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輔警制度源自海洋法系國家,而‬在我國,治安巡邏隊、治安聯防隊及護街隊等民間組織最初以僱傭形式與當地公安機關合作,逐漸演化為輔警制度。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流動性增強,結構複雜化,新舊矛盾交織,治安管理工作面臨巨大挑戰。與此同時‬,警察職能不斷擴展,但警力卻難以滿足治安需求。輔警‬的出現,有效補充了基層警力,成為公安機關治安管理和警務工作的重要輔助力量,對維護社會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當前輔警‬隊伍及管理存在諸多問題,職業認同感不高,加之違法違紀頻發,不僅影響了治安工作效果,也損害了公安機關的形象。
職業認同廣義上涵蓋職業角色的自我認同和外部認同兩個維度,兩者相互作用,外部認同影響並部分通過自我認同得以體現。輔警職業認同,從職業主體角度看,是輔警在特定職業環境中,基於個體主觀感知和外部價值判斷而形成的對職業角色的動態性認知、態度、情感、期望和評價,是職業行為傾向的內在驅動。而從外部評價角度,則是不具有直接從業經歷的主體對輔警職業角色的動態性認知。本文以輔警「自我概念」的職業認同構建為基礎,將外部認同視為影響自我認同的一個維度。同時,輔警職業認同既是過程也是狀態,而‬「職業認同」是輔警在動態機制下最終達到的對所從事職業的正向、肯定性感知。
輔警的入警動機分為‬謀生、打發時間和實現理想三類。由於動機各異,對職業的期待也不同。多數輔警希望這份工作能滿足經濟需求,並促進個人成長和事業發展;而少數則只是將其視為混日子的方式。然而,現實中‬輔警工資較低,發展空間有限,難以滿足大部分輔警的事業期待,普遍‬缺乏職業認同感。輔警中多數人家庭經濟狀況一般,依賴這份穩定收入維持生計。但近年來,受經濟‬影響,地方財政困難,輔警福利待遇較差,輔警工資由地方或街道辦事處支撐,支持力度不一,工資收入存在較大差距。對於年長的輔警而言,工資難以滿足家庭支出,進而影響其職業認同,甚至產生辭職的想法。
自2012年起,各地相繼出台輔警相關規定,但缺乏統一體系,存在地區差異。2015年中央提出規範警務輔助人員管理,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相關意見,明確公安部和省級公安機關的職責。近年來,雖多地出台了地方性法規,但缺失頂層設計,國家層面法律支撐不足,管理仍不統一,輔警身份和定位不清晰。現有法律否定輔警執法權,違背其作為警力延伸的初衷,角色被‬邊緣化,工作積極性受挫,人才流失嚴重。同時,法律法規缺乏實施細節,管理體系構建缺乏有效監督和適配性,相關規定不具體,落地困難,晉升降級標準不明確,使得輔警普遍缺乏職業認知。
薪酬保障不合理是‬輔警職業認同感普遍不高的重要因素。輔警‬承擔著與民警相似的工作量,參與值班備勤、巡邏防控、打擊處理違法犯罪等任務,工作量大且具有一定危險性,休息時間往往也‬無法保障。然而,輔警的工資待遇卻遠低於民警,‬甚至‬不及民警的三分之一,極易‬‬心態失衡。輔警內部還存在同工不同酬的現象,由於經費保障渠道不同,不同派出所輔警的補貼和工資發放進度也存在差異。輔警工資缺乏動態增長機制,儘管有層級晉升政策,但一些‬地方‬尚未實施過晉升,輔警漲薪希望渺茫。同時,也缺失其他保障,如人身安全保障不足,輔警出警時面臨危險卻無法攜帶武器警械,自身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社會對輔警‬的認可度較低,‬也削弱‬了‬其‬‬職業認同感‬。公眾對輔警的態度主要分為兩類,一類對輔警幾乎一無所知,無法區分「警察」與「輔警」;另一類則持負面評價,認為輔警工作態度惡劣、方式粗暴,且缺乏有效管理,在群眾中造成了負面影響。甚至在公安內部,一些正式民警對‬輔警‬也缺乏基本的‬尊重,將其視為「臨時工」,在立功受獎時無緣,需承擔責任時卻首當其衝。目前,即便‬業務素質優秀的輔警也很難轉為正式民警,儘管有政策規定可通過考試選拔特別優秀的輔警成為人民警察,但實際成功案例極少。以t市為例,近幾年‬僅去年一名輔警通過考試「轉正」,且輔警普遍反映考試條件苛刻,符合條件者寥寥無幾。
