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四五」新布局引發世界熱議。26日至29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在京召開,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o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為中國未來5年乃至15年的發展擘畫了藍圖。
中國有「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的傳統,「思而有備,行而有成」更是一種深刻的民族文化基因。自古以來,在這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自然條件與發展水平千差萬別的大國,無論治世安民,還是抗災禦敵,都需要舉眾人之力求長遠之功,都需要從整體角度出發統籌協調縱橫捭闔。中華文明雖歷經磨難,仍綿延數千年未曾中斷,很大程度上正是因為中國人對「六合同風,九州共貫」的高度認同,對「大勢」「大局」「大計」的高度重視。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借鑑傳統、科學謀劃,以「五年計劃」的制度設計打開了發展新局。周密系統的長遠規劃,不僅在社會化大生產中發揮了統籌協調的作用,也讓中國穿過了幾十年充滿不確定性的風風雨雨,一步步穩健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
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這個道理不光中國人明白。但為何只有中國充分釋放了「規劃紅利」?依靠的還是我們獨特的制度優勢。眾所周知,所謂規劃自是立足當下、著眼未來,這暗含了一個大前提,那就是這個國家能夠保證政策的延續性和穩定性,這才能做很長期的事情。在政黨「輪流坐莊」、黨爭壓倒一切的西方國家,不僅各黨派都有自己的小九九,且往往是新人不理舊賬,政策幾年一翻篇。這樣的政治特性既無法確保規劃出以公心,又會因執政黨更迭導致任何規劃都趕不上變化。
從「十一五」起,我們國家將「五年計劃」改為「五年規劃」,不介入微觀經濟活動,不千預市場主體自由選擇。以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結合進行公共事務治理,這是中國對市場經濟規律認識的深化和發展。改革開放的中國道路已超越了蘇聯模式,也超越了西方模式,走出了一條自己的長期發展的道路。這種持續調試優化並始終追求效率的新型國家規劃,不但對中國發展有重要意義,對世界各國探索21世紀規劃也有借鑑意義。
與此同時,強大的國家目標實現能力是中國體制的又一大特徵。有人曾感慨,在西方的政治文化中,提出目標只是傳達一種願望和態度,很多僅僅是選舉時的噱頭和「畫餅」,而中國是一個言出必行的國家,一旦制定了目標,就會信守承諾,直至最後完成。
就「五年規劃」來說,制定後就要開始工作分工,條條上按照部門進行分解,塊塊上逐級層層分解,時間上逐年分解。規劃目標分解後,則建立約束性指標考核制度,將約束性指標納入各地區各部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和績效考核,並將若干重點指標納入各地區領導幹部的政績考核。既具備科學規劃的能力,又具備執行規劃的能力,使「五年規劃」與中國制度優勢相輔相成,推動生產力不斷提高,不斷改善人民物質文化生活,鞏固國家獨立和安全。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同時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強。要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展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把握髮展規律,發揚鬥爭精神,善於在危機中育新機。
今年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衝擊,我們堅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加大宏觀政策應對力度,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取得重大成果。經濟穩步恢復,復工復產逐月好轉,二季度經濟增長明顯好於預期,三大攻堅戰紮實推進,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明顯加快,改革開放繼續深化,人民生活得到有力保障。當前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長期協調機制,堅持結構調整的戰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創新,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
做好下半年,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深化改革開放,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大力保護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維護社會穩定大局,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要毫不放鬆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健全常態化疫情防控機制,強化醫療衛生物資儲備,加強疫情防控國際合作,以實際行動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要持續擴大國內需求,克服疫情影響,擴大最終消費,為居民消費升級創造條件。要著眼長遠,積極擴大有效投資,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要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深入推進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加快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實施步伐。要以新型城鎮化帶動投資和消費需求,推動城市群、都市圈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創新。要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更加注重補短板和鍛長板。要全力鞏固農業基礎地位。要更大力度推進改革開放,用深化改革的辦法優化營商環境,實施好國有企業改革三年行動方案,繼續擴大開放。要推進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建設,依法從嚴打擊證券違法活動,促進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要做好民生保障,做好睏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採取有效措施緩解疫情對青年人就業影響,強化外出農民工就業服務,引導返鄉農民工就近就業。要加大脫貧攻堅力度,確保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
