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頭劈開新世界,鐮刀割斷舊乾坤!」「打倒土豪劣紳,實行分田分地!」貧窮、破敗的六合鄉變了天地。
英姿勃勃的紅軍戰士帶領鄉親們,打土豪,分田地,成立了自己的政權——六合鄉蘇維埃政府。翻了身的鄉親們揚眉吐氣,喜氣洋洋。張思德積極參加少先隊,並被選為隊長,認真協助紅軍和民兵站崗放哨,尋查壞人。
翻了身的勞苦大眾懂得要革命就要當紅軍,六台場的青年們紛紛報名參軍。1933年12月,18歲的張思德報名參軍,在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的隊伍中,增添了一名忠誠的革命戰士。
張思德入伍後,紅軍要執行新的任務,離開了六合鄉。國民黨鄉長劉紅安帶領「還鄉團」,搗毀蘇維埃政權,槍殺革命幹部和群眾。張思德的生父張行品也慘遭殺害,養母被打傷,妹妹桂香被逼得病餓而死。張思德得知這個消息,頓時悲憤欲絕,一心想著回家為親人和父老鄉系報仇雪恨。連隊幹部知道了張思德的心思後,就找他談心,耐心地啟發教育他樹立無產階級的革命思想。在同志們的幫助下,他明白了為誰當兵,為誰打仗,心胸開闊了,鬥志更旺了。他英勇頑強,視此如歸。不久,他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在革命的大熔爐里茁壯成長。
1.戰鬥。
從1933年至1934年粉碎國民黨對川陝根據地的兩次大規模圍攻(參見川陝蘇區反三路圍攻、川陝蘇區反六路圍攻)的戰鬥中,張思德英勇殺故、屢立戰功,被戰友們稱讚為「小老虎」。在攻打關門梁的戰鬥中,他參加尖刀班,冒著彈雨槍林,和戰友搭成人梯,攀上寨頂,炸開寨門,為部隊打開了通路。接著,他又帶領6個戰友,扼守一個山包,粉碎了敵軍兩個排的多次進攻。在另一次戰鬥中,他冒著槍林彈雨,跑進深谷,攀崖繞行,插入敵後,在接近敵陣時,扔出手榴彈,炸死了敵人,趁著濃煙,撲上高坡,奪來一挺機槍,然後,他端起機槍,向另外一群敵人猛烈掃射,又奪一挺機槍,接著高呼一聲:「沖啊!」戰友們一齊衝上去,殲滅了敵人。戰鬥中,張思德雖負了傷,卻滿臉笑容。在又一次戰鬥中,他迎著濃煙烈火,在水田、小丘、深溝里,持續與敵拼搏。子彈打光了,敵入撲上來,他就用手榴彈炸死敵人。後面敵人又上來了,他在田坎上同敵人白刃格鬥。一個敵人舉槍向他刺來,他猛揮大刀,將槍拔開,—腳把敵人踢倒在水田裡,將敵人砍死。接著,又有兩個敵人向他撲過來,他用腳猛擊田水,使敵人的頭上濺滿了水,兩眼被迷住了。當敵人急著搖頭擦眼時,他用全力撲上去,舉起大刀,把他們劈死了。這時,飛來一顆子彈,打傷他的右臂,連長叫他退出火線,他倔強地說:「不,只要還有一口氣,我就要戰鬥!」。
2.長征。
1935年5月,紅四方面軍退出川陝根據地,開始長征。6月,紅四方面軍同紅一方面軍在四川懋功地區會師。8月20日,紅一、四方面軍組成左、右路軍,開始沿草地北上。就在這時、張國燾大搞分裂主義,擅令紅軍南下。這樣,張思德便隨紅四方面軍,從草地折回南下。
在南下的過程中,紅四方面軍打了許多惡仗,但是卻未能改變部隊的險惡處境。隨著天氣日漸寒冷,部隊行動更加困難。1936年1月,長徵到達陝北的中央電令張國燾取消偽中央,停止反黨活動。張國燾被迫宣布取消了偽中央。6月,紅二、四方面軍在四川甘孜會師。接著,紅二、四方面軍分為左、中、有三路縱隊,沿草地北上。
這是紅四萬面軍第三次走水草地了。這時,張思德在通信營任排長。由於他他過去在戰鬥中曾三次負傷,身體沒有完全康復,加上艱難的長途跋涉,他的面容憔悴,體質十分虛弱。進入草地後,他的兩隻腳又被腐臭的泥水泡得紅腫,每走一步,都要費很大力氣,但是每次有了通信任務,他總是搶先—步,拔腿就走,以便讓戰友們多休息一會兒。
進入草地半月之後。嚴重的困難出現了,部隊斷糧了。首長乘騎的騾馬被宰了充飢,戰士們的皮帶、槍背帶也被煮著吃了。為了戰勝困難,走出草地、戰士們冒著生命危險,尋覓無毒的野菜充飢。
張思德深知,在這神秘草地上,毒草叢生,要識別一種無毒的野菜,只能親自嘗。嘗了毒草,就有可能付出生命的代價。因此每次採摘野菜,他總是爭著上前,把危險留給自己。
一天中午,部隊來到—片水草豐盛的沼澤地上。休息號剛剛傳來,張思德就和一位小戰士去找野菜去了。當他來到一個死水塘邊時,那個小戰士驚喜得叫起來:「班長,瞧!水蘿蔔!」張思德一看,水塘邊上果然長著極象蘿蔔的野草。小戰士彎腰就要採摘,張思德急忙止住了他。他知道,有些樣子很好的野菜,往往有毒。他搶上前,摘下片葉子放在嘴裡,嚼丁嚼,味道甜甜的,便又采了一些。
