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教育方針和教育思想的指導下,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為此,新課標在文本結構、課標內容及其實施建議等方面都進行了改進和完善。
一、課程結構及其依據。
依據普通高中課程方案的相關要求,將歷史課程結構的構建與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在吸收歷史研究的新成果和課程改革的成功經驗以及國際歷史教育的優秀成果基礎之上,將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分為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三類課程。採用通史與專題史相結合的方式。必修課採取通史方式,旨在讓學生掌握中外歷史發展大勢;選擇性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採取專題史方式,旨在讓學生從多角度進一步了解人類歷史的發展。這樣的結構,既有利於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也使高中歷史課程與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有所區別和銜接。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結構的設計充分考慮到了與義務教育階段歷史課程、高中歷史三類課程和與其他高中課程之間的關聯,便於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
二、內容與時俱進。
新課程不僅只研究過去,更強調歷史與現實密不可分的聯繫,關注當今,面向未來;不僅只研究為人類做出重大貢獻的歷史人物社會精英,同時關注普通民眾在社會變遷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僅研究影響人類發展進程的重大事件,同時關注每個時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些變化將會使學生真切體會到歷史發展與每個人之間的聯繫,同時會認同接受對普通公民提出的適合時代發展的要求。例如,通過學習工業革命後的人類歷史,學生不僅會對人類文明取得的重大進步,有充分的感受,同時也對因為迅速發展帶來的巨大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等問題有清醒認識,從而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和生態文明觀,樹立環保意識,自覺採取環保行動。
三、增加文化史比重。
人類思想文化豐富多彩,成就輝煌,是人類不斷走向文明進步的重要表現和特徵,新課程重視歷史知識中的人文背景知識的社會價值,重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些都將成為歷史教學中的血肉,成為教學過程的靈魂。提升東西方社會思想文化史的內容和地位,學生就會有更大的學習空間,更開闊的觀察事野,更能充分發揮人文精神的教化功用。
課程標準規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規律。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普通高中歷史新課程的基本任務是提高人的文化素養履行期育人的職能,他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過程。通過重大歷史事件人物現象展現人類發展進程中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通過高中歷史新課程的學習,能使學生實現下列目標:了解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繼承優秀的文化遺產,弘揚民族精神;學會用科學的歷史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習從歷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進而關注中華民族以及全人類的歷史命運;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
四、學習方式的變化。
新課程倡導的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特徵的學習方式,不僅能有效地學習歷史,還有利於學生處事智慧和健全人格的培養。
新課程的學習過程方法重在探究、表達、交流,強調過程,體驗、共享,目的是鼓勵學生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積極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只有當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建立起學習知識的能力時才能真正學好歷史,這不僅是歷史學習所需要的,也是現代公民終身學習的要求。
結束語。
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經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旨在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學習是歷史視野,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這些都將成為日常教學的指導思想,體現在日常教學的每一個步驟和環節,我們相信,新課程下的歷史教學將會真正把關注學生成長,服務於社會作為歷史責任,為培養一批又一批優秀的現代公民作出應有的貢獻。
一、課程結構及其依據。
依據普通高中課程方案的相關要求,將歷史課程結構的構建與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在吸收歷史研究的新成果和課程改革的成功經驗以及國際歷史教育的優秀成果基礎之上,將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分為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三類課程。採用通史與專題史相結合的方式。必修課採取通史方式,旨在讓學生掌握中外歷史發展大勢;選擇性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採取專題史方式,旨在讓學生從多角度進一步了解人類歷史的發展。這樣的結構,既有利於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也使高中歷史課程與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有所區別和銜接。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結構的設計充分考慮到了與義務教育階段歷史課程、高中歷史三類課程和與其他高中課程之間的關聯,便於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
二、內容與時俱進。
新課程不僅只研究過去,更強調歷史與現實密不可分的聯繫,關注當今,面向未來;不僅只研究為人類做出重大貢獻的歷史人物社會精英,同時關注普通民眾在社會變遷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僅研究影響人類發展進程的重大事件,同時關注每個時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些變化將會使學生真切體會到歷史發展與每個人之間的聯繫,同時會認同接受對普通公民提出的適合時代發展的要求。例如,通過學習工業革命後的人類歷史,學生不僅會對人類文明取得的重大進步,有充分的感受,同時也對因為迅速發展帶來的巨大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等問題有清醒認識,從而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和生態文明觀,樹立環保意識,自覺採取環保行動。
三、增加文化史比重。
人類思想文化豐富多彩,成就輝煌,是人類不斷走向文明進步的重要表現和特徵,新課程重視歷史知識中的人文背景知識的社會價值,重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些都將成為歷史教學中的血肉,成為教學過程的靈魂。提升東西方社會思想文化史的內容和地位,學生就會有更大的學習空間,更開闊的觀察事野,更能充分發揮人文精神的教化功用。
課程標準規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規律。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普通高中歷史新課程的基本任務是提高人的文化素養履行期育人的職能,他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過程。通過重大歷史事件人物現象展現人類發展進程中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通過高中歷史新課程的學習,能使學生實現下列目標:了解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繼承優秀的文化遺產,弘揚民族精神;學會用科學的歷史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習從歷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進而關注中華民族以及全人類的歷史命運;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
四、學習方式的變化。
新課程倡導的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特徵的學習方式,不僅能有效地學習歷史,還有利於學生處事智慧和健全人格的培養。
新課程的學習過程方法重在探究、表達、交流,強調過程,體驗、共享,目的是鼓勵學生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積極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只有當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建立起學習知識的能力時才能真正學好歷史,這不僅是歷史學習所需要的,也是現代公民終身學習的要求。
結束語。
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經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旨在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學習是歷史視野,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這些都將成為日常教學的指導思想,體現在日常教學的每一個步驟和環節,我們相信,新課程下的歷史教學將會真正把關注學生成長,服務於社會作為歷史責任,為培養一批又一批優秀的現代公民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