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產品加工業的興起是在20世紀90年代,農產品品種迅速增多,產量充足,追切需要提高農產品價值的情況下,農產品加工業得以快速發展。在當前經濟形勢下,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是提升農村經濟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農產品發展研究。
一、產品加工業發展現狀
(1)產業規模。近年來,城市農產品加工企業數量出現逐年遞增趨勢,農產品加工業整體規模不斷擴大,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資產總額、主營業務收入等各項指標均呈現顯著的遞增趨勢。
(2)行業結構。這裡的行業結構是指12個行業在整個農產品加工業內部,各自所處的地位及行業之間的數量比例關係。從近幾年的產值數據來看,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製造業、紡織業、飲料製造業一直是農產品加工業的四大支柱行業,四大行業產值之和占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超過了85%,且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其主要原因在於,作為這四個行業的原材料,糧食、藥材、畜產品等農產品資源比較豐富,這也是優勢資源轉化戰略的重要體現。
(3)國民經濟貢獻率。按照產出法核算國民收入,國內生產總值等於各產業部門增加值之和。這裡所指的國民經濟貢獻率,即產業部門的增加值在gdp或產業大類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可見農產品加工業在國民經濟及工業經濟發展中發揮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4)經濟效益。總體而言,近年來農產品加工業的經濟效益有所提高,主要表現在全員勞動生產率和利潤率指標顯著提高,而企業虧損面有所下降(按當年價計算),虧損企業平均虧損額不大。
二、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特點
(1)農產品加工業總量較快增長,運行態勢良好。農產品加工業己成為發展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也是發展較快的產業之一。
(2)所有制結構發生變化。公有經濟比重下降,非公有制經濟比重上升,隨著國企改革的不斷深入,公有制企業逐步減少,非公有制企業不斷增多。
(3)發展速度較快,總量不斷增加。
(4)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擴大,市埸競爭力不斷增強。
三、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加工規模小,整體水平還比較低。
(2)加工技術裝備落後,結構性矛盾突出。
(3)固定資產投入不足,財政、金融的支持力度不夠。
(4)加工專用原料基地建設滯後,行業標準和質量控制體系不夠健全。
(5)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服務體系建設滯後。
四、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方向
(1)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農產品加工企業,其根子在農業,突破了產業、地區和所有制的界限,使資本和先進技術、現代裝備有機融入農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有效地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和農民素質,成為推進農業產業化的火車頭。同時,在農產品加工企業在農民和市場之間架起一座橋樑,引導農民根據市場的需要進行農產品生產,帶動農業結構調整,引導農業走優質、高效的路子,實現農業的市場化、標準化、專業化、規模化和產業化。
(2)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解決農民增收就業。農產品加工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延伸農業產業鏈的同時,能有效地延長農村勞動力的就業鏈,為農民就業開闢了多種渠道,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使農村勞動力從農業中轉移出來,從事加工業及第三產業,既拓展了就業門路,又開闢了新的收入來源。
(3)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推進產業聚集發展。要通過產業集群,形成產業支撐,開闢農村工業化道路,帶動農村和小城鎮的商業、交通、運輸、飲食、旅遊等第三產業的發展,增加城鎮就業崗位,加快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和中小城鎮轉移,從而推進城鎮化進程。
五、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優勢與潛力
中小城市發展雖然面臨諸多困難和問題,但同時也具有比較多的有利條件,我們必須緊緊抓住並用好這些條件。
(1)農產品資源優勢。農業資源豐富,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玉米、高粱、紅苕為主,各種豆類遍布全市;經濟作物有油菜、花生、芝麻、甘蔗等,各種蔬菜、中藥材、家禽。
