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當前基層黨建工作存的問題
(一)黨組織的地位和作用「弱化」。一是個別單位對黨建工作重視不夠,存在重經濟、輕黨建的傾向,對黨建工作責任制執行不力,黨建工作「第一責任人」意識不強,「一崗兩責」落實不到位。二是少數同志不願意做黨務工作,主要精力集中抓經濟工作及業務工作上,對黨建工作只是應付、被動地去做,對黨建工作組織不力,抓得不緊。三是個別單位黨的組織形同虛設,基本沒有黨組織的單獨活動,幾乎所有的工作都是由行政行為所代替,而支部活動則被幹部職工活動所代替。
(二)組織教育活動不經常。部分基層黨組織生活制度落實不夠全面,沒有將組織教育納入支部重要議事日程,存在重工作、輕學習的現象地區。特別是個別單位對組織生活制度抓得不實,流於形式。在抓黨員思想教育中,不注重對黨員的集中學習,缺乏對科學文化、基本技能、法制理念、文化素養的教育,使得一些黨員對政治學習興趣不濃,導致業務理論一知半解,工作水平和能力平平,思想觀念陳舊落後,宗旨意識有所淡化。
(三)抓中心議大事能力不強。主要是對什麼是中心、如何抓中心把握不准,分不清哪些是重大問題,哪些是一般問題,該管的沒管住,該放的沒放開,大事議不透,小事議不完。片面認為,黨支部就是研究表彰獎勵、黨員發展、經費開支等問題,未能將年度、貫徹上級重大決策、階段性重大工作同經濟工作齊抓共管,直接造成了黨建工作和經濟工作的分離脫節?
(四)黨員先鋒意識「淡化」。一些基層黨組織不注重黨員發揮先鋒模範作用,致使個別黨員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有的黨員黨性淡簿,日常工作中把自已等同於普通群眾,只顧局部利益,缺乏全局觀念;有的黨員工作缺乏熱情和積極性,得過且過,工作上不求進取,少數黨員只繳納黨費不參加組織生活;有的黨費也要催繳,還有的甚至連黨費也不願意按規定標準繳納。這些個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了黨的形象,影響工作的健康發展。對此,必須認真加以改進和解決。
(五)黨員幹部教育管理「虛化」。一些基層黨組織制度不完善,管理鬆懈,支部組織生活不健全,「三會一課」制度堅持不好,個別支部存在著行政會、業務會與支部會兼顧開,支部大會不規範不嚴肅;在對黨員管理結果的衡量上,往往把行政業務工作開展得好壞,作為評價全年工作成績的主要依據,而對政治表現、自身綜合素質等難以實施準確的評價考核;有的黨務工作者從未經過系統的培訓,黨務知識懂得不多,對黨員的教育管理手段比較落後,管理缺乏力度。
思想認識不到位。基層黨建工作不同程度地存在「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部分黨員「重業務、輕黨建」的思想還根深蒂固,黨建工作擺不上應有的位置,即使抓黨建工作也是被動應付,缺乏搞好機關黨建工作的責任。
(六)黨建工作機制不完善。基層黨建工作的考核獎懲辦法、黨員的教育管理制度和激勵約束機制沒有建立、健全和完善,基層黨建工作缺乏必要的實施手段,號召力不強,推動力不夠,工作難以開展。
(七)黨建工作內容不豐富。基層黨內組織生活缺少創新,存在流於形式的現象,吸引力和凝聚力不夠;部分基層黨組織對黨員的思想教育缺乏針對性,教育內容枯燥,方式方法單一,缺乏生機和活力;黨建工作的載體創新不夠,基層黨建工作無特色。
(八)黨內監督不健全。基層黨內監督機制缺乏抓手,不夠健全,渠道不太暢通;一些黨員和黨員領導幹部對黨內監督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接受監督自覺性不高,存在著不願監督和不敢監督的現象,基層黨組織的管理、監督職能難以充分發揮。
(九)黨建工作保障不力。基層黨建工作經費、人員等保障措施不落實。一方面,因缺少經費,造成基層黨組織學習教育難、開展活動難、推進工作難;另一方面,基層黨組織的黨務幹部絕大部分都是兼職,本身承擔較多的業務工作,造成無時間、無精力去抓黨務工作。同時,黨務幹部參加培訓少,部分黨務幹部缺乏必要的黨務知識,對新形勢、新任務下的黨務工作難以適應。
二、做好當前基層黨建工作的建議措施
(一)提高認識,創新黨建工作的思想觀念。農村基層黨建工作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全面推進。一是深刻認識基層黨建工作服務中心的重要作用。要樹立發展為第一要務的觀念,要明確黨建工作必須服從服務於發展經濟建設這個中心,要圍繞發展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以作為求地位,以地位謀作為,把基層黨建工作做到幹部職工關心的熱點上、難點上,放到機關作風的改進上,體現在各項業務工作的落實上,形成與業務工作相互滲透、互相促進的局面,充分發揮好黨建工作的保障和促進作用;二是深刻認識新形勢、新任務對基層黨建工作的新要求。要克服「基層黨建工作任務較軟,內容較虛、中心、業務工作為主,黨建工作為輔」的思想,要充分認識基層黨建工作的重要性和黨務幹部的重要職責,樹立「理直氣壯抓黨建、盡心盡職抓黨建」的思想,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的親合力與感召力;要堅持「虛工實做」,以黨建工作實效去推動業務工作的順利完成。
(二)強化管理,健全黨建工作機制。要堅持黨建工作「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進一步健全和落實機關黨建工作機制。一是健全黨建工作責任制。黨組織主要領導同志要負起黨建工作第一責任人的意識,把黨建作為整體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統籌安排,定期研究;其他黨組組領導同志也要按「一崗雙責」的要求,積極支持和配合做好分管聯繫單位的黨建工作,形成黨建與經濟、業務工作齊抓共管的工作責任機制。二是建立黨建工作績效考核評價機制。機關基層黨組織的管理及領導體制上的特殊性,決定只有通過建立績效考核評價機制,才能引導黨組織自覺地圍繞中心任務開展工作,提高服務發展、服務基層、服務群眾的能力。三是落實黨員教育管理制度。基層黨組織要認真落實「三會一課」制度,加強對黨員的教育管理,進一步增強黨員的先進性;要把對黨員的管理與實行目標管理有機結合起來,努力提高黨員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水平;要繼續實行黨員示範窗口、黨員示範崗等黨建工作激勵機制,更好地激發黨員的參與熱情和創造活力。
(三)深化認識,構建基層黨建工作新格局。一是要克服和糾正重經濟,輕黨建的錯誤思想,擺正黨務與經濟行政業務的關係。要把黨建工作擺在重要議事日程,切實擔負起管黨的政治責任,要按照「聚精會神抓黨建」的要求,用足夠的時間、足夠的精力抓黨建工作,要把黨建工作同行政、業務、經濟工作一同布置,一同檢查,一同落實;二是要強化基層黨建工作的責任制。實行分級負責,一級抓一級,努力構建黨組織的領導帶頭抓黨建,行政領導重視支持抓黨建,黨務工作者自覺主動抓黨建,從上到下層層抓黨建的新局面;三是要切實加強基層黨務幹部隊伍的建設。要配齊黨務幹部,尤其要把那些思想好、能力強、對黨建工作熱心的同志放到這個崗位上來,要做好對黨務幹部的培訓工作,使其逐步成為黨務幹部的行家;四是要充分發揮黨支部的作用。黨的支部是黨的基層管理組織,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最主要的就要按照黨章的規定使支部活動經常開展起來,通過支部活動把每個黨員的教育、管理、 監督工作抓起來,把黨員的力量凝聚起來,只有這樣黨要管黨的責任才能落到實處,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發揮。
(四)強化措施,促進基層黨建工作新變化。一是抓制度完善。建立健全基層黨支部的組織生活制度和工作制度,切實提高「三會一課」特別是民主生活會的質量,嚴格執行民主生活會的程序和要求,扎紮實實地開展好批評與自我批評,上級黨組織要加強指導,強化監督,嚴格考核。二是抓對黨員的教育管理。要根據各個不同時期的形勢和任務,以增強黨性,提高素質,發揮作用為目標,從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和管理,要突出抓好引導黨員幹部發揮好帶頭作用、骨幹作用、橋樑作用。同時,對黨員隊伍的管理從八小時內向八小時外延伸,堅持以制度為保障,以家庭和社會監督為防線,建立起單位、家庭、社會管理和監督的「互動機制」,要加大對黨員的考核力度,對黨性不強或存在的某些問題的黨員,各支部要做好幫教工作,找他們談心,指出問題,提高他們的黨員意識,激發他們的活力,對不稱職的黨員,要及時給予嚴肅處理,以提高黨的純潔性和威信。三是抓黨員的能力建設。執政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通過每一級黨的組織和每一名黨員幹部的能力來體現,作為基層黨組織的要著力提高黨員的技能,開展「崗位練兵」「傳、幫、帶」活動,把崗位能手、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和後備幹部,營造黨員幹部帶頭學技能,帶領大家學技能的氛圍,以此來推進各項經濟社會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五)立足本職,豐富黨建工作內容。要圍繞全黨的中心工作,把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促進工商職能工作任務的完成作為加強和改進機關黨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創新機關黨建工作的載體,豐富黨建工作內容,在工作方式上有所改進和突破;要結合機關業務和黨員幹部的思想實際開展黨建活動,突出政治性、針對性、有效性、滲透性,不搞形式主義,要在化解矛盾、理順關係、調動積極性等方面來體現黨建工作的成效,推進黨的建設。
(六)加強教育,落實黨內監督機制。要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機關廣大黨員幹部的頭腦,提高機關黨員幹部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能力;要按照黨章的總體要求和監督條例的具體規定,強化機關黨組織的紀檢機構的監督職能,大力推進黨務公開,對黨員幹部實行全方位、寬領域的監督,並切實加大對違法違紀黨員幹部的處置力度,促進廣大黨員幹部自覺地做到為民、務實、清廉,始終保持黨員隊伍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七)完善制度,為黨建工作提供保障。一是黨務幹部隊伍專業化。專業穩定的黨務幹部隊伍是加強和改進機關黨建工作的基礎,要改變黨務幹部兼職的現狀,使基層黨建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二是建立黨務幹部的學習培訓制度。要加大學習培訓的力度,為黨務幹部提供學習、考察、參觀的機會,拓寬知識面,使黨務幹部成為「專黨務、懂業務」的復合型人才,增強搞好機關黨建工作的主動性、自覺性,保證機關黨建工作順利開展。三是建立經費保障制度。根據黨建工作需要,制訂各基層黨組織年度經費預算計劃,納入單位開支的預算之中,改變黨建工作無錢開展的尷尬局面,為保證基層黨建工作的順利推進提供經費保障。
