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們:
剛才,我們通過重溫入黨誓詞、黨員代表重讀入黨志願書、同唱一首經典紅歌等形式,開展了一次神聖而溫暖的為黨員過「政治生日」活動。可以說,每位黨員都有兩個日子值得牢記,一是自然生日,標誌一個生命的誕生,記住它是對生命的珍視和珍重,紀念它是對賜予你生命的偉大母親的感動和感恩;另一個是政治生日,從你入黨之日起,你的政治生命就開始了,記住它是對黨的忠誠和信仰,紀念它是每一名黨員對黨的感激和感謝。從某種角度講,後者比前者更有意義。自然的出生無可選擇,而理想和信仰卻出自個人的意願和理性選擇,這一個生日才是完全屬於自己的。在此,我代表獨石溝鄉黨委鄭重地向今天過「政治生日」的黨員同志,表示熱烈的祝賀,祝大家政治生日快樂,革命青春永駐。
開展黨員過「政治生日」活動,是提升黨內政治生活質量的一項新舉措,也是全面加強基層黨建工作的一次新探索。通過這一重要政治儀式,把教育管理黨員的活動融入生活、融入日常,引導廣大黨員進一步強化身份意識、宗旨意識和責任意識,提醒黨員在工作和生活中時刻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切實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從而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
藉此機會,我就增強黨性修養等問題,和各位談幾點希望。
第一,就是保持定力。定力本意為理念堅固、心地清凈、克制物慾、適應環境的意志,有定力的人能夠不為喧鬧困擾、不為是非迷惑、不為名利動心。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著眼治國理政的新形勢、新變化,經常借用「定力」這一詞語,對全黨同志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提出要求。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保持「三方面定力」。一要保持政治定力,不斷提升黨性修養。二要增強戰略定力,時刻保持發展自信。三要強化工作定力,堅持打基礎利長遠。
第二,就是一心為民。古人說:「一切為民者,則民嚮往之」。焦裕祿同志離開蘭考50多年,但是當地人民依然念念不忘這位老書記,就是因為他心裡始終裝著群眾,全心全意為民服務。谷文昌同志帶領東山縣人民苦幹14年,終於把一個荒島變成了寶島,用自己的言行在老百姓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豐碑,贏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和敬仰。焦裕祿、谷文昌等優秀共產黨人這種「精神」體現的就是黨的為民宗旨,體現的就是人心向背的問題。在疫情防控期間,我們鄉村兩級工作人員衝鋒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廣大黨員亮身份、做表率、當先鋒,讓黨旗高高飄揚在疫情防控一線,牢牢守護著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現在,我們更需要學習弘揚焦裕祿、谷文昌等優秀共產黨員的精神,始終把群眾擺在首位,真正做到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一要心懷感恩之情。黨同人民群眾的關係常常被比喻為「血肉聯繫」,一旦離開群眾,我們就失去了根基。正因為如此,我們黨員必須時刻謹記「我是誰」,對群眾心懷感恩之心,做人民的勤務員,虛心向群眾學習。只要我們擺正自己在群眾心中位置,始終懷著對群眾的樸素情感,把群眾觀點、群眾立場融入到工作之中,我們的工作就能事半功倍、事業就能一往無前。二要踐行黨的根本宗旨。只有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一根本宗旨才能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才能為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注入強大動力。習近平總書記經常講,領導幹部要拎著烏紗帽為老百姓做事,不要拎著烏紗帽為自己做官。作為黨員幹部,我們要堅持把自己完全融入群眾之中,跟群眾交心、對群眾貼心、讓群眾放心,了解群眾生產生活的實際困難,切實為群眾做好事、解難事、辦實事。
