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台灣問題是歷史教學中的一個熱點問題,對學生進行台灣問題 教育,必須使學生明確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神聖領土,深刻認識台獨的本質,從而堅決反對和遏制台獨分裂行徑,並且意識到「一國兩制」是解決台灣問題的最佳方式,本文作者就此問題展開探討。
關鍵詞:歷史教學學生台灣問題。
馬英九上台後兩岸關係回暖,然而自1949年以來,海峽兩岸已經人為地分離了近60年,台獨勢力對大陸的醜化宣傳,從文化上、傳統上割斷了兩岸聯繫,加上1979年以前大陸對台宣傳存在政策性偏差,這些都使得兩岸同胞產生了心理隔閡,和平統一大業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歷史教學要使學生正確認識解決台灣問題的重要性與曲折性,使學生認清台獨的本質,堅決反對和遏制台獨勢力的分裂行徑,自覺投身到建設祖國、實現祖國統一的大業中去。
一、必須使學生明確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神聖領土
台灣包括台灣島及附近島嶼(即台、澎、金、馬等),陸地面積35961平方公里,現有人口2300多萬。絕大部分台灣居民的祖先來自祖國大陸,文化傳統與大陸同一源流。台灣在先秦被稱為「島夷、夷洲、蓬萊」等;三國時稱「夷州」,公元230年孫權曾派人率兵到台灣;隋煬帝曾先後三次派人到台灣;元朝於1340年左右設立澎湖巡檢司,管理澎湖列島和台灣島;明朝先將台灣稱為小琉球,1620年後稱為「台灣」,同樣設置了行政管理機構。在這前後,西方殖民者先後侵略台灣,1642年荷蘭人占領台灣,1662年民族英雄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回台灣;1683年清軍進駐台灣。到了1684年,清政府正式設立了台灣府,1885年,中法戰爭之後,鑒於台灣在海防中的重要地位,清朝設台灣行省,劉銘傳為第一任巡撫,並在台灣進行了改革。中日甲午戰爭之後,腐朽的清廷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割台灣島給日本,從此日本對台灣人民進行了長達50年的殖民統治。然而,即使在這50年,台灣人民的反割台鬥爭也從來沒有停止過。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埃及首都開羅召開了中、美、英三巨頭首腦會議,會後發表了《開羅宣言》,明確規定日本侵占中國的領土如台灣、澎湖列島等在戰後必須歸還給中國。二戰結束後,戰敗國日本把台灣交還給了當時的國民黨政府,至此台灣在游離了50年之後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抗日戰爭結束後,國共內戰爆發,1949年12月蔣介石在大陸徹底失敗,「國民政府」遷往台灣,海峽兩岸陷入了長期分離狀態。由此可見,無論是從歷史上,還是從國際法的角度來看,台灣無可爭議地都是中國的神聖領土,無論台獨分子如何狡辯、破壞,台灣與大陸系出同源,台灣與大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而如今大陸與台灣之所以還沒有實現統一,完全是中國內戰的遺留問題,屬於中國內政。
二、必須使學生深刻認識「台獨」的本質
所謂台獨,是妄圖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台灣獨立運動」的簡稱,其本質是分裂祖國,謀求「台灣獨立」。台獨分子說1895年在台灣人民反抗日本占領的鬥爭中出現的「台灣民主國」是其起源,事實上當時台灣人民是在被晚清朝廷拋棄又不願當亡國奴的情況下才自立為國的,存在時間很短。但就算在那種情況下,台灣人民依然堅持台灣是中國神聖領土的一部分,「台灣民主國」的國號為「永清」就是明證,這與後來的台獨運動非但毫無瓜葛,而且本意完全相反。台獨源於1945年抗戰勝利前後,一些不甘失敗的日本少壯派分子與極少數賣國的台灣士紳相勾結,搞起了所謂的「台灣獨立運動」,這一分裂活動很快被國民政府鎮壓。
20世紀80年代,李登輝通過偽裝贏得蔣經國的信任,在1988年蔣經國病逝後得以繼任。開始李登輝對外界還有所遮掩,但後來其台獨傾向逐步顯現,1999年拋出「兩國論」徹底暴露其本來面目。李登輝是台獨的總後台,在他的縱容支持下,民進黨由小到大,最後成為台灣的執政黨。2000年民進黨陳水扁上台,尤其是2004年獲得連任之後,台獨勢力在分裂祖國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台獨運動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高潮。陳水扁先是承諾「四不一沒有」,後來對一個中國的原則進行有意的模糊,再到所謂漸進式台獨,不斷製造事端,瘋狂挑戰一個中國的原則,又鼓吹一國論、兩國論,搞所謂的制憲公投、正名運動、去中國化、去蔣化、廢統終統,企圖強行擠進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叫囂出台台獨時間表、建立台灣共和國等。孫中山說: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祖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潮流,是李登輝、陳水扁之流所不能阻擋的。
三、引導學生認識「一國兩制」是解決台灣問題的最佳方式