- 範文問答
- 答案列表
黨支部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建議[朗讀]
摘要: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工作的基礎。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農業、農村、農民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農村基層黨組織與農民群眾的利益關係和聯結方式也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農村基層黨建工作面臨著許多亟待研究解決的新情況、新矛盾、新問題。新的形勢和任務要求農村基層黨建工作必須圍繞黨的先進性建設和執政能力建設,與時俱進、改革創新,要求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工作任務、組織形式、活動方式和工作方式,必須適應時代要求和發展需要。
關鍵詞:黨的建設;先進性建設;農村基層黨建;改革創新。
中圖分類號:d267.2文獻標誌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0-0126-03。
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為農村各種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作為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承擔著鞏固黨在農村的階級基礎、群眾基礎和社會基礎,團結帶領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職責。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特別是隨著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利益分配和就業方式的多樣化,群眾思想觀念、價值觀念的多元化,當前農村基層黨建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考驗,一些農村黨組織和黨員在農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嚴重下降,主導地位逐漸喪失,出現了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用邊緣化現象。最近,筆者對湖南省華容縣農村黨建工作進行了認真調研,認為當前農村基層黨建工作主要存在五個方面的問題,並對此進行了一些思考。
一、當前農村基層黨建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華容縣共有398個行政村,村支部398個,村支書、主任交叉任職8人;支部書記50歲以上的115名,36~50歲的245名,20~35歲的38名;支部書記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61人,初中、高中文化程度的有335人;全縣共有農村黨員25516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3778人,初中、高中文化程度的有10738人。總的來說,經過近幾年全縣各級黨組織的共同努力,華容縣農村基層黨建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各項工作取得明顯進步。主要表現在:村級班子結構得到優化;村級管理日趨規範;後進貧困村治理整頓取得明顯成效;村級組織的工作水平得到提升。
黨中央歷來高度重視農村基層黨的建設。農村基層黨的建設成績巨大,經驗寶貴,有力推進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但由於種種原因,農村基層黨的建設還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薄弱環節,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農村基層黨建工作,還有一些亟待解決的具有較大普遍性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部分黨員的素質和能力與先鋒模範的新標準不相適應,作用難發揮。
據2008年12月底統計,當前農村基層黨員隊伍不同程度地存在「四偏」現象:其一是年齡偏高。華容縣農村黨員中35歲以下的僅占13%,55歲以上的占32%,「兩個黨員六顆牙」的情況依然存在。其二是文化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黨員61%,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僅3%。其三是貧困面偏大。家庭生活狀況一般的占50.4%,生活困難的占13.5%。其四是流動黨員偏多。占比達到15.5%。「四偏」現象的存在,導致農村基層黨員整體素質不高,難以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具體表現為:一是思想上先進性不夠。少數黨員信仰動搖,宗旨淡薄,「不信共產主義不信黨,而信神信鬼信鈔票」;少數黨員組織觀念淡薄,認為「黨員不黨員,就差兩毛錢」,不與組織聯繫,不過組織生活;少數黨員缺乏政治素養,理論上說不清、做法上看不慣、行動上跟不上,甚至對黨的政策無原則地品頭論足。二是作風上美譽度不高。少數黨員學習上要求不嚴,思想空虛,精神消沉;工作上敷衍了事,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生活上「不管理想不理想,只想收入年年長,不想盡義務,只想撈好處」;行動上目無法紀,極個別的黨員甚至組織、策劃、操縱、參與無理上訪、阻工、鬧事。三是本領上帶動力不強。從基層組織來看,有的村沒有穩定的集體經濟收入,農村稅費改革後,鄉村可用財力減少,基層組織運轉難,黨員活動開展難,公益建設加強難。從基層黨員來看,有的不能帶頭參加公益活動,不願參與村級工作,不想帶領群眾致富;有的既無本領,又無本錢,創業無路,甚至長期處於貧困狀態,無力率先致富,更無能帶領群眾奔小康。
2.基層組織的地位和作用與黨的建設的新任務不相適應,責任難落實。
隨著農村體制和機制改革不斷的深入,農民對基層組織的依賴性逐步減弱,自主性日益增強,基層組織的地位和作用有弱化趨勢。一是領導職責不過硬。相對於計劃生育、社會穩定、財稅增長等「一票否決」的硬指標來說,黨建工作是一項軟指標,剛性不強,導致部分基層領導對黨建工作定位不准,在工作中存在重經濟輕黨務、重布置輕考核、重形式輕實效等問題。二是工作方法不對路。管理理念陳舊,重管理輕服務、重義務輕權利等陳舊觀念根深蒂固;工作指導模式單一,習慣採用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式方法,沒有把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有機結合起來,基層黨員的主觀能動性難以充分發揮;組織設置模式滯後,傳統的以行政區劃為單位的組織管理模式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和黨員流動性增大對黨員管理的新要求,出現了有黨員無組織、有組織無黨員的問題;組織活動開展模式老套,傳統的開會、學習、義務勞動等黨建活動的吸引力在逐步減弱,黨組織和黨員之間聯繫的緊密度在逐步減弱,極少數黨員義務不履行、開會不參加、公益事業建設不參與、集體活動不投入;教育培訓模式落後,以會代訓、短期快訓,存在目標不確定、標準不統一、內容不實用、形式不靈活、效果不明顯等問題。三是監督管理不到位。對村級班子建設、農村黨員幹部的實績考核沒有科學具體的評估標準和實施細則,監管的制度化程度低;由於村幹部是「民」不是「官」,經濟待遇也不高,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撂挑子」,不便於嚴格監管?
3.有關政策的配套和落實與農村發展的新情況不相適應,工作難推動。
一是從職能定位來看,「兩委」職責定位不明確。從實行村民自治制度以來,村級黨組織與村民委員會的關係尚未從制度層面理順,矛盾和內耗比較大,組織的凝聚力、創新力、發展力不強,宗族勢力乘虛而入,個別村的宗族勢力有時甚至左右「兩委」。二是從制度層面來看,有的政策與基層實際不符,不執行難,執行亦難,有時甚至執行更難。比如,村民「陳欠」問題,「三提五統」資金該收的過去沒收,現在收不上,只好由鄉(鎮)村墊付,形成新的債務,而過去應該收的已交了的群眾又強烈要求鄉(鎮)村退還,而鄉(鎮)村則無力也不應該退還,從而引發新的矛盾。如「兩新」組織的黨的建設,中央有政策,但尚無可操作的細則,難以有效落實到位。三是從資金配套來看,配套資金難以全部到位,產生新的矛盾。近年來,中央在基層組織運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上加大了投入力度,同時要求基層在資金上進行配套。由於縣鄉和村一級財力有限,配套資金難以全部到位,要麼到位了又產生新的債務,群眾不滿意。
4.少數基層幹部的工作作風和方式方法與農村工作的新變化不相適應,關係難和諧。
一是從鄉村層面來看,幹群關係密切難。有的群眾對基層幹部的要求越來越高,雖然自己文化素質提高了,但思想政治素質不高,「政治上不怕你,生活上不靠你,工作上不理你,出了問題就找你」;有的基層幹部思想僵化,方法老套,老辦法不能用、新辦法不會用、硬辦法不敢用、軟辦法不頂用,工作一籌莫展;有的基層幹部的心思沒有放在群眾身上,「不知道群眾在想些什麼」,群眾埋怨「不知道幹部在幹些什麼」,導致幹部所辦的不是群眾所需的,群眾不領情、不認可、不買賬,甚至發生衝突;有的基層幹部「私」字當頭,工作不負責任,群眾意見大?