提升警務輔助人員職業認同需多管齊下。例如‬,健全相關法律法規體系,推動制定全國性輔警法,因地制宜完善地方立法,為輔警管理提供法律保障;加強薪酬保障,完善薪酬制度,設置獎勵機制,完善績效考核,提高輔警經濟待遇;優化培訓機制,制定多樣化培訓方案,豐富培訓形式,提升輔警業務能力;拓展職業發展空間,完善組織機構設置,規範層級晉升,持續推進特優入警,建立輔警人才庫;‬加強職業教育,引導輔警樹立正確價值觀,增強職業認同感;構建具有地域特色的組織文化,加強歸屬感,並創建有利的執法和輿論環境,提高社會認知,加強輿論宣傳,樹立輔警良好形象。
因為心態崩了
俗稱破防
看看尼采的生平,此人三十歲前能當大學教授,出書立傳,一帆風順。再看他鼓吹的那些哲學理論,崇尚強者,把道德分為強者道德和弱者道德,說大家都是自私懦弱的。
所以自由競爭沒有錯,強者奴役弱者,很正常。
他為啥要這樣寫
因為前半生他自己就是強者啊!
只可惜三十歲以後,他事業不停地走下坡路。尼采最耗心血的一本《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寫到第四卷,完全沒有出版社願意給他出版。這書里寫了啥?寫上帝死了,但你可以靠自己活著,世界是苦的,但你還可以愛這個世界。
品出味道了嗎
前半生他是強者,整個人的思想都在為強者說話,後半生他一事無成了,越努力越失敗。
那不是只剩下自己了嗎?
不信,你看他怎麼瘋的。路邊抱著一匹挨鞭子的老馬喊兄弟。
在尼采道德觀里,同情、仁慈都屬於底層人群的奴隸道德,也叫畜牲道德,本質是用來掩蓋弱者的怯懦與自私,用他曾經的話說:「底層人群只會虛構出道德去阻擋高等人群。」
然而到抱住老馬的那一刻。
他是不是也懂得了仁慈。
尼采一輩子看過多少次老馬挨打?十次?百次?為什麼偏偏在他四十五歲的人生最低谷才流下了眼淚。
因為那一刻,他終於共情了自己口中的弱者、畜牲、底層人群。
承認了仁慈也是人性的一部分,承認老馬的苦難絕非個人意志所改變,哪怕你意志超人。
那一刻摧毀了他前半生的信念。
未經苦,焉知善
不瘋掉怎麼辦
他只能破防
能折騰的日子不多了,別虧待自己
人過六十,最先失去的是精力。今天還能走十里地,明天可能就嫌樓梯陡。以前三天三夜不睡也扛得住,現在熬個夜,身體就要緩半個月。
再好的身體,也抵不過歲月蠶食,所以,別等到真動不了了,才後悔沒早點享受生活
人這一輩子,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折騰得起的時候,就該好好折騰。吃點好的,玩點樂的,見見想見的人,去想去的地方。
別把日子過成存摺上的數字,錢留再多,也花不到陰間。活著一天,就該快活一天。
別覺得虧待自己是美德,別把省錢當成人生目標。錢是賺不完的,但命是有數的。
六十歲以後,身體一天不如一天,胃口一天比一天差,等到真吃不動了,再多的山珍海味也沒意義。趁現在,想吃就吃,想玩就玩。
這個世上最貴的三樣東西:年輕時的愛情,中年時的工資,老年時的健康。
年輕的時候不懂愛,中年時拚命干,老了就別再較勁了。該吃吃,該喝喝,該玩玩,別讓自己活得太苦。
人情冷暖已盡,別再為誰瞎操心
六十歲以後,要明白一個道理:這個世界,離了誰都照樣轉。
兒女有自己的日子,朋友有自己的圈子,你的操心,在別人眼裡,往往是多餘的。你自認為的掏心掏肺,別人可能只當理所當然。
