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於發展規劃問題和建議。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鄉村振興是一項長期艱巨的戰略任務,要堅持規劃先行,精心規劃。黨中央提出鄉村振興分三步走,目前至今年,主要目標任務是制度框架和改革體系基本形成。
磨刀不會誤砍柴工。各地三農發展規劃設計缺乏系統。
、科學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續性,導致力量分散、步調不一、行動盲目、落實難、效果差:一是專業規劃較多,整體規劃不足。二是各地市縣規劃脫節,有機融合不夠,沒有形成有機整體。三是規劃不細不實,引領作用不強,籠而統之、大而化之,沒有細化到鄉(鎮)、到村組、到產業、到項目、到措施,規劃和實際「兩張皮」;有的規劃沒有經過嚴格科學論證,朝令夕改,隨意性大。
建議由縣級統籌制定鄉村規劃,與城鎮規劃相銜接,推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全面覆蓋農村,並突出農業生產、農村居住、生態環境保護和農耕文明傳承等功能。推動公共服務資源覆蓋農村,出台優惠政策,改善基層醫療、養老、教育條件,打造城鄉聯動的農村生活服務網絡。
二、關於產業建設問題及建議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經過多年艱苦努力,我國農業產業發展取得了長足發展,有力促進了農民增收脫貧和農村社會全面進步。但不論是發掘自身豐富獨特的自然資源潛力程度,還是與農村農業先進已開發國家、地區相比,我國農業農村在產業發展上都還存在許多短板:一是傳統農業產業底子薄、基礎弱,耕地量少質差,基礎設施殘缺,糧食等大宗農產品生產無太多優勢可言,傳統農業產業效益低、沒有競爭力;二是農業特色產業質量不高、水平較低,資源豐富但深度開發利用水平低、基地有規模但生產效益低、產品質量好但市場知名度和占有率低,提升農業特色產業開發質效已是當務之急;三是農村新型產業起步較晚,規模小,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塊頭小、檔次低,發展嚴重滯後;田園綜合體、農村電商等新業態剛剛起步,輻射帶動不夠;現代農村服務業尚處於萌發階級,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不夠,農村新型產業遠未形成主導產業,對農業農村經濟支撐乏力。
鄉村要振興,產業是重點。要增加鄉村資金投入,各級政府「三農」投入都應該重點下移到鄉村,中央和省級財政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保障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益支出;加強農村「三資」管理,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把農村土地出讓金全部留在鄉村,做到取之於地、用之於地。同時,要創新農業服務體系,整合科技、金融、市場等方面資源,打造一體化、開放式的農業生產經營服務體系,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三、關於人力資源問題及建議
人興方能業興。鄉村振興,關鍵在人。當下農村尤其山區、貧困地區的農村農業從業人員數量不斷減少、年齡不斷老化、素質不斷降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尚處於初步發育階段,農村技術人才、經營人才、管理人才普遍缺乏。以現有的農業農村人力資源實現鄉村振興,實在是「小牛拉大車」,力不從心。農村人力資源「空心化」的實質是傳統農業比較效益低,缺乏吸引力,農村人力資源日趨匱乏,已成為制約鄉村振興的突出瓶頸。
重農先重人。黨中央明確提出,鄉村振興要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為破解農業農村人力資源問題提供了難得的時代機遇。建議基層政府在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產品服務的同時,大力實施鄉村人才培育工程:一是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對符合條件的職業農民進行資格認證,制定出台支持職業農民的配套政策,吸引更多農民提高素質,從事農業。二是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加大對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主體政策扶持力度,促進他們加快成長,更好發揮示範帶動作用。三是大力實施「三鄉工程」。各地應制定出台並落實支持城市資本、社會資本、城市市民到農村投入產業開發,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境外企業到農村投資建廠的具體政策,加強農業招商引資,打破城鄉人才流動制度障礙,加速推進城鄉人才互動,要素流動。