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教材
認識梯形是中班的教學內容。在幼兒認識平面圖形的過程中,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幼兒已經認識了圓形、三角形、正方形及長方形,在此基礎上來認識梯形,對幼兒來說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提高的過程。
二、說設計思路
梯形是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是幼兒所要認識的平面圖形中最難理解的一種,尤其是梯形的概念。因此,中班幼兒認識梯形,只要理解梯形的特徵,能找出相應的圖形即可,不必要求幼兒用語言描述梯形的特徵。所以,我把本活動的目標定為:1、初步理解梯形的特徵,並能不受其他圖形的干擾,在各種圖形中找出梯形。
2、認識不同的梯形,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比較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3、激發幼兒學習圖形的興趣。
本課重點:了解梯形的特徵。
難點:認識不同的梯形。
三、說教具
為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及熱情,樹立目標的整合觀、科學觀、系統觀,使活動呈現趣味性、綜合性、活動性,我進行了如下準備:
1、課件。
2、不同形狀的梯形若干。
3、幼兒學具:每個幼兒座位底下放一個小信封,裡面有三角形、圓形、正方形、長方形及梯形。
4、幼兒每人一盒水彩筆。
5、在活動室牆上張貼一些包含梯形的圖片。
四、說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該成為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教師要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幼兒,時時有教育,以互動的、開放的、研究的理念,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因此我採用了如下方法:
1、觀察法:觀察是幼兒認知活動中比較重要的學習方式,在活動中,我充分利用電教手段引導幼兒觀察幻燈片,感知梯形的特徵,從而區分出梯形與正方形及長方形的不同。
2、操作法:動手操作能引起大腦的積極思維,大腦皮層的分析和綜合活動來自運動器官的信號,當幼兒注意變為幼兒直接操作的對象時,就使大腦皮層處於積極的活動狀態,引起幼兒高度的學習興趣。
3、遊戲法:遊戲是幼兒喜聞樂見的一種娛樂形式,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教學內容,開展一些與教學有關的遊戲活動,是激發幼兒學習,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的途徑。
五、說教學過程
本課教學內容安排為一課時。課堂教學是幼兒數學知識的獲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發展以及思想品德的養成的主要途徑。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我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系統地,遵循目標性、整體性、啟發性、主體性等一系列原則進行了教學設計。共設計了四個主要的教學程序:複習整理基礎上,滲透新知識點——新授活動——鞏固活動——生活化延伸。
(一)在複習圖形的基礎上滲透新知識。
1、看幻燈片,複習學過的圖形,滲透新知識。
師:今天,老師給你們請來了一位小客人,你們看看它是誰?(小青蛙)小青蛙為我們帶來了許多圖形寶寶,它想考考小朋友們認不認識這些圖形寶寶。(螢幕上依次出現三角形、圓形、正方形及長方形)找幼兒說出每種圖形的名稱及特徵,最後再出現梯形,讓幼兒通過觀察發現這個圖形既不是正方形,也不是長方形,從而讓幼兒自然而然地有了想探索這個圖形的渴望。
2、出示一個梯形,提問幼兒:這個圖形有幾條邊?幾個角?你們看,它上面的邊短,下面的邊長,上下兩條邊平平的,旁邊兩條邊斜斜的。這個圖形像什麼?
3、師小結:這個像滑梯一樣的圖形叫做梯形。
不過,梯形寶寶可調皮呢,它一會兒翻跟頭,一會兒躺下睡覺,你們看這樣還是梯形嗎?(師小結:原來梯形可以倒著放,臥著放,它們都是梯形。)。
4、分別出示直角梯形、等腰梯形,讓幼兒了解它們也是梯形。
提問:這個一邊可以當滑梯的圖形,是不是梯形?這個兩邊有一樣長滑梯的圖形,是不是梯形。
(二)通過操作活動,鞏固新知識。
每個幼兒的座位底下都有一個小信封,裡面裝有三角形、圓形、正方形、長方形及梯形,讓幼兒找出梯形,並且為梯形塗上自己喜歡的顏色。
(三)遊戲活動:「找梯形寶寶」。
通過尋找生活中常見事物中的梯形,加深對梯形特徵的認識。
1、讓幼兒在活動室周圍張貼的圖片中,尋找梯形寶寶,先請一名幼兒找找、說說。
2、鼓勵全體幼兒尋找梯形,跟同伴和客人老師說說梯形寶寶藏在哪裡。
六、活動評價
這節課,我通過四個環節的教學設計,既遵循了概念教學的規律,又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指導幼兒觀察、遊戲,操作,獲取新知識;同時注重培養幼兒的思維和各項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讓幼兒動口、動手、動眼、動腦為主的學習方法,使幼兒學有興趣、學有所獲。
教學反思:
的數學活動相對於其他活動枯燥、單調,容易使幼兒失去學習興趣。因為這個時期的幼兒年齡小,邏輯思維尚未發展,所以本次活動中我為幼兒創設了一個可操作的豐富材料的環境,為幼兒創設了一個可選擇性、可操作性的空間。使幼兒能獨立的操作材料,並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幼兒的自主性,選擇性,獨立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通過一系列的遊戲活動,達到了主題總目標預設的要求。