沒過一會兒,張思德突然感到肚子一陣疼痛,直想嘔吐,接著就吐出一口口清水。他只覺得天旋地轉.急忙說:「這草有毒,快告訴大家別采!」話剛說完,他就失去了知覺。小戰士著急地大喊:「班長!班長!」。
戰友們聽到喊聲。急忙趕來。只見張思德臉色發青,神志昏迷,便知道他中了毒。他們急忙到衛生所,找來解毒藥,給張思德服下。過了好一陣,張思德才甦醒過來,戰友們都鬆了一口氣。
張思德和戰友們來到了草地中的葛河邊。他們知道,過河不遠,就要走出草地了。戰上們受到鼓舞,人人興高采烈,挽著胳膊,涉過葛河。
正當他們擰乾衣服,準備繼續前進的時候、身後傳來了呼救聲。原木是總部醫院的幾位女同志,身材瘦小,被河水衝倒了。只見他們在水中掙扎著,身上的藥包在水上漂浮。
張思德帶領戰士們向下游奔去,攔住了急流中的女同志,把她們一個個背上岸,其中一位女戰士昏迷過去。張思德取出鹽巴,用瓷缸燒了一碗鹽開水,一口一口地喂進女戰士嘴裡。女戰士醒了,張思德鼓勵她說:「加勁走吧,陝北再見!」。
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靜寧一帶,同前來接應的紅一方面軍會師。會師後,紅一、二、叫方面軍協同作戰,勝利地進行了山城堡戰役,打破了同民黨的圍攻。
抗日戰爭爆發後,紅軍改為八路軍。張思德所在部隊準備開赴抗日前線。部隊中的老弱病殘人員被留下來,編成一個留衛連,負責警衛關中雲陽八路軍留守處和殘廢軍人醫院(即榮譽軍人學校)。當時,張思德身體患病,被編進了警衛連,任一排二班副班長。
警衛連剛成立那陣,班裡好幾位同志病重,臥床休息。他就端吃端喝,象親兄弟一樣侍候患病的同志。晚上站崗,他經常連站兩班,讓患病的同志多休息一會。他是副班長,負責班裡的內務衛生,可他很少命令其他同志做這做那,而是自己動手,以自己的模範行動影響和帶動大家。班裡的水用完了,他就去打水;地髒了,他就去掃地。他的手巧,補衣服、打草鞋都很在行,一有中就幫同志們縫縫補補,一天列晚總是閒不住。在班務會上,大家表揚他,他說:「我的病輕,多干點沒啥。」。
3.對待同志。
張思德不僅在生活上樂於助人,而且也很關心同志的思想進步,和大家建立了真摯的同志友誼。警衛連剛組建時,班上有個解放兵,是南方人,因為想家而鬧情緒。凡是輪到他站崗放哨,他就稱病請假。同志們在班務會上批評他裝病,誰知不但問題沒有解決,反而越鬧越僵,他乾脆連早操也不出了,天天睡懶覺。
張思德看到這種情況,就把自己的鋪值搬到這個戰士旁邊,頭並頭地與他睡在一起,和他談心。原來這個戰士家裡也很貧窮,他在給地主打長工時被國民黨抓了壯丁,在直羅鎮戰役中被解放,自願加入八路軍。張思德摸清了他的思想,就用憶苦的辦法,啟發和教育他樹立革命的信念。後來,這個同志真的病了,張思德就給他做病號飯;他的鞋破了,張思德就用布條和麻繩精心編了雙鞋送給他。這個戰士很受感動,握著張思德的手說:「張副班長,你對我象親兄弟,今後看我的行動吧!」從此,這位同志變了,精神振作,工作非常積極,成了班裡的骨幹。
1939年春天,雲陽的國民黨軍隊開始製造摩擦事件。他們又是到留守處尋釁鬧事,又是下命令、發通煤,限期八路軍離開雲陽。面對回民黨頑固派的無理挑釁,戰士們雖然非常氣憤,但是為了顧全大局,留守處和殘廢軍人醫院於秋初開始長途行軍,向句邑土橋一帶轉移。
入秋的天氣,依然酷熱難當。行軍中最困難的是沒有鞋了穿。剛剛走了兩大,大部分同志的鞋底就脫了幫,只好用繩子綁著走路。關中的路邊長滿了蒺藜,有的同志鞋底磨穿,腳上扎了刺,每走一步都鑽心地疼。看到同志們一瘸一拐地走路,張思德提出打草鞋,可是一時找不到稻草,他心裡非常著急。
有一天行軍時,張思德在路邊發現了一片馬藺單,就用刺刀把馬藺草割下來,捆成一捆,背在身後。晚上宿營後,他就趕著打草鞋,等他一口氣打完三雙草鞋,已是雞叫頭遍了。第二天,他把這三雙草轉送給鞋子最爛的三位同志穿。這三位同志穿上試了試,覺得比破布鞋舒服多了,都很高興。從此,同志們在行軍時只要發現馬藺單,就把它割下來,象寶貝似地背著。一到宿營地,張思德就手把手地教大家打草鞋。這樣,同志們都穿上了草鞋。留守處和殘廢軍人醫院的同志到達土橋之後,天氣開始變冷。為了解決冬季取暖問題,上級決定燒木炭。張思德懂得燒炭技術,於是他和班長帶領戰士們上山燒木炭。燒炭又苦又累,可是張思德帶領戰士們乾得非常起勁。每次炭窯點火後,他就守在窯邊,累了打一會兒盹,再接著干。等到窯燒好,他的眼睛也熬紅了、人也累瘦了。那年冬天,張思德領著同志們燒了三個月木炭。燒炭結束後,他被評為勞動模範,留守處獎給他一條毛巾和一個筆記本。