四是加大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力度。充分利用現有各種農村人才培訓資源和項目,採取多種形式,分期分批從鄉村中選拔一批有基礎、有信心的農民進行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從業水平,加快建設一支鄉土專業人才隊伍。五是積實施「紅色頭雁工程」。實踐證明,一個好的村支書,就能帶動一方百姓致富。要把村支書的選拔培養作為組織部門的重要工作議事日程,制定相應政策,採取多種方式,加大培育力度,提高綜合素質,使他們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領頭雁」。
四、關於機制創新問題及建議
科技創新和機制創新,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兩大永恆動力。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創新機制。近年來全國在農業農村發展機制創新上,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探索,但與鄉村振興發展需求相比,還有不少瓶頸:一是不敢創。不善於將上級普遍號召和要求與各地實際結合,一些政策和辦法照搬照抄,特別是當下強化責任追究的背景下,一些地方不敢闖、不敢試,開拓創新不夠。二是不願創。對山區、貧困地區「三農」發展信心不足,悲觀失望,不願意花更多投入和精力。三是不善創。一些同志感到老辦法不靈,新辦法不多,無所適從,能力恐慌,不會幹,不善創,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幹部隊伍需要加強。
中央深化農村改革的方向已明,政策已定,關鍵在貫徹落實,而改革中的機制創新則要因地制宜,而且空間很大。機制創新要在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的前提下,針對制約山區「三農」發展的機制體制,著力在三個方面加大創新力度:一是創新農村經營體制。以家庭聯產承包為基礎的農村經營制度創新,一度極大釋放了生產力,但隨著時代發展,一家一戶分散經營模式已很難適應新形勢。要以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為契機,以土地等生產要素流轉重組為紐帶,積極探索發展適合各地特點的村社(村委會與專業合作社)合一、村企(村委會和農業企業)合一、多位一體(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新的經營模式,通過經營模式創新,將村組變成經營實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和整體競爭力。二是建立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的聯動機制。一方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以推進新型城鎮化為前提,要根據未來城鄉人口格局來確定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布局,做好產業布局和村莊整治規劃。另一方面,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要鼓勵城市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村流動,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和輻射作用,促進鄉村全面振興。三是構建可持續的農民增收長效機制。鄉村振興的落腳點是生活富裕,而生活富裕的關鍵在增收,農民增收則要依靠農村產業支撐。要全面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加快農村產業發展,建立現代鄉村產業體系,並把農村產業發展的著眼點放在農民增收上,促進農民增收模式儘快由城市導向型向農村導向型轉變,要進一步優化農民的收入結構,多渠道培育新的收入增長點。
鄉村振興,是一項宏偉戰略,任務艱巨,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要有足夠的歷史耐心和堅韌不拔的定力;鄉村振興又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內涵豐富,不足和問題遠不止上述幾個方面。但我深信,在百業正興的中國,只要我們都盡其所能,全面鄉村振興必將成為現實。
- 範文問答
- 答案列表
黨支部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建議[朗讀]
目前,基層黨支部工作的現狀不容樂觀。主要存在下面幾方面問題:
1、支部作用較難發揮。
