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於發展規劃問題和建議。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鄉村振興是一項長期艱巨的戰略任務,要堅持規劃先行,精心規劃。黨中央提出鄉村振興分三步走,目前至今年,主要目標任務是制度框架和改革體系基本形成。
磨刀不會誤砍柴工。各地三農發展規劃設計缺乏系統。
、科學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續性,導致力量分散、步調不一、行動盲目、落實難、效果差:一是專業規劃較多,整體規劃不足。二是各地市縣規劃脫節,有機融合不夠,沒有形成有機整體。三是規劃不細不實,引領作用不強,籠而統之、大而化之,沒有細化到鄉(鎮)、到村組、到產業、到項目、到措施,規劃和實際「兩張皮」;有的規劃沒有經過嚴格科學論證,朝令夕改,隨意性大。
建議由縣級統籌制定鄉村規劃,與城鎮規劃相銜接,推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全面覆蓋農村,並突出農業生產、農村居住、生態環境保護和農耕文明傳承等功能。推動公共服務資源覆蓋農村,出台優惠政策,改善基層醫療、養老、教育條件,打造城鄉聯動的農村生活服務網絡。
二、關於產業建設問題及建議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經過多年艱苦努力,我國農業產業發展取得了長足發展,有力促進了農民增收脫貧和農村社會全面進步。但不論是發掘自身豐富獨特的自然資源潛力程度,還是與農村農業先進已開發國家、地區相比,我國農業農村在產業發展上都還存在許多短板:一是傳統農業產業底子薄、基礎弱,耕地量少質差,基礎設施殘缺,糧食等大宗農產品生產無太多優勢可言,傳統農業產業效益低、沒有競爭力;二是農業特色產業質量不高、水平較低,資源豐富但深度開發利用水平低、基地有規模但生產效益低、產品質量好但市場知名度和占有率低,提升農業特色產業開發質效已是當務之急;三是農村新型產業起步較晚,規模小,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塊頭小、檔次低,發展嚴重滯後;田園綜合體、農村電商等新業態剛剛起步,輻射帶動不夠;現代農村服務業尚處於萌發階級,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不夠,農村新型產業遠未形成主導產業,對農業農村經濟支撐乏力。
鄉村要振興,產業是重點。要增加鄉村資金投入,各級政府「三農」投入都應該重點下移到鄉村,中央和省級財政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保障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益支出;加強農村「三資」管理,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把農村土地出讓金全部留在鄉村,做到取之於地、用之於地。同時,要創新農業服務體系,整合科技、金融、市場等方面資源,打造一體化、開放式的農業生產經營服務體系,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三、關於人力資源問題及建議
人興方能業興。鄉村振興,關鍵在人。當下農村尤其山區、貧困地區的農村農業從業人員數量不斷減少、年齡不斷老化、素質不斷降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尚處於初步發育階段,農村技術人才、經營人才、管理人才普遍缺乏。以現有的農業農村人力資源實現鄉村振興,實在是「小牛拉大車」,力不從心。農村人力資源「空心化」的實質是傳統農業比較效益低,缺乏吸引力,農村人力資源日趨匱乏,已成為制約鄉村振興的突出瓶頸。
重農先重人。黨中央明確提出,鄉村振興要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為破解農業農村人力資源問題提供了難得的時代機遇。建議基層政府在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產品服務的同時,大力實施鄉村人才培育工程:一是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對符合條件的職業農民進行資格認證,制定出台支持職業農民的配套政策,吸引更多農民提高素質,從事農業。二是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加大對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主體政策扶持力度,促進他們加快成長,更好發揮示範帶動作用。三是大力實施「三鄉工程」。各地應制定出台並落實支持城市資本、社會資本、城市市民到農村投入產業開發,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境外企業到農村投資建廠的具體政策,加強農業招商引資,打破城鄉人才流動制度障礙,加速推進城鄉人才互動,要素流動。四是加大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力度。充分利用現有各種農村人才培訓資源和項目,採取多種形式,分期分批從鄉村中選拔一批有基礎、有信心的農民進行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從業水平,加快建設一支鄉土專業人才隊伍。五是積實施「紅色頭雁工程」。實踐證明,一個好的村支書,就能帶動一方百姓致富。要把村支書的選拔培養作為組織部門的重要工作議事日程,制定相應政策,採取多種方式,加大培育力度,提高綜合素質,使他們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領頭雁」。
四、關於機制創新問題及建議
科技創新和機制創新,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兩大永恆動力。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創新機制。近年來全國在農業農村發展機制創新上,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探索,但與鄉村振興發展需求相比,還有不少瓶頸:一是不敢創。不善於將上級普遍號召和要求與各地實際結合,一些政策和辦法照搬照抄,特別是當下強化責任追究的背景下,一些地方不敢闖、不敢試,開拓創新不夠。二是不願創。對山區、貧困地區「三農」發展信心不足,悲觀失望,不願意花更多投入和精力。三是不善創。一些同志感到老辦法不靈,新辦法不多,無所適從,能力恐慌,不會幹,不善創,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幹部隊伍需要加強。