1940年春天,張思德隨警衛連回到了黨中央所在地延安。不久,他被分配到中央軍委警衛營擔任通信班長。在通信班,他去南泥灣開過荒,種過地,也進山燒過木炭,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1942年秋,軍委警衛營和中央教導大隊合併,成立了中央警備團。當時,上級決定張思德由班長改當戰士,張思德愉快地服從組織分配,到一連二排叫班當了戰士。四班的班長是抗戰時期參加革命的同志,年齡也比張思德小,可是張思德卻尊重班長,積極完成班長交給的工作,維護班長的威信,幫助班長抓好班上的工作。為此,他受到領導的表揚。
4.工作。
1943年初春,組織選派張思德到毛澤東身邊的內衛班當警衛戰士。張思德十分激動。他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好好工作,做毛澤東的忠誠衛士。
張思德到內衛班後,精神更加振奮,工作也更加積極。他常說:「毛主席是我們革命的帶路人,熱愛領袖就是熱愛革命。」他為了能使毛主席愉快地工作和生活,把全部心血都用到照料毛主席的生活和警衛工作上。毛澤東有個習慣,寫文章時徹夜不睡,天亮後才躺一會兒。為了讓主席休息一會兒,每逢主席熬夜時,他就早早起床,到主席窯洞附近看看,如果發現有早起覓食的雞和狗,就悄悄地把它們趕走,聽到鳥兒唧喳,他就用石頭向樹上擲去,把鳥兒攆走.以防吵醒了主席。如果遇到有人求見主席,只要情況不緊急,他就說明情況,說服他們等一會兒再來。
一次,張思德接受了將毛澤東起草的緊急公文立即送交有關部門的任務。當時雷聲隆隆,暴雨傾盆,延河水漲,無法徒涉。怎麼辦?他說:「就是天上下刀子,河水萬丈深,我也要把毛主席的公文送過河去。」於是他手拿一根長繩來到河邊,將繩的一頭綁在樹上,又在繩上套上個環,環上拴細繩,把公文牢牢綁在環上,隨後牽著繩子的另一頭,跳進了激流。他奮力拚搏,雖已精疲力盡,但終於過了河,他將繩子拴在樹上,然後拉動細繩,把拴在環上的公文拉了過來,及時把毛澤東的指示送到了有關部門?
棗園位於延安城西北,距城有十多里。那時候,正值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歲月,毛澤東工作十分繁忙,常常要上延安城裡開會。毛主席每次外出,內衛班便跟著他前往。
毛主席乘坐的黑色轎車是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贈送的。車身寬大,可以乘坐10個人。車後有一個專供警衛人員站立的踏板。當時國共合作,國統區有很多人到延安參觀訪問,這些人難免魚龍混雜。為了毛澤東的安全,每次出車時,都有一個同志站在車後擔任警戒,以防萬一。
站在車後擔任警戒,要比坐在車裡辛苦得多。夏天,車後塵土飛揚,嗆得人喘不過氣來;冬天,車後寒風凜列,凍得人手腳發麻。但是大家都把站在車後值勤看成是一種光榮,爭著擔任警戒。張思德到內衛班後,每逢毛澤東外出,汽車剛一發動,他就站在車後,「搶占」了警戒位置。幾乎每次都如此。大家要換換他,可無論怎麼說,他都不肯,說:「我喜歡冷風吹。」大家對他也沒有辦法?
1943年冬天,幾場大雪之後,延安的天氣非常寒冷。這時按規定,在車後擔任警戒的同志可以放下帽耳。可是張思德嫌放下帽耳影響視線,就把帽耳翻起來。結果,他的臉被凍得青一塊紫一塊的,他也不在乎。整整一個冬天,毛澤東外出時基本都是張思德擔任警戒。內衛班的同志們過意不去,一再要替換他,他執意不肯,還是那句話:「我喜歡冷風吹。」。
5.犧牲。
1944年,抗日戰爭進入了第七個年頭。為了打破國民黨的封鎖,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延安邊區軍民的大生產運動搞得更加熱火朝天。這年夏天,上級決定內衛班的部分同志到延安北邊的安塞去燒木炭,以解決棗園機關的冬季取暖問題。聽到這個消息,大家都爭著要去,領導知道張思德燒過木炭,就指派他帶領4位同志到安塞縣石峽峪村去燒炭。
7月的一天,張思德帶領警衛戰士背著行李,帶著鋸子、斧頭來到了石峽峪村。這裡傍山依林,只有百十戶人家。據村長說,進山五六里地,就有青岡樹林。青岡樹木質堅硬,是燒炭的上等原料。