二是從縣級及縣直部門領導幹部層面來看,幹部脫離群眾的危險性在增大。一是幹部成長、發展的環境越來越複雜,黨員幹部更容易受到腐蝕,更容易淡化、忘記甚至背離黨的宗旨,把權力當做個人的一種「風光」,一種「享受」,一種「滿足」,甚至「以利補位,以利補權」,不樂於密切聯繫群眾。二是群眾的文化素質提高了,維權意識增強了,管理的難度加大了,使一些黨員幹部產生畏懼心理,不敢於密切聯繫群眾。三是隨著改革的深化,各種問題和矛盾複雜多變,解決起來難度大、時間長,老辦法不管用,使一些黨員幹部產生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不勤於密切聯繫群眾。四是有的幹部熱衷於「四個輪子轉,隔著玻璃看」,不深入到群眾中去作調查研究,看不到群眾的疾苦,聽不到群眾的呼聲,摸不到群眾的實情,與群眾的心理距離越拉越大,無意於密切聯繫群眾。五是有的黨員幹部把市場經濟錯誤地理解為「能人經濟」,看不到群眾的主人翁地位和創造歷史的決定性作用,加上幹部制度不健全,使一些跑官要官者得到了好處,更加強化了一些黨員幹部的「跑上」行為,熱衷於攀大權、附大勢、傍大款,不屑於密切聯繫群眾。六是有的黨員幹部有時對群眾態度惡劣、作風粗暴、方法簡單,「通不通三分鐘,再不通龍捲風」,不善於密切聯繫群眾。
5.基層幹部的激勵和保障措施與職責權利的新訴求不相適應,隊伍難穩定。
一是思想情緒難平。有人認為,農村基層幹部「權力不大責任大,措施不硬指標硬,級別不高要求高」,保發展、保民生、保穩定的任務重、壓力大,經常神經高度緊張,心理調適能力脆弱,情緒不穩定,調動、進城的念頭時常浮現在心海。二是工作隊伍難穩。村幹部是沒有級別的「官」,是不在編的「幹部」,政治前途到黨支部書記就封了頂,加之工作的數量和難度大,在位時待遇偏低,離職後醫療、養老等方面保障不夠,有的村幹部覺得「政治上有盼頭,工作上有奔頭,經濟上有想頭,待遇上有甜頭」,不想當村幹部,有的乾脆丟下村幹部工作,外出打工。三是後備力量難找。農村黨員難發展、村級後備幹部難培養,鄉村兩級基層黨組織「留不住人、引不進人、後繼無人」的現象尚未根本消除。一方面,一些有本事、有能力、有致富路子的年輕人基於自身利益考慮不願當村幹部,另一方面,有的人動機不純,威望不高,出於個人或宗族利益,又千方百計去當村幹部。
二、加強和改進當前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的對策思考
上述問題存在的原因,有歷史的,有現實的;有客觀的,有主觀的;有政策方面的,有工作方面的。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和改進農村基層黨建工作,迫切需要強化黨建工作措施,創新黨建工作方法,從而不斷提升黨建工作水平。
1.進一步完善黨員教育機制,為基層黨員「補腦」。
一是實現黨員教育全覆蓋。開通基層黨員教育專用衛星電視頻道,開闢「空中課堂」,依託電視、廣播、網絡、報刊雜誌等媒體,多渠道、全方位加強基層黨員教育。二是突出黨校教育主陣地。將農村基層黨的建設課題納入省、市、縣級黨校幹部培訓的內容,形成各級領導重視、熟悉、了解基層黨的建設的教育機制;將農村骨幹黨員教育納入市縣黨校培訓規劃;將農村黨員教育培訓經費納入省級財政轉移支付。三是開展素質教育大行動。制定全黨特別是農村基層黨員素質教育中長期規劃,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以農村基層黨員為主要對象的科技素質教育大行動,著力培養一批帶頭致富能力強、帶領群眾致富能力強的「雙強」型黨員,增強基層黨員致富帶富能力。
2.進一步創新組織管理方式,為基層組織「強身」。
一是健全村級黨組織工作規則。從黨內法律法規上進一步理順村級黨組織與村委會的關係,就農村黨支部的地位、職責、任務、選拔和淘汰、表彰和獎勵、監督和約束等作出明確具體的規定。二是健全聯繫群眾的長效機制。健全各級領導密切聯繫群眾的制度,暢通民意渠道,將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和實情予民、實惠予民、實權予民制度化、規範化,保障落實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從制度層面上解決黨員幹部不樂於聯繫群眾、不敢於聯繫群眾、不勤於聯繫群眾、無意於聯繫群眾、不屑於聯繫群眾、不善於聯繫群眾的問題。三是全面推行黨建工作績效管理。進一步完善各級黨組織特別是縣、鄉(鎮)、村級黨組織管理績效評估指標體系,以績效評估推進縣、鄉(鎮)、村級黨組織管理創新,同時,將農村基層黨的建設作為評估農村基層各級領導幹部政績的重要指標,與經濟發展業績一併評估,防止和消除重經濟發展輕黨的建設的現象。四是創新組織設置方式。建立健全城鄉一體化的黨員動態管理機制。鼓勵支持按產業、行業劃分建立特色黨組織,把支部建在「產業鏈」上,建在工業園區、行業協會中。
3.進一步強化激勵保障措施,為基層幹部「提神」。
一是加大農村優秀幹部錄用公務員力度,解決基層幹部「有所盼」的問題。目前每年從村級主職幹部中錄用的公務員不到村主職總人數的千分之一。建議從品德、能力、年齡、學歷、資歷等方面綜合考慮,適當擴大優秀農村黨組織書記、村民委員會主任的公務員錄用比例,選拔特別優秀的人員進入鄉鎮領導班子。二是逐步提高農村基層幹部經濟待遇,解決基層幹部「有所得」的問題。在省級或地(市)級行政區域範圍內統一基層幹部待遇標準,並形成逐步增長的機制。既要提高在職村幹部誤工報酬標準,全面實行「基礎工資+績效工資」的辦法,根據貢獻定報酬,又要提高離任村幹部生活補貼標準,按工作職位、工作年限擴大補助範圍。三是建立村幹部養老保險體系,解決基層幹部「有所養」的問題。建立中央、省、市、縣及享受對象共同承擔費用的村幹部養老保險體系,市以上統籌,確定統一標準,解決基層幹部的後顧之憂。四是健全黨內關懷機制,解決農村基層幹部「有所靠」的問題。把經濟困難的農村基層黨員和幹部的扶貧幫困工作納入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範疇,建立黨內關懷機制,通過財政預算、黨費支持和社會籌集等渠道,建立黨員愛心基金,重點加大對基層經濟貧困黨員、老黨員、老幹部的幫扶力度,普惠發展成果。
4.進一步整合農村黨建資源,為基層班子「輸血」。
一是提供人才支持。出台優惠政策,採取有效措施,充分吸引、鼓勵、支持在外務工能人回鄉創業;進一步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基礎上,完善「大學生村官」下村任職工作相關政策,有針對性地選派優秀大學生下基層鍛鍊,為農村發展提供急需人才和儲備後備力量。二是完善配套政策。儘快出台關於「兩新」組織黨員教育管理的規範性文件,加強農村基層各個層面黨員的教育管理。三是加大資金投入。進一步加大農村轉移支付力度,確保農村基層組織正常運轉;進一步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投入力度,積極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出台相關政策,像化解義務教育「普九」債務一樣化解鄉村債務;進一步整合各職能部門資源,推進新農村建設示範點工程,把新農村建設示範點打造成農村基層黨的建設的品牌和示範點。
關鍵詞:黨的建設;先進性建設;農村基層黨建;改革創新。
中圖分類號:d267.2文獻標誌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0-0126-03。
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為農村各種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作為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承擔著鞏固黨在農村的階級基礎、群眾基礎和社會基礎,團結帶領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職責。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特別是隨著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利益分配和就業方式的多樣化,群眾思想觀念、價值觀念的多元化,當前農村基層黨建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考驗,一些農村黨組織和黨員在農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嚴重下降,主導地位逐漸喪失,出現了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用邊緣化現象。最近,筆者對湖南省華容縣農村黨建工作進行了認真調研,認為當前農村基層黨建工作主要存在五個方面的問題,並對此進行了一些思考。
一、當前農村基層黨建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華容縣共有398個行政村,村支部398個,村支書、主任交叉任職8人;支部書記50歲以上的115名,36~50歲的245名,20~35歲的38名;支部書記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61人,初中、高中文化程度的有335人;全縣共有農村黨員25516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3778人,初中、高中文化程度的有10738人。總的來說,經過近幾年全縣各級黨組織的共同努力,華容縣農村基層黨建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各項工作取得明顯進步。主要表現在:村級班子結構得到優化;村級管理日趨規範;後進貧困村治理整頓取得明顯成效;村級組織的工作水平得到提升。
黨中央歷來高度重視農村基層黨的建設。農村基層黨的建設成績巨大,經驗寶貴,有力推進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但由於種種原因,農村基層黨的建設還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薄弱環節,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農村基層黨建工作,還有一些亟待解決的具有較大普遍性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部分黨員的素質和能力與先鋒模範的新標準不相適應,作用難發揮。
據2008年12月底統計,當前農村基層黨員隊伍不同程度地存在「四偏」現象:其一是年齡偏高。華容縣農村黨員中35歲以下的僅占13%,55歲以上的占32%,「兩個黨員六顆牙」的情況依然存在。其二是文化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黨員61%,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僅3%。其三是貧困面偏大。家庭生活狀況一般的占50.4%,生活困難的占13.5%。其四是流動黨員偏多。占比達到15.5%。「四偏」現象的存在,導致農村基層黨員整體素質不高,難以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具體表現為:一是思想上先進性不夠。少數黨員信仰動搖,宗旨淡薄,「不信共產主義不信黨,而信神信鬼信鈔票」;少數黨員組織觀念淡薄,認為「黨員不黨員,就差兩毛錢」,不與組織聯繫,不過組織生活;少數黨員缺乏政治素養,理論上說不清、做法上看不慣、行動上跟不上,甚至對黨的政策無原則地品頭論足。二是作風上美譽度不高。少數黨員學習上要求不嚴,思想空虛,精神消沉;工作上敷衍了事,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生活上「不管理想不理想,只想收入年年長,不想盡義務,只想撈好處」;行動上目無法紀,極個別的黨員甚至組織、策劃、操縱、參與無理上訪、阻工、鬧事。三是本領上帶動力不強。從基層組織來看,有的村沒有穩定的集體經濟收入,農村稅費改革後,鄉村可用財力減少,基層組織運轉難,黨員活動開展難,公益建設加強難。從基層黨員來看,有的不能帶頭參加公益活動,不願參與村級工作,不想帶領群眾致富;有的既無本領,又無本錢,創業無路,甚至長期處於貧困狀態,無力率先致富,更無能帶領群眾奔小康。
2.基層組織的地位和作用與黨的建設的新任務不相適應,責任難落實。
隨著農村體制和機制改革不斷的深入,農民對基層組織的依賴性逐步減弱,自主性日益增強,基層組織的地位和作用有弱化趨勢。一是領導職責不過硬。相對於計劃生育、社會穩定、財稅增長等「一票否決」的硬指標來說,黨建工作是一項軟指標,剛性不強,導致部分基層領導對黨建工作定位不准,在工作中存在重經濟輕黨務、重布置輕考核、重形式輕實效等問題。二是工作方法不對路。管理理念陳舊,重管理輕服務、重義務輕權利等陳舊觀念根深蒂固;工作指導模式單一,習慣採用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式方法,沒有把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有機結合起來,基層黨員的主觀能動性難以充分發揮;組織設置模式滯後,傳統的以行政區劃為單位的組織管理模式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和黨員流動性增大對黨員管理的新要求,出現了有黨員無組織、有組織無黨員的問題;組織活動開展模式老套,傳統的開會、學習、義務勞動等黨建活動的吸引力在逐步減弱,黨組織和黨員之間聯繫的緊密度在逐步減弱,極少數黨員義務不履行、開會不參加、公益事業建設不參與、集體活動不投入;教育培訓模式落後,以會代訓、短期快訓,存在目標不確定、標準不統一、內容不實用、形式不靈活、效果不明顯等問題。三是監督管理不到位。對村級班子建設、農村黨員幹部的實績考核沒有科學具體的評估標準和實施細則,監管的制度化程度低;由於村幹部是「民」不是「官」,經濟待遇也不高,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撂挑子」,不便於嚴格監管?