一個支部在黨員和群眾中有沒有凝聚力,取決於支部作用能不能很好地發揮。支部作用發揮得好,成為大家心目中的「主心骨」,自然就會有凝聚力。但在實際工作中常常是重大問題主要由行政領導決定,支部發揮作用很少,支部所起到的作用僅是問寒問暖,關心黨員等一些事情。
2、支部活動單一、流於形式,收效不大。
對於組織建設,企業一般非常支持;支部生活會一般因企業情況有所不同,大部分因黨員一般比較分散,出差時間比較多,生活會開的比較少,主要問題是人員不能集中,時間不能保證;另一問題是,生活會形式比較單調,主要是學習文件讀報紙代替組織生活,也感到枯燥,流於形式的東西收效就不大,也不願意參加這樣的生活會,客觀上也影響了黨組織的威信。進而導致了黨的思想教育工作停留在一般層面上,有針對性的、因人而異的個別教育少,使得思想教育不深入。
3、員工黨員發展速度慢。
當前基層黨支部的建設工作還很薄弱,特別在基層員工這一領域尤其突出。一方面由於基層組織建設問題影響黨員發展;另一方面由於市場經濟中競爭比較激烈,現代人對政治上的追求有些淡漠也影響發展。
1、支部作用較難發揮。
一個支部在黨員和群眾中有沒有凝聚力,取決於支部作用能不能很好地發揮。支部作用發揮得好,成為大家心目中的「主心骨」,自然就會有凝聚力。但在實際工作中常常是重大問題主要由行政領導決定,支部發揮作用很少,支部所起到的作用僅是問寒問暖,關心黨員等一些事情。
2、支部活動單一、流於形式,收效不大。
對於組織建設,企業一般非常支持;支部生活會一般因企業情況有所不同,大部分因黨員一般比較分散,出差時間比較多,生活會開的比較少,主要問題是人員不能集中,時間不能保證;另一問題是,生活會形式比較單調,主要是學習文件讀報紙代替組織生活,也感到枯燥,流於形式的東西收效就不大,也不願意參加這樣的生活會,客觀上也影響了黨組織的威信。進而導致了黨的思想教育工作停留在一般層面上,有針對性的、因人而異的個別教育少,使得思想教育不深入。
3、員工黨員發展速度慢。
當前基層黨支部的建設工作還很薄弱,特別在基層員工這一領域尤其突出。一方面由於基層組織建設問題影響黨員發展;另一方面由於市場經濟中競爭比較激烈,現代人對政治上的追求有些淡漠也影響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作為決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戰略之一,十九大報告中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二十個字的總要求,即「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分別從鄉村的產業生產發展、生態文明建設、農民精神面貌、科學社會治理、人民生活狀態這五個角度提出了具體要求。是破解城鎮化進程中農村面臨的重大問題的根本途徑,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但是,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面臨著人才匱乏、農民增收難、綠色發展任務艱巨、等諸多困難,如何解決難題實現振興成為待解之題。
面臨的困難。
一是農村勞動力流失,青年人才嚴重匱乏。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人口呈單向趨勢不斷流入城市,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導致許多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出現中空現象,留守農村的只剩下老弱病殘,受教育水平普遍低下,有限的勞動力無法推動產業發展,農田無人耕種、農村房屋無人居住......等問題比比皆是。加之農村的基礎條件很難留住人才,導致農村青年人才缺乏,特別是優秀青年人才緊缺。現下許多農村的村幹部呈現年齡老化、接受新事物能力弱、創新不夠等突出問題,導致基層管理後繼無人,青黃不接,長久以往只會導致惡性循環。
二是農村產業結構單一,農民增收渠道小。
合理產業結構是一個地區發展的重要因素,在農村,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絕大部分是由第一產業組成。但在由於農村農業集約化程度低,產業結構單一,無法形成產業鏈,造成整體效益較低,增收渠道,小農民增收缺乏後勁。農村大量的勞動力被局限在「一畝三分田」上,農業產業化進展緩慢。與此同時,由於經濟發展落後、人們觀念陳舊等原因,很難吸引龍頭企業。僅有的少數龍頭企業也存在著規模小、特色產業不突出等問題,農村的客觀條件對於企業生存帶來許多不利因素,如此往復,產業發展根源問題得不到改善,農民無法提高增收,鄉村振興戰略便很難得以實施。
三是生搬硬套其他地區發展模式,缺乏創新意識。
我國地域遼闊,各個地區鄉村的發展普遍存在著差異性,每個農村的情況、發展基礎都是不一樣的,如只生搬硬套其他地區的成功模式則會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但往往一個地方的發展模式獲得成功之後,便會出現無數人爭相模仿,無視本地的實際情況與地方特點,名曰借鑑經驗實則生搬硬套,缺乏根據本地特色制定發展戰略的創新意識,最終只會出現「曇花一現」短暫效應,無法實現長遠目標。
