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國同學告訴我,大街上那麼多流浪漢,不都是窮人,很多都是曾經的老闆和白領人士,絕對沒有那麼多人想像的那般美好。
人們常說美國有多麼多麼好,可為什麼流浪漢在大街上還隨處可見呢?
而這些流浪漢,大多數都是曾經的普通人,又或者是破產的有錢人,毫不誇張點來講,就連退役的軍人,也有不少在流浪。
用我們中國的話來講,「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只要不死,就有無限的機會從頭再來。
可在美國卻不是這樣的,瘦死的駱駝就真的是死了,因為他們根本沒有從頭再來的機會。
因為一位美國的朋友告訴我,在他們國家生活,並不像外國人眼中的那麼輕鬆。
相反,高額的消費水平,一份不錯的工作,僅僅夠普通人一家的日常所需。
而且在美國治療的費用高的離譜,免費治療更是無稽之談,一趟救護車就要1000元美金左右,明碼標價。
大多數人還沒到醫院,口袋裡的錢包就已經被掏空,即便送到了醫院,也不會有人給你免費治療的。
雖然美國也有醫保,不過可不是人人都有的,就按照正常的家庭醫療保險,則是需要自己花錢購買。
平均家庭一年的醫保費用,大概在2萬左右,不交就等於沒有保障。
然而在中國的醫保情況,就比較親民了很多,平均千元以內就可以享受保障,而且每個人還能拿到補貼。
因此,在美國如此大的壓力下,一旦丟失了工作,在找不到的情況下,連房子都住不起,即便是你自己的房子,也只能充當流浪漢向人討要錢財了。
因為自己的房子,還需要一筆不菲的物業費,大城市要上千,小一點的都要300左右。
如果交不起的話,可不會像在中國一樣,三番四次上門催你繳費這麼簡單。
每個月如果沒有及時繳納物業費,那麼很遺憾,你的房子將不再屬於你自己,會被物業公司直接拍賣。
而且如果遭到業主強烈反抗,警方是有權利上門拘捕,如果為了保護自己的房子拿起武器,那麼又有可能吃到「花生米」
這就是現實,大街上很多的流浪漢住公園,睡橋洞,就是不租房子,正是因為承擔不起各種高額的費用。
而那些原本較為有錢的人,比如開公司破產之後,想要從頭再來相比於普通人而言更加的困難。
因為這部分人大多數要運營公司,因此身上難免會有高昂的債務,在美國如果因為債務問題被拉黑,那麼找工作極其困難。
等於將自己後面的路堵死了,只能靠著送披薩刷盤子來養活自己,到最後很多人選擇擺爛躺平,當一名只為吃喝發愁的流浪漢。
而且在那邊雖然錢掙的比較多,1美元等於7人民幣,可是他們那邊的物價同樣昂貴,1美元或許只能買個普通的打火機。
有的普通家庭為了養家餬口,夫妻兩人同城要打好幾份工作,白天上下班之後,晚上去漢堡店,以及深夜食品店做兼職。
只有這樣,他們才有一定能力來讓全家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相比之下我們中國的就好很多了。
身為人口大國,僧多粥少的情況在所難免,雖然工作崗位中極為內卷,不過再怎麼樣也不至於淪落成流浪漢。
即便是一些老闆破產之後,別等著自己做出什麼行動,不開玩笑的說,銀行還會過來鼓勵你繼續努力,重頭再來。
雖然中國也有流浪漢,站在大街上乞討,不過總的來講算是少的,說白了,就算是撿廢品,撿垃圾也能顧得上自己的吃喝。
因此在中國除了那些真正遇見困難的,其他的只是一個字「懶」,而美國那麼多流浪漢,真的是被逼到了絕路,不得不擺爛或者。
這就是為什麼美國這麼多流浪漢的原因,因為他們倒下之後,很難再次爬起來。
每年有那麼多人想要去到美國生活,可只有真正去過的人才明白,那裡是什麼樣子的。
作者:蔣方舟
從去年開始,我非常討厭一個說法,就是「被流量之神眷顧」,或者,流量來了,「要接住潑天的富貴」
我的不適並不是因為文化精英的傲慢,而是來自於作為人的驕傲。
