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年過去了,當年「為國投江」的八個巾幗英雄,還有多少人記得她們。
1938年10月28日這一天,東北抗聯第五軍一部,在西征途中,於牡丹江地區烏斯渾河渡口與一千多日偽軍狹路相逢。
這東北抗聯西征行動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從1936年開始,駐紮在我東北的日本關東軍,制定了一個極其毒辣的計劃,企圖一舉剿滅東北抗聯。這個計劃叫「滿洲國三年治安肅正計劃」?
針對敵人的企圖,為擴大東北游擊區,粉碎敵人的大討伐,與到達陝北的中央紅軍取得聯繫,東北抗聯也制定一個戰略規劃:「跳出包圍圈,到日偽統治薄弱的西部作戰」。這就是抗聯的西征行動。
參與西征的有:楊靖宇的一路軍,周保中的二路軍,李兆麟的三路軍。
抗聯第五軍,隸屬於周保中的第二路軍。
我們常說,狹路相逢勇者勝!那是影視劇,並不是真實的歷史。
真實的情況是,在東北的冰天雪地里,在窮凶極惡的日本關東軍控制下,抗日聯軍的生活條件、後勤補給等,根本沒有保障。特別是槍枝彈藥的奇缺,影響了抗聯的戰鬥力。
由此他們根本沒有能力和敵人正面對抗。假如不顧客觀條件一味講究勇敢,其結果只能是像先行的第四軍一樣,被敵人全部殲滅在烏斯渾河渡口邊。
這時候,本來已經走到河邊,準備渡河的婦女團的八個女戰士,為了掩護主力部隊順利突圍,她們毅然放棄了渡河,在指導員冷雲的率領下,折返回來,分成了三個戰鬥小組,與日偽軍展開巧妙周旋。
日偽軍的確被她們吸引了過來,抗聯第五軍主力得以順利地擺脫了敵人,渡過河迅速轉移了。但是,她們八個女戰士卻被敵人圍困在了河邊。
前面是大量的敵人,後面是波濤洶湧的河水。子彈打光了,手榴彈扔沒了------所幸的是,大部隊已經走遠了。
這是冷雲她們感到最欣慰的。她們已經圓滿完成了掩護任務。八個人,救了這麼多戰士,值了。
日偽軍見狀,知道她們已經沒有彈藥了,便高聲勸她們投降。她們是革命戰士,投降不是她們的作為;她們是英勇不屈的抗聯英雄,叛國不是她們的標籤;她們是祖國的優秀兒女,在她們的詞典里,從來就沒有「漢奸」這樣的詞彙。
她們砸毀了手裡的槍枝,理了理蓬亂的頭髮,然後手挽著手,毅然掉頭走進了波濤洶湧的烏斯渾河,齊聲高喊著「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口號,一步步向深水處走去,壯烈殉國。
一,冷雲。
1915年生,黑龍江人。抗日巾幗英雄。從「九一八」事變後,積極投入到各種抗日救亡活動中,直到1938年犧牲。犧牲時23歲。
二,胡秀芝。
1918年生,黑龍江人,中共黨員,抗日巾幗英雄,犧牲前任抗聯第五軍婦女團班長。犧牲時20歲。
三,楊貴珍。
1920年生,黑龍江人,中共黨員,抗日巾幗英雄,歷任抗聯第五軍管理員、被服員、班長、副小隊長等職。犧牲時18歲。
四,郭桂琴。
1920年(或1921年)出生,黑龍江人,抗日巾幗英雄,犧牲前任我抗聯第五軍婦女團戰士,犧牲時17歲。
五,黃桂清。
1918年生,黑龍江人,婦女團戰士,抗日巾幗英雄。犧牲時20歲。
六,王惠民。
1925年出生,黑龍江人,1938年犧牲時年僅13歲。抗日巾幗英雄。也是八女投江中年齡最小的一個。
七,安順福。
1915年出生,黑龍江人。抗日巾幗英雄。中共黨員,朝鮮族。安順福從小就受到革命思想的薰陶,13歲跟隨父兄參加抗日救亡運動。被服廠廠長。這時安順福和其它女同志一同加入五軍婦女團,隨軍西征。犧牲時23歲。
八,李鳳善。
1918年出生,朝鮮族,黑龍江人。抗日巾幗英雄。抗聯第五軍婦女團戰士。犧牲時20歲。
1982年10月,為了紀念八個女英雄,弘揚她們的精神,當地政府在烏斯渾河畔東岸山坡上,建起了八女投江紀念碑,碑文的正面寫著:「八女英魂,光照千秋」。
後來,牡丹江市委、市政府又在市江濱公園建立八女投江英烈群雕。這些大型群雕,1988年8月1日正式落成。
1986年9月7日,牡丹江市舉行「八女投江紀念碑」的奠基典禮。
2009年,在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八女投江」被評為「一百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八女投江的壯舉,表現了中華民族有同一切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有同一切敢於來犯之敵同歸於盡的英勇骨氣,儘管她們都是女流之輩,但她們絲毫沒有弱於男子漢!她們是真正的巾幗英雄!她們的故事,多少年來一直在中華大地上,在人民群眾中廣為傳頌。
如今,距離八女投江的故事,已經過去83年了。
朋友,當你和家人愜意地散步在林蔭道上,當你走在下班的路上,當你坐在寬敞明亮的辦公室里,當你和朋友聚在一起天南地北胡侃時------我們今天之所以有這麼安定、祥和的生活環境,都是老一輩革命家、無數革命英烈的流血犧牲換來的。
在日新月異、飛速發展的時代里,各種各樣的思潮都會湧現,但是,不管時代怎麼變遷,我們生活在和平、安寧環境中的人們,都不應該忘記這些為新中國拋灑熱血的革命先烈,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事?