第三,就是明白乾事。中國人歷來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且把修身擺在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前。「三嚴三實」也把「嚴以修身」擺在了第一位,兩者都強調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修養。黨員要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就一定要始終緊跟時代步伐,更多地站在推進工作層面想問題、幹事情,在工作中扮演好能幹事、會幹事的「明白人」。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釘釘子」精神。工作中大家可能都有這樣的體會,每一次大建設、大發展、大跨越,不是靠哪一個人、哪一屆完成的,都是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用足用好了「釘釘子」這一有效方法。釘釘子不是一錘子就能釘好的,而是要一錘一錘接著敲,直到把釘子釘實釘牢,釘牢一顆再釘下一顆,不斷釘下去,必然大有成效。這一道理用在我們抓工作、幹事業上,就是要抓到點上、以點帶面,盯住事關全局的重點工作,把力量凝聚到點上,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狠勁,真正把各項工作落到實處、抓出實效。
第四,就是清正廉潔。廉潔自律是共產黨人的底線。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黨員幹部既要「幹事」、更要「乾淨」,目的就是警示大家要始終保持清正廉潔。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時刻都在關注著我們黨員的一舉一動,我們必須分分秒秒、時時刻刻、時時處處保持清正廉潔。
同志們,黨員過「政治生日」,看似小事,但意義重大。希望在座各位通過「主題黨日」「政治生日」等莊嚴儀式,牢記初心使命,堅定政治方向,堅守崇高理想,再燃奮鬥激情,切實發揮各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為我鄉及縣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今天,我就講這些。謝謝大家。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課紅色故事75例。
1.周恩來總理幾套服裝一穿就是幾十年,縫了又縫、補了又補,有時還穿著織補過的衣服接見外賓。身邊工作人員提醒他禮服早該換了,他笑著說:「穿補丁衣服照樣可以接見外賓,織補的那塊有點痕跡不要緊,別人看著也沒關係,丟掉艱苦奮鬥的傳統才難看呢。」如今,物質生活條件大為改善,衣服可以不用縫縫補補了,但勤儉樸素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不能丟。
2.1961年隆冬時節,63歲的彭德懷回到湖南老家開展農村調查,歷時50多天,先後接觸了2000多名群眾和幹部,調查了7個公社和10多個大隊的情況。5份調研報告形成後,彭德懷的侄兒勸他不要向上級反映。「我吃了人民的飯,就要為人民做事,替人民說話。」面對侄兒的再三勸阻,他毅然決然,「有話我還要說!」。
3.陳雲同志曾說:「領導機關制定政策,要用90%以上的時間做調查研究工作,最後討論做決定用不到10%的時間就夠了。」1961年,陳雲在上海青浦縣小蒸人民公社蹲點15天,寫了3個,得出了母豬也應該下放給農民私養、種雙季稻不如種單季稻、種小麥不如種蠶豆的結論。這樣細緻深入的調查,沒有「一竿子插到底」「出水才見兩腿泥」的精神是做不到的。
4.1927年1月,毛澤東回到了家鄉,身著藍布長衫,腳穿草鞋,手拿雨傘,考察了湘潭、湘鄉等5個縣,歷時32天,行程700公里,撰寫了兩萬多字的《湖南農民運動》。報告一發表,便引起了轟動。瞿秋白欽佩地稱讚:「毛澤東是農民運動的王!」。
5.1942年初,359旅旅長王震率部開進南泥灣,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一手拿槍、一手拿鎬,積極開展邊區大生產運動。荒無人煙的南泥灣,一下子變成了「陝北的好江南」,為抗日根據地樹立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典範。
6.羅榮桓元帥多次被毛主席譽為「老實人」。寧都會議後,毛主席「靠邊站」了。羅榮桓因多次支持毛主席的主張,也被撤了職。但他始終堅持共產主義信念,仍舊老老實實地為黨工作。
7.任弼時堪稱「人民的駱駝」。1947年1月,他知道劉胡蘭慷慨就義的事跡後,深受感動,認為劉胡蘭是個好典型,當即表態「我要向毛主席報告,要大力宣傳」。第二天,他就趕往王家坪向毛主席彙報。任弼時就是這樣,說到做到,一心撲在工作上,根本不考慮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
