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96年。96年來,中國共產黨一路風雨歷程,蜿蜒向上,帶領中國人民為自由、解放和富強,浴血奮鬥,將一個貧窮落後的半殖民半封建的舊中國徹底打破粉碎,建立了一個人民當家作主,面貌嶄新的新中國。經過68年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開放,新中國已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成為一個安全、繁榮、美麗、富饒的國家。
參觀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四渡赤水紀念館和苟壩會議會址,重溫黨的那一段歷史,緬懷先烈,使我對黨的歷史,黨的性質宗旨有了更深的認識。
四渡赤水戰役,是遵義會議之後,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處於國民黨幾十萬重兵圍追堵截的艱險條件下,進行的一次運動戰戰役。從1935年1月19日紅軍離開遵義開始,到1935年5月9日勝利渡過金沙江為止,歷時3個多月,共殲滅和擊潰敵人4個師、2個旅另10個團,俘敵3600餘人。在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朱德等指揮下,中央紅軍採取高度機動的運動戰方針,縱橫馳騁於川黔滇邊境廣大地區,積極尋找戰機,有效地調動和殲滅敵人,徹底粉碎了蔣介石企圖圍殲紅軍於川黔滇邊境的狂妄計劃,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苟壩會議,是1935年3月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圍繞是否進攻打鼓新場這一問題,在遵義縣苟壩村召開的高級軍事會議(政治局擴大會議),並由討論紅軍軍事行動轉為討論決定成立黨中央最高軍事領導機構,完成遵義會議後黨中央軍事領導的組織整頓任務會議。
遵義戰役後,蔣介石親臨貴陽督戰,紅軍仍處在國民黨軍大小包圍圈之中。毛澤東分析認為,蔣介石已經下令各路追剿部隊向遵義、鴨溪地域壓來,紅軍再一次陷入了敵軍四面圍擊之中。如果紅軍硬要去攻打打鼓新場這一堡壘,突出敵軍新的包圍合擊圈就更難。從打鼓新場西南面看,滇軍從黔西到打鼓新場只需一天行程;從西北面看,國民黨軍周渾元縱隊三個師只要大半天急行軍就可趕到打鼓新場側擊紅軍後背;從東面看,國民黨軍吳奇偉縱隊兩個師只需大半天行程就可以趕到打鼓新場攻擊紅軍左側背;從東北面看,川軍三個旅和國民黨軍上官雲相部兩天行程就可以趕到打鼓新場投入「聚殲」紅軍的戰鬥。雖然打鼓新場只駐有黔軍一個師六個團,戰鬥力也不強,但是,打鼓新場築有城牆,修有碉堡,黔軍完全可以堅守待援。如短時間內不能解決戰鬥,紅軍必然被打鼓新場之敵死死拖住,待援軍圍殲,導致全軍覆沒。
如此嚴峻局勢中央是清楚的,針對蔣介石這一新部署,中革軍委特設前敵司令部,委託朱德為前敵司令員、毛澤東為前敵政治委員,以統一指揮紅軍粉碎敵人新的進攻。然而,在遵義戰役取得重大勝利和「再打大勝仗,赤化全貴州」、「創造新的蘇區根據地」等口號鼓舞下,全軍上下只想著打大勝仗,以至在苟壩會議上出現了大家一致要打駐守在打鼓新場的黔軍,只有毛澤東一個人說不能打的局面。
張聞天鑒於以前的負責人專斷不好,看大家爭論激烈便來了個民主表決,少數服從多數,結果20多個與會人員一致同意攻打打鼓新場,並將毛澤東剛當了7天的前敵政治委員的職務表決掉了。
毛澤東被免職後,仍憂慮著黨和紅軍的生死存亡,思考著中國革命的前途命運,他首先說服黨中央最高軍事領導人周恩來,同周恩來一起說服朱德,繼而在次日的會議上說服參加會議的20餘人。中央會議重新作出決定,放棄進攻打鼓新場計劃。這一重大決定,避免了黨和紅軍遭到全軍覆沒的危險。
苟壩會議暴露出「原有二十多人參加的中央會議決定軍事行動」這種領導方法的弊端。根據毛澤東的提議,在3月12日的會議上,討論決定成立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三人團(即新的三人軍事小組),全權負責指揮軍事。至此,苟壩會議由討論紅軍軍事行動轉為討論決定成立黨中央最高軍事領導機構,遵義會議後黨中央軍事領導的組織整頓任務便大體完成。
中國共產黨從建黨時只有五十多名黨員,由非執政黨,到打碎舊中國體制,建立新中國,成為執政黨,到現在有八千七百萬黨員,充分說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是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