(2)交通優勢。境內幹線大部分已實現標準化,縣鄉密集。通鄉鎮公路全部達到水泥、瀝青化,通村道路也正在朝全面硬化的目標努力,這些都將為農產品的運輸、銷售提供方便,有利於商品集散、物資交流和技術擴散。
(3)良好的政治環境和政策環境。中央相繼出台了一系列的支農惠農優惠政策。在建設項目和資金安排、轉移支付、金融信貸、引進外資、稅收、土地使用、人才開發等方面給予中小城市以傾斜和優惠政策。
六、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建議和思路
(1)優化農企關係搭建原料基地,以適應農產品加工的需要。深化和優化涉農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關係,積極試行、推廣以「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農民」,以「公司+農戶」或以「股份合作」等新模式,以此促進企業在更廣範圍、更深層次與農民結成利益合作體,進而加快產業化的進程。
(2)應用高新技術設備改造傳統農產品加工業。企業在發展中對科技的需求不斷加大,技術的創新能力不斷增強,主體作用日益顯現。積極鼓勵涉農企業聯合農業科研院所、農業技術推廣等部門,共同攜手開發應用和推廣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產品。
(3)政府應建立農產品加工信息發布機制,加強完善服務功能。近年來,國家相繼出台了一系列扶持龍頭企業、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優惠政策。這些政策涉及財稅、信貸、投資、外經、外貿和科技等方面,有關支農部門要把各項優惠政策及時地給企業傳達,好政策讓企業享受到,好事辦好。
(4)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增強企業的競爭力。要把安全和健康食品加工作為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重點,加快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步伐,努力擴大加工企業的規模,培育出一批效益更高、競爭能力更強和帶動能力更大的龍頭企業。
(5)切實解決農產品加工企業所需資金。要加強金融信貸服務,積極推動農產品加工企業與商業銀行間合作機制建設。各商業銀行要把扶持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發展作為信貸支農的重點.同時,農產品加金融部門要根據農產品加工企業資金需求的特點,及時制定貸款額度,加強資金調度,適當降低抵押、擔保條件,簡化審批手續,提高服務水平。
今後一個時期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趨勢必將向著「高科技、新技術、多領域、全方位、高效益、可持續」的方向發展,科技創新是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核心,也是提高農產品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農產品發展研究。
一、產品加工業發展現狀
(1)產業規模。近年來,城市農產品加工企業數量出現逐年遞增趨勢,農產品加工業整體規模不斷擴大,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資產總額、主營業務收入等各項指標均呈現顯著的遞增趨勢。
(2)行業結構。這裡的行業結構是指12個行業在整個農產品加工業內部,各自所處的地位及行業之間的數量比例關係。從近幾年的產值數據來看,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製造業、紡織業、飲料製造業一直是農產品加工業的四大支柱行業,四大行業產值之和占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超過了85%,且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其主要原因在於,作為這四個行業的原材料,糧食、藥材、畜產品等農產品資源比較豐富,這也是優勢資源轉化戰略的重要體現。
(3)國民經濟貢獻率。按照產出法核算國民收入,國內生產總值等於各產業部門增加值之和。這裡所指的國民經濟貢獻率,即產業部門的增加值在gdp或產業大類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可見農產品加工業在國民經濟及工業經濟發展中發揮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4)經濟效益。總體而言,近年來農產品加工業的經濟效益有所提高,主要表現在全員勞動生產率和利潤率指標顯著提高,而企業虧損面有所下降(按當年價計算),虧損企業平均虧損額不大。
二、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特點
(1)農產品加工業總量較快增長,運行態勢良好。農產品加工業己成為發展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也是發展較快的產業之一。
(2)所有制結構發生變化。公有經濟比重下降,非公有制經濟比重上升,隨著國企改革的不斷深入,公有制企業逐步減少,非公有制企業不斷增多。
(3)發展速度較快,總量不斷增加。
(4)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擴大,市埸競爭力不斷增強。
三、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加工規模小,整體水平還比較低。
(2)加工技術裝備落後,結構性矛盾突出。
(3)固定資產投入不足,財政、金融的支持力度不夠。