舟循川則游速,人順路則不迷。「中國『十四五』的宏偉目標,如果成功實現,那將是驚人的成就。」網友的留言,道出了無數人的期待。我們有理由相信,繼續以中國制度優勢激發「規劃紅利」,「中國號」巨輪一定能乘長風破萬里浪。
中國有「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的傳統,「思而有備,行而有成」更是一種深刻的民族文化基因。自古以來,在這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自然條件與發展水平千差萬別的大國,無論治世安民,還是抗災禦敵,都需要舉眾人之力求長遠之功,都需要從整體角度出發統籌協調縱橫捭闔。中華文明雖歷經磨難,仍綿延數千年未曾中斷,很大程度上正是因為中國人對「六合同風,九州共貫」的高度認同,對「大勢」「大局」「大計」的高度重視。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借鑑傳統、科學謀劃,以「五年計劃」的制度設計打開了發展新局。周密系統的長遠規劃,不僅在社會化大生產中發揮了統籌協調的作用,也讓中國穿過了幾十年充滿不確定性的風風雨雨,一步步穩健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
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這個道理不光中國人明白。但為何只有中國充分釋放了「規劃紅利」?依靠的還是我們獨特的制度優勢。眾所周知,所謂規劃自是立足當下、著眼未來,這暗含了一個大前提,那就是這個國家能夠保證政策的延續性和穩定性,這才能做很長期的事情。在政黨「輪流坐莊」、黨爭壓倒一切的西方國家,不僅各黨派都有自己的小九九,且往往是新人不理舊賬,政策幾年一翻篇。這樣的政治特性既無法確保規劃出以公心,又會因執政黨更迭導致任何規劃都趕不上變化。
從「十一五」起,我們國家將「五年計劃」改為「五年規劃」,不介入微觀經濟活動,不千預市場主體自由選擇。以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結合進行公共事務治理,這是中國對市場經濟規律認識的深化和發展。改革開放的中國道路已超越了蘇聯模式,也超越了西方模式,走出了一條自己的長期發展的道路。這種持續調試優化並始終追求效率的新型國家規劃,不但對中國發展有重要意義,對世界各國探索21世紀規劃也有借鑑意義。
與此同時,強大的國家目標實現能力是中國體制的又一大特徵。有人曾感慨,在西方的政治文化中,提出目標只是傳達一種願望和態度,很多僅僅是選舉時的噱頭和「畫餅」,而中國是一個言出必行的國家,一旦制定了目標,就會信守承諾,直至最後完成。
就「五年規劃」來說,制定後就要開始工作分工,條條上按照部門進行分解,塊塊上逐級層層分解,時間上逐年分解。規劃目標分解後,則建立約束性指標考核制度,將約束性指標納入各地區各部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和績效考核,並將若干重點指標納入各地區領導幹部的政績考核。既具備科學規劃的能力,又具備執行規劃的能力,使「五年規劃」與中國制度優勢相輔相成,推動生產力不斷提高,不斷改善人民物質文化生活,鞏固國家獨立和安全。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同時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強。要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展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把握髮展規律,發揚鬥爭精神,善於在危機中育新機。
今年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衝擊,我們堅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加大宏觀政策應對力度,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取得重大成果。經濟穩步恢復,復工復產逐月好轉,二季度經濟增長明顯好於預期,三大攻堅戰紮實推進,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明顯加快,改革開放繼續深化,人民生活得到有力保障。當前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長期協調機制,堅持結構調整的戰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創新,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
做好下半年,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深化改革開放,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大力保護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維護社會穩定大局,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要毫不放鬆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健全常態化疫情防控機制,強化醫療衛生物資儲備,加強疫情防控國際合作,以實際行動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要持續擴大國內需求,克服疫情影響,擴大最終消費,為居民消費升級創造條件。要著眼長遠,積極擴大有效投資,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要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深入推進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加快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實施步伐。要以新型城鎮化帶動投資和消費需求,推動城市群、都市圈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創新。要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更加注重補短板和鍛長板。要全力鞏固農業基礎地位。要更大力度推進改革開放,用深化改革的辦法優化營商環境,實施好國有企業改革三年行動方案,繼續擴大開放。要推進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建設,依法從嚴打擊證券違法活動,促進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要做好民生保障,做好睏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採取有效措施緩解疫情對青年人就業影響,強化外出農民工就業服務,引導返鄉農民工就近就業。要加大脫貧攻堅力度,確保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
舟循川則游速,人順路則不迷。「中國『十四五』的宏偉目標,如果成功實現,那將是驚人的成就。」網友的留言,道出了無數人的期待。我們有理由相信,繼續以中國制度優勢激發「規劃紅利」,「中國號」巨輪一定能乘長風破萬里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