對此,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是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作用,讓年輕人留得住。
通過黨建引領,創新基層選人用人機制,紮實推進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打造好鄉村基層管理隊伍。通過「量身定製」的選人用人方法,打造一支專業化素質過硬、數量充足的村級後備幹部隊伍,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高質量人才支撐。鼓勵更多年輕幹部到農村一線鍛鍊,培養鄉村專業技術人才。根據所學專業不同,有的放矢的將專業人才用在「刀刃上」,打造實施鄉村振興的主力軍,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僅要解決如何引進人才的問題,還要確保能留住人才。
二是因地制宜制定發展模式,挖掘地方特色。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自古以來,地域差異造成文化、習俗、生活習慣等巨大的差異,推動鄉村振興,還需因地制宜以本村資源稟賦為基礎,大力挖掘與發揚地方特色,制定符合本地區發展的模式,發揮地方資源優勢,挖掘人文歷史,以鄉村文化助力鄉村振興。通過深挖不同鄉村的特色文化,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鄉村文化品牌,積極推進多種形式的品牌活動如生態游、農家樂等,豐富創收形式,提高當地村民生活水平,改善當地村民的生活質量,建設健全農村基礎設施,提好農民幸福感與滿足感。
三是擴大農民增收渠道,優化產業結構。
首先要轉變農村固守發展傳統農業的觀念,引導農民在勤勞致富、精耕細作上下功夫,緊跟市場需求,引導各村社發展小規模、多品種、高品質的高效農業,持續壯大鄉村振興產業基礎。建立健全村民利益聯結機制,拓寬村民增收渠道,進一步增加農民和村集體經濟收入。通過延長農產品產業鏈、推進農業與旅遊業、文化產業的深度融合,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建立健全基礎設施,吸引鼓勵社會資本投入,培育多元化農業產業經營主體,發揮龍頭企業的引領示範作用。
面臨的困難。
一是農村勞動力流失,青年人才嚴重匱乏。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人口呈單向趨勢不斷流入城市,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導致許多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出現中空現象,留守農村的只剩下老弱病殘,受教育水平普遍低下,有限的勞動力無法推動產業發展,農田無人耕種、農村房屋無人居住......等問題比比皆是。加之農村的基礎條件很難留住人才,導致農村青年人才缺乏,特別是優秀青年人才緊缺。現下許多農村的村幹部呈現年齡老化、接受新事物能力弱、創新不夠等突出問題,導致基層管理後繼無人,青黃不接,長久以往只會導致惡性循環。
二是農村產業結構單一,農民增收渠道小。
合理產業結構是一個地區發展的重要因素,在農村,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絕大部分是由第一產業組成。但在由於農村農業集約化程度低,產業結構單一,無法形成產業鏈,造成整體效益較低,增收渠道,小農民增收缺乏後勁。農村大量的勞動力被局限在「一畝三分田」上,農業產業化進展緩慢。與此同時,由於經濟發展落後、人們觀念陳舊等原因,很難吸引龍頭企業。僅有的少數龍頭企業也存在著規模小、特色產業不突出等問題,農村的客觀條件對於企業生存帶來許多不利因素,如此往復,產業發展根源問題得不到改善,農民無法提高增收,鄉村振興戰略便很難得以實施。
三是生搬硬套其他地區發展模式,缺乏創新意識。
我國地域遼闊,各個地區鄉村的發展普遍存在著差異性,每個農村的情況、發展基礎都是不一樣的,如只生搬硬套其他地區的成功模式則會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但往往一個地方的發展模式獲得成功之後,便會出現無數人爭相模仿,無視本地的實際情況與地方特點,名曰借鑑經驗實則生搬硬套,缺乏根據本地特色制定發展戰略的創新意識,最終只會出現「曇花一現」短暫效應,無法實現長遠目標。
對此,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是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作用,讓年輕人留得住。