3.有關政策的配套和落實與農村發展的新情況不相適應,工作難推動。
一是從職能定位來看,「兩委」職責定位不明確。從實行村民自治制度以來,村級黨組織與村民委員會的關係尚未從制度層面理順,矛盾和內耗比較大,組織的凝聚力、創新力、發展力不強,宗族勢力乘虛而入,個別村的宗族勢力有時甚至左右「兩委」。二是從制度層面來看,有的政策與基層實際不符,不執行難,執行亦難,有時甚至執行更難。比如,村民「陳欠」問題,「三提五統」資金該收的過去沒收,現在收不上,只好由鄉(鎮)村墊付,形成新的債務,而過去應該收的已交了的群眾又強烈要求鄉(鎮)村退還,而鄉(鎮)村則無力也不應該退還,從而引發新的矛盾。如「兩新」組織的黨的建設,中央有政策,但尚無可操作的細則,難以有效落實到位。三是從資金配套來看,配套資金難以全部到位,產生新的矛盾。近年來,中央在基層組織運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上加大了投入力度,同時要求基層在資金上進行配套。由於縣鄉和村一級財力有限,配套資金難以全部到位,要麼到位了又產生新的債務,群眾不滿意。
4.少數基層幹部的工作作風和方式方法與農村工作的新變化不相適應,關係難和諧。
一是從鄉村層面來看,幹群關係密切難。有的群眾對基層幹部的要求越來越高,雖然自己文化素質提高了,但思想政治素質不高,「政治上不怕你,生活上不靠你,工作上不理你,出了問題就找你」;有的基層幹部思想僵化,方法老套,老辦法不能用、新辦法不會用、硬辦法不敢用、軟辦法不頂用,工作一籌莫展;有的基層幹部的心思沒有放在群眾身上,「不知道群眾在想些什麼」,群眾埋怨「不知道幹部在幹些什麼」,導致幹部所辦的不是群眾所需的,群眾不領情、不認可、不買賬,甚至發生衝突;有的基層幹部「私」字當頭,工作不負責任,群眾意見大?
二是從縣級及縣直部門領導幹部層面來看,幹部脫離群眾的危險性在增大。一是幹部成長、發展的環境越來越複雜,黨員幹部更容易受到腐蝕,更容易淡化、忘記甚至背離黨的宗旨,把權力當做個人的一種「風光」,一種「享受」,一種「滿足」,甚至「以利補位,以利補權」,不樂於密切聯繫群眾。二是群眾的文化素質提高了,維權意識增強了,管理的難度加大了,使一些黨員幹部產生畏懼心理,不敢於密切聯繫群眾。三是隨著改革的深化,各種問題和矛盾複雜多變,解決起來難度大、時間長,老辦法不管用,使一些黨員幹部產生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不勤於密切聯繫群眾。四是有的幹部熱衷於「四個輪子轉,隔著玻璃看」,不深入到群眾中去作調查研究,看不到群眾的疾苦,聽不到群眾的呼聲,摸不到群眾的實情,與群眾的心理距離越拉越大,無意於密切聯繫群眾。五是有的黨員幹部把市場經濟錯誤地理解為「能人經濟」,看不到群眾的主人翁地位和創造歷史的決定性作用,加上幹部制度不健全,使一些跑官要官者得到了好處,更加強化了一些黨員幹部的「跑上」行為,熱衷於攀大權、附大勢、傍大款,不屑於密切聯繫群眾。六是有的黨員幹部有時對群眾態度惡劣、作風粗暴、方法簡單,「通不通三分鐘,再不通龍捲風」,不善於密切聯繫群眾。
5.基層幹部的激勵和保障措施與職責權利的新訴求不相適應,隊伍難穩定。
一是思想情緒難平。有人認為,農村基層幹部「權力不大責任大,措施不硬指標硬,級別不高要求高」,保發展、保民生、保穩定的任務重、壓力大,經常神經高度緊張,心理調適能力脆弱,情緒不穩定,調動、進城的念頭時常浮現在心海。二是工作隊伍難穩。村幹部是沒有級別的「官」,是不在編的「幹部」,政治前途到黨支部書記就封了頂,加之工作的數量和難度大,在位時待遇偏低,離職後醫療、養老等方面保障不夠,有的村幹部覺得「政治上有盼頭,工作上有奔頭,經濟上有想頭,待遇上有甜頭」,不想當村幹部,有的乾脆丟下村幹部工作,外出打工。三是後備力量難找。農村黨員難發展、村級後備幹部難培養,鄉村兩級基層黨組織「留不住人、引不進人、後繼無人」的現象尚未根本消除。一方面,一些有本事、有能力、有致富路子的年輕人基於自身利益考慮不願當村幹部,另一方面,有的人動機不純,威望不高,出於個人或宗族利益,又千方百計去當村幹部。
二、加強和改進當前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的對策思考
上述問題存在的原因,有歷史的,有現實的;有客觀的,有主觀的;有政策方面的,有工作方面的。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和改進農村基層黨建工作,迫切需要強化黨建工作措施,創新黨建工作方法,從而不斷提升黨建工作水平。
1.進一步完善黨員教育機制,為基層黨員「補腦」。
一是實現黨員教育全覆蓋。開通基層黨員教育專用衛星電視頻道,開闢「空中課堂」,依託電視、廣播、網絡、報刊雜誌等媒體,多渠道、全方位加強基層黨員教育。二是突出黨校教育主陣地。將農村基層黨的建設課題納入省、市、縣級黨校幹部培訓的內容,形成各級領導重視、熟悉、了解基層黨的建設的教育機制;將農村骨幹黨員教育納入市縣黨校培訓規劃;將農村黨員教育培訓經費納入省級財政轉移支付。三是開展素質教育大行動。制定全黨特別是農村基層黨員素質教育中長期規劃,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以農村基層黨員為主要對象的科技素質教育大行動,著力培養一批帶頭致富能力強、帶領群眾致富能力強的「雙強」型黨員,增強基層黨員致富帶富能力。
2.進一步創新組織管理方式,為基層組織「強身」。
一是健全村級黨組織工作規則。從黨內法律法規上進一步理順村級黨組織與村委會的關係,就農村黨支部的地位、職責、任務、選拔和淘汰、表彰和獎勵、監督和約束等作出明確具體的規定。二是健全聯繫群眾的長效機制。健全各級領導密切聯繫群眾的制度,暢通民意渠道,將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和實情予民、實惠予民、實權予民制度化、規範化,保障落實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從制度層面上解決黨員幹部不樂於聯繫群眾、不敢於聯繫群眾、不勤於聯繫群眾、無意於聯繫群眾、不屑於聯繫群眾、不善於聯繫群眾的問題。三是全面推行黨建工作績效管理。進一步完善各級黨組織特別是縣、鄉(鎮)、村級黨組織管理績效評估指標體系,以績效評估推進縣、鄉(鎮)、村級黨組織管理創新,同時,將農村基層黨的建設作為評估農村基層各級領導幹部政績的重要指標,與經濟發展業績一併評估,防止和消除重經濟發展輕黨的建設的現象。四是創新組織設置方式。建立健全城鄉一體化的黨員動態管理機制。鼓勵支持按產業、行業劃分建立特色黨組織,把支部建在「產業鏈」上,建在工業園區、行業協會中。
3.進一步強化激勵保障措施,為基層幹部「提神」。
一是加大農村優秀幹部錄用公務員力度,解決基層幹部「有所盼」的問題。目前每年從村級主職幹部中錄用的公務員不到村主職總人數的千分之一。建議從品德、能力、年齡、學歷、資歷等方面綜合考慮,適當擴大優秀農村黨組織書記、村民委員會主任的公務員錄用比例,選拔特別優秀的人員進入鄉鎮領導班子。二是逐步提高農村基層幹部經濟待遇,解決基層幹部「有所得」的問題。在省級或地(市)級行政區域範圍內統一基層幹部待遇標準,並形成逐步增長的機制。既要提高在職村幹部誤工報酬標準,全面實行「基礎工資+績效工資」的辦法,根據貢獻定報酬,又要提高離任村幹部生活補貼標準,按工作職位、工作年限擴大補助範圍。三是建立村幹部養老保險體系,解決基層幹部「有所養」的問題。建立中央、省、市、縣及享受對象共同承擔費用的村幹部養老保險體系,市以上統籌,確定統一標準,解決基層幹部的後顧之憂。四是健全黨內關懷機制,解決農村基層幹部「有所靠」的問題。把經濟困難的農村基層黨員和幹部的扶貧幫困工作納入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範疇,建立黨內關懷機制,通過財政預算、黨費支持和社會籌集等渠道,建立黨員愛心基金,重點加大對基層經濟貧困黨員、老黨員、老幹部的幫扶力度,普惠發展成果。
4.進一步整合農村黨建資源,為基層班子「輸血」。
一是提供人才支持。出台優惠政策,採取有效措施,充分吸引、鼓勵、支持在外務工能人回鄉創業;進一步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基礎上,完善「大學生村官」下村任職工作相關政策,有針對性地選派優秀大學生下基層鍛鍊,為農村發展提供急需人才和儲備後備力量。二是完善配套政策。儘快出台關於「兩新」組織黨員教育管理的規範性文件,加強農村基層各個層面黨員的教育管理。三是加大資金投入。進一步加大農村轉移支付力度,確保農村基層組織正常運轉;進一步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投入力度,積極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出台相關政策,像化解義務教育「普九」債務一樣化解鄉村債務;進一步整合各職能部門資源,推進新農村建設示範點工程,把新農村建設示範點打造成農村基層黨的建設的品牌和示範點。
為摸清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元年我國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情況,2018年初,課題組開展了「鄉村振興專項調查」,收集了25個省262個村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根據對樣本村經濟社會發展現狀、集體經濟發展情況和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情況的調查分析,本研究梳理了村莊面臨的五大突出問題。
一、鄉村中「人」的問題突出,「三農」帶頭人亟待培養
村莊人口老齡化程度深且勞動力受教育水平低,性別比失衡情況普遍。農村老齡化形勢嚴峻。各地村莊中59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占全村總人口的比重均超過10%的老齡化社會標準線,其中尤以東北(29.8%)、華北(23.1%)地區農村老齡化程度最深。農村勞動力受教育水平低。樣本村中擁有高中學歷的勞動力占比超過20%的分別是華東(23.6%)、華北(23.4%)、華南(23.3%)、東北(20.3%),最低的是西南地區(14.0%)。村內人口性別不平衡情況普遍存在,男女比例為1.13:1,各區域農村男性人數均多於女性人數。
農村勞動力務農與非農選擇呈現區域分化,華北西北東北的務農勞動力數接近或超過非農勞動力數的一倍。樣本村中,華北、西北、東北的務農勞動力數接近或超過非農勞動力數的一倍:華北村均務農勞動力639人,非農勞動力335人;華東、華南、西南的務農勞動力小幅超過非農勞動力,華東村均務農勞動力580人,非農勞動力507人;華中村均務農勞動力514人,少於村均非農勞動力600人。在非農勞動力中,村均外出打工人數華南、西南地區最多,平均在600人以上,華東、華中、華北、西北和東北分別為402人、489人、289人、330人和318人;村均外來人口數西北、華南、華東地區較高,平均200人以上,華中、華北、西南分別為165人、65人和89人,東北地區最少,平均54人。