第二天,東方剛剛發亮,張思德就帶領大家進山選擇燒炭地點,開始做燒炭的準備工作了。山中林區的景色美麗,初升的陽光灑在蒼翠的青岡林上,泛起綠色的光暈,一簇簇山丹花紅得象一團團火。張思德他們顧不上欣賞美麗的風光,扛著钁頭跑上跑下,根據山勢和青岡林的大小,選擇燒炭窯的地點。
為了加快燒炭進度,張思德把同志們分成兩組,一組負責挖炭窯,一組砍伐青岡樹備料。他說:「我們進山後,家裡的同志可就忙了。我們要加油干,爭取多燒木炭,早日完成任務,向毛主席報喜。」他的話不多,卻說到了大家的心坎里。大家都決心好好乾,創造出優異成績,讓毛主席高興。
緊張的勞動開始了。荒無人煙的山林里,響起乒桌球乓的伐木聲和戰士們歡樂的歌聲。張思德領著兩個戰士起早貪黑,很快打出了兩眼炭窯。大家把青岡樹枝、樹幹背到窯前,張思德就開始裝窯,其他同志繼續開挖新窯,砍伐青岡樹。張思德把兩眼窯裝滿後同時點火,等到木炭燒成壓火後,同志們也把新窯挖好了,料備足了。他一個人又去裝窯、點火,從早干到晚,一刻也不休息。
燒窯是個技術活兒,火要燒得均勻,壓火要恰到好處。壓火早了,燒出來的是「生頭」,勞而無功;壓火遲了,木炭會變成灰燼,前功盡棄。為了掌握火候,張思德吃住都在窯邊,晚上也要起來幾次,爬上窯頂觀察煙色,判斷火候。當時,沒有照明工具,他就在山林里采來一種叫做「牛條條梗」的小灌木,放在窯里烘乾,晚上用它來照明。這種「牛條條梗」有油性,點燃後火得很旺,也不怕風。同志們都很佩服張思德經驗豐富,肯動腦筋。
當地群眾燒一窯木炭,一股要10天左右。為了搶時間多燒幾窯,張思德和大家就在壓火後木炭尚未完全冷卻時出窯,把燒炭周期縮短為7天。出窯時窯內溫度很高,有的木炭上還有火星兒,烤得人臉皮發痛,大汗淋漓。每次出窯,張思德就把雙手包上破布,站到窯的最裡邊揀木炭。在他的帶動下,同志們廢寢忘食,日夜苦戰,一個多月就燒了5萬多斤木炭,超額完成了任務。
木炭燒好後,張思德又帶領大夥,用楊樹條把木炭打成捆,背到石峽峪村。5萬多斤炭放在村頭,象一座小山。大家看著這些勞動成果,心裡樂開了花。張恩德到安塞打電話給領導彙報了情況,領導指示張思德暫時留下看守木炭,等候馬車前來裝運,其他同志回棗園執勤。
為了看守木炭,張思德住在村頭一位老大娘家裡。他是個閒不住的人,給老大娘擔水,掃院,還上山打了幾捆柴。後來,他想起山上燒炭的地方還留有一些砍伐下的青岡,便想趕在馬車來運炭之前再燒一些木炭。他和大娘商量說:「大娘,我整天坐著看木炭,也悶得慌。你和孩子替我照看一下,我進山再燒一些,晚上回來時我給你捎一捆柴火,你也就有燒的了。」老大娘高興地答應了。這樣,張思德每天早晨帶著乾糧進山,一人伐木,裝窯,起火。每大晚上回來,總要給大娘背一捆柴火。老大娘天天都做好晚飯等他回來,晚上又給他準備好第二天進山吃的乾糧。
9月5日,天還沒亮,張思德又進山了。他走時告訴大娘,晚上回來給她背一些碎木炭,以備冬天取暖。可是到了晚上,大娘把晚飯先後熱了三次,還不見張思德回來。雞叫了頭遍,也沒見張思德的影子。大娘心裡不安,就去找村長。村長放心不下,急忙帶人進山,去找張思德。
村長他們來到張思德燒炭的地方,看見窯前整齊地堆放著木炭,炭窯已經坍塌,便知道出了事故,趕緊用手拚命挖開沙土,希望能把張思德救出來。
坍塌的焦土挖開了,只見張思德站立著,心手緊緊地握著一截表岡木,腳下有一堆青岡木,看樣子,可能是他正在裝窯時,炭窯忽然坍塌,將他埋住了……在坍塌時,他把戰友推了出去,自己卻犧牲了。
「張思德!張思德!」村長急切地、一聲接一聲地呼喚著張思德的名字。可是我們的張思德緊閉著雙眼,再也沒有睜開。
張思德光榮殉職的消息驚動了石峽峪村,鄉親們都為張思德的死而深深惋惜。村長以最快的速度趕到安寒,給延安打電話,報告了這一悲痛的消息。
題噩耗傳束,內衛班的同志個個失聲痛哭。毛澤東也沉痛地說:「思德是個好同志,他是為人民的利益而犧牲的。」隊長向毛澤東報告消息,並說人砸在窯里還沒挖出來。毛主席聽後很生氣地說,打仗死人沒辦法,搞生產死人不應該。他隨即吩咐了三點:那一帶狼多,晚上要派人站崗,要是屍體被狼吃了,你這個隊長就不用當了;儘快把屍體挖出來,洗乾淨,買一口棺材;開追悼會,我要講話。他還指示機要科長葉子龍用汽車到石峽峪村去接張思德的遺體,並指示中央警備團一定要隆重追悼張思德同志。黨的領袖如此關心一個普通黨員和戰士,遠不止是出於私人感情,而是表現出革命隊伍中人人平等,無論在什麼崗位都是為人民服務?