(4)加工專用原料基地建設滯後,行業標準和質量控制體系不夠健全。
(5)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服務體系建設滯後。
四、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方向
(1)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農產品加工企業,其根子在農業,突破了產業、地區和所有制的界限,使資本和先進技術、現代裝備有機融入農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有效地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和農民素質,成為推進農業產業化的火車頭。同時,在農產品加工企業在農民和市場之間架起一座橋樑,引導農民根據市場的需要進行農產品生產,帶動農業結構調整,引導農業走優質、高效的路子,實現農業的市場化、標準化、專業化、規模化和產業化。
(2)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解決農民增收就業。農產品加工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延伸農業產業鏈的同時,能有效地延長農村勞動力的就業鏈,為農民就業開闢了多種渠道,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使農村勞動力從農業中轉移出來,從事加工業及第三產業,既拓展了就業門路,又開闢了新的收入來源。
(3)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推進產業聚集發展。要通過產業集群,形成產業支撐,開闢農村工業化道路,帶動農村和小城鎮的商業、交通、運輸、飲食、旅遊等第三產業的發展,增加城鎮就業崗位,加快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和中小城鎮轉移,從而推進城鎮化進程。
五、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優勢與潛力
中小城市發展雖然面臨諸多困難和問題,但同時也具有比較多的有利條件,我們必須緊緊抓住並用好這些條件。
(1)農產品資源優勢。農業資源豐富,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玉米、高粱、紅苕為主,各種豆類遍布全市;經濟作物有油菜、花生、芝麻、甘蔗等,各種蔬菜、中藥材、家禽。
(2)交通優勢。境內幹線大部分已實現標準化,縣鄉密集。通鄉鎮公路全部達到水泥、瀝青化,通村道路也正在朝全面硬化的目標努力,這些都將為農產品的運輸、銷售提供方便,有利於商品集散、物資交流和技術擴散。
(3)良好的政治環境和政策環境。中央相繼出台了一系列的支農惠農優惠政策。在建設項目和資金安排、轉移支付、金融信貸、引進外資、稅收、土地使用、人才開發等方面給予中小城市以傾斜和優惠政策。
六、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建議和思路
(1)優化農企關係搭建原料基地,以適應農產品加工的需要。深化和優化涉農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關係,積極試行、推廣以「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農民」,以「公司+農戶」或以「股份合作」等新模式,以此促進企業在更廣範圍、更深層次與農民結成利益合作體,進而加快產業化的進程。
(2)應用高新技術設備改造傳統農產品加工業。企業在發展中對科技的需求不斷加大,技術的創新能力不斷增強,主體作用日益顯現。積極鼓勵涉農企業聯合農業科研院所、農業技術推廣等部門,共同攜手開發應用和推廣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產品。
(3)政府應建立農產品加工信息發布機制,加強完善服務功能。近年來,國家相繼出台了一系列扶持龍頭企業、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優惠政策。這些政策涉及財稅、信貸、投資、外經、外貿和科技等方面,有關支農部門要把各項優惠政策及時地給企業傳達,好政策讓企業享受到,好事辦好。
(4)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增強企業的競爭力。要把安全和健康食品加工作為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重點,加快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步伐,努力擴大加工企業的規模,培育出一批效益更高、競爭能力更強和帶動能力更大的龍頭企業。
(5)切實解決農產品加工企業所需資金。要加強金融信貸服務,積極推動農產品加工企業與商業銀行間合作機制建設。各商業銀行要把扶持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發展作為信貸支農的重點.同時,農產品加金融部門要根據農產品加工企業資金需求的特點,及時制定貸款額度,加強資金調度,適當降低抵押、擔保條件,簡化審批手續,提高服務水平。
今後一個時期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趨勢必將向著「高科技、新技術、多領域、全方位、高效益、可持續」的方向發展,科技創新是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核心,也是提高農產品競爭力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