鄉村「三農」帶頭人數量及能力不足。首先,村內黨員人數較少,年青黨員占比低。樣本村黨員人數平均60人,占村均總人口的3%左右,2012年後新發展黨員數占黨員總人數的17.11%。40-50歲和50-60歲年齡段的黨員人數均為13人,各占21.7%,合計達43.4%;黨員人數最多的年齡段為60歲以上,平均人數18人,占黨員總人數的30%;30歲以下的黨員平均7人,占11.7%。其次,現任村幹部受教育水平高於前任,但學歷水平仍較低。樣本村中,現任村支書的文化程度多為初中程度,占37.4%,高中程度的占24.8%,中專占16.14%,中專以上的占9.5%,高中中專及以上合計50.4%,與前任村支書相比高出18.9個百分點(前任村支書高中畢業、中專畢業和中專以上的分別為18.6%,5.8%和7.1%),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但大專以上的高學歷者仍舊缺乏。現任村主任的文化水平也較低,且低於現任村支書的平均水平。第三,村「兩委」幹部有異地工作經歷的比重較低,經營管理經驗不豐富,個人擁有的資源有限。樣本村中,現任村支書和村主任在本村以外的地方工作過的人數占比不到30%,但高於其前任的平均水平約10個百分點。有參軍經歷的村支書和村主任占比約15%,略低於其前任2.75個百分點。從村支書和村主任的家庭經濟條件來看,比一般村民好的村支書和主任占25%,比一般村民差的村支書和主任占13%左右,與普通村民家庭經濟條件一樣的占比約60%,可見大部分村領導個人所擁有的資源與一般村民相差不大。當前鄉村帶頭人各項素質有所提高,但在致富經驗、能力、擁有社會資源等方面依舊缺乏。
二、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條件有改善,但仍存在短板,水平亟待提升
基礎設施建設是實現鄉村振興和鄉村全面發展的重要基礎。當前,鄉村基礎設施建設還有較多欠賬,距離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均等化目標還有較大差距。
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條件有改善。樣本村中,貧困村占18.8%,缺水村占8.4%,有線電視信號戶占89.3%,有94.3%的村能夠上網。村莊硬化道路占村內道路總長的比重為78.5%。48.7%的村莊有公廁,其中水沖式廁所比重為46.2%,旱廁比重為39.2%。
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欠賬仍多,鄉村道路是主要短板。調查發現,由於政府對鄉村道路投入不足,村集體成為村莊基礎設施的主要供給方。村集體支出的主要內容就是基礎設施建設,集資和負債的主要用途也是公共基礎設施修建,包括鄉村路橋和水利等。樣本村村均集體開支66.0萬元,以基礎設施建設支出最多,平均41.9萬元,占總支出的64%;其次是公共福利/事業支出,平均16.9萬元,占26%;村幹部年度工資及補貼平均5.7萬元,辦公費支出平均1.5萬元。
從村集體集資情況來看,2012-2017年村集體集資數量在降低,東北地區農村基本沒有集資,華東地區集資水平最高,2017年平均集資151萬元。村集體集資的主要用途是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其中一半的集資用於修路和建橋。其次,修建排水溝和灌溉水利設施的集資占比也較高,2017年為9.1%,2016年為28.3%,飲用水也是村集體集資的主要用途之一,占比約10%。
三、鄉村經濟方面私營企業帶動就業能力強,但特色產業仍待開發
私營企業是鄉村產業最活躍的主體,鄉村企業發展存在較大地域差異。企業是市場活動的重要載體,私營企業是農村企業的主要組成部分,相較於村辦和鄉辦企業吸納了更多的勞動力。樣本村私營企業吸納職工數平均為66人,鄉辦企業為6人,村辦企業為6人,個體戶為27人;而從吸納本村勞動力就業水平看,村辦企業最高,其吸納本村勞動力就業比例是90%,其次是個體戶83%,私營企業是45%,鄉辦企業是42%。
鄉村特色產業發展規模有限,亟須政策支持和產業規劃。從樣本村來看,村均特色農產品種植面積784.1畝,西北地區種植面積最大,涉及戶數也最多,分別是2031畝和173戶。西北地區特色產業以特色養殖為主,村均養殖牲畜4179頭只,遠超其他各區,村均涉及戶數42戶。水面養殖以華北、華南、華中地區為主,村均戶數較少。
在從事特色農產品生產的村中,擁有品牌的比重只有18.6%。在問及目前村裡特色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時,有28.9%的村莊選擇特色產業形不成規模,有25.2%的村莊選擇沒有產業規劃,有18.8%的選擇發展思路不清,有14.7%的選擇缺少政策支持。
四、基層自治基礎良好,群眾性文體活動和民間社會化服務組織較為缺乏
村民代表大會運行和履職情況良好。從調查數據看,各村村民代表大會運行和履職情況良好。在262個調查村中,有90.1%的村實行差額選舉,當前任職的村民委員會多為第8-10屆,2017年各村村民代表大會召開的次數為4次及以上的占比近70%,村民代表大會的代表人數平均為43人,其中黨員人數有15人。在村務治理中,村民代表大會也在實際履行自身職能。
農村公益性、群眾性文體活動缺乏。在被調查村中,由村裡舉辦的公益性、群眾性文體活動有限。近兩年舉辦過戲劇活動的村只占38.9%,有電影或錄像活動的占54.6%,有球類比賽活動的有18.3%,時有全村集體活動的占38.8%。群眾性文體活動有凝聚和團結人心的作用,此方面活動的缺乏一方面與村莊經濟缺少可用資金有關,另一方面反映了村莊人氣的缺乏。
村規民約制定情況良好,但鄉風文明內容仍需完善。樣本村中,有村規民約的占80.2%,其中每家每戶發放的占比53.4%,有64.14%的村規民約定期修訂。總體上看,農村村規民約制定情況良好。紅白喜事從簡、對份子錢作出明文規定等,這些有助於農村社會交往的風清氣正,不過還有37.5%的村莊沒有出台這樣的規定,說明一些村莊的村規民約中涉及鄉風文明的內容還需完善。
五、村集體經濟發展不均衡,產權任務艱巨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收入差異大。經營性收入和上級撥款是集體經濟組織收入的主要來源。2017年樣本村的集體經濟總收入為101.3萬元,其中集體經濟組織經營收入平均51萬元,占50.3%,而集體經營性企業收入平均16萬元;集體農林業收入平均6.8萬元;集體承包收入平均10萬元,其中企業承包收入4萬元,承包地/果園收入4.5萬元;村公益事業費平均5萬元,其中集體集資平均1.1萬元;上級撥款平均30.2萬元,占30%;其他收入平均3.6萬元。集體經濟總收入的區域差異大。華北地區集體經濟總收入最高,平均245.9萬元,華中和華東地區其次,均為100萬元,東北地區集體經濟總收入最少,僅為20萬元。
部分經濟欠發達地區集體經濟組織收不抵支。2017年華南、西南、西北地區集體經濟當年收不抵支,華東、華北、華中、東北地區入可敷出。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進展緩慢,各項權能有待落實。調查發現,只有9.1%的樣本村進行了村集體資產的折股量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進展緩慢。在進行改革的村莊中,折股量化的對象大部分是本村村民,占比57.1%,而量化對象是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占比為42.9%。在折股量化的村莊中,股份能夠繼承的占65.5%,股份能夠轉讓的占57.1%,轉讓對象限制為家庭內部成員的占52.6%,其餘為在村集體成員內部轉讓,沒有村允許對外轉讓股權。
六、政策建議
首先,要重視鄉村「人」的發展。關注農村地區性別比失衡問題;在全國範圍內積極推動普及高中教育,不斷提高農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積極培育鄉村「三農」帶頭人和職業農民,為其提供必要的項目、資金、人力培訓等,提高「三農」帶頭人的致富經驗和資源的獲得及利用能力;鼓勵農村勞動力務農人數比重大的地區繼續發展農業生產,對農村勞動力非農化傾向高的地區促進農地流轉進行規模化經營和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
第二,不斷加強政府對農村道路橋樑等公共基礎設施的投資,降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負擔。政府繼續加大對村莊道路橋樑等基礎設施缺乏的村莊的公共投資,並在公共基礎設施維護上給予獎補支持。對於東北、西北、西南等地區,要給予差異化的區域發展支持政策和繼續傾斜支持。
第三,因地制宜,以本村資源稟賦為基礎大力發展特色產業。鄉村產業發展不局限於傳統種植業,在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的總要求下,應利用鄉村優勢資源發展特色產業。產業的興旺發展離不開企業等市場主體,未來要進一步激發私營企業的積極性;支持農戶個體以及相應的企業從事鄉村特色產業經營,並在產業規劃、信息供給、規模做大、市場做強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發揮其帶動鄉村經濟發展、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的重要作用。
第四,充分發揮基層自治力量,進一步培育農村各項服務多元供給主體,豐富農民生產生活。一方面可繼續支持完善村民代表大會制度,通過進一步健全議事工作制度,規範村務公開,明確權利與義務,增強村委會工作的透明度,調動農民參與村莊治理的積極性,使村民代表大會在農村公共事務決策和監督中發揮主導作用;另一方面,注重農村其他生產生活服務性公益性組織的培育和發展,為農村社會活動的舉辦和延續提供相應的資金支持。除此之外,還要加強村規民約的制定與完善,宣傳良好鄉風,不斷增強農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五,要繼續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不斷壯大集體經濟。要做好宣傳工作,增強村幹部和農民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重要性的理解和認知。在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方面應著眼制定區域差異化政策,對集體經濟發展情況好的華北、華中、華東等地區,為其創造更自由、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而對集體經濟發展落後的東北、西北、西南等地區要加強政策和項目扶持。鄉村振興面臨主要問題及對策建議。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歷史悠久,各項事業都需要農業來支撐,因此將農業放在重要位置上。當前我國農業發展到一個新的歷史節點,出現大量的問題亟待解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升華與超越,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習近平總強調:「各地區各部門要充分認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堅持五級抓鄉村振興,讓鄉村振興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認識是行動的先導,只有深刻認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現實意義,才能真正提升貫徹落實的自覺性。