1944年9月8日,是一個普通而又很不平常的日子。這天清晨,棗園後溝的西山腳下籠罩在—片肅穆悲痛的氣氛中。土台上臨時搭起的靈堂上掛著挽悼。在裡面的黑幕前安置著烈士靈位,靈位前放著毛主席和中共中央辦公廳、中央社會部、西北公學、中央警衛團團部以及各營連送的花圈。台前兩邊掛著輓聯,中懸毛主席親筆輓詞「向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張思德同志致敬」。台下肅立著1000多名軍容整齊的八路軍官兵。中共中央直屬機關在這裡舉行一個普通士兵——張思德同志追悼大會。
簡樸莊重的追悼大會開始了。毛澤東主席緩步走上靈堂,親手獻上花圈,並作了《為人民服務》的著名演講,作為對張思德同志的紀念和哀悼:「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張思德同志就是我們這個隊伍中的一個同志……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
英姿勃勃的紅軍戰士帶領鄉親們,打土豪,分田地,成立了自己的政權——六合鄉蘇維埃政府。翻了身的鄉親們揚眉吐氣,喜氣洋洋。張思德積極參加少先隊,並被選為隊長,認真協助紅軍和民兵站崗放哨,尋查壞人。
翻了身的勞苦大眾懂得要革命就要當紅軍,六台場的青年們紛紛報名參軍。1933年12月,18歲的張思德報名參軍,在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的隊伍中,增添了一名忠誠的革命戰士。
張思德入伍後,紅軍要執行新的任務,離開了六合鄉。國民黨鄉長劉紅安帶領「還鄉團」,搗毀蘇維埃政權,槍殺革命幹部和群眾。張思德的生父張行品也慘遭殺害,養母被打傷,妹妹桂香被逼得病餓而死。張思德得知這個消息,頓時悲憤欲絕,一心想著回家為親人和父老鄉系報仇雪恨。連隊幹部知道了張思德的心思後,就找他談心,耐心地啟發教育他樹立無產階級的革命思想。在同志們的幫助下,他明白了為誰當兵,為誰打仗,心胸開闊了,鬥志更旺了。他英勇頑強,視此如歸。不久,他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在革命的大熔爐里茁壯成長。
1.戰鬥。
從1933年至1934年粉碎國民黨對川陝根據地的兩次大規模圍攻(參見川陝蘇區反三路圍攻、川陝蘇區反六路圍攻)的戰鬥中,張思德英勇殺故、屢立戰功,被戰友們稱讚為「小老虎」。在攻打關門梁的戰鬥中,他參加尖刀班,冒著彈雨槍林,和戰友搭成人梯,攀上寨頂,炸開寨門,為部隊打開了通路。接著,他又帶領6個戰友,扼守一個山包,粉碎了敵軍兩個排的多次進攻。在另一次戰鬥中,他冒著槍林彈雨,跑進深谷,攀崖繞行,插入敵後,在接近敵陣時,扔出手榴彈,炸死了敵人,趁著濃煙,撲上高坡,奪來一挺機槍,然後,他端起機槍,向另外一群敵人猛烈掃射,又奪一挺機槍,接著高呼一聲:「沖啊!」戰友們一齊衝上去,殲滅了敵人。戰鬥中,張思德雖負了傷,卻滿臉笑容。在又一次戰鬥中,他迎著濃煙烈火,在水田、小丘、深溝里,持續與敵拼搏。子彈打光了,敵入撲上來,他就用手榴彈炸死敵人。後面敵人又上來了,他在田坎上同敵人白刃格鬥。一個敵人舉槍向他刺來,他猛揮大刀,將槍拔開,—腳把敵人踢倒在水田裡,將敵人砍死。接著,又有兩個敵人向他撲過來,他用腳猛擊田水,使敵人的頭上濺滿了水,兩眼被迷住了。當敵人急著搖頭擦眼時,他用全力撲上去,舉起大刀,把他們劈死了。這時,飛來一顆子彈,打傷他的右臂,連長叫他退出火線,他倔強地說:「不,只要還有一口氣,我就要戰鬥!」。
2.長征。
1935年5月,紅四方面軍退出川陝根據地,開始長征。6月,紅四方面軍同紅一方面軍在四川懋功地區會師。8月20日,紅一、四方面軍組成左、右路軍,開始沿草地北上。就在這時、張國燾大搞分裂主義,擅令紅軍南下。這樣,張思德便隨紅四方面軍,從草地折回南下。
在南下的過程中,紅四方面軍打了許多惡仗,但是卻未能改變部隊的險惡處境。隨著天氣日漸寒冷,部隊行動更加困難。1936年1月,長徵到達陝北的中央電令張國燾取消偽中央,停止反黨活動。張國燾被迫宣布取消了偽中央。6月,紅二、四方面軍在四川甘孜會師。接著,紅二、四方面軍分為左、中、有三路縱隊,沿草地北上。
這是紅四萬面軍第三次走水草地了。這時,張思德在通信營任排長。由於他他過去在戰鬥中曾三次負傷,身體沒有完全康復,加上艱難的長途跋涉,他的面容憔悴,體質十分虛弱。進入草地後,他的兩隻腳又被腐臭的泥水泡得紅腫,每走一步,都要費很大力氣,但是每次有了通信任務,他總是搶先—步,拔腿就走,以便讓戰友們多休息一會兒。
進入草地半月之後。嚴重的困難出現了,部隊斷糧了。首長乘騎的騾馬被宰了充飢,戰士們的皮帶、槍背帶也被煮著吃了。為了戰勝困難,走出草地、戰士們冒著生命危險,尋覓無毒的野菜充飢。