8.黃克誠是一座「忠誠的豐碑」。1959年廬山會議上,身為總參謀長的黃克誠明知彭德懷受到批判,仍然指出「大躍進」的錯誤,後來被打成「彭德懷反黨集團」成員。毛主席去世後,當有人貶損毛主席和毛澤東思想時,又是黃克誠,不計前嫌,挺身而出,捍衛毛主席的形象和毛澤東思想這面旗幟。
9.董必武與何連芝1937年在延安結婚,育有三名子女:董良羽、董良翬、董良翮。三個名字之所以都帶「羽」字,是因為董必武深感舊中國的「落後就要挨打」,希望中國自己製造的飛機早日飛上藍天,期待他們兄妹志存高遠,為國家建設作貢獻。也正因為有這樣的願望,他對孩子們的要求很嚴格,1963年1月28日還專門寫了首《字三子》詩:「蓄勢如鷹隼,奮飛健翼張」「武能御外侮,斯文亦在茲」「如鵬飛有意,標指向天津」。
10.有一次,周總理到上海出差,聽說有一些領導同志帶著夫人、孩子到地方去,食宿費用都向地方開支後,他非常生氣。回到北京後,他在全國第三次接待會議上向各省市代表提出:「今後無論哪個領導到省里去,吃住行等所有開支,地方一概不要負擔,都要給客人開具賬單,由本人自付。這要形成一種制度。」。
11.劉伯承元帥不抽煙、不喝酒、不喜娛樂,「一生只研究打仗這一件事」,「自打從軍時起,就做好了準備。路死路埋,溝死溝埋,狗吃了得個肉棺材」,在戰鬥和工作間隙,翻譯大量的蘇聯軍事教材下髮指導部隊作戰,被譽為「論兵新孫吳,守土古范韓」。
12.毛澤東同志1938年4月9日出席抗大第四期開學典禮時對學員說,你們若想在抗大站住,首先要下定三個犧牲的決心,「第一個決心是要犧牲升官,第二個決心是要犧牲發財,第三更要下一個犧牲自己生命的最後的決心」「沒有最後的決心是不夠的,更要有為四萬萬五千萬同胞犧牲自己貢獻生命的決心」。犧牲升官、犧牲發財、犧牲生命,是毛澤東同志給共產黨人和革命軍人標定的精神高地。這「三個犧牲」,非但沒有嚇跑抗大學員,反而吸引了成千上萬的進步青年,形成「打斷骨頭連著筋,扒了皮還有顆心,只要還有一口氣,爬也要爬到延安城去抗大」「抗大抗大越抗越大」的滾滾洪流。
13.抗日戰爭勝利後,迫於國際輿論壓力和國內民眾希望和平的意願,蔣介石不得不作出姿態,電邀毛澤東到重慶舉行會談。蔣介石開始不把共產黨和毛澤東放在眼裡,但一經與毛澤東見面,就改變了看法。蔣介石對其秘書陳布雷說:「毛澤東嗜煙如命,但他知道我不吸煙後,在同我談話期間,竟能做到數小時不抽一支煙。他所表現出的決心和精神,說明此人絕對不可輕視!」歷史已經證明,蔣介石在這一點上是看得很準的。
剛才,我們通過重溫入黨誓詞、黨員代表重讀入黨志願書、同唱一首經典紅歌等形式,開展了一次神聖而溫暖的為黨員過「政治生日」活動。可以說,每位黨員都有兩個日子值得牢記,一是自然生日,標誌一個生命的誕生,記住它是對生命的珍視和珍重,紀念它是對賜予你生命的偉大母親的感動和感恩;另一個是政治生日,從你入黨之日起,你的政治生命就開始了,記住它是對黨的忠誠和信仰,紀念它是每一名黨員對黨的感激和感謝。從某種角度講,後者比前者更有意義。自然的出生無可選擇,而理想和信仰卻出自個人的意願和理性選擇,這一個生日才是完全屬於自己的。在此,我代表獨石溝鄉黨委鄭重地向今天過「政治生日」的黨員同志,表示熱烈的祝賀,祝大家政治生日快樂,革命青春永駐。
開展黨員過「政治生日」活動,是提升黨內政治生活質量的一項新舉措,也是全面加強基層黨建工作的一次新探索。通過這一重要政治儀式,把教育管理黨員的活動融入生活、融入日常,引導廣大黨員進一步強化身份意識、宗旨意識和責任意識,提醒黨員在工作和生活中時刻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切實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從而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
藉此機會,我就增強黨性修養等問題,和各位談幾點希望。
第一,就是保持定力。定力本意為理念堅固、心地清凈、克制物慾、適應環境的意志,有定力的人能夠不為喧鬧困擾、不為是非迷惑、不為名利動心。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著眼治國理政的新形勢、新變化,經常借用「定力」這一詞語,對全黨同志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提出要求。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保持「三方面定力」。一要保持政治定力,不斷提升黨性修養。二要增強戰略定力,時刻保持發展自信。三要強化工作定力,堅持打基礎利長遠。