一、鄉村中「人」的問題突出,「三農」帶頭人亟待培養
村莊人口老齡化程度深且勞動力受教育水平低,性別比失衡情況普遍。農村老齡化形勢嚴峻。各地村莊中59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占全村總人口的比重均超過10%的老齡化社會標準線,其中尤以東北(29.8%)、華北(23.1%)地區農村老齡化程度最深。農村勞動力受教育水平低。樣本村中擁有高中學歷的勞動力占比超過20%的分別是華東(23.6%)、華北(23.4%)、華南(23.3%)、東北(20.3%),最低的是西南地區(14.0%)。村內人口性別不平衡情況普遍存在,男女比例為1.13:1,各區域農村男性人數均多於女性人數。
農村勞動力務農與非農選擇呈現區域分化,華北西北東北的務農勞動力數接近或超過非農勞動力數的一倍。樣本村中,華北、西北、東北的務農勞動力數接近或超過非農勞動力數的一倍:華北村均務農勞動力639人,非農勞動力335人;華東、華南、西南的務農勞動力小幅超過非農勞動力,華東村均務農勞動力580人,非農勞動力507人;華中村均務農勞動力514人,少於村均非農勞動力600人。在非農勞動力中,村均外出打工人數華南、西南地區最多,平均在600人以上,華東、華中、華北、西北和東北分別為402人、489人、289人、330人和318人;村均外來人口數西北、華南、華東地區較高,平均200人以上,華中、華北、西南分別為165人、65人和89人,東北地區最少,平均54人。
鄉村「三農」帶頭人數量及能力不足。首先,村內黨員人數較少,年青黨員占比低。樣本村黨員人數平均60人,占村均總人口的3%左右,2012年後新發展黨員數占黨員總人數的17.11%。40-50歲和50-60歲年齡段的黨員人數均為13人,各占21.7%,合計達43.4%;黨員人數最多的年齡段為60歲以上,平均人數18人,占黨員總人數的30%;30歲以下的黨員平均7人,占11.7%。其次,現任村幹部受教育水平高於前任,但學歷水平仍較低。樣本村中,現任村支書的文化程度多為初中程度,占37.4%,高中程度的占24.8%,中專占16.14%,中專以上的占9.5%,高中中專及以上合計50.4%,與前任村支書相比高出18.9個百分點(前任村支書高中畢業、中專畢業和中專以上的分別為18.6%,5.8%和7.1%),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但大專以上的高學歷者仍舊缺乏。現任村主任的文化水平也較低,且低於現任村支書的平均水平。第三,村「兩委」幹部有異地工作經歷的比重較低,經營管理經驗不豐富,個人擁有的資源有限。樣本村中,現任村支書和村主任在本村以外的地方工作過的人數占比不到30%,但高於其前任的平均水平約10個百分點。有參軍經歷的村支書和村主任占比約15%,略低於其前任2.75個百分點。從村支書和村主任的家庭經濟條件來看,比一般村民好的村支書和主任占25%,比一般村民差的村支書和主任占13%左右,與普通村民家庭經濟條件一樣的占比約60%,可見大部分村領導個人所擁有的資源與一般村民相差不大。當前鄉村帶頭人各項素質有所提高,但在致富經驗、能力、擁有社會資源等方面依舊缺乏。
二、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條件有改善,但仍存在短板,水平亟待提升
基礎設施建設是實現鄉村振興和鄉村全面發展的重要基礎。當前,鄉村基礎設施建設還有較多欠賬,距離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均等化目標還有較大差距。
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條件有改善。樣本村中,貧困村占18.8%,缺水村占8.4%,有線電視信號戶占89.3%,有94.3%的村能夠上網。村莊硬化道路占村內道路總長的比重為78.5%。48.7%的村莊有公廁,其中水沖式廁所比重為46.2%,旱廁比重為39.2%。
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欠賬仍多,鄉村道路是主要短板。調查發現,由於政府對鄉村道路投入不足,村集體成為村莊基礎設施的主要供給方。村集體支出的主要內容就是基礎設施建設,集資和負債的主要用途也是公共基礎設施修建,包括鄉村路橋和水利等。樣本村村均集體開支66.0萬元,以基礎設施建設支出最多,平均41.9萬元,占總支出的64%;其次是公共福利/事業支出,平均16.9萬元,占26%;村幹部年度工資及補貼平均5.7萬元,辦公費支出平均1.5萬元。
從村集體集資情況來看,2012-2017年村集體集資數量在降低,東北地區農村基本沒有集資,華東地區集資水平最高,2017年平均集資151萬元。村集體集資的主要用途是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其中一半的集資用於修路和建橋。其次,修建排水溝和灌溉水利設施的集資占比也較高,2017年為9.1%,2016年為28.3%,飲用水也是村集體集資的主要用途之一,占比約10%。
三、鄉村經濟方面私營企業帶動就業能力強,但特色產業仍待開發
私營企業是鄉村產業最活躍的主體,鄉村企業發展存在較大地域差異。企業是市場活動的重要載體,私營企業是農村企業的主要組成部分,相較於村辦和鄉辦企業吸納了更多的勞動力。樣本村私營企業吸納職工數平均為66人,鄉辦企業為6人,村辦企業為6人,個體戶為27人;而從吸納本村勞動力就業水平看,村辦企業最高,其吸納本村勞動力就業比例是90%,其次是個體戶83%,私營企業是45%,鄉辦企業是42%。
鄉村特色產業發展規模有限,亟須政策支持和產業規劃。從樣本村來看,村均特色農產品種植面積784.1畝,西北地區種植面積最大,涉及戶數也最多,分別是2031畝和173戶。西北地區特色產業以特色養殖為主,村均養殖牲畜4179頭只,遠超其他各區,村均涉及戶數42戶。水面養殖以華北、華南、華中地區為主,村均戶數較少。
在從事特色農產品生產的村中,擁有品牌的比重只有18.6%。在問及目前村裡特色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時,有28.9%的村莊選擇特色產業形不成規模,有25.2%的村莊選擇沒有產業規劃,有18.8%的選擇發展思路不清,有14.7%的選擇缺少政策支持。
四、基層自治基礎良好,群眾性文體活動和民間社會化服務組織較為缺乏
村民代表大會運行和履職情況良好。從調查數據看,各村村民代表大會運行和履職情況良好。在262個調查村中,有90.1%的村實行差額選舉,當前任職的村民委員會多為第8-10屆,2017年各村村民代表大會召開的次數為4次及以上的占比近70%,村民代表大會的代表人數平均為43人,其中黨員人數有15人。在村務治理中,村民代表大會也在實際履行自身職能。
農村公益性、群眾性文體活動缺乏。在被調查村中,由村裡舉辦的公益性、群眾性文體活動有限。近兩年舉辦過戲劇活動的村只占38.9%,有電影或錄像活動的占54.6%,有球類比賽活動的有18.3%,時有全村集體活動的占38.8%。群眾性文體活動有凝聚和團結人心的作用,此方面活動的缺乏一方面與村莊經濟缺少可用資金有關,另一方面反映了村莊人氣的缺乏。
村規民約制定情況良好,但鄉風文明內容仍需完善。樣本村中,有村規民約的占80.2%,其中每家每戶發放的占比53.4%,有64.14%的村規民約定期修訂。總體上看,農村村規民約制定情況良好。紅白喜事從簡、對份子錢作出明文規定等,這些有助於農村社會交往的風清氣正,不過還有37.5%的村莊沒有出台這樣的規定,說明一些村莊的村規民約中涉及鄉風文明的內容還需完善。
五、村集體經濟發展不均衡,產權任務艱巨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收入差異大。經營性收入和上級撥款是集體經濟組織收入的主要來源。2017年樣本村的集體經濟總收入為101.3萬元,其中集體經濟組織經營收入平均51萬元,占50.3%,而集體經營性企業收入平均16萬元;集體農林業收入平均6.8萬元;集體承包收入平均10萬元,其中企業承包收入4萬元,承包地/果園收入4.5萬元;村公益事業費平均5萬元,其中集體集資平均1.1萬元;上級撥款平均30.2萬元,占30%;其他收入平均3.6萬元。集體經濟總收入的區域差異大。華北地區集體經濟總收入最高,平均245.9萬元,華中和華東地區其次,均為100萬元,東北地區集體經濟總收入最少,僅為20萬元。
部分經濟欠發達地區集體經濟組織收不抵支。2017年華南、西南、西北地區集體經濟當年收不抵支,華東、華北、華中、東北地區入可敷出。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進展緩慢,各項權能有待落實。調查發現,只有9.1%的樣本村進行了村集體資產的折股量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進展緩慢。在進行改革的村莊中,折股量化的對象大部分是本村村民,占比57.1%,而量化對象是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占比為42.9%。在折股量化的村莊中,股份能夠繼承的占65.5%,股份能夠轉讓的占57.1%,轉讓對象限制為家庭內部成員的占52.6%,其餘為在村集體成員內部轉讓,沒有村允許對外轉讓股權。
六、政策建議
首先,要重視鄉村「人」的發展。關注農村地區性別比失衡問題;在全國範圍內積極推動普及高中教育,不斷提高農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積極培育鄉村「三農」帶頭人和職業農民,為其提供必要的項目、資金、人力培訓等,提高「三農」帶頭人的致富經驗和資源的獲得及利用能力;鼓勵農村勞動力務農人數比重大的地區繼續發展農業生產,對農村勞動力非農化傾向高的地區促進農地流轉進行規模化經營和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
第二,不斷加強政府對農村道路橋樑等公共基礎設施的投資,降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負擔。政府繼續加大對村莊道路橋樑等基礎設施缺乏的村莊的公共投資,並在公共基礎設施維護上給予獎補支持。對於東北、西北、西南等地區,要給予差異化的區域發展支持政策和繼續傾斜支持。
第三,因地制宜,以本村資源稟賦為基礎大力發展特色產業。鄉村產業發展不局限於傳統種植業,在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的總要求下,應利用鄉村優勢資源發展特色產業。產業的興旺發展離不開企業等市場主體,未來要進一步激發私營企業的積極性;支持農戶個體以及相應的企業從事鄉村特色產業經營,並在產業規劃、信息供給、規模做大、市場做強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發揮其帶動鄉村經濟發展、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的重要作用。
