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縣扶貧辦的正確領導下,20##年12月4日我鎮在華嚴寺村成立了扶貧互助社,互助社成立一年了,取得了明顯成效,有效地解決了貧困戶發展生產資金短缺,農村金融服務不足等問題,為培育貧困村內在發展動力,發展主導產業,為貧困戶構建增收長效機制,加快了貧困村脫貧致富的步伐。
一、八會鎮華嚴寺村扶貧互助社基本情況
華嚴寺村扶貧互助社現有社員50人,收繳入社金1、5萬元,入社社員中從事養殖業(包括養牛、養豬和養羊)共25戶,占社員總數的50%,從事乾果生產的共20戶,占社員總數的40%,從事經濟作物種植的有5戶,占社員總數的10%。20##年5月份每戶社員得到扶貧互助資金3000元,發放扶貧互助資金15萬元,借款期限為一年,2015年5月收回借款。扶貧互助資金主要用於扶持農戶發展主導產業。
二、扶貧互助社的主要成效
(一)提高了農戶發展能力。
一是緩解了貧困農戶資金短缺困難。入社社員借還款在村內完成,簡便快捷的優勢彌補了遼陽東部山區農村金融服務的不足和缺位,並以服務「零距離」的特點贏得了入社社員的普遍歡迎。二是激發了貧困戶發展的信心。扶貧互助社遵循群眾參與、自主管理,使群眾真正成為「扶貧互助社的主人,有了選擇項目的自主權,激發了參與的熱情,增強了發展的自信心。
(二)促進了貧困村和諧。
一是扶貧互助社實行「黨支部—互助社—農戶」的組織體系,構建了新型合作關係,增進了農民之間的協作情誼,也促進了村「三委」(黨支部、村委會、村監會)與貧困農戶的關係。二是形成了互幫互助的良好局面,現在村內富幫窮、強幫弱的氛圍日益濃厚。三是營造了信譽環境。
(三)增強了基層組織活力。
一是轉變了鄉鎮政府的職能。在扶貧互助社運行中,基層政府做到參與不包辦,指導不指令,從指揮者變為指導者、協助者和服務者,促進了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
二是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扶貧互助社實施過程時,正值黨的群眾教育路線進行的如火如荼之時,也正是遼陽縣委、縣政府開展「6+1」工程建設關鍵期,加之互助社實行的「黨支部—互助社—貧困戶」的鏈式聯動模式,促進了基層支部與產業的聯結,找到了基層黨組織聯繫群眾、發動群眾、服務群眾的新路子,同時華嚴寺村通過與瀋陽工程學院開展「e鄉村」活動,使大學生走進貧困農戶家中,既給了大學生學習鍛鍊的機會,又為農戶帶來了新的信息宣傳渠道和技術支撐。
三、扶貧互助社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戶入社率偏低。
扶貧互助社對於華嚴寺村和我們八會鎮來說都是一個新生事物,是一個全新的扶貧產品,農戶要有一個認知、接受的過程,雖然前期做了大量的工作,取了一些成效,但是還存在宣傳發動不夠,農戶沒有完成理解項目目的和意義,入社率偏低。
(二)互助社管理存在一定困難。
首先一些農戶對互助資金使用的盲目性很大,容易造成虧多賺少,造成資金償還困難的問題;其次互助社管理人員年齡偏大,電腦等微機操作存在一定的困難,為今後勢必會進行的微機軟體系統化管理留下隱患。
(三)借款額度偏低。
目前社員借款的額度是3000元,這筆錢對於農戶想發展來說遠遠不夠,以養殖業為例,這此借款僅夠農戶買幾頭仔豬,而想進一步擴大規模勢必會受到制約,也限制了一部分貧困戶的入社積極性。
四、對完善扶貧互助社的幾點建議
(一)堅定不移的發展。目前扶貧互助社才剛剛起步,仍然處於發展階段,我們應從實際出發,加大推廣力度,加強管理力度和經費投入。
(二)開展「專互」結合的模式。現在各個貧困村基本都至少有了一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如果把「扶貧互助社」與農民專業合作社有機地結合起來能夠有效解決發展產業資金不足的問題,如果把扶貧互助社社員組織動員起來調整產業結構,對農業產業化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也能更好地提高扶貧開發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進一步提高扶貧開發水平。
(三)適當提高借款標準。要真正扶貧農戶發展產業,早日脫貧致富,貸款額度還應該提高。
(四)加強管理人員的業務培訓。要進一步組織扶貧互助計管理人員集中學習資金使用管理辦法、財務知識及相關法律法規,提高管理水平;進一步組織管理人員的農業產業化培訓,讓他們懂得如何進一步帶領社員發展現代農業和產業結構調整,保證社員在短時間內得到更多收益,早日脫貧致富。
一、八會鎮華嚴寺村扶貧互助社基本情況
華嚴寺村扶貧互助社現有社員50人,收繳入社金1、5萬元,入社社員中從事養殖業(包括養牛、養豬和養羊)共25戶,占社員總數的50%,從事乾果生產的共20戶,占社員總數的40%,從事經濟作物種植的有5戶,占社員總數的10%。20##年5月份每戶社員得到扶貧互助資金3000元,發放扶貧互助資金15萬元,借款期限