中央深化農村改革的方向已明,政策已定,關鍵在貫徹落實,而改革中的機制創新則要因地制宜,而且空間很大。機制創新要在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的前提下,針對制約山區「三農」發展的機制體制,著力在三個方面加大創新力度:一是創新農村經營體制。以家庭聯產承包為基礎的農村經營制度創新,一度極大釋放了生產力,但隨著時代發展,一家一戶分散經營模式已很難適應新形勢。要以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為契機,以土地等生產要素流轉重組為紐帶,積極探索發展適合各地特點的村社(村委會與專業合作社)合一、村企(村委會和農業企業)合一、多位一體(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新的經營模式,通過經營模式創新,將村組變成經營實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和整體競爭力。二是建立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的聯動機制。一方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以推進新型城鎮化為前提,要根據未來城鄉人口格局來確定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布局,做好產業布局和村莊整治規劃。另一方面,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要鼓勵城市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村流動,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和輻射作用,促進鄉村全面振興。三是構建可持續的農民增收長效機制。鄉村振興的落腳點是生活富裕,而生活富裕的關鍵在增收,農民增收則要依靠農村產業支撐。要全面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加快農村產業發展,建立現代鄉村產業體系,並把農村產業發展的著眼點放在農民增收上,促進農民增收模式儘快由城市導向型向農村導向型轉變,要進一步優化農民的收入結構,多渠道培育新的收入增長點。
鄉村振興,是一項宏偉戰略,任務艱巨,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要有足夠的歷史耐心和堅韌不拔的定力;鄉村振興又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內涵豐富,不足和問題遠不止上述幾個方面。但我深信,在百業正興的中國,只要我們都盡其所能,全面鄉村振興必將成為現實。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鄉村振興是一項長期艱巨的戰略任務,要堅持規劃先行,精心規劃。黨中央提出鄉村振興分三步走,目前至今年,主要目標任務是制度框架和改革體系基本形成。
磨刀不會誤砍柴工。各地三農發展規劃設計缺乏系統。
、科學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續性,導致力量分散、步調不一、行動盲目、落實難、效果差:一是專業規劃較多,整體規劃不足。二是各地市縣規劃脫節,有機融合不夠,沒有形成有機整體。三是規劃不細不實,引領作用不強,籠而統之、大而化之,沒有細化到鄉(鎮)、到村組、到產業、到項目、到措施,規劃和實際「兩張皮」;有的規劃沒有經過嚴格科學論證,朝令夕改,隨意性大。
建議由縣級統籌制定鄉村規劃,與城鎮規劃相銜接,推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全面覆蓋農村,並突出農業生產、農村居住、生態環境保護和農耕文明傳承等功能。推動公共服務資源覆蓋農村,出台優惠政策,改善基層醫療、養老、教育條件,打造城鄉聯動的農村生活服務網絡。
二、關於產業建設問題及建議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經過多年艱苦努力,我國農業產業發展取得了長足發展,有力促進了農民增收脫貧和農村社會全面進步。但不論是發掘自身豐富獨特的自然資源潛力程度,還是與農村農業先進已開發國家、地區相比,我國農業農村在產業發展上都還存在許多短板:一是傳統農業產業底子薄、基礎弱,耕地量少質差,基礎設施殘缺,糧食等大宗農產品生產無太多優勢可言,傳統農業產業效益低、沒有競爭力;二是農業特色產業質量不高、水平較低,資源豐富但深度開發利用水平低、基地有規模但生產效益低、產品質量好但市場知名度和占有率低,提升農業特色產業開發質效已是當務之急;三是農村新型產業起步較晚,規模小,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塊頭小、檔次低,發展嚴重滯後;田園綜合體、農村電商等新業態剛剛起步,輻射帶動不夠;現代農村服務業尚處於萌發階級,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不夠,農村新型產業遠未形成主導產業,對農業農村經濟支撐乏力。
鄉村要振興,產業是重點。要增加鄉村資金投入,各級政府「三農」投入都應該重點下移到鄉村,中央和省級財政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保障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益支出;加強農村「三資」管理,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把農村土地出讓金全部留在鄉村,做到取之於地、用之於地。同時,要創新農業服務體系,整合科技、金融、市場等方面資源,打造一體化、開放式的農業生產經營服務體系,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三、關於人力資源問題及建議