我討厭算法成為了我們這個時代類似於萬神殿里的諸神一般的存在,它無所不能的神力充滿了隨機性,我們需要無所不用其極地喚起它的注意,才能獲得短暫的眷顧。然後,它又被別人吸引。
如果你沒有「接住潑天的流量」,那不僅是浪費了機會,簡直是對流量之神的褻瀆。
每次看到類似「求求大數據看我」的說法,我都在想:憑什麼求它?它就像是《綠野仙蹤》里的大巫師,其實就是個馬戲團工作人員罷了。
我曾經聽人講過如何「被大數據看到」,大概是先要設置怎樣的關鍵詞,才有可能進入某個流量池,然後,或許,非常幸運地能被「抓取」到。
我聽著就生氣了。讓我生氣的,是自己面對算法的那種無能為力的焦慮。我與算法之間不僅是不對等的,甚至是無法對話的,就像是娃娃機里的玩偶不能和抓它的機械手臂交流。
我們對算法的一切試探和討好都被吸進了一個裝滿數據的黑盒子,連你的憤怒也成為了被計算的一部分。
這是現代生活最無力的體驗之一。卡夫卡寫過,讓主角陷入困境的不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大壞蛋,而是一紙不知道哪層機關下達的公文,一則已經不可追究的指令。到了今天,是一套捉摸不透的算法。
今天上午,我剛好看了一本書,叫《過濾世界:算法如何讓文化變得扁平》(書寫得還行,但並沒有精彩到非看不可)。世界是平的,也是扁的,全世界的文化相對於千禧年,都變得沒有活力。
書中有一個觀點我很贊同,說現在我們把自己的品位外包給了算法。我們還來不及探索自己的喜好,就已經被算法推薦了從穿衣吃飯到聽歌看書看電影的生活選擇。
而人的慾望是有可塑性的,當算法一直把一些我們並不感興趣的東西推薦,我們會以為那是自己真心喜歡的東西。比如,我前段時間對各種號稱「老錢風」的服裝沒有抵抗力,哪怕我不老也沒錢。
當我們外包了自己的趣味,一切探索都變成了重複。
前幾天我去故宮附近,看到很多女孩穿著類似的格格裝,化著類似的妝,在一模一樣的紅牆前回眸。我疑惑了很久——我以為人的天性是想要與眾不同,後來,我想明白了,大概因為這種打扮裝容場景和動作的搭配,是已經被算法驗證過的美麗。
德里羅當年寫過一本號稱可以媲美《1984》的小說叫《白噪音》,主角和同事去探訪被全美最多攝影師拍過的穀倉,那個穀倉沒有任何特別之處,唯一的特別就是被拍攝得特別多。同事對主角說:「我們來這兒不是為了捕捉形象,而是來鞏固這個形象。每張照片都強化了這個氛圍。」
算法能夠左右我們的文化生活和審美,因為它制定了一條非常不公平的規則:要麼人盡皆知,要麼無人問津。
我前段時間看到一個出版行業的數據,2024年有超過百分之七十的書連一次被推薦曝光的機會都沒有。這個數據把我震驚了。
這是不是意味著算法反覆把全部曝光的機會給了少數的書?流行的東西被推送得越多,就被選擇得越多,被選擇得越多,就被推送得越多。過去我們認為的小眾文化或許還有一些固定的受眾和被偶然被發現的可能性,現在,它們可能連被看見的機會都沒有。
為什麼算法會讓文化越來越沒有活力?最顯而易見的原因,它的標準是審美的最大公約數:最容易記住的旋律、最讓人愉悅的顏色、最不觸怒人或讓人恐懼的敘事。總而言之,最標準化的文化產品。
可是,真正改變過我們的,從來就不是這些溫吞的東西,而是一些讓我們不舒服的、難以入眠的、被震得動彈不得的藝術。
就像最近,我因為看了奈飛拍的劇《百年孤獨》,又開始重讀馬爾克斯,每天就像得了甲流一樣混沌難眠,甚至覺得從內心蔓延到身體的疼痛,這種體驗對我來說已經越來越稀少了。
如果再也沒有人創造這些挑釁的、讓人困惑又興奮的作品了怎麼辦。
如果作品創作出來,卻因為算法不推薦,沒人看見怎麼辦。
如果它被看見了,我們卻因為被動消費了太多平庸的作品,已經倦怠麻木到失去了對它的感受力怎麼辦。
這些無法回答的問題讓我恐懼。
那麼,該如何過一種不被算法控制的文化生活。