「一國兩制」是鄧小平提出來的具有創造性的解決國家和平統一問題的偉大構想。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平解決台灣問題必須考慮台灣的歷史和現實,既要考慮到台灣同大陸隔離多年的歷史,又要考慮到各方社會制度本質不同和生活方式存在的差異;既要考慮到祖國統一是大趨勢,又要保持台灣的穩定和繁榮。「一國兩制」本著尊重歷史、尊重現實、實事求是、照顧各方利益的原則,在作為國家主體的大陸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台灣、香港、澳門繼續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兩種制度長期共存、和平共處、共同發展,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強烈願望和迫切要求。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反對分裂,追求國家統一和民族的團結是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的傳統,是我們國家歷史發展的主流。
中華民族有著數千年悠久的歷史,有著共同的文化傳統、語言文字、倫理道德、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每一個中國人都把自己看成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基於這種認識,各族人民都把維護祖國統一看作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並為此進行堅持不懈的鬥爭。儘管台灣在歷史上曾經分裂於祖國大陸,但台灣人民同大陸人民同為炎黃子孫,薰陶於相同的中華文明,因而海峽兩岸人民仍有著強烈的認同感。「一國兩制」要求用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有利於維護穩定、民族振興,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和平統一是中國政府的既定方針,同時我們也要強調,和平統一實行「一國兩制」並不排除使用武力,不承諾放棄武力不是針對台灣人民,而是針對「台獨」分子和國際上妄圖分裂中國的反華勢力的。鄧小平關於祖國統一提出的「一國兩制」構想,是鄧小平理論的偉大創舉,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是「實事求是」精神具體體現的典範,反映了人民的意願、歷史的要求,順應了國際潮流,充分照顧了各方利益,是兩岸統一的最佳方式。
作為新世紀的中學生,不僅要正確認識台灣問題的由來和實質,認清台獨的本質,還要以實際行動反對和遏制台獨勢力的分裂行徑,隨著現代電腦 網絡的普及和兩岸三通的實現,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加強與台灣青少年的溝通與交流,培養「兩岸一家親」的民族情感,為台灣問題的最終順利解決貢獻力量。引導學生努力學習,為實現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力量,強大的祖國必定也是一個統一的祖國。
參考文獻:
[1]莫紹深.關於《概論》課中「台灣問題」的教學思考[j].欽州學院學報,2007,10。
[2]李曼.台灣問題與中國統一[j].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10。
[3]楊華洋.「一國兩制」是解決台灣問題的最佳方式[j].貴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4,03。
關鍵詞:歷史教學學生台灣問題。
馬英九上台後兩岸關係回暖,然而自1949年以來,海峽兩岸已經人為地分離了近60年,台獨勢力對大陸的醜化宣傳,從文化上、傳統上割斷了兩岸聯繫,加上1979年以前大陸對台宣傳存在政策性偏差,這些都使得兩岸同胞產生了心理隔閡,和平統一大業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歷史教學要使學生正確認識解決台灣問題的重要性與曲折性,使學生認清台獨的本質,堅決反對和遏制台獨勢力的分裂行徑,自覺投身到建設祖國、實現祖國統一的大業中去。
一、必須使學生明確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神聖領土
台灣包括台灣島及附近島嶼(即台、澎、金、馬等),陸地面積35961平方公里,現有人口2300多萬。絕大部分台灣居民的祖先來自祖國大陸,文化傳統與大陸同一源流。台灣在先秦被稱為「島夷、夷洲、蓬萊」等;三國時稱「夷州」,公元230年孫權曾派人率兵到台灣;隋煬帝曾先後三次派人到台灣;元朝於1340年左右設立澎湖巡檢司,管理澎湖列島和台灣島;明朝先將台灣稱為小琉球,1620年後稱為「台灣」,同樣設置了行政管理機構。在這前後,西方殖民者先後侵略台灣,1642年荷蘭人占領台灣,1662年民族英雄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回台灣;1683年清軍進駐台灣。到了1684年,清政府正式設立了台灣府,1885年,中法戰爭之後,鑒於台灣在海防中的重要地位,清朝設台灣行省,劉銘傳為第一任巡撫,並在台灣進行了改革。中日甲午戰爭之後,腐朽的清廷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割台灣島給日本,從此日本對台灣人民進行了長達50年的殖民統治。然而,即使在這50年,台灣人民的反割台鬥爭也從來沒有停止過。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埃及首都開羅召開了中、美、英三巨頭首腦會議,會後發表了《開羅宣言》,明確規定日本侵占中國的領土如台灣、澎湖列島等在戰後必須歸還給中國。二戰結束後,戰敗國日本把台灣交還給了當時的國民黨政府,至此台灣在游離了50年之後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抗日戰爭結束後,國共內戰爆發,1949年12月蔣介石在大陸徹底失敗,「國民政府」遷往台灣,海峽兩岸陷入了長期分離狀態。由此可見,無論是從歷史上,還是從國際法的角度來看,台灣無可爭議地都是中國的神聖領土,無論台獨分子如何狡辯、破壞,台灣與大陸系出同源,台灣與大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而如今大陸與台灣之所以還沒有實現統一,完全是中國內戰的遺留問題,屬於中國內政。