人興方能業興。鄉村振興,關鍵在人。當下農村尤其山區、貧困地區的農村農業從業人員數量不斷減少、年齡不斷老化、素質不斷降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尚處於初步發育階段,農村技術人才、經營人才、管理人才普遍缺乏。以現有的農業農村人力資源實現鄉村振興,實在是「小牛拉大車」,力不從心。農村人力資源「空心化」的實質是傳統農業比較效益低,缺乏吸引力,農村人力資源日趨匱乏,已成為制約鄉村振興的突出瓶頸。
重農先重人。黨中央明確提出,鄉村振興要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為破解農業農村人力資源問題提供了難得的時代機遇。建議基層政府在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產品服務的同時,大力實施鄉村人才培育工程:一是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對符合條件的職業農民進行資格認證,制定出台支持職業農民的配套政策,吸引更多農民提高素質,從事農業。二是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加大對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主體政策扶持力度,促進他們加快成長,更好發揮示範帶動作用。三是大力實施「三鄉工程」。各地應制定出台並落實支持城市資本、社會資本、城市市民到農村投入產業開發,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境外企業到農村投資建廠的具體政策,加強農業招商引資,打破城鄉人才流動制度障礙,加速推進城鄉人才互動,要素流動。四是加大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力度。充分利用現有各種農村人才培訓資源和項目,採取多種形式,分期分批從鄉村中選拔一批有基礎、有信心的農民進行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從業水平,加快建設一支鄉土專業人才隊伍。五是積實施「紅色頭雁工程」。實踐證明,一個好的村支書,就能帶動一方百姓致富。要把村支書的選拔培養作為組織部門的重要工作議事日程,制定相應政策,採取多種方式,加大培育力度,提高綜合素質,使他們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領頭雁」。
四、關於機制創新問題及建議
科技創新和機制創新,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兩大永恆動力。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創新機制。近年來全國在農業農村發展機制創新上,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探索,但與鄉村振興發展需求相比,還有不少瓶頸:一是不敢創。不善於將上級普遍號召和要求與各地實際結合,一些政策和辦法照搬照抄,特別是當下強化責任追究的背景下,一些地方不敢闖、不敢試,開拓創新不夠。二是不願創。對山區、貧困地區「三農」發展信心不足,悲觀失望,不願意花更多投入和精力。三是不善創。一些同志感到老辦法不靈,新辦法不多,無所適從,能力恐慌,不會幹,不善創,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幹部隊伍需要加強。
中央深化農村改革的方向已明,政策已定,關鍵在貫徹落實,而改革中的機制創新則要因地制宜,而且空間很大。機制創新要在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的前提下,針對制約山區「三農」發展的機制體制,著力在三個方面加大創新力度:一是創新農村經營體制。以家庭聯產承包為基礎的農村經營制度創新,一度極大釋放了生產力,但隨著時代發展,一家一戶分散經營模式已很難適應新形勢。要以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為契機,以土地等生產要素流轉重組為紐帶,積極探索發展適合各地特點的村社(村委會與專業合作社)合一、村企(村委會和農業企業)合一、多位一體(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新的經營模式,通過經營模式創新,將村組變成經營實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和整體競爭力。二是建立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的聯動機制。一方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以推進新型城鎮化為前提,要根據未來城鄉人口格局來確定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布局,做好產業布局和村莊整治規劃。另一方面,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要鼓勵城市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村流動,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和輻射作用,促進鄉村全面振興。三是構建可持續的農民增收長效機制。鄉村振興的落腳點是生活富裕,而生活富裕的關鍵在增收,農民增收則要依靠農村產業支撐。要全面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加快農村產業發展,建立現代鄉村產業體系,並把農村產業發展的著眼點放在農民增收上,促進農民增收模式儘快由城市導向型向農村導向型轉變,要進一步優化農民的收入結構,多渠道培育新的收入增長點。
鄉村振興,是一項宏偉戰略,任務艱巨,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要有足夠的歷史耐心和堅韌不拔的定力;鄉村振興又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內涵豐富,不足和問題遠不止上述幾個方面。但我深信,在百業正興的中國,只要我們都盡其所能,全面鄉村振興必將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