通過黨建引領,創新基層選人用人機制,紮實推進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打造好鄉村基層管理隊伍。通過「量身定製」的選人用人方法,打造一支專業化素質過硬、數量充足的村級後備幹部隊伍,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高質量人才支撐。鼓勵更多年輕幹部到農村一線鍛鍊,培養鄉村專業技術人才。根據所學專業不同,有的放矢的將專業人才用在「刀刃上」,打造實施鄉村振興的主力軍,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僅要解決如何引進人才的問題,還要確保能留住人才。
二是因地制宜制定發展模式,挖掘地方特色。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自古以來,地域差異造成文化、習俗、生活習慣等巨大的差異,推動鄉村振興,還需因地制宜以本村資源稟賦為基礎,大力挖掘與發揚地方特色,制定符合本地區發展的模式,發揮地方資源優勢,挖掘人文歷史,以鄉村文化助力鄉村振興。通過深挖不同鄉村的特色文化,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鄉村文化品牌,積極推進多種形式的品牌活動如生態游、農家樂等,豐富創收形式,提高當地村民生活水平,改善當地村民的生活質量,建設健全農村基礎設施,提好農民幸福感與滿足感。
三是擴大農民增收渠道,優化產業結構。
首先要轉變農村固守發展傳統農業的觀念,引導農民在勤勞致富、精耕細作上下功夫,緊跟市場需求,引導各村社發展小規模、多品種、高品質的高效農業,持續壯大鄉村振興產業基礎。建立健全村民利益聯結機制,拓寬村民增收渠道,進一步增加農民和村集體經濟收入。通過延長農產品產業鏈、推進農業與旅遊業、文化產業的深度融合,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建立健全基礎設施,吸引鼓勵社會資本投入,培育多元化農業產業經營主體,發揮龍頭企業的引領示範作用。
通過近一段時間的工作,反省自身,還存在許多不足和缺點,現將近期的工作、學習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點簡要總結如下:
1、自身的專業業務水平不高,事故應急處理能力不強。雖然通過學習和工作經驗的積累,在業務水平上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業務水平和工作經驗與其它老同志比還是比較低。在日常工作中偏重於日常生產工作,也忽視了自身思想素質的提高,工作中爭強當先的意識不強。
2、工作上滿足於正常化,缺乏開拓和主動精神,有時心浮氣躁,急於求成平穩有餘,創新不足;處理問題有時考慮得還不夠周到,心中想得多,行動中實踐得少。工作中總習慣從壞處著想,缺乏敢於打破常規、風風火火、大膽開拓的勇氣和魄力。另外,政策理論水平不夠高。雖然平時也比較注重學習,但學習的內容不夠全面、系統。對公司政策理論鑽研的不深、不透。有時候也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和標準。
3、全局意識不夠強。有時做事情、干工作只從自身出發,對公司及車間作出的一些的重大決策理解不透,儘管也按領導要求完成了要做的工作,心理上還是有一些其他的想法。在工作中還存在看到、聽到、想到但還沒做到的情況,還需要進一步增強事業心和責任感。
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決心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進:
1、繼續拓寬自己的理論知識面,加強自己對理論知識的應用,在日常工作中,遇問題多查閱文獻,熟悉相關知識,從而提高自己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在思想工作方面,深化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論水平,加強自己的事業心和責任感,用新理念武裝自己的頭腦,增長自己的才幹,提高駕馭工作的能力,並堅持理論聯繫實際,注重學以致用。
3、在實際工作中,要更加積極主動的向領導請教遇到的問題,並多與同事們進行溝通,學習他們處理實際問題的方法及工作經驗。通過多學、多問、多想來不斷提高自己的實際工作能力。
1、自身的專業業務水平不高,事故應急處理能力不強。雖然通過學習和工作經驗的積累,在業務水平上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業務水平和工作經驗與其它老同志比還是比較低。在日常工作中偏重於日常生產工作,也忽視了自身思想素質的提高,工作中爭強當先的意識不強。
2、工作上滿足於正常化,缺乏開拓和主動精神,有時心浮氣躁,急於求成平穩有餘,創新不足;處理問題有時考慮得還不夠周到,心中想得多,行動中實踐得少。工作中總習慣從壞處著想,缺乏敢於打破常規、風風火火、大膽開拓的勇氣和魄力。另外,政策理論水平不夠高。雖然平時也比較注重學習,但學習的內容不夠全面、系統。對公司政策理論鑽研的不深、不透。有時候也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和標準。