二、必須使學生深刻認識「台獨」的本質
所謂台獨,是妄圖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台灣獨立運動」的簡稱,其本質是分裂祖國,謀求「台灣獨立」。台獨分子說1895年在台灣人民反抗日本占領的鬥爭中出現的「台灣民主國」是其起源,事實上當時台灣人民是在被晚清朝廷拋棄又不願當亡國奴的情況下才自立為國的,存在時間很短。但就算在那種情況下,台灣人民依然堅持台灣是中國神聖領土的一部分,「台灣民主國」的國號為「永清」就是明證,這與後來的台獨運動非但毫無瓜葛,而且本意完全相反。台獨源於1945年抗戰勝利前後,一些不甘失敗的日本少壯派分子與極少數賣國的台灣士紳相勾結,搞起了所謂的「台灣獨立運動」,這一分裂活動很快被國民政府鎮壓。
20世紀80年代,李登輝通過偽裝贏得蔣經國的信任,在1988年蔣經國病逝後得以繼任。開始李登輝對外界還有所遮掩,但後來其台獨傾向逐步顯現,1999年拋出「兩國論」徹底暴露其本來面目。李登輝是台獨的總後台,在他的縱容支持下,民進黨由小到大,最後成為台灣的執政黨。2000年民進黨陳水扁上台,尤其是2004年獲得連任之後,台獨勢力在分裂祖國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台獨運動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高潮。陳水扁先是承諾「四不一沒有」,後來對一個中國的原則進行有意的模糊,再到所謂漸進式台獨,不斷製造事端,瘋狂挑戰一個中國的原則,又鼓吹一國論、兩國論,搞所謂的制憲公投、正名運動、去中國化、去蔣化、廢統終統,企圖強行擠進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叫囂出台台獨時間表、建立台灣共和國等。孫中山說: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祖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潮流,是李登輝、陳水扁之流所不能阻擋的。
三、引導學生認識「一國兩制」是解決台灣問題的最佳方式
「一國兩制」是鄧小平提出來的具有創造性的解決國家和平統一問題的偉大構想。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平解決台灣問題必須考慮台灣的歷史和現實,既要考慮到台灣同大陸隔離多年的歷史,又要考慮到各方社會制度本質不同和生活方式存在的差異;既要考慮到祖國統一是大趨勢,又要保持台灣的穩定和繁榮。「一國兩制」本著尊重歷史、尊重現實、實事求是、照顧各方利益的原則,在作為國家主體的大陸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台灣、香港、澳門繼續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兩種制度長期共存、和平共處、共同發展,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強烈願望和迫切要求。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反對分裂,追求國家統一和民族的團結是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的傳統,是我們國家歷史發展的主流。
中華民族有著數千年悠久的歷史,有著共同的文化傳統、語言文字、倫理道德、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每一個中國人都把自己看成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基於這種認識,各族人民都把維護祖國統一看作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並為此進行堅持不懈的鬥爭。儘管台灣在歷史上曾經分裂於祖國大陸,但台灣人民同大陸人民同為炎黃子孫,薰陶於相同的中華文明,因而海峽兩岸人民仍有著強烈的認同感。「一國兩制」要求用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有利於維護穩定、民族振興,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和平統一是中國政府的既定方針,同時我們也要強調,和平統一實行「一國兩制」並不排除使用武力,不承諾放棄武力不是針對台灣人民,而是針對「台獨」分子和國際上妄圖分裂中國的反華勢力的。鄧小平關於祖國統一提出的「一國兩制」構想,是鄧小平理論的偉大創舉,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是「實事求是」精神具體體現的典範,反映了人民的意願、歷史的要求,順應了國際潮流,充分照顧了各方利益,是兩岸統一的最佳方式。
作為新世紀的中學生,不僅要正確認識台灣問題的由來和實質,認清台獨的本質,還要以實際行動反對和遏制台獨勢力的分裂行徑,隨著現代電腦 網絡的普及和兩岸三通的實現,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加強與台灣青少年的溝通與交流,培養「兩岸一家親」的民族情感,為台灣問題的最終順利解決貢獻力量。引導學生努力學習,為實現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力量,強大的祖國必定也是一個統一的祖國。
參考文獻:
[1]莫紹深.關於《概論》課中「台灣問題」的教學思考[j].欽州學院學報,2007,10。
[2]李曼.台灣問題與中國統一[j].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10。
[3]楊華洋.「一國兩制」是解決台灣問題的最佳方式[j].貴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