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中國共產黨先驅,在革命、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面為中國留下的輝煌的遺產。將永遠照亮新中國前進的方向。
參觀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四渡赤水紀念館和苟壩會議會址,重溫黨的那一段歷史,緬懷先烈,使我對黨的歷史,黨的性質宗旨有了更深的認識。
四渡赤水戰役,是遵義會議之後,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處於國民黨幾十萬重兵圍追堵截的艱險條件下,進行的一次運動戰戰役。從1935年1月19日紅軍離開遵義開始,到1935年5月9日勝利渡過金沙江為止,歷時3個多月,共殲滅和擊潰敵人4個師、2個旅另10個團,俘敵3600餘人。在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朱德等指揮下,中央紅軍採取高度機動的運動戰方針,縱橫馳騁於川黔滇邊境廣大地區,積極尋找戰機,有效地調動和殲滅敵人,徹底粉碎了蔣介石企圖圍殲紅軍於川黔滇邊境的狂妄計劃,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苟壩會議,是1935年3月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圍繞是否進攻打鼓新場這一問題,在遵義縣苟壩村召開的高級軍事會議(政治局擴大會議),並由討論紅軍軍事行動轉為討論決定成立黨中央最高軍事領導機構,完成遵義會議後黨中央軍事領導的組織整頓任務會議。
遵義戰役後,蔣介石親臨貴陽督戰,紅軍仍處在國民黨軍大小包圍圈之中。毛澤東分析認為,蔣介石已經下令各路追剿部隊向遵義、鴨溪地域壓來,紅軍再一次陷入了敵軍四面圍擊之中。如果紅軍硬要去攻打打鼓新場這一堡壘,突出敵軍新的包圍合擊圈就更難。從打鼓新場西南面看,滇軍從黔西到打鼓新場只需一天行程;從西北面看,國民黨軍周渾元縱隊三個師只要大半天急行軍就可趕到打鼓新場側擊紅軍後背;從東面看,國民黨軍吳奇偉縱隊兩個師只需大半天行程就可以趕到打鼓新場攻擊紅軍左側背;從東北面看,川軍三個旅和國民黨軍上官雲相部兩天行程就可以趕到打鼓新場投入「聚殲」紅軍的戰鬥。雖然打鼓新場只駐有黔軍一個師六個團,戰鬥力也不強,但是,打鼓新場築有城牆,修有碉堡,黔軍完全可以堅守待援。如短時間內不能解決戰鬥,紅軍必然被打鼓新場之敵死死拖住,待援軍圍殲,導致全軍覆沒。
如此嚴峻局勢中央是清楚的,針對蔣介石這一新部署,中革軍委特設前敵司令部,委託朱德為前敵司令員、毛澤東為前敵政治委員,以統一指揮紅軍粉碎敵人新的進攻。然而,在遵義戰役取得重大勝利和「再打大勝仗,赤化全貴州」、「創造新的蘇區根據地」等口號鼓舞下,全軍上下只想著打大勝仗,以至在苟壩會議上出現了大家一致要打駐守在打鼓新場的黔軍,只有毛澤東一個人說不能打的局面。
張聞天鑒於以前的負責人專斷不好,看大家爭論激烈便來了個民主表決,少數服從多數,結果20多個與會人員一致同意攻打打鼓新場,並將毛澤東剛當了7天的前敵政治委員的職務表決掉了。
毛澤東被免職後,仍憂慮著黨和紅軍的生死存亡,思考著中國革命的前途命運,他首先說服黨中央最高軍事領導人周恩來,同周恩來一起說服朱德,繼而在次日的會議上說服參加會議的20餘人。中央會議重新作出決定,放棄進攻打鼓新場計劃。這一重大決定,避免了黨和紅軍遭到全軍覆沒的危險。
苟壩會議暴露出「原有二十多人參加的中央會議決定軍事行動」這種領導方法的弊端。根據毛澤東的提議,在3月12日的會議上,討論決定成立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三人團(即新的三人軍事小組),全權負責指揮軍事。至此,苟壩會議由討論紅軍軍事行動轉為討論決定成立黨中央最高軍事領導機構,遵義會議後黨中央軍事領導的組織整頓任務便大體完成。
中國共產黨從建黨時只有五十多名黨員,由非執政黨,到打碎舊中國體制,建立新中國,成為執政黨,到現在有八千七百萬黨員,充分說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是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
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中國共產黨先驅,在革命、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面為中國留下的輝煌的遺產。將永遠照亮新中國前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