不斷提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各項工作的水平。
3.基本規律啟迪歷史自覺。
習近平總書記從我國各民族共同開拓祖國遼闊疆域、共同書寫祖國悠久歷史、共同創造中華燦爛文化、共同培育偉大民族精神四個方面,深刻揭示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和發展的規律,為增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自覺提供了思想支撐和方法指導。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具有多元一體基本特徵的民族實體,是一個歷史形成、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四個「共同」既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的基本條件,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不斷發展壯大的根本原因;既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的基礎,也是維繫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紐帶。
我們要深刻領會和把握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共同」的豐富內涵及其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不斷增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自覺。推動全社會牢牢把握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這個中國歷史發展的最大特點和基本規律,把這一共識轉化為進一步增強各民族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同的動力,繼續大力弘揚中華民族海納百川的傳統,推動中華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強、凝聚力更大的命運共同體。
4.重點任務指明努力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從堅持黨的領導,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把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確保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同全國一道實現全面小康和現代化;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高舉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旗幟,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依法治理民族事務,確保各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五個方面,明確了新時代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工作重點,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指明了具體途徑和努力方向。
這些任務既各有側重又相互關聯,必須堅持總體把握、整體推進。我們要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華民族團結進步的根本保證,堅持黨的民族工作基本理論、基本政策和基本經驗,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不斷完善民族工作體制機制,加強黨對民族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確保中國共產黨始終成為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中流砥柱、增強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核心。我們要堅持「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理念不動搖,把發展作為解決民族地區各種問題的總鑰匙,舉全國之力確保民族地區如期實現全面小康,不斷提高各族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們要大力發展各民族優秀文化,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不斷提高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讓中華文化始終成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血脈,成為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我們要在各族人民中大力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其成為各族人民生活的根本價值導向。我們要堅持用法律保障民族團結,全面貫徹民族區域自治法,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權益,依法妥善處置涉民族因素的案件事件,嚴密防範和堅決打擊各類滲透顛覆破壞活動、暴力恐怖活動、民族分裂活動、宗教極端活動。我們要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促進各民族在更廣領域更深層次交往交流交融。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障,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象徵。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一項重大系統工程來抓,將其全面融入落實「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各項工作之中,加強頂層設計,健全體制機制,細化政策舉措,確保黨中央關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各項決策部署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在2014年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積極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014年12月,「積極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表述被正式寫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意見》。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由「培育」到「鑄牢」的變化,值得認真學習和領會。「培育」指的是培養和教育,「鑄牢」是在培育基礎之上的固定、穩定和進一步發展,是在培育基礎之上的新的要求、新的表述、新的實踐,含義比「培育」更加深刻豐富,所要達到的目標更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前提是要認識到中華民族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共同體。這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4個方面來認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第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由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沒有改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也將長期存在。各民族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仍然是我國民族關係的基本表現形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必須從這個基本國情出發,處理好民族問題、做好民族工作,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和睦、民族團結,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
第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的要求。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涉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方方面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於促進各民族形成統一的理想信念,統一的共同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思想基礎,統一的法治和道德規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只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才能成為全國各族人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動力;只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各民族才能更好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熱愛祖國、建設祖國、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為最大光榮,旗幟鮮明地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在加強交往交流交融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
第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國家,中華文化是56個民族的文化,中華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文明,中華民族是各民族共有的大家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要牢固樹立「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觀念,堅持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引領,促進各民族文化交融、創新,把尊重、繼承和弘揚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傳承、建設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深入人心,被各族人民理解和接受,不斷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第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要求。
從現在到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定要得到各族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一定要讓各個民族同步進入小康社會,共同富裕,共同進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保證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確保打贏扶貧攻堅戰、保證各民族高質量發展不可缺少的堅強的思想保證,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要求,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能夠有效增強中華民族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激勵全體中華兒女不斷奮進,凝聚起同心共築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第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由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沒有改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也將長期存在。各民族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仍然是我國民族關係的基本表現形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必須從這個基本國情出發,處理好民族問題、做好民族工作,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和睦、民族團結,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