第四,充分發揮基層自治力量,進一步培育農村各項服務多元供給主體,豐富農民生產生活。一方面可繼續支持完善村民代表大會制度,通過進一步健全議事工作制度,規範村務公開,明確權利與義務,增強村委會工作的透明度,調動農民參與村莊治理的積極性,使村民代表大會在農村公共事務決策和監督中發揮主導作用;另一方面,注重農村其他生產生活服務性公益性組織的培育和發展,為農村社會活動的舉辦和延續提供相應的資金支持。除此之外,還要加強村規民約的制定與完善,宣傳良好鄉風,不斷增強農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五,要繼續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不斷壯大集體經濟。要做好宣傳工作,增強村幹部和農民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重要性的理解和認知。在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方面應著眼制定區域差異化政策,對集體經濟發展情況好的華北、華中、華東等地區,為其創造更自由、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而對集體經濟發展落後的東北、西北、西南等地區要加強政策和項目扶持。鄉村振興面臨主要問題及對策建議。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歷史悠久,各項事業都需要農業來支撐,因此將農業放在重要位置上。當前我國農業發展到一個新的歷史節點,出現大量的問題亟待解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升華與超越,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習近平總強調:「各地區各部門要充分認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堅持五級抓鄉村振興,讓鄉村振興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認識是行動的先導,只有深刻認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現實意義,才能真正提升貫徹落實的自覺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三農」 工作也步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黨的十九大首次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發展戰略,為新時代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重點和目標。但是,這是一項系統工程和長期任務,在實施過程中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需要各方凝聚共識、集合力量、奮力攻堅。
一、存在的問題
(一)第一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比長期處於較低水平。烏海市以工業為基礎的新型工業城市,第一產業在地區生產總值中占比較低,自1976年建市以來,除1986年、1988年和1990年外,第一產業占比均未超過5%。其中2010年至2016年,第一產業占比均小於1%。從第一產業增加情況看,烏海市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平穩,2012年至2016年平均為4.76億元,2016年達到4.88億元(2017年數據暫未公布)。從投資完成情況看,雖然烏海市2017年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較高,同比增長73.52%,但總量僅完成2.13億元,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較小。
(二)農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建設規劃相對落後。一是水、電、暖、路等基礎設施是按照自然村標準建設,導致天然氣、排污管網、供暖、供水、公共廁所、垃圾清運等公共基礎設施相對滯後。二是與城區相比,農區交通、醫療衛生和教育等公共服務水平相對較低。三是農區在房屋修建、鄉村企業選址等方面缺乏前瞻性,整體規劃存在不足。
(三)「三農」工作隊伍建設亟待加強。烏海市農業產業工人、科技人才隊伍以及農業部門工作隊伍存在人員老化、科技力量薄弱等問題。與此同時,農業發展的金融服務、新技術推廣、農產品宣傳及法律服務等方面還存在不足之處。
二、對策建議
(一)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村牧區公路網絡,加強農村牧區公路建設和管理維護。圍繞蓄水、保水、節水的目標,建設農業水利基礎設施,根據地下水資源條件,有步驟地開發地下水資源,完善現有灌區節水工程,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實施農區人居環境整治行動,以農區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重點開展「清髒、治亂、增綠」三項行動。
(二)創新科技推廣機制和服務手段。積極培育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努力在農區建設功能完備、便民實用的鄉村綜合服務社和服務中心。積極支持農牧科科技戶發展。支持農牧業科技創新人才和團隊建設,鼓勵各類科技人才到生產一線服務和創業。加大統籌協調,提高氣象服務水平和增強天氣科技應用水平,提高空中雲水資源開發能力。
(三)培養新型農民。結合農業生產季節性特點,開展實用型技術培訓,生產管理培訓,注重提高農牧民市場意識、生產技能和管理能力。推動高等學校、可研院所同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戶開展技術合作,加強市場研究,根據市場需求共同確定技術研發鮮明,並努力將取得的科技成果直接用於農業生產。
(四)創新農業產業發展模式。利用網際網路提升農業生產、經驗、管理和服務水平,加快推進農業信息服務全覆蓋。整合信息資源和網絡平台,為農區居民提供信息服務。著力培育發展智慧農業產業。加快農畜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信息體系及網絡平台建設。通過政策引導和金融扶持發展農業電子商務。
(五)優化農業產業布局。立足地域優勢,完善規劃體系,切實落實各項政策,推進特色葡萄(酒)產業發展。努力提高供給水平,大力發展有機農業、生產綠色農產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安全綠色農產品的需求。協調推進農業循環發展,增加農業生產效益,積極推進標準化、規模化養殖場發展。推進土地流轉,支持農牧業合作社實現集約化生產。
一、存在的問題
(一)第一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比長期處於較低水平。烏海市以工業為基礎的新型工業城市,第一產業在地區生產總值中占比較低,自1976年建市以來,除1986年、1988年和1990年外,第一產業占比均未超過5%。其中2010年至2016年,第一產業占比均小於1%。從第一產業增加情況看,烏海市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平穩,2012年至2016年平均為4.76億元,2016年達到4.88億元(2017年數據暫未公布)。從投資完成情況看,雖然烏海市2017年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較高,同比增長73.52%,但總量僅完成2.13億元,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較小。
(二)農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建設規劃相對落後。一是水、電、暖、路等基礎設施是按照自然村標準建設,導致天然氣、排污管網、供暖、供水、公共廁所、垃圾清運等公共基礎設施相對滯後。二是與城區相比,農區交通、醫療衛生和教育等公共服務水平相對較低。三是農區在房屋修建、鄉村企業選址等方面缺乏前瞻性,整體規劃存在不足。
(三)「三農」工作隊伍建設亟待加強。烏海市農業產業工人、科技人才隊伍以及農業部門工作隊伍存在人員老化、科技力量薄弱等問題。與此同時,農業發展的金融服務、新技術推廣、農產品宣傳及法律服務等方面還存在不足之處。
二、對策建議
(一)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村牧區公路網絡,加強農村牧區公路建設和管理維護。圍繞蓄水、保水、節水的目標,建設農業水利基礎設施,根據地下水資源條件,有步驟地開發地下水資源,完善現有灌區節水工程,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實施農區人居環境整治行動,以農區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重點開展「清髒、治亂、增綠」三項行動。
(二)創新科技推廣機制和服務手段。積極培育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努力在農區建設功能完備、便民實用的鄉村綜合服務社和服務中心。積極支持農牧科科技戶發展。支持農牧業科技創新人才和團隊建設,鼓勵各類科技人才到生產一線服務和創業。加大統籌協調,提高氣象服務水平和增強天氣科技應用水平,提高空中雲水資源開發能力。
(三)培養新型農民。結合農業生產季節性特點,開展實用型技術培訓,生產管理培訓,注重提高農牧民市場意識、生產技能和管理能力。推動高等學校、可研院所同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戶開展技術合作,加強市場研究,根據市場需求共同確定技術研發鮮明,並努力將取得的科技成果直接用於農業生產。
(四)創新農業產業發展模式。利用網際網路提升農業生產、經驗、管理和服務水平,加快推進農業信息服務全覆蓋。整合信息資源和網絡平台,為農區居民提供信息服務。著力培育發展智慧農業產業。加快農畜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信息體系及網絡平台建設。通過政策引導和金融扶持發展農業電子商務。
(五)優化農業產業布局。立足地域優勢,完善規劃體系,切實落實各項政策,推進特色葡萄(酒)產業發展。努力提高供給水平,大力發展有機農業、生產綠色農產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安全綠色農產品的需求。協調推進農業循環發展,增加農業生產效益,積極推進標準化、規模化養殖場發展。推進土地流轉,支持農牧業合作社實現集約化生產。
當前信訪維穩工作壓力越來越大,為破解信訪難題,探尋誘發信訪原因,變通處訪措施,穩控信訪走勢,近期,我街對1-11月份信訪事項進行統計歸類,分析原因,總結處訪方法,積累經驗,對我街信訪工作進行了思考。
一、當前信訪工作的現狀
截止2017年11月份底,群眾來街及街以上信訪共30批80人次,其中進京非正常上訪1人次,赴省上訪2批4人次,到市訪5批20人次。
從統計上看,當前信訪工作呈現鮮明的新特點,主要表現為:
一是集中訪相對增加。1-11月份,全街共發生6次集訪,占信訪總數的20%。集訪主要發生在項目建設、機構改革、城區改造、房地產類以及相關歷史遺留問題等方面。如機構改革中離退休社區老幹部、復員軍人等群體因具有共同訴求,是集訪的高發人群。二是越級訪比較突出。除到街道上訪外,上區訪、赴省訪、進京訪等越級訪現象也時有發生,他們不經街,不經區,直接進省赴京。如前進里社區如意里居民陽中華,在今年9月份中央文明組在對我區文明創建工作進行入戶測評時,直接從長沙坐高鐵回衡陽,準備直接找測評組反映其不合理訴求。三是無理訪日趨嚴重。全街發生的進省赴京基本上屬無理上訪。如東風南路181號13戶住戶何文郴,他本人於2000年向衡陽北站遞交了,北京鐵路總公司也批准了他的,並按要求賠付他經濟補償金和一次性辭職補貼。2015年3月何文郴又因該事上訪至北京鐵路總公司,10月份又到衡陽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勞動仲裁,相關機構均因其訴求不合理拒不受理,但他仍然堅持上訪。四是利益訪十分典型。在上訪中,基本都是為著利益,而且是個人利益,很多上訪者希望通過信訪獲取更多的利益,甚至額外的利益。如要求政府違規幫其辦理「低保」、要求政府給予經濟幫助等。如何文郴2000年就和單位簽訂《勞動解除合同》,但他現在認為解決方式不合理,多次到北京廣鐵總局討要說法,希望總局給他原單位施壓,現街道已按幫其辦理了低保和廉租房補貼,但他還不滿足,表示還要繼續上訪。
二、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問題。一是熱點問題突出。我街當前正處於經濟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矛盾凸顯高發期,房屋征遷、土地權屬、醫療衛生、勞動人事、社會保障等領域信訪問題突出,特別是隨著老城區、棚戶區改造的持續推進,涉及更多群眾的切身利益,信訪維穩任務加大。如:二環東路拆遷。動輒上百人到區集體上訪。此類問題如果處理不當,容易引起社會的不穩定。二是信訪積案不清。今年,我街對歷年沉澱下來的遺留問題組織了攻堅,通過領導包案、專班處置等方式,部分得到了有效化解,但仍有一部分積案化解效果不理想。如意里小區由於衡州大道建設需要,途徑我街前進里社區如意里b棟、c棟、d2棟,當時政府原計劃拆遷安置在街道農田裡,房源為電梯房,後因總總原因不能按原合同安置,現如意里小區居民經常到街道要求歸還其原房屋並賠償經濟損失。三是利益群體多元。我街特定利益群體主要有退役軍人群體、企業改制群體、老社區幹部退休等。如我街道一批已經退休的老社區書記、主任因為當時社區運轉制度改革,一次性將他們的養老問題劃歸為事業單位養老,現在因養老標準較低曾集體到市政府上訪。
(二)原因。一是政策缺位。目前基層信訪工作的困境是如何區別維權型上訪和無理上訪,無法在法律層面上甄別維權型上訪和無理上訪,而街道又沒有權限制定政策來治理無理上訪,這就為那些希望通過上訪來謀利的人提供了可乘之機。我街道茅坪社區胡運秀因其兒子顏孔亮2005年因涉嫌盜竊在市看守所羈押期間因病死亡,她本人也已簽訂息訪協議書,相關償付補償金也全部到位,但現在對處理結果不服,多次赴省進京上訪,由於沒有相關政策支持,我街道無法區分她是維權型上訪和無理上訪。二是責任錯位。當前信訪工作全部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劃分,發生進京非訪後,責任追究主要是查看非訪人員的身份信息,國家追究省,省追究市州,市州追究縣市,縣市追究鄉鎮和街道,一級追究一級責任。這種無論上訪原因而絕對的「屬地管理」原則,給街道造成的壓力很大。如我街道前進里社區居民謝培菊,她只是戶口在我街道,而實際住在苗圃街道建湘村,她村人反映的實際問題又是市童服廠企業改制相關問題,像這種既不住在我街道,反映的問題也不我街道不能解決的問題,而信訪又屬於我街道的模式存在責任錯位。三是治理無法。《信訪條例》對政府行為很有約束力,但對那些無理上訪的人則沒有任何約束力,這讓街道在信訪治理中很被動。再加上近年來個人權利本位畸形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理念的強調,這些都為無理上訪者與政府的博弈中提供了強大的支撐,因此,一旦我們無法滿足其要求,就會出現越級上訪。如我街道謝培菊、胡運秀等都是無理上訪人員。
三、解決問題的幾點建議
1、加強信訪維穩工作領導。要推動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信訪工作領導責任體系,督促有權處理的部門依法按政策解決信訪問題,變通「屬地管理」原則。要強化責任追究,嚴格實行信訪工作績效考核制度,把信訪工作成效作為領導班子和幹部的考核內容,作為提拔使用幹部的重要依據,對因推諉扯皮、敷衍塞責、不認真解決信訪問題造成嚴重後果的,要追究有關領導和責任人的責任。
2、規範信訪維穩工作秩序。要加大法制宣傳力度,多向群眾宣傳《信訪條例》和相關法律知識,逐漸引導信訪人員有序、依法信訪,減少無理上訪、纏訪鬧訪事件發生。要完善調解與仲裁、複議、訴訟相互銜接的多元化解機制,引導當事人理性表達,通過法定途徑解決問題。
3、大力化解信訪積案力度。要堅持以人為本,以「事要解決」為核心,誠心誠意為群眾排憂解難。要積極探索政府救助、社會救濟、民間互助相結合的辦法,努力使一批信訪人員在人文關懷中息訪息訴。要把法治思維貫徹到信訪維穩工作全過程,依法按政策解決好群眾的合理訴求,確保群眾訴求在法治的框架內得到有效解決。
4.有效化解無理訪、纏訪。當前我街存在大量的無理訴求,他們的訴求方式激烈、行為違法,甚至少數人抱著「大鬧大解決、不鬧不解決」的心態,採取極端做法,無理纏訪,嚴重影響到我街的正常辦公秩序,擾亂了正常的信訪秩序和社會公共秩序。建議能夠頂層設計,採取措施依法化解無理訪、纏訪問題。
一、當前信訪工作的現狀
截止2017年11月份底,群眾來街及街以上信訪共30批80人次,其中進京非正常上訪1人次,赴省上訪2批4人次,到市訪5批20人次。
從統計上看,當前信訪工作呈現鮮明的新特點,主要表現為:
一是集中訪相對增加。1-11月份,全街共發生6次集訪,占信訪總數的20%。集訪主要發生在項目建設、機構改革、城區改造、房地產類以及相關歷史遺留問題等方面。如機構改革中離退休社區老幹部、復員軍人等群體因具有共同訴求,是集訪的高發人群。二是越級訪比較突出。除到街道上訪外,上區訪、赴省訪、進京訪等越級訪現象也時有發生,他們不經街,不經區,直接進省赴京。如前進里社區如意里居民陽中華,在今年9月份中央文明組在對我區文明創建工作進行入戶測評時,直接從長沙坐高鐵回衡陽,準備直接找測評組反映其不合理訴求。三是無理訪日趨嚴重。全街發生的進省赴京基本上屬無理上訪。如東風南路181號13戶住戶何文郴,他本人於2000年向衡陽北站遞交了,北京鐵路總公司也批准了他的,並按要求賠付他經濟補償金和一次性辭職補貼。2015年3月何文郴又因該事上訪至北京鐵路總公司,10月份又到衡陽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勞動仲裁,相關機構均因其訴求不合理拒不受理,但他仍然堅持上訪。四是利益訪十分典型。在上訪中,基本都是為著利益,而且是個人利益,很多上訪者希望通過信訪獲取更多的利益,甚至額外的利益。如要求政府違規幫其辦理「低保」、要求政府給予經濟幫助等。如何文郴2000年就和單位簽訂《勞動解除合同》,但他現在認為解決方式不合理,多次到北京廣鐵總局討要說法,希望總局給他原單位施壓,現街道已按幫其辦理了低保和廉租房補貼,但他還不滿足,表示還要繼續上訪。
二、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問題。一是熱點問題突出。我街當前正處於經濟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矛盾凸顯高發期,房屋征遷、土地權屬、醫療衛生、勞動人事、社會保障等領域信訪問題突出,特別是隨著老城區、棚戶區改造的持續推進,涉及更多群眾的切身利益,信訪維穩任務加大。如:二環東路拆遷。動輒上百人到區集體上訪。此類問題如果處理不當,容易引起社會的不穩定。二是信訪積案不清。今年,我街對歷年沉澱下來的遺留問題組織了攻堅,通過領導包案、專班處置等方式,部分得到了有效化解,但仍有一部分積案化解效果不理想。如意里小區由於衡州大道建設需要,途徑我街前進里社區如意里b棟、c棟、d2棟,當時政府原計劃拆遷安置在街道農田裡,房源為電梯房,後因總總原因不能按原合同安置,現如意里小區居民經常到街道要求歸還其原房屋並賠償經濟損失。三是利益群體多元。我街特定利益群體主要有退役軍人群體、企業改制群體、老社區幹部退休等。如我街道一批已經退休的老社區書記、主任因為當時社區運轉制度改革,一次性將他們的養老問題劃歸為事業單位養老,現在因養老標準較低曾集體到市政府上訪。
(二)原因。一是政策缺位。目前基層信訪工作的困境是如何區別維權型上訪和無理上訪,無法在法律層面上甄別維權型上訪和無理上訪,而街道又沒有權限制定政策來治理無理上訪,這就為那些希望通過上訪來謀利的人提供了可乘之機。我街道茅坪社區胡運秀因其兒子顏孔亮2005年因涉嫌盜竊在市看守所羈押期間因病死亡,她本人也已簽訂息訪協議書,相關償付補償金也全部到位,但現在對處理結果不服,多次赴省進京上訪,由於沒有相關政策支持,我街道無法區分她是維權型上訪和無理上訪。二是責任錯位。當前信訪工作全部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劃分,發生進京非訪後,責任追究主要是查看非訪人員的身份信息,國家追究省,省追究市州,市州追究縣市,縣市追究鄉鎮和街道,一級追究一級責任。這種無論上訪原因而絕對的「屬地管理」原則,給街道造成的壓力很大。如我街道前進里社區居民謝培菊,她只是戶口在我街道,而實際住在苗圃街道建湘村,她村人反映的實際問題又是市童服廠企業改制相關問題,像這種既不住在我街道,反映的問題也不我街道不能解決的問題,而信訪又屬於我街道的模式存在責任錯位。三是治理無法。《信訪條例》對政府行為很有約束力,但對那些無理上訪的人則沒有任何約束力,這讓街道在信訪治理中很被動。再加上近年來個人權利本位畸形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理念的強調,這些都為無理上訪者與政府的博弈中提供了強大的支撐,因此,一旦我們無法滿足其要求,就會出現越級上訪。如我街道謝培菊、胡運秀等都是無理上訪人員。
三、解決問題的幾點建議
1、加強信訪維穩工作領導。要推動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信訪工作領導責任體系,督促有權處理的部門依法按政策解決信訪問題,變通「屬地管理」原則。要強化責任追究,嚴格實行信訪工作績效考核制度,把信訪工作成效作為領導班子和幹部的考核內容,作為提拔使用幹部的重要依據,對因推諉扯皮、敷衍塞責、不認真解決信訪問題造成嚴重後果的,要追究有關領導和責任人的責任。
2、規範信訪維穩工作秩序。要加大法制宣傳力度,多向群眾宣傳《信訪條例》和相關法律知識,逐漸引導信訪人員有序、依法信訪,減少無理上訪、纏訪鬧訪事件發生。要完善調解與仲裁、複議、訴訟相互銜接的多元化解機制,引導當事人理性表達,通過法定途徑解決問題。
3、大力化解信訪積案力度。要堅持以人為本,以「事要解決」為核心,誠心誠意為群眾排憂解難。要積極探索政府救助、社會救濟、民間互助相結合的辦法,努力使一批信訪人員在人文關懷中息訪息訴。要把法治思維貫徹到信訪維穩工作全過程,依法按政策解決好群眾的合理訴求,確保群眾訴求在法治的框架內得到有效解決。
4.有效化解無理訪、纏訪。當前我街存在大量的無理訴求,他們的訴求方式激烈、行為違法,甚至少數人抱著「大鬧大解決、不鬧不解決」的心態,採取極端做法,無理纏訪,嚴重影響到我街的正常辦公秩序,擾亂了正常的信訪秩序和社會公共秩序。建議能夠頂層設計,採取措施依法化解無理訪、纏訪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