張思德深知,在這神秘草地上,毒草叢生,要識別一種無毒的野菜,只能親自嘗。嘗了毒草,就有可能付出生命的代價。因此每次採摘野菜,他總是爭著上前,把危險留給自己。
一天中午,部隊來到—片水草豐盛的沼澤地上。休息號剛剛傳來,張思德就和一位小戰士去找野菜去了。當他來到一個死水塘邊時,那個小戰士驚喜得叫起來:「班長,瞧!水蘿蔔!」張思德一看,水塘邊上果然長著極象蘿蔔的野草。小戰士彎腰就要採摘,張思德急忙止住了他。他知道,有些樣子很好的野菜,往往有毒。他搶上前,摘下片葉子放在嘴裡,嚼丁嚼,味道甜甜的,便又采了一些。
沒過一會兒,張思德突然感到肚子一陣疼痛,直想嘔吐,接著就吐出一口口清水。他只覺得天旋地轉.急忙說:「這草有毒,快告訴大家別采!」話剛說完,他就失去了知覺。小戰士著急地大喊:「班長!班長!」。
戰友們聽到喊聲。急忙趕來。只見張思德臉色發青,神志昏迷,便知道他中了毒。他們急忙到衛生所,找來解毒藥,給張思德服下。過了好一陣,張思德才甦醒過來,戰友們都鬆了一口氣。
張思德和戰友們來到了草地中的葛河邊。他們知道,過河不遠,就要走出草地了。戰上們受到鼓舞,人人興高采烈,挽著胳膊,涉過葛河。
正當他們擰乾衣服,準備繼續前進的時候、身後傳來了呼救聲。原木是總部醫院的幾位女同志,身材瘦小,被河水衝倒了。只見他們在水中掙扎著,身上的藥包在水上漂浮。
張思德帶領戰士們向下游奔去,攔住了急流中的女同志,把她們一個個背上岸,其中一位女戰士昏迷過去。張思德取出鹽巴,用瓷缸燒了一碗鹽開水,一口一口地喂進女戰士嘴裡。女戰士醒了,張思德鼓勵她說:「加勁走吧,陝北再見!」。
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靜寧一帶,同前來接應的紅一方面軍會師。會師後,紅一、二、叫方面軍協同作戰,勝利地進行了山城堡戰役,打破了同民黨的圍攻。
抗日戰爭爆發後,紅軍改為八路軍。張思德所在部隊準備開赴抗日前線。部隊中的老弱病殘人員被留下來,編成一個留衛連,負責警衛關中雲陽八路軍留守處和殘廢軍人醫院(即榮譽軍人學校)。當時,張思德身體患病,被編進了警衛連,任一排二班副班長。
警衛連剛成立那陣,班裡好幾位同志病重,臥床休息。他就端吃端喝,象親兄弟一樣侍候患病的同志。晚上站崗,他經常連站兩班,讓患病的同志多休息一會。他是副班長,負責班裡的內務衛生,可他很少命令其他同志做這做那,而是自己動手,以自己的模範行動影響和帶動大家。班裡的水用完了,他就去打水;地髒了,他就去掃地。他的手巧,補衣服、打草鞋都很在行,一有中就幫同志們縫縫補補,一天列晚總是閒不住。在班務會上,大家表揚他,他說:「我的病輕,多干點沒啥。」。
3.對待同志。
張思德不僅在生活上樂於助人,而且也很關心同志的思想進步,和大家建立了真摯的同志友誼。警衛連剛組建時,班上有個解放兵,是南方人,因為想家而鬧情緒。凡是輪到他站崗放哨,他就稱病請假。同志們在班務會上批評他裝病,誰知不但問題沒有解決,反而越鬧越僵,他乾脆連早操也不出了,天天睡懶覺。
張思德看到這種情況,就把自己的鋪值搬到這個戰士旁邊,頭並頭地與他睡在一起,和他談心。原來這個戰士家裡也很貧窮,他在給地主打長工時被國民黨抓了壯丁,在直羅鎮戰役中被解放,自願加入八路軍。張思德摸清了他的思想,就用憶苦的辦法,啟發和教育他樹立革命的信念。後來,這個同志真的病了,張思德就給他做病號飯;他的鞋破了,張思德就用布條和麻繩精心編了雙鞋送給他。這個戰士很受感動,握著張思德的手說:「張副班長,你對我象親兄弟,今後看我的行動吧!」從此,這位同志變了,精神振作,工作非常積極,成了班裡的骨幹。
1939年春天,雲陽的國民黨軍隊開始製造摩擦事件。他們又是到留守處尋釁鬧事,又是下命令、發通煤,限期八路軍離開雲陽。面對回民黨頑固派的無理挑釁,戰士們雖然非常氣憤,但是為了顧全大局,留守處和殘廢軍人醫院於秋初開始長途行軍,向句邑土橋一帶轉移。
入秋的天氣,依然酷熱難當。行軍中最困難的是沒有鞋了穿。剛剛走了兩大,大部分同志的鞋底就脫了幫,只好用繩子綁著走路。關中的路邊長滿了蒺藜,有的同志鞋底磨穿,腳上扎了刺,每走一步都鑽心地疼。看到同志們一瘸一拐地走路,張思德提出打草鞋,可是一時找不到稻草,他心裡非常著急。
有一天行軍時,張思德在路邊發現了一片馬藺單,就用刺刀把馬藺草割下來,捆成一捆,背在身後。晚上宿營後,他就趕著打草鞋,等他一口氣打完三雙草鞋,已是雞叫頭遍了。第二天,他把這三雙草轉送給鞋子最爛的三位同志穿。這三位同志穿上試了試,覺得比破布鞋舒服多了,都很高興。從此,同志們在行軍時只要發現馬藺單,就把它割下來,象寶貝似地背著。一到宿營地,張思德就手把手地教大家打草鞋。這樣,同志們都穿上了草鞋。留守處和殘廢軍人醫院的同志到達土橋之後,天氣開始變冷。為了解決冬季取暖問題,上級決定燒木炭。張思德懂得燒炭技術,於是他和班長帶領戰士們上山燒木炭。燒炭又苦又累,可是張思德帶領戰士們乾得非常起勁。每次炭窯點火後,他就守在窯邊,累了打一會兒盹,再接著干。等到窯燒好,他的眼睛也熬紅了、人也累瘦了。那年冬天,張思德領著同志們燒了三個月木炭。燒炭結束後,他被評為勞動模範,留守處獎給他一條毛巾和一個筆記本。