3、全局意識不夠強。有時做事情、干工作只從自身出發,對公司及車間作出的一些的重大決策理解不透,儘管也按領導要求完成了要做的工作,心理上還是有一些其他的想法。在工作中還存在看到、聽到、想到但還沒做到的情況,還需要進一步增強事業心和責任感。
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決心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進:
1、繼續拓寬自己的理論知識面,加強自己對理論知識的應用,在日常工作中,遇問題多查閱文獻,熟悉相關知識,從而提高自己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在思想工作方面,深化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論水平,加強自己的事業心和責任感,用新理念武裝自己的頭腦,增長自己的才幹,提高駕馭工作的能力,並堅持理論聯繫實際,注重學以致用。
3、在實際工作中,要更加積極主動的向領導請教遇到的問題,並多與同事們進行溝通,學習他們處理實際問題的方法及工作經驗。通過多學、多問、多想來不斷提高自己的實際工作能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三農」 工作也步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黨的十九大首次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發展戰略,為新時代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重點和目標。但是,這是一項系統工程和長期任務,在實施過程中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需要各方凝聚共識、集合力量、奮力攻堅。
一、存在的問題
(一)第一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比長期處於較低水平。烏海市以工業為基礎的新型工業城市,第一產業在地區生產總值中占比較低,自1976年建市以來,除1986年、1988年和1990年外,第一產業占比均未超過5%。其中2010年至2016年,第一產業占比均小於1%。從第一產業增加情況看,烏海市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平穩,2012年至2016年平均為4.76億元,2016年達到4.88億元(2017年數據暫未公布)。從投資完成情況看,雖然烏海市2017年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較高,同比增長73.52%,但總量僅完成2.13億元,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較小。
(二)農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建設規劃相對落後。一是水、電、暖、路等基礎設施是按照自然村標準建設,導致天然氣、排污管網、供暖、供水、公共廁所、垃圾清運等公共基礎設施相對滯後。二是與城區相比,農區交通、醫療衛生和教育等公共服務水平相對較低。三是農區在房屋修建、鄉村企業選址等方面缺乏前瞻性,整體規劃存在不足。
(三)「三農」工作隊伍建設亟待加強。烏海市農業產業工人、科技人才隊伍以及農業部門工作隊伍存在人員老化、科技力量薄弱等問題。與此同時,農業發展的金融服務、新技術推廣、農產品宣傳及法律服務等方面還存在不足之處。
二、對策建議
(一)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村牧區公路網絡,加強農村牧區公路建設和管理維護。圍繞蓄水、保水、節水的目標,建設農業水利基礎設施,根據地下水資源條件,有步驟地開發地下水資源,完善現有灌區節水工程,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實施農區人居環境整治行動,以農區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重點開展「清髒、治亂、增綠」三項行動。
(二)創新科技推廣機制和服務手段。積極培育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努力在農區建設功能完備、便民實用的鄉村綜合服務社和服務中心。積極支持農牧科科技戶發展。支持農牧業科技創新人才和團隊建設,鼓勵各類科技人才到生產一線服務和創業。加大統籌協調,提高氣象服務水平和增強天氣科技應用水平,提高空中雲水資源開發能力。
(三)培養新型農民。結合農業生產季節性特點,開展實用型技術培訓,生產管理培訓,注重提高農牧民市場意識、生產技能和管理能力。推動高等學校、可研院所同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戶開展技術合作,加強市場研究,根據市場需求共同確定技術研發鮮明,並努力將取得的科技成果直接用於農業生產。
