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授予雲南省麗江市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張桂梅「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近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又授予她「時代楷模」稱號。
紮根邊疆,立德樹人,張桂梅的事跡讓人動容,她不僅用責任和擔當照亮了山區女孩的前程,更塑造靈魂,傳遞了「知識改變命運」的價值觀到大山深處。她是新時代的「燃燈者」,是我們黨員幹部學習的榜樣。
「鶴髮銀絲映日月,丹心熱血沃新花」,她大愛無疆的博大胸懷點亮了黨員幹部的信仰之燈,鑄就了信念之「魂」。她不是一出生就在大山,17歲時,她滿懷熱忱奔赴雲南支教,這一個充滿情懷和夢想的決定,改變了她的一生。無論是在大理教書,還是選擇華坪縣育人,抑或是決定辦一所不收費的女子高中,她的每一次選擇,都是她博大胸懷、堅定信仰的真實寫照。從畢業開始,我們也面臨著無數的選擇,是去往大城市逐夢,還是奔赴基層築夢?是選擇拼搏奮鬥追夢,還是選擇碌碌無為棄夢?每一次選擇,都是我們理想信念的詮釋。選擇基層,選擇拼搏,就是踐行黨員幹部的信仰,就是追逐黨員幹部的理想。這份信仰,這份理想,是我們不斷前行的動力,堅持不懈,定會破除萬難,勇往直前。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她不顧生死的無私奉獻點亮了黨員幹部的奉獻之燈,激發了幹事之「情」。「如果我是一條小溪,就要流向沙漠,去滋潤一片綠洲。」她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在華坪女高的12年里,她贏得了無數的榮譽,也獲得了豐厚的獎金,卻全部捐獻給了教育事業。如今已過花甲之年的她,沒有房子、沒有財產,仍住在學生宿舍,雖身患20多種疾病,仍咬牙堅持,為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付出一生。她的無私無我改變了許多孩子的命運,也創造了大山裡的「教育奇蹟」。黨和國家的發展,需要這樣的奉獻精神。抗擊疫情、脫貧攻堅……每一次勝利,都凝聚著無數人的奉獻。未來的路,仍會有坎坷和波折,仍需要我們黨員幹部秉持奉獻精神,點燃幹事激情,激發乾事熱情,為黨和國家事業作出新成就。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她堅忍不拔的頑強奮鬥點亮了黨員幹部的擔當之燈,注入了拼搏之「勁」。她說:「如果說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說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說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她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用大愛改變了許多貧困學生的命運;她東奔西走、超負荷工作,用頑強的意志將別人眼中的不可能變為現實;她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用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終堅守在女高校園。多年過去,她老了、病了,可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黨的事業的奉獻絲毫未減。黨和國家的成就是無數像她這樣頑強拼搏的人取得的。作為新時代的接班人,我們要用生命踐行使命,用情懷抒寫擔當。
以堅如磐石的信心、只爭朝夕的勁頭、堅韌不拔的毅力,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從新時代賦予的使命中尋找方向,在民族復興的征程中貢獻力量。
紮根邊疆,立德樹人,張桂梅的事跡讓人動容,她不僅用責任和擔當照亮了山區女孩的前程,更塑造靈魂,傳遞了「知識改變命運」的價值觀到大山深處。她是新時代的「燃燈者」,是我們黨員幹部學習的榜樣。
「鶴髮銀絲映日月,丹心熱血沃新花」,她大愛無疆的博大胸懷點亮了黨員幹部的信仰之燈,鑄就了信念之「魂」。她不是一出生就在大山,17歲時,她滿懷熱忱奔赴雲南支教,這一個充滿情懷和夢想的決定,改變了她的一生。無論是在大理教書,還是選擇華坪縣育人,抑或是決定辦一所不收費的女子高中,她的每一次選擇,都是她博大胸懷、堅定信仰的真實寫照。從畢業開始,我們也面臨著無數的選擇,是去往大城市逐夢,還是奔赴基層築夢?是選擇拼搏奮鬥追夢,還是選擇碌碌無為棄夢?每一次選擇,都是我們理想信念的詮釋。選擇基層,選擇拼搏,就是踐行黨員幹部的信仰,就是追逐黨員幹部的理想。這份信仰,這份理想,是我們不斷前行的動力,堅持不懈,定會破除萬難,勇往直前。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她不顧生死的無私奉獻點亮了黨員幹部的奉獻之燈,激發了幹事之「情」。「如果我是一條小溪,就要流向沙漠,去滋潤一片綠洲。」她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在華坪女高的12年里,她贏得了無數的榮譽,也獲得了豐厚的獎金,卻全部捐獻給了教育事業。如今已過花甲之年的她,沒有房子、沒有財產,仍住在學生宿舍,雖身患20多種疾病,仍咬牙堅持,為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付出一生。她的無私無我改變了許多孩子的命運,也創造了大山裡的「教育奇蹟」。黨和國家的發展,需要這樣的奉獻精神。抗擊疫情、脫貧攻堅……每一次勝利,都凝聚著無數人的奉獻。未來的路,仍會有坎坷和波折,仍需要我們黨員幹部秉持奉獻精神,點燃幹事激情,激發乾事熱情,為黨和國家事業作出新成就。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她堅忍不拔的頑強奮鬥點亮了黨員幹部的擔當之燈,注入了拼搏之「勁」。她說:「如果說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說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說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她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用大愛改變了許多貧困學生的命運;她東奔西走、超負荷工作,用頑強的意志將別人眼中的不可能變為現實;她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用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終堅守在女高校園。多年過去,她老了、病了,可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黨的事業的奉獻絲毫未減。黨和國家的成就是無數像她這樣頑強拼搏的人取得的。作為新時代的接班人,我們要用生命踐行使命,用情懷抒寫擔當。
以堅如磐石的信心、只爭朝夕的勁頭、堅韌不拔的毅力,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從新時代賦予的使命中尋找方向,在民族復興的征程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