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聖人施教,各因其材,以其知之,喻其不知」,強調的是要根據學生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前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介於兒童自己實力所能達到的水平如學業成就,與經別人給予協助後所可能達到的水平,兩種水平之間有一段差距,即為該兒童的可能發展區,或叫「最近發展區」),把握好「最近發展區」,能加速學生的發展。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學習和交流活動中,他們逐漸形成了自己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們是有利用現有知識經驗進行推論的智力潛能。因此課堂教學目標能否有效實現,或者說教學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對學習的主體——學生的了解程度,只有對學情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更好地按照課程標準要求,確定具體的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為不同狀態和水平的學生提供適合他們的最佳的教學策略。對學生的學情了解得越詳細,分析得越透徹,教學就越有效。學情分析從內容上說包括學生的學習準備分析,即學生在學習新課程時在認知、情感、態度方面的適應性,或學生在知識、技能、認識能力、學習動機以及策略方法等方面的實際情況;從層次上說,不僅包括對中學生的心理、生理特徵和學習特點的普遍性的分析,還包括對學生個體特點的分析。
一、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對學生個性差異包括心理差異的分析。
事實上,學生的學習傾向和個性心理特徵有很大的差異,不同學生對同一學習內容的興趣、態度不同,不同的個性心理特徵的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有差異。例如有些學生思考問題細緻而有的卻較粗心;有些學生思考不積極,經常迴避那些比較用腦的問題,思維上有惰性;有些學生注意力不易集中,易分心;有些對圖像史料的記憶優於對文字史料的記憶;有的善於機械記憶不善於邏輯思維等。這都要歷史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對部分學習、理解有困難的學生作分析,並設計相應的對策。其次雖然現在是網絡時代,但不是所有學生都可以很方便地利用網絡來儲備知識,那麼教師在備課時也要考慮到這部分學生的實際情況。
二、缺乏對學生其他學科中相關背景知識的了解與分析
歷史課程標準中,建議教師「要注意歷史知識的多層次、多方位的聯繫……歷史知識與其他相關學科的聯繫和滲透。」可以布置學生從語文等學科中收集有關詩歌、文學作品,充分利用他們平時在語文學習或一些影視作品中接觸到的知識,幫助學習更好的學習歷史。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都會接觸到很多相關的歷史知識,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就要了解學生在歷史學科以外的知識儲備情況,對學生的實際知識和能力水平了解得多就越容易找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從而把教學的切入點定在合適的位置,設計出良好的「走在學生髮展前面的教學」,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髮展。
三、對學生的基本心理特點分析不全面
影響學生學習的心理特徵很多,如知覺、記憶、注意、思維、想像等。不求每節課前都要從各個方面去分析學生,但在教學設計時,要結合課程標準以及學習內容分析本課學習中學生可能存在的對學習效果產生影響的這些心理因素。如有教師在《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教學設計中的學情分析:「從高二學生知識的狀況看,學生已經對這一時期的政治、經濟發展情況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為本課的學習提供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從高二學生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徵分析,知覺、興趣、情感等方面理性不多,多為感性體驗,對學生的成長起著重大作用,所以根據學生的情感和年齡階段特徵,找到學生的興趣點切入教學,開展活動,讓學生在民主、平等、和諧、自由的環境中掌握學習的經驗與技巧,並形成能力,繼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這位教師分析高二學生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徵是「知覺、興趣、情感等方面理性不多,多為感性體驗」,但卻忽視了高二學生的思維特徵。其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顯著發展,不滿足於簡單的說教和現成的結論,但由於還不成熟,在很大程度上還需要感性經驗的支持,教師在教學中就是要結合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案例中教師認為「從高二學生知識狀況看,學生已經對這一時期的政治、經濟發展情況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他沒有注意學生的思維特點決定他們絕大多數人還不能從前面的學習中概括得出「戰國時期禮崩樂壞,舊的世卿世祿制被廢除,鐵器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產力,為文化繁榮提供了良好的基礎」這一結論,因而在教學中不能有效幫助學生在整體感知歷史的基礎上,了解歷史發展內在的因果聯繫。基於這樣的學情考慮,教師在教學中就可以採取有效策略,如在新課學習後設計一個問題:「戰國時期為什麼會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呢?」並首先和學生討論「思想文化的繁榮與哪些因素有關?」,從方法上指導學生如何分析這一問題,然後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從而培養學?