第二,就是一心為民。古人說:「一切為民者,則民嚮往之」。焦裕祿同志離開蘭考50多年,但是當地人民依然念念不忘這位老書記,就是因為他心裡始終裝著群眾,全心全意為民服務。谷文昌同志帶領東山縣人民苦幹14年,終於把一個荒島變成了寶島,用自己的言行在老百姓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豐碑,贏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和敬仰。焦裕祿、谷文昌等優秀共產黨人這種「精神」體現的就是黨的為民宗旨,體現的就是人心向背的問題。在疫情防控期間,我們鄉村兩級工作人員衝鋒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廣大黨員亮身份、做表率、當先鋒,讓黨旗高高飄揚在疫情防控一線,牢牢守護著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現在,我們更需要學習弘揚焦裕祿、谷文昌等優秀共產黨員的精神,始終把群眾擺在首位,真正做到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一要心懷感恩之情。黨同人民群眾的關係常常被比喻為「血肉聯繫」,一旦離開群眾,我們就失去了根基。正因為如此,我們黨員必須時刻謹記「我是誰」,對群眾心懷感恩之心,做人民的勤務員,虛心向群眾學習。只要我們擺正自己在群眾心中位置,始終懷著對群眾的樸素情感,把群眾觀點、群眾立場融入到工作之中,我們的工作就能事半功倍、事業就能一往無前。二要踐行黨的根本宗旨。只有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一根本宗旨才能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才能為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注入強大動力。習近平總書記經常講,領導幹部要拎著烏紗帽為老百姓做事,不要拎著烏紗帽為自己做官。作為黨員幹部,我們要堅持把自己完全融入群眾之中,跟群眾交心、對群眾貼心、讓群眾放心,了解群眾生產生活的實際困難,切實為群眾做好事、解難事、辦實事。
第三,就是明白乾事。中國人歷來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且把修身擺在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前。「三嚴三實」也把「嚴以修身」擺在了第一位,兩者都強調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修養。黨員要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就一定要始終緊跟時代步伐,更多地站在推進工作層面想問題、幹事情,在工作中扮演好能幹事、會幹事的「明白人」。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釘釘子」精神。工作中大家可能都有這樣的體會,每一次大建設、大發展、大跨越,不是靠哪一個人、哪一屆完成的,都是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用足用好了「釘釘子」這一有效方法。釘釘子不是一錘子就能釘好的,而是要一錘一錘接著敲,直到把釘子釘實釘牢,釘牢一顆再釘下一顆,不斷釘下去,必然大有成效。這一道理用在我們抓工作、幹事業上,就是要抓到點上、以點帶面,盯住事關全局的重點工作,把力量凝聚到點上,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狠勁,真正把各項工作落到實處、抓出實效。
第四,就是清正廉潔。廉潔自律是共產黨人的底線。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黨員幹部既要「幹事」、更要「乾淨」,目的就是警示大家要始終保持清正廉潔。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時刻都在關注著我們黨員的一舉一動,我們必須分分秒秒、時時刻刻、時時處處保持清正廉潔。
同志們,黨員過「政治生日」,看似小事,但意義重大。希望在座各位通過「主題黨日」「政治生日」等莊嚴儀式,牢記初心使命,堅定政治方向,堅守崇高理想,再燃奮鬥激情,切實發揮各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為我鄉及縣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今天,我就講這些。謝謝大家。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課紅色故事75例。
