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源於《莊子·齊物論》.宋國有一個名叫狙公的人,非常喜歡猴子,在家裡養了一大群,時間一長,他能理解猴子的心理,猴子也懂得主人的意思.狙公寧可省下家裡人吃的糧食,也要滿足猴子的要求.漸漸的,家裡的糧食越來越少,沒辦法就改喂橡實給猴子吃.後來,連橡實也不多了,他便對猴子們說給你們「朝三暮四」,猴子們大吵大鬧起來;狙公靈機一動,換了一種說法對猴子說,給你們「暮四而朝三」,所有的猴子聽了都非常高興.無論是「朝三暮四」還是「暮四朝三」,都指的是早上給猴子三個橡實,晚上給猴子四個橡實,數量是一樣的.後來,人們用「朝三暮四」表示用詐術騙人.現在用來比喻反覆無常。
@zhangxi
頂0
加入收藏
相關問答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