生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這也是本課要實現的課程目標。所以,教師對學生的心理特徵分析得越是全面,相應的教學策略就越有針對性,學生的學習效果就越好。
對學生心理分析不全面的另一個表現是,只注重一般的心理問題分析,忽視對歷史學科內容學習過程中的特殊心理要求和學生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的分析。其實,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受教育者在不同的活動中的同一心理現象既有共性,也具有一定的個性,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動總是同教育的內容不可分割的聯繫著,歷史學科教學也有本學科的心理學問題。應該說,很多教師在作學情分析時,對這個問題是不太注重的。案例二某教師在《運用歷史地圖學習新航路的開闢》教學設計中的學情分析:「通過分組競賽的形式,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通過分組競賽的形式,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他們已具備了一定的歷史知識,並初步具備了將史地、文史等知識整合起來的能力。」在學習時,從歷史學科教學的心理特點分析,學生掌握歷史知識首先要形成有關歷史的人物、歷史時間、歷史空間等正確表象,而歷史的空間知識主要體現在歷史地圖中。高中生已經從地理課中學習到有關圖例的知識,學生具備了利用圖例來閱讀地圖的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歷史地圖與地理地圖不同,它除了空間概念外,還有時間概念,從而有利於增強學生歷史時、空表象的聯繫,也有利於歷史和地理知識的聯繫。
一、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對學生個性差異包括心理差異的分析。
事實上,學生的學習傾向和個性心理特徵有很大的差異,不同學生對同一學習內容的興趣、態度不同,不同的個性心理特徵的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有差異。例如有些學生思考問題細緻而有的卻較粗心;有些學生思考不積極,經常迴避那些比較用腦的問題,思維上有惰性;有些學生注意力不易集中,易分心;有些對圖像史料的記憶優於對文字史料的記憶;有的善於機械記憶不善於邏輯思維等。這都要歷史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對部分學習、理解有困難的學生作分析,並設計相應的對策。其次雖然現在是網絡時代,但不是所有學生都可以很方便地利用網絡來儲備知識,那麼教師在備課時也要考慮到這部分學生的實際情況。
二、缺乏對學生其他學科中相關背景知識的了解與分析
歷史課程標準中,建議教師「要注意歷史知識的多層次、多方位的聯繫……歷史知識與其他相關學科的聯繫和滲透。」可以布置學生從語文等學科中收集有關詩歌、文學作品,充分利用他們平時在語文學習或一些影視作品中接觸到的知識,幫助學習更好的學習歷史。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都會接觸到很多相關的歷史知識,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就要了解學生在歷史學科以外的知識儲備情況,對學生的實際知識和能力水平了解得多就越容易找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從而把教學的切入點定在合適的位置,設計出良好的「走在學生髮展前面的教學」,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髮展。
三、對學生的基本心理特點分析不全面
影響學生學習的心理特徵很多,如知覺、記憶、注意、思維、想像等。不求每節課前都要從各個方面去分析學生,但在教學設計時,要結合課程標準以及學習內容分析本課學習中學生可能存在的對學習效果產生影響的這些心理因素。如有教師在《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教學設計中的學情分析:「從高二學生知識的狀況看,學生已經對這一時期的政治、經濟發展情況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為本課的學習提供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從高二學生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徵分析,知覺、興趣、情感等方面理性不多,多為感性體驗,對學生的成長起著重大作用,所以根據學生的情感和年齡階段特徵,找到學生的興趣點切入教學,開展活動,讓學生在民主、平等、和諧、自由的環境中掌握學習的經驗與技巧,並形成能力,繼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這位教師分析高二學生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徵是「知覺、興趣、情感等方面理性不多,多為感性體驗」,但卻忽視了高二學生的思維特徵。其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顯著發展,不滿足於簡單的說教和現成的結論,但由於還不成熟,在很大程度上還需要感性經驗的支持,教師在教學中就是要結合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案例中教師認為「從高二學生知識狀況看,學生已經對這一時期的政治、經濟發展情況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他沒有注意學生的思維特點決定他們絕大多數人還不能從前面的學習中概括得出「戰國時期禮崩樂壞,舊的世卿世祿制被廢除,鐵器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產力,為文化繁榮提供了良好的基礎」這一結論,因而在教學中不能有效幫助學生在整體感知歷史的基礎上,了解歷史發展內在的因果聯繫。基於這樣的學情考慮,教師在教學中就可以採取有效策略,如在新課學習後設計一個問題:「戰國時期為什麼會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呢?」並首先和學生討論「思想文化的繁榮與哪些因素有關?」,從方法上指導學生如何分析這一問題,然後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從而培養學?
生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這也是本課要實現的課程目標。所以,教師對學生的心理特徵分析得越是全面,相應的教學策略就越有針對性,學生的學習效果就越好。
對學生心理分析不全面的另一個表現是,只注重一般的心理問題分析,忽視對歷史學科內容學習過程中的特殊心理要求和學生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的分析。其實,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受教育者在不同的活動中的同一心理現象既有共性,也具有一定的個性,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動總是同教育的內容不可分割的聯繫著,歷史學科教學也有本學科的心理學問題。應該說,很多教師在作學情分析時,對這個問題是不太注重的。案例二某教師在《運用歷史地圖學習新航路的開闢》教學設計中的學情分析:「通過分組競賽的形式,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通過分組競賽的形式,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他們已具備了一定的歷史知識,並初步具備了將史地、文史等知識整合起來的能力。」在學習時,從歷史學科教學的心理特點分析,學生掌握歷史知識首先要形成有關歷史的人物、歷史時間、歷史空間等正確表象,而歷史的空間知識主要體現在歷史地圖中。高中生已經從地理課中學習到有關圖例的知識,學生具備了利用圖例來閱讀地圖的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歷史地圖與地理地圖不同,它除了空間概念外,還有時間概念,從而有利於增強學生歷史時、空表象的聯繫,也有利於歷史和地理知識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