1938年10月28日這一天,東北抗聯第五軍一部,在西征途中,於牡丹江地區烏斯渾河渡口與一千多日偽軍狹路相逢。
這東北抗聯西征行動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從1936年開始,駐紮在我東北的日本關東軍,制定了一個極其毒辣的計劃,企圖一舉剿滅東北抗聯。這個計劃叫「滿洲國三年治安肅正計劃」?
針對敵人的企圖,為擴大東北游擊區,粉碎敵人的大討伐,與到達陝北的中央紅軍取得聯繫,東北抗聯也制定一個戰略規劃:「跳出包圍圈,到日偽統治薄弱的西部作戰」。這就是抗聯的西征行動。
參與西征的有:楊靖宇的一路軍,周保中的二路軍,李兆麟的三路軍。
抗聯第五軍,隸屬於周保中的第二路軍。
我們常說,狹路相逢勇者勝!那是影視劇,並不是真實的歷史。
真實的情況是,在東北的冰天雪地里,在窮凶極惡的日本關東軍控制下,抗日聯軍的生活條件、後勤補給等,根本沒有保障。特別是槍枝彈藥的奇缺,影響了抗聯的戰鬥力。
由此他們根本沒有能力和敵人正面對抗。假如不顧客觀條件一味講究勇敢,其結果只能是像先行的第四軍一樣,被敵人全部殲滅在烏斯渾河渡口邊。
這時候,本來已經走到河邊,準備渡河的婦女團的八個女戰士,為了掩護主力部隊順利突圍,她們毅然放棄了渡河,在指導員冷雲的率領下,折返回來,分成了三個戰鬥小組,與日偽軍展開巧妙周旋。
日偽軍的確被她們吸引了過來,抗聯第五軍主力得以順利地擺脫了敵人,渡過河迅速轉移了。但是,她們八個女戰士卻被敵人圍困在了河邊。
前面是大量的敵人,後面是波濤洶湧的河水。子彈打光了,手榴彈扔沒了------所幸的是,大部隊已經走遠了。
這是冷雲她們感到最欣慰的。她們已經圓滿完成了掩護任務。八個人,救了這麼多戰士,值了。
日偽軍見狀,知道她們已經沒有彈藥了,便高聲勸她們投降。她們是革命戰士,投降不是她們的作為;她們是英勇不屈的抗聯英雄,叛國不是她們的標籤;她們是祖國的優秀兒女,在她們的詞典里,從來就沒有「漢奸」這樣的詞彙。
她們砸毀了手裡的槍枝,理了理蓬亂的頭髮,然後手挽著手,毅然掉頭走進了波濤洶湧的烏斯渾河,齊聲高喊著「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口號,一步步向深水處走去,壯烈殉國。
一,冷雲。
1915年生,黑龍江人。抗日巾幗英雄。從「九一八」事變後,積極投入到各種抗日救亡活動中,直到1938年犧牲。犧牲時23歲。
二,胡秀芝。
1918年生,黑龍江人,中共黨員,抗日巾幗英雄,犧牲前任抗聯第五軍婦女團班長。犧牲時20歲。
三,楊貴珍。
1920年生,黑龍江人,中共黨員,抗日巾幗英雄,歷任抗聯第五軍管理員、被服員、班長、副小隊長等職。犧牲時18歲。
四,郭桂琴。
1920年(或1921年)出生,黑龍江人,抗日巾幗英雄,犧牲前任我抗聯第五軍婦女團戰士,犧牲時17歲。
五,黃桂清。
1918年生,黑龍江人,婦女團戰士,抗日巾幗英雄。犧牲時20歲。
六,王惠民。
1925年出生,黑龍江人,1938年犧牲時年僅13歲。抗日巾幗英雄。也是八女投江中年齡最小的一個。
七,安順福。
1915年出生,黑龍江人。抗日巾幗英雄。中共黨員,朝鮮族。安順福從小就受到革命思想的薰陶,13歲跟隨父兄參加抗日救亡運動。被服廠廠長。這時安順福和其它女同志一同加入五軍婦女團,隨軍西征。犧牲時23歲。
八,李鳳善。
1918年出生,朝鮮族,黑龍江人。抗日巾幗英雄。抗聯第五軍婦女團戰士。犧牲時20歲。
1982年10月,為了紀念八個女英雄,弘揚她們的精神,當地政府在烏斯渾河畔東岸山坡上,建起了八女投江紀念碑,碑文的正面寫著:「八女英魂,光照千秋」。
後來,牡丹江市委、市政府又在市江濱公園建立八女投江英烈群雕。這些大型群雕,1988年8月1日正式落成。
1986年9月7日,牡丹江市舉行「八女投江紀念碑」的奠基典禮。
2009年,在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八女投江」被評為「一百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八女投江的壯舉,表現了中華民族有同一切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有同一切敢於來犯之敵同歸於盡的英勇骨氣,儘管她們都是女流之輩,但她們絲毫沒有弱於男子漢!她們是真正的巾幗英雄!她們的故事,多少年來一直在中華大地上,在人民群眾中廣為傳頌。
如今,距離八女投江的故事,已經過去83年了。
朋友,當你和家人愜意地散步在林蔭道上,當你走在下班的路上,當你坐在寬敞明亮的辦公室里,當你和朋友聚在一起天南地北胡侃時------我們今天之所以有這麼安定、祥和的生活環境,都是老一輩革命家、無數革命英烈的流血犧牲換來的。
在日新月異、飛速發展的時代里,各種各樣的思潮都會湧現,但是,不管時代怎麼變遷,我們生活在和平、安寧環境中的人們,都不應該忘記這些為新中國拋灑熱血的革命先烈,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