認識梯形是中班的教學內容。在幼兒認識平面圖形的過程中,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幼兒已經認識了圓形、三角形、正方形及長方形,在此基礎上來認識梯形,對幼兒來說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提高的過程。
二、說設計思路
梯形是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是幼兒所要認識的平面圖形中最難理解的一種,尤其是梯形的概念。因此,中班幼兒認識梯形,只要理解梯形的特徵,能找出相應的圖形即可,不必要求幼兒用語言描述梯形的特徵。所以,我把本活動的目標定為:1、初步理解梯形的特徵,並能不受其他圖形的干擾,在各種圖形中找出梯形。
2、認識不同的梯形,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比較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3、激發幼兒學習圖形的興趣。
本課重點:了解梯形的特徵。
難點:認識不同的梯形。
三、說教具
為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及熱情,樹立目標的整合觀、科學觀、系統觀,使活動呈現趣味性、綜合性、活動性,我進行了如下準備:
1、課件。
2、不同形狀的梯形若干。
3、幼兒學具:每個幼兒座位底下放一個小信封,裡面有三角形、圓形、正方形、長方形及梯形。
4、幼兒每人一盒水彩筆。
5、在活動室牆上張貼一些包含梯形的圖片。
四、說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該成為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教師要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幼兒,時時有教育,以互動的、開放的、研究的理念,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因此我採用了如下方法:
1、觀察法:觀察是幼兒認知活動中比較重要的學習方式,在活動中,我充分利用電教手段引導幼兒觀察幻燈片,感知梯形的特徵,從而區分出梯形與正方形及長方形的不同。
2、操作法:動手操作能引起大腦的積極思維,大腦皮層的分析和綜合活動來自運動器官的信號,當幼兒注意變為幼兒直接操作的對象時,就使大腦皮層處於積極的活動狀態,引起幼兒高度的學習興趣。
3、遊戲法:遊戲是幼兒喜聞樂見的一種娛樂形式,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教學內容,開展一些與教學有關的遊戲活動,是激發幼兒學習,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的途徑。
五、說教學過程
本課教學內容安排為一課時。課堂教學是幼兒數學知識的獲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發展以及思想品德的養成的主要途徑。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我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系統地,遵循目標性、整體性、啟發性、主體性等一系列原則進行了教學設計。共設計了四個主要的教學程序:複習整理基礎上,滲透新知識點——新授活動——鞏固活動——生活化延伸。
(一)在複習圖形的基礎上滲透新知識。
1、看幻燈片,複習學過的圖形,滲透新知識。
師:今天,老師給你們請來了一位小客人,你們看看它是誰?(小青蛙)小青蛙為我們帶來了許多圖形寶寶,它想考考小朋友們認不認識這些圖形寶寶。(螢幕上依次出現三角形、圓形、正方形及長方形)找幼兒說出每種圖形的名稱及特徵,最後再出現梯形,讓幼兒通過觀察發現這個圖形既不是正方形,也不是長方形,從而讓幼兒自然而然地有了想探索這個圖形的渴望。
2、出示一個梯形,提問幼兒:這個圖形有幾條邊?幾個角?你們看,它上面的邊短,下面的邊長,上下兩條邊平平的,旁邊兩條邊斜斜的。這個圖形像什麼?
3、師小結:這個像滑梯一樣的圖形叫做梯形。
不過,梯形寶寶可調皮呢,它一會兒翻跟頭,一會兒躺下睡覺,你們看這樣還是梯形嗎?(師小結:原來梯形可以倒著放,臥著放,它們都是梯形。)。
4、分別出示直角梯形、等腰梯形,讓幼兒了解它們也是梯形。
提問:這個一邊可以當滑梯的圖形,是不是梯形?這個兩邊有一樣長滑梯的圖形,是不是梯形。
(二)通過操作活動,鞏固新知識。
每個幼兒的座位底下都有一個小信封,裡面裝有三角形、圓形、正方形、長方形及梯形,讓幼兒找出梯形,並且為梯形塗上自己喜歡的顏色。
(三)遊戲活動:「找梯形寶寶」。
通過尋找生活中常見事物中的梯形,加深對梯形特徵的認識。
1、讓幼兒在活動室周圍張貼的圖片中,尋找梯形寶寶,先請一名幼兒找找、說說。
2、鼓勵全體幼兒尋找梯形,跟同伴和客人老師說說梯形寶寶藏在哪裡。
六、活動評價
這節課,我通過四個環節的教學設計,既遵循了概念教學的規律,又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指導幼兒觀察、遊戲,操作,獲取新知識;同時注重培養幼兒的思維和各項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讓幼兒動口、動手、動眼、動腦為主的學習方法,使幼兒學有興趣、學有所獲。
教學反思:
的數學活動相對於其他活動枯燥、單調,容易使幼兒失去學習興趣。因為這個時期的幼兒年齡小,邏輯思維尚未發展,所以本次活動中我為幼兒創設了一個可操作的豐富材料的環境,為幼兒創設了一個可選擇性、可操作性的空間。使幼兒能獨立的操作材料,並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幼兒的自主性,選擇性,獨立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通過一系列的遊戲活動,達到了主題總目標預設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