1940年春天,張思德隨警衛連回到了黨中央所在地延安。不久,他被分配到中央軍委警衛營擔任通信班長。在通信班,他去南泥灣開過荒,種過地,也進山燒過木炭,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1942年秋,軍委警衛營和中央教導大隊合併,成立了中央警備團。當時,上級決定張思德由班長改當戰士,張思德愉快地服從組織分配,到一連二排叫班當了戰士。四班的班長是抗戰時期參加革命的同志,年齡也比張思德小,可是張思德卻尊重班長,積極完成班長交給的工作,維護班長的威信,幫助班長抓好班上的工作。為此,他受到領導的表揚。
4.工作。
1943年初春,組織選派張思德到毛澤東身邊的內衛班當警衛戰士。張思德十分激動。他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好好工作,做毛澤東的忠誠衛士。
張思德到內衛班後,精神更加振奮,工作也更加積極。他常說:「毛主席是我們革命的帶路人,熱愛領袖就是熱愛革命。」他為了能使毛主席愉快地工作和生活,把全部心血都用到照料毛主席的生活和警衛工作上。毛澤東有個習慣,寫文章時徹夜不睡,天亮後才躺一會兒。為了讓主席休息一會兒,每逢主席熬夜時,他就早早起床,到主席窯洞附近看看,如果發現有早起覓食的雞和狗,就悄悄地把它們趕走,聽到鳥兒唧喳,他就用石頭向樹上擲去,把鳥兒攆走.以防吵醒了主席。如果遇到有人求見主席,只要情況不緊急,他就說明情況,說服他們等一會兒再來。
一次,張思德接受了將毛澤東起草的緊急公文立即送交有關部門的任務。當時雷聲隆隆,暴雨傾盆,延河水漲,無法徒涉。怎麼辦?他說:「就是天上下刀子,河水萬丈深,我也要把毛主席的公文送過河去。」於是他手拿一根長繩來到河邊,將繩的一頭綁在樹上,又在繩上套上個環,環上拴細繩,把公文牢牢綁在環上,隨後牽著繩子的另一頭,跳進了激流。他奮力拚搏,雖已精疲力盡,但終於過了河,他將繩子拴在樹上,然後拉動細繩,把拴在環上的公文拉了過來,及時把毛澤東的指示送到了有關部門?
棗園位於延安城西北,距城有十多里。那時候,正值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歲月,毛澤東工作十分繁忙,常常要上延安城裡開會。毛主席每次外出,內衛班便跟著他前往。
毛主席乘坐的黑色轎車是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贈送的。車身寬大,可以乘坐10個人。車後有一個專供警衛人員站立的踏板。當時國共合作,國統區有很多人到延安參觀訪問,這些人難免魚龍混雜。為了毛澤東的安全,每次出車時,都有一個同志站在車後擔任警戒,以防萬一。
站在車後擔任警戒,要比坐在車裡辛苦得多。夏天,車後塵土飛揚,嗆得人喘不過氣來;冬天,車後寒風凜列,凍得人手腳發麻。但是大家都把站在車後值勤看成是一種光榮,爭著擔任警戒。張思德到內衛班後,每逢毛澤東外出,汽車剛一發動,他就站在車後,「搶占」了警戒位置。幾乎每次都如此。大家要換換他,可無論怎麼說,他都不肯,說:「我喜歡冷風吹。」大家對他也沒有辦法?
1943年冬天,幾場大雪之後,延安的天氣非常寒冷。這時按規定,在車後擔任警戒的同志可以放下帽耳。可是張思德嫌放下帽耳影響視線,就把帽耳翻起來。結果,他的臉被凍得青一塊紫一塊的,他也不在乎。整整一個冬天,毛澤東外出時基本都是張思德擔任警戒。內衛班的同志們過意不去,一再要替換他,他執意不肯,還是那句話:「我喜歡冷風吹。」。
5.犧牲。
1944年,抗日戰爭進入了第七個年頭。為了打破國民黨的封鎖,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延安邊區軍民的大生產運動搞得更加熱火朝天。這年夏天,上級決定內衛班的部分同志到延安北邊的安塞去燒木炭,以解決棗園機關的冬季取暖問題。聽到這個消息,大家都爭著要去,領導知道張思德燒過木炭,就指派他帶領4位同志到安塞縣石峽峪村去燒炭。
7月的一天,張思德帶領警衛戰士背著行李,帶著鋸子、斧頭來到了石峽峪村。這裡傍山依林,只有百十戶人家。據村長說,進山五六里地,就有青岡樹林。青岡樹木質堅硬,是燒炭的上等原料。
第二天,東方剛剛發亮,張思德就帶領大家進山選擇燒炭地點,開始做燒炭的準備工作了。山中林區的景色美麗,初升的陽光灑在蒼翠的青岡林上,泛起綠色的光暈,一簇簇山丹花紅得象一團團火。張思德他們顧不上欣賞美麗的風光,扛著钁頭跑上跑下,根據山勢和青岡林的大小,選擇燒炭窯的地點。
為了加快燒炭進度,張思德把同志們分成兩組,一組負責挖炭窯,一組砍伐青岡樹備料。他說:「我們進山後,家裡的同志可就忙了。我們要加油干,爭取多燒木炭,早日完成任務,向毛主席報喜。」他的話不多,卻說到了大家的心坎里。大家都決心好好乾,創造出優異成績,讓毛主席高興。
