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諡或諡號。帝王的諡號一般由禮官議上;臣下的諡號由朝廷賜予。一般文人學士或隱士的諡號,則由其親友、門生或故吏所加,稱為私諡,與朝廷頒賜的不同。「諡者,行之跡也;號者,表之功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 上古諡號多用一個字,如周平王、秦穆公、魏安王;也有用兩個字的,如趙惠文王等。後世帝王諡號多用一字,如漢武帝、隋煬帝;其餘指非帝王者大多用兩字,如文忠公、忠烈公等。中國古代,皇帝的稱呼往往和年號、諡號和廟號聯繫在一起。
一般皇帝的諡號是誰給上的[朗讀]
@qianhuyu
頂0
加入收藏
相關問答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