(四)創新農業產業發展模式。利用網際網路提升農業生產、經驗、管理和服務水平,加快推進農業信息服務全覆蓋。整合信息資源和網絡平台,為農區居民提供信息服務。著力培育發展智慧農業產業。加快農畜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信息體系及網絡平台建設。通過政策引導和金融扶持發展農業電子商務。
(五)優化農業產業布局。立足地域優勢,完善規劃體系,切實落實各項政策,推進特色葡萄(酒)產業發展。努力提高供給水平,大力發展有機農業、生產綠色農產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安全綠色農產品的需求。協調推進農業循環發展,增加農業生產效益,積極推進標準化、規模化養殖場發展。推進土地流轉,支持農牧業合作社實現集約化生產。
一、存在的問題
(一)第一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比長期處於較低水平。烏海市以工業為基礎的新型工業城市,第一產業在地區生產總值中占比較低,自1976年建市以來,除1986年、1988年和1990年外,第一產業占比均未超過5%。其中2010年至2016年,第一產業占比均小於1%。從第一產業增加情況看,烏海市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平穩,2012年至2016年平均為4.76億元,2016年達到4.88億元(2017年數據暫未公布)。從投資完成情況看,雖然烏海市2017年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較高,同比增長73.52%,但總量僅完成2.13億元,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較小。
(二)農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建設規劃相對落後。一是水、電、暖、路等基礎設施是按照自然村標準建設,導致天然氣、排污管網、供暖、供水、公共廁所、垃圾清運等公共基礎設施相對滯後。二是與城區相比,農區交通、醫療衛生和教育等公共服務水平相對較低。三是農區在房屋修建、鄉村企業選址等方面缺乏前瞻性,整體規劃存在不足。
(三)「三農」工作隊伍建設亟待加強。烏海市農業產業工人、科技人才隊伍以及農業部門工作隊伍存在人員老化、科技力量薄弱等問題。與此同時,農業發展的金融服務、新技術推廣、農產品宣傳及法律服務等方面還存在不足之處。
二、對策建議
(一)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村牧區公路網絡,加強農村牧區公路建設和管理維護。圍繞蓄水、保水、節水的目標,建設農業水利基礎設施,根據地下水資源條件,有步驟地開發地下水資源,完善現有灌區節水工程,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實施農區人居環境整治行動,以農區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重點開展「清髒、治亂、增綠」三項行動。
(二)創新科技推廣機制和服務手段。積極培育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努力在農區建設功能完備、便民實用的鄉村綜合服務社和服務中心。積極支持農牧科科技戶發展。支持農牧業科技創新人才和團隊建設,鼓勵各類科技人才到生產一線服務和創業。加大統籌協調,提高氣象服務水平和增強天氣科技應用水平,提高空中雲水資源開發能力。
(三)培養新型農民。結合農業生產季節性特點,開展實用型技術培訓,生產管理培訓,注重提高農牧民市場意識、生產技能和管理能力。推動高等學校、可研院所同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戶開展技術合作,加強市場研究,根據市場需求共同確定技術研發鮮明,並努力將取得的科技成果直接用於農業生產。
(四)創新農業產業發展模式。利用網際網路提升農業生產、經驗、管理和服務水平,加快推進農業信息服務全覆蓋。整合信息資源和網絡平台,為農區居民提供信息服務。著力培育發展智慧農業產業。加快農畜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信息體系及網絡平台建設。通過政策引導和金融扶持發展農業電子商務。
(五)優化農業產業布局。立足地域優勢,完善規劃體系,切實落實各項政策,推進特色葡萄(酒)產業發展。努力提高供給水平,大力發展有機農業、生產綠色農產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安全綠色農產品的需求。協調推進農業循環發展,增加農業生產效益,積極推進標準化、規模化養殖場發展。推進土地流轉,支持農牧業合作社實現集約化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