緊張的勞動開始了。荒無人煙的山林里,響起乒桌球乓的伐木聲和戰士們歡樂的歌聲。張思德領著兩個戰士起早貪黑,很快打出了兩眼炭窯。大家把青岡樹枝、樹幹背到窯前,張思德就開始裝窯,其他同志繼續開挖新窯,砍伐青岡樹。張思德把兩眼窯裝滿後同時點火,等到木炭燒成壓火後,同志們也把新窯挖好了,料備足了。他一個人又去裝窯、點火,從早干到晚,一刻也不休息。
燒窯是個技術活兒,火要燒得均勻,壓火要恰到好處。壓火早了,燒出來的是「生頭」,勞而無功;壓火遲了,木炭會變成灰燼,前功盡棄。為了掌握火候,張思德吃住都在窯邊,晚上也要起來幾次,爬上窯頂觀察煙色,判斷火候。當時,沒有照明工具,他就在山林里采來一種叫做「牛條條梗」的小灌木,放在窯里烘乾,晚上用它來照明。這種「牛條條梗」有油性,點燃後火得很旺,也不怕風。同志們都很佩服張思德經驗豐富,肯動腦筋。
當地群眾燒一窯木炭,一股要10天左右。為了搶時間多燒幾窯,張思德和大家就在壓火後木炭尚未完全冷卻時出窯,把燒炭周期縮短為7天。出窯時窯內溫度很高,有的木炭上還有火星兒,烤得人臉皮發痛,大汗淋漓。每次出窯,張思德就把雙手包上破布,站到窯的最裡邊揀木炭。在他的帶動下,同志們廢寢忘食,日夜苦戰,一個多月就燒了5萬多斤木炭,超額完成了任務。
木炭燒好後,張思德又帶領大夥,用楊樹條把木炭打成捆,背到石峽峪村。5萬多斤炭放在村頭,象一座小山。大家看著這些勞動成果,心裡樂開了花。張恩德到安塞打電話給領導彙報了情況,領導指示張思德暫時留下看守木炭,等候馬車前來裝運,其他同志回棗園執勤。
為了看守木炭,張思德住在村頭一位老大娘家裡。他是個閒不住的人,給老大娘擔水,掃院,還上山打了幾捆柴。後來,他想起山上燒炭的地方還留有一些砍伐下的青岡,便想趕在馬車來運炭之前再燒一些木炭。他和大娘商量說:「大娘,我整天坐著看木炭,也悶得慌。你和孩子替我照看一下,我進山再燒一些,晚上回來時我給你捎一捆柴火,你也就有燒的了。」老大娘高興地答應了。這樣,張思德每天早晨帶著乾糧進山,一人伐木,裝窯,起火。每大晚上回來,總要給大娘背一捆柴火。老大娘天天都做好晚飯等他回來,晚上又給他準備好第二天進山吃的乾糧。
9月5日,天還沒亮,張思德又進山了。他走時告訴大娘,晚上回來給她背一些碎木炭,以備冬天取暖。可是到了晚上,大娘把晚飯先後熱了三次,還不見張思德回來。雞叫了頭遍,也沒見張思德的影子。大娘心裡不安,就去找村長。村長放心不下,急忙帶人進山,去找張思德。
村長他們來到張思德燒炭的地方,看見窯前整齊地堆放著木炭,炭窯已經坍塌,便知道出了事故,趕緊用手拚命挖開沙土,希望能把張思德救出來。
坍塌的焦土挖開了,只見張思德站立著,心手緊緊地握著一截表岡木,腳下有一堆青岡木,看樣子,可能是他正在裝窯時,炭窯忽然坍塌,將他埋住了……在坍塌時,他把戰友推了出去,自己卻犧牲了。
「張思德!張思德!」村長急切地、一聲接一聲地呼喚著張思德的名字。可是我們的張思德緊閉著雙眼,再也沒有睜開。
張思德光榮殉職的消息驚動了石峽峪村,鄉親們都為張思德的死而深深惋惜。村長以最快的速度趕到安寒,給延安打電話,報告了這一悲痛的消息。
題噩耗傳束,內衛班的同志個個失聲痛哭。毛澤東也沉痛地說:「思德是個好同志,他是為人民的利益而犧牲的。」隊長向毛澤東報告消息,並說人砸在窯里還沒挖出來。毛主席聽後很生氣地說,打仗死人沒辦法,搞生產死人不應該。他隨即吩咐了三點:那一帶狼多,晚上要派人站崗,要是屍體被狼吃了,你這個隊長就不用當了;儘快把屍體挖出來,洗乾淨,買一口棺材;開追悼會,我要講話。他還指示機要科長葉子龍用汽車到石峽峪村去接張思德的遺體,並指示中央警備團一定要隆重追悼張思德同志。黨的領袖如此關心一個普通黨員和戰士,遠不止是出於私人感情,而是表現出革命隊伍中人人平等,無論在什麼崗位都是為人民服務?
1944年9月8日,是一個普通而又很不平常的日子。這天清晨,棗園後溝的西山腳下籠罩在—片肅穆悲痛的氣氛中。土台上臨時搭起的靈堂上掛著挽悼。在裡面的黑幕前安置著烈士靈位,靈位前放著毛主席和中共中央辦公廳、中央社會部、西北公學、中央警衛團團部以及各營連送的花圈。台前兩邊掛著輓聯,中懸毛主席親筆輓詞「向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張思德同志致敬」。台下肅立著1000多名軍容整齊的八路軍官兵。中共中央直屬機關在這裡舉行一個普通士兵——張思德同志追悼大會。
簡樸莊重的追悼大會開始了。毛澤東主席緩步走上靈堂,親手獻上花圈,並作了《為人民服務》的著名演講,作為對張思德同志的紀念和哀悼:「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張思德同志就是我們這個隊伍中的一個同志……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