1.周恩來總理幾套服裝一穿就是幾十年,縫了又縫、補了又補,有時還穿著織補過的衣服接見外賓。身邊工作人員提醒他禮服早該換了,他笑著說:「穿補丁衣服照樣可以接見外賓,織補的那塊有點痕跡不要緊,別人看著也沒關係,丟掉艱苦奮鬥的傳統才難看呢。」如今,物質生活條件大為改善,衣服可以不用縫縫補補了,但勤儉樸素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不能丟。
2.1961年隆冬時節,63歲的彭德懷回到湖南老家開展農村調查,歷時50多天,先後接觸了2000多名群眾和幹部,調查了7個公社和10多個大隊的情況。5份調研報告形成後,彭德懷的侄兒勸他不要向上級反映。「我吃了人民的飯,就要為人民做事,替人民說話。」面對侄兒的再三勸阻,他毅然決然,「有話我還要說!」。
3.陳雲同志曾說:「領導機關制定政策,要用90%以上的時間做調查研究工作,最後討論做決定用不到10%的時間就夠了。」1961年,陳雲在上海青浦縣小蒸人民公社蹲點15天,寫了3個,得出了母豬也應該下放給農民私養、種雙季稻不如種單季稻、種小麥不如種蠶豆的結論。這樣細緻深入的調查,沒有「一竿子插到底」「出水才見兩腿泥」的精神是做不到的。
4.1927年1月,毛澤東回到了家鄉,身著藍布長衫,腳穿草鞋,手拿雨傘,考察了湘潭、湘鄉等5個縣,歷時32天,行程700公里,撰寫了兩萬多字的《湖南農民運動》。報告一發表,便引起了轟動。瞿秋白欽佩地稱讚:「毛澤東是農民運動的王!」。
5.1942年初,359旅旅長王震率部開進南泥灣,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一手拿槍、一手拿鎬,積極開展邊區大生產運動。荒無人煙的南泥灣,一下子變成了「陝北的好江南」,為抗日根據地樹立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典範。
6.羅榮桓元帥多次被毛主席譽為「老實人」。寧都會議後,毛主席「靠邊站」了。羅榮桓因多次支持毛主席的主張,也被撤了職。但他始終堅持共產主義信念,仍舊老老實實地為黨工作。
7.任弼時堪稱「人民的駱駝」。1947年1月,他知道劉胡蘭慷慨就義的事跡後,深受感動,認為劉胡蘭是個好典型,當即表態「我要向毛主席報告,要大力宣傳」。第二天,他就趕往王家坪向毛主席彙報。任弼時就是這樣,說到做到,一心撲在工作上,根本不考慮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
8.黃克誠是一座「忠誠的豐碑」。1959年廬山會議上,身為總參謀長的黃克誠明知彭德懷受到批判,仍然指出「大躍進」的錯誤,後來被打成「彭德懷反黨集團」成員。毛主席去世後,當有人貶損毛主席和毛澤東思想時,又是黃克誠,不計前嫌,挺身而出,捍衛毛主席的形象和毛澤東思想這面旗幟。
9.董必武與何連芝1937年在延安結婚,育有三名子女:董良羽、董良翬、董良翮。三個名字之所以都帶「羽」字,是因為董必武深感舊中國的「落後就要挨打」,希望中國自己製造的飛機早日飛上藍天,期待他們兄妹志存高遠,為國家建設作貢獻。也正因為有這樣的願望,他對孩子們的要求很嚴格,1963年1月28日還專門寫了首《字三子》詩:「蓄勢如鷹隼,奮飛健翼張」「武能御外侮,斯文亦在茲」「如鵬飛有意,標指向天津」。
10.有一次,周總理到上海出差,聽說有一些領導同志帶著夫人、孩子到地方去,食宿費用都向地方開支後,他非常生氣。回到北京後,他在全國第三次接待會議上向各省市代表提出:「今後無論哪個領導到省里去,吃住行等所有開支,地方一概不要負擔,都要給客人開具賬單,由本人自付。這要形成一種制度。」。
11.劉伯承元帥不抽煙、不喝酒、不喜娛樂,「一生只研究打仗這一件事」,「自打從軍時起,就做好了準備。路死路埋,溝死溝埋,狗吃了得個肉棺材」,在戰鬥和工作間隙,翻譯大量的蘇聯軍事教材下髮指導部隊作戰,被譽為「論兵新孫吳,守土古范韓」。
12.毛澤東同志1938年4月9日出席抗大第四期開學典禮時對學員說,你們若想在抗大站住,首先要下定三個犧牲的決心,「第一個決心是要犧牲升官,第二個決心是要犧牲發財,第三更要下一個犧牲自己生命的最後的決心」「沒有最後的決心是不夠的,更要有為四萬萬五千萬同胞犧牲自己貢獻生命的決心」。犧牲升官、犧牲發財、犧牲生命,是毛澤東同志給共產黨人和革命軍人標定的精神高地。這「三個犧牲」,非但沒有嚇跑抗大學員,反而吸引了成千上萬的進步青年,形成「打斷骨頭連著筋,扒了皮還有顆心,只要還有一口氣,爬也要爬到延安城去抗大」「抗大抗大越抗越大」的滾滾洪流。
13.抗日戰爭勝利後,迫於國際輿論壓力和國內民眾希望和平的意願,蔣介石不得不作出姿態,電邀毛澤東到重慶舉行會談。蔣介石開始不把共產黨和毛澤東放在眼裡,但一經與毛澤東見面,就改變了看法。蔣介石對其秘書陳布雷說:「毛澤東嗜煙如命,但他知道我不吸煙後,在同我談話期間,竟能做到數小時不抽一支煙。他所表現出的決心和精神,說明此人絕對不可輕視!」歷史已經證明,蔣介石在這一點上是看得很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