年輕的時候,想著幫這幫那,操心家裡,操心孩子,操心人情世故。但是,到了這個年紀,你會發現,真正能靠得住的,只有自己。
病了,除了醫院,沒人能真正救你。老了,除了自己,沒人能替你活。
有時候,對別人太好,換不來感激,反而讓自己疲憊。六十歲以後,別再做老好人,別再委屈自己成全別人。
適當冷漠一點,適當自私一點,學會拒絕,學會撒手。你的時間,應該留給自己,而不是被人消耗。
人這輩子,最怕的不是貧窮,也不是衰老,而是到頭來才發現,自己活得太累。
六十歲以後,別再被人情綁架,別再為誰瞎操心。餘生不長,把精力留給自己,才是最聰明的活法。
這個世界,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人這一生,走過的彎路,吃過的苦頭,糾結過的事,回頭再看,全是過眼雲煙。
年輕的時候斤斤計較,爭輸贏,爭對錯,到頭來你會發現,很多事根本不值得較真。輸贏不過一場夢,計較不過自找累。
年紀越大,越要看清,人這一輩子,最重要的就是開心。活著不是為了證明什麼,而是為了讓自己舒服。
別人怎麼看,怎麼議論,根本不重要。你難過,是沒人能替你承擔的,你快樂,也沒人能替你享受。
六十歲以後,就該學會放下。放下怨氣,放下執念,放下所有讓自己不痛快的東西。別活在別人的評價里,別被過去的遺憾困住。
好好吃飯,好好睡覺,過一天,樂一天。餘生不長,何必自討苦吃。
記住,人這一輩子,最公平的事,就是每個人最終都會死。既然生死都看開了,還有什麼事值得煩惱?六十歲以後,最大的任務,就是好好活著,吃喝玩樂,快活一天是一天,別讓自己活得太累。
剛轉士官,本以為能輕鬆點,畢竟義務兵那兩年可把我累慘了,天天忙得腳不沾地。結果轉了士官才發現,這日子比義務兵時候還累還忙。
轉士官後,我有了個新外號,叫「小三年」。這個月發工資,一看有7000多,當時我眼睛都直了,這錢可太香了!班長還跟我說,要是有對象就趕緊申請結婚,到時候每個月還能多領1000塊分居費。
但這錢也不是那麼好拿的,我每天累得要死。經常熬夜寫組織訓練的教案,一寫就寫到凌晨一兩點,眼睛熬得通紅,眼淚止不住地流。回宿舍睡4個小時就得起床,早上還得強打精神,帶著大家訓練。
中午連長又安排出公差,我前一晚熬夜寫教案實在太累了,沒主動報名,結果被連長一頓批,說我「小三年是不是飄了,不知道自己該幹啥了?要主動給連隊做貢獻!」沒辦法,又去出公差,一個中午都沒得休息。這「小三年」的日子,從早忙到晚,不是在訓練,就是在出公差的路上。我都不敢停下來,一停下就各種批評,累得半死還沒人認可,心裡委屈又壓抑,有時候我都覺得自己還不如個新兵。
不過連隊里的班長都特別優秀,跟他們一比,我就知道自己差在哪了。爸媽你們放心,我肯定會更努力,爭取早點得到班長和領導的認可。
簡單來講,很多人都覺得一個師有一萬多人全是戰鬥兵,實際上,算上炮兵、駕駛員、通信、油料、文書、保障加上一群軍官參謀以外,能作戰的前線士兵差不多也就一半人。
作為一個高度協同的整體,部隊里各崗位人員是需要相互配合的;一旦傷亡達三分之一,許多關鍵崗位可能出現空缺,導致指揮體系混亂,協同作戰無法順利進行。
況且一旦親眼目睹了戰友傷亡後,對士兵的心理衝擊是巨大的,傷亡人數超過三分之一後,倖存的士兵很可能會陷入到恐懼、焦慮中,導致士氣嚴重受挫,真能繼續參與戰鬥的士兵還真沒幾個。
更何況部隊傷亡增多的時候,後勤壓力也會劇增,醫療資源要大量投入救治傷員,彈藥、物資等補給,也會因人員減少而導致供應困難。
所以當部隊傷亡達到三分之一的時候,在人員、心理、後勤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下,綜合作戰能力急劇下滑,也就被認定喪失戰鬥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