第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的要求。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涉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方方面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於促進各民族形成統一的理想信念,統一的共同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思想基礎,統一的法治和道德規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只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才能成為全國各族人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動力;只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各民族才能更好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熱愛祖國、建設祖國、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為最大光榮,旗幟鮮明地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在加強交往交流交融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
第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國家,中華文化是56個民族的文化,中華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文明,中華民族是各民族共有的大家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要牢固樹立「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觀念,堅持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引領,促進各民族文化交融、創新,把尊重、繼承和弘揚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傳承、建設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深入人心,被各族人民理解和接受,不斷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第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要求。
從現在到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定要得到各族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一定要讓各個民族同步進入小康社會,共同富裕,共同進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保證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確保打贏扶貧攻堅戰、保證各民族高質量發展不可缺少的堅強的思想保證,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要求,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能夠有效增強中華民族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激勵全體中華兒女不斷奮進,凝聚起同心共築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十九大報告強調:「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歷史證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在新形勢下,切實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使全國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積極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維護國家統一是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原則。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我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中華文化、捍衛祖國統一、推動歷史進步,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漸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文字基本統一、觀念基本相同的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在形成和發展的歷程中不斷整合,由多元到一體、由交往交流到交融、由鬆散到緊密,最終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格局。一個多民族國家如果缺乏統一的身份意識,沒有強烈的國家認同感,就會四分五裂,就會一盤散沙。千百年來,維護和發展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始終是中華民族高於一切的政治理想、精神寄託和道德情感,始終是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主流。當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面臨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深刻認識國家統一是各民族最高利益,鑄牢共同維護國家統一的思想根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上的交流交融,融洽的民族情感的形成,是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也是中華民族具有強大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的根本原因。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深化文化認同、匯聚民族力量,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各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在尊重差異、包容多樣中實現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和諧發展,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強大精神紐帶。只有鑄牢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找准民族團結工作與各族群眾的心理契合點、情感共鳴點、利益結合點,才能在全社會形成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濃厚氛圍,才能使56個民族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擰成一股繩,才能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中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景。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並深刻闡述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強調中國夢的本質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實現中國夢,需要我們各個民族的每一位成員都付出辛勤勞動和艱苦努力,也必將進一步激發中華兒女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進一步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我們黨提出到今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強調「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這是黨中央的堅定決心,也是全國人民的共同願望。讓少數民族群眾與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對於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意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進一步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需要進一步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打牢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政治基礎、思想基礎和社會基礎。
維護國家統一是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原則。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我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中華文化、捍衛祖國統一、推動歷史進步,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漸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文字基本統一、觀念基本相同的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在形成和發展的歷程中不斷整合,由多元到一體、由交往交流到交融、由鬆散到緊密,最終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格局。一個多民族國家如果缺乏統一的身份意識,沒有強烈的國家認同感,就會四分五裂,就會一盤散沙。千百年來,維護和發展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始終是中華民族高於一切的政治理想、精神寄託和道德情感,始終是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主流。當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面臨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深刻認識國家統一是各民族最高利益,鑄牢共同維護國家統一的思想根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上的交流交融,融洽的民族情感的形成,是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也是中華民族具有強大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的根本原因。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深化文化認同、匯聚民族力量,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各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在尊重差異、包容多樣中實現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和諧發展,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強大精神紐帶。只有鑄牢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找准民族團結工作與各族群眾的心理契合點、情感共鳴點、利益結合點,才能在全社會形成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濃厚氛圍,才能使56個民族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擰成一股繩,才能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中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景。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並深刻闡述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強調中國夢的本質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實現中國夢,需要我們各個民族的每一位成員都付出辛勤勞動和艱苦努力,也必將進一步激發中華兒女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進一步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我們黨提出到今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強調「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這是黨中央的堅定決心,也是全國人民的共同願望。讓少數民族群眾與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對於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意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進一步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需要進一步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打牢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政治基礎、思想基礎和社會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