我看的這本《扁平時代》提出了一個理想化的解決方案:要對抗算法帶來的同質化現象,最好的辦法,就是主動尋找自己喜歡的東西。主動為自己的穿著選擇色系,主動選擇自己通勤路上要聽的歌,主動選擇吃晚飯時要看的電影。你可以把生活當作一個展覽,你自己成為策展人。
我一直向朋友們推薦每隔一段時間就去書店,因為只有在書店,你才可能翻起一本你從來沒有聽過的書。
而我看的電影,幾乎全部來自朋友的推薦。被推薦、觀看、反饋、交流,這個過程就會變成一場小小的關於文化的交流。
我新年給自己布置的一個任務,就是多分享,分享我真的喜歡,給我帶來或巨大或微小感觸的作品,也許是書、電影、音樂、展覽,也許是某個旅遊的地點、一個觀點、一條散步的路線。
過去,我覺得分享可有可無,甚至有點太把自己當回事的羞恥感,我現在覺得,這是一種對抗。
我不要把自己審美的權力讓渡給算法,我不要乞求流量之神的眷顧。絕不。(蔣方舟)。
來源: 蔣方舟的跋涉。
從去年開始,我非常討厭一個說法,就是「被流量之神眷顧」,或者,流量來了,「要接住潑天的富貴」
我的不適並不是因為文化精英的傲慢,而是來自於作為人的驕傲。
我討厭算法成為了我們這個時代類似於萬神殿里的諸神一般的存在,它無所不能的神力充滿了隨機性,我們需要無所不用其極地喚起它的注意,才能獲得短暫的眷顧。然後,它又被別人吸引。
如果你沒有「接住潑天的流量」,那不僅是浪費了機會,簡直是對流量之神的褻瀆。
每次看到類似「求求大數據看我」的說法,我都在想:憑什麼求它?它就像是《綠野仙蹤》里的大巫師,其實就是個馬戲團工作人員罷了。
我曾經聽人講過如何「被大數據看到」,大概是先要設置怎樣的關鍵詞,才有可能進入某個流量池,然後,或許,非常幸運地能被「抓取」到。
我聽著就生氣了。讓我生氣的,是自己面對算法的那種無能為力的焦慮。我與算法之間不僅是不對等的,甚至是無法對話的,就像是娃娃機里的玩偶不能和抓它的機械手臂交流。
我們對算法的一切試探和討好都被吸進了一個裝滿數據的黑盒子,連你的憤怒也成為了被計算的一部分。
這是現代生活最無力的體驗之一。卡夫卡寫過,讓主角陷入困境的不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大壞蛋,而是一紙不知道哪層機關下達的公文,一則已經不可追究的指令。到了今天,是一套捉摸不透的算法。
今天上午,我剛好看了一本書,叫《過濾世界:算法如何讓文化變得扁平》(書寫得還行,但並沒有精彩到非看不可)。世界是平的,也是扁的,全世界的文化相對於千禧年,都變得沒有活力。
書中有一個觀點我很贊同,說現在我們把自己的品位外包給了算法。我們還來不及探索自己的喜好,就已經被算法推薦了從穿衣吃飯到聽歌看書看電影的生活選擇。
而人的慾望是有可塑性的,當算法一直把一些我們並不感興趣的東西推薦,我們會以為那是自己真心喜歡的東西。比如,我前段時間對各種號稱「老錢風」的服裝沒有抵抗力,哪怕我不老也沒錢。
當我們外包了自己的趣味,一切探索都變成了重複。
前幾天我去故宮附近,看到很多女孩穿著類似的格格裝,化著類似的妝,在一模一樣的紅牆前回眸。我疑惑了很久——我以為人的天性是想要與眾不同,後來,我想明白了,大概因為這種打扮裝容場景和動作的搭配,是已經被算法驗證過的美麗。
德里羅當年寫過一本號稱可以媲美《1984》的小說叫《白噪音》,主角和同事去探訪被全美最多攝影師拍過的穀倉,那個穀倉沒有任何特別之處,唯一的特別就是被拍攝得特別多。同事對主角說:「我們來這兒不是為了捕捉形象,而是來鞏固這個形象。每張照片都強化了這個氛圍。」
算法能夠左右我們的文化生活和審美,因為它制定了一條非常不公平的規則:要麼人盡皆知,要麼無人問津。
我前段時間看到一個出版行業的數據,2024年有超過百分之七十的書連一次被推薦曝光的機會都沒有。這個數據把我震驚了。
這是不是意味著算法反覆把全部曝光的機會給了少數的書?流行的東西被推送得越多,就被選擇得越多,被選擇得越多,就被推送得越多。過去我們認為的小眾文化或許還有一些固定的受眾和被偶然被發現的可能性,現在,它們可能連被看見的機會都沒有。
為什麼算法會讓文化越來越沒有活力?最顯而易見的原因,它的標準是審美的最大公約數:最容易記住的旋律、最讓人愉悅的顏色、最不觸怒人或讓人恐懼的敘事。總而言之,最標準化的文化產品。
可是,真正改變過我們的,從來就不是這些溫吞的東西,而是一些讓我們不舒服的、難以入眠的、被震得動彈不得的藝術。
就像最近,我因為看了奈飛拍的劇《百年孤獨》,又開始重讀馬爾克斯,每天就像得了甲流一樣混沌難眠,甚至覺得從內心蔓延到身體的疼痛,這種體驗對我來說已經越來越稀少了。
如果再也沒有人創造這些挑釁的、讓人困惑又興奮的作品了怎麼辦。
如果作品創作出來,卻因為算法不推薦,沒人看見怎麼辦。
如果它被看見了,我們卻因為被動消費了太多平庸的作品,已經倦怠麻木到失去了對它的感受力怎麼辦。
這些無法回答的問題讓我恐懼。
那麼,該如何過一種不被算法控制的文化生活。
我看的這本《扁平時代》提出了一個理想化的解決方案:要對抗算法帶來的同質化現象,最好的辦法,就是主動尋找自己喜歡的東西。主動為自己的穿著選擇色系,主動選擇自己通勤路上要聽的歌,主動選擇吃晚飯時要看的電影。你可以把生活當作一個展覽,你自己成為策展人。
我一直向朋友們推薦每隔一段時間就去書店,因為只有在書店,你才可能翻起一本你從來沒有聽過的書。
而我看的電影,幾乎全部來自朋友的推薦。被推薦、觀看、反饋、交流,這個過程就會變成一場小小的關於文化的交流。
我新年給自己布置的一個任務,就是多分享,分享我真的喜歡,給我帶來或巨大或微小感觸的作品,也許是書、電影、音樂、展覽,也許是某個旅遊的地點、一個觀點、一條散步的路線。
過去,我覺得分享可有可無,甚至有點太把自己當回事的羞恥感,我現在覺得,這是一種對抗。
我不要把自己審美的權力讓渡給算法,我不要乞求流量之神的眷顧。絕不。(蔣方舟)。
來源: 蔣方舟的跋涉。
對於宇宙的存在,科學界目前仍在不斷研究和探索。宇宙的起源和存在是一個複雜而深奧的問題。根據大爆炸理論,宇宙起源於約138億年前的一次巨大的爆炸事件,宇宙從此開始膨脹。然而,我們對宇宙的了解還是有限的。
儘管我們無法給出確切答案,但有幾個理論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有宇宙存在。其中之一是因果性原理,即宇宙中的事件和現象都有因果關係,一個事件的發生會引起其他事件的發生。宇宙可能是由各種基本粒子和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
另一個重要的理論是人類所知的自然定律和宇宙中的物理規律,如引力、電磁力、強核力和弱核力等。這些定律和規律決定了宇宙的發展和演化。
此外,還有人提出了「多重宇宙」理論和「anthropic principle」等假說。多重宇宙理論認為我們的宇宙只是眾多平行宇宙中的一個,每個宇宙可能有不同的物理常數和規律,而我們所處的宇宙正好適合我們存在。anthropic principle則主張我們觀察到的宇宙參數是因為只有在這些參數取特定值時,才會有條件支持生命存在。
總之,宇宙的存在是一個複雜而引人深思的問題,我們仍需要繼續研究和探索,以尋找更多關於宇宙起源和存在的答案。
儘管我們無法給出確切答案,但有幾個理論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有宇宙存在。其中之一是因果性原理,即宇宙中的事件和現象都有因果關係,一個事件的發生會引起其他事件的發生。宇宙可能是由各種基本粒子和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
另一個重要的理論是人類所知的自然定律和宇宙中的物理規律,如引力、電磁力、強核力和弱核力等。這些定律和規律決定了宇宙的發展和演化。
此外,還有人提出了「多重宇宙」理論和「anthropic principle」等假說。多重宇宙理論認為我們的宇宙只是眾多平行宇宙中的一個,每個宇宙可能有不同的物理常數和規律,而我們所處的宇宙正好適合我們存在。anthropic principle則主張我們觀察到的宇宙參數是因為只有在這些參數取特定值時,才會有條件支持生命存在。
總之,宇宙的存在是一個複雜而引人深思的問題,我們仍需要繼續研究和探索,以尋找更多關於宇宙起源和存在的答案。
臘月二十三在我們這邊兒就是小年了哦!小年我們這邊兒送趙王爺包餃子,把趙王爺送走意味著叫趙王爺去給我們接福往回扛金山銀山呀,所以說呢我們要包餃子供送他。基本上我們這邊小年都這樣過。
我們北方是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的,「忙年歌」里唱的,「二十三,糖瓜粘」。這個糖瓜可是給灶王爺吃的哦。
小年,其實就是「祭灶節」,拜祭灶王爺的日子。
傳說灶王爺在小年這一天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彙報民間的善惡,老百姓就會在灶台上擺上糖瓜等祭品,希望灶王爺吃了糖瓜後,能在玉帝面前美言幾句,「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也有說「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都一個意思。
記得我小時候,看見供奉灶王爺的地方,倆邊就貼了這兩句話的對子,一直追著我媽問啥意思,她說用糖瓜賄賂灶王爺,哈哈。不過一般是忌諱女性祭灶的。
古詩里描繪:「昨日宰豬家祭灶,今宵洗豆俗為糜。燔柴夾水明如晝,截竹當階爆御魑」。小年是春節的前奏,這一天被看作忙年的開始,開始準備年貨、掃塵等一系列活動,以表達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願望。
我是在認識我愛人之後,才知道他們南方人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不論哪天過小年,辭舊迎新,渴望團圓,願望都一樣。
小年,其實就是「祭灶節」,拜祭灶王爺的日子。
傳說灶王爺在小年這一天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彙報民間的善惡,老百姓就會在灶台上擺上糖瓜等祭品,希望灶王爺吃了糖瓜後,能在玉帝面前美言幾句,「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也有說「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都一個意思。
記得我小時候,看見供奉灶王爺的地方,倆邊就貼了這兩句話的對子,一直追著我媽問啥意思,她說用糖瓜賄賂灶王爺,哈哈。不過一般是忌諱女性祭灶的。
古詩里描繪:「昨日宰豬家祭灶,今宵洗豆俗為糜。燔柴夾水明如晝,截竹當階爆御魑」。小年是春節的前奏,這一天被看作忙年的開始,開始準備年貨、掃塵等一系列活動,以表達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願望。
我是在認識我愛人之後,才知道他們南方人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不論哪天過小年,辭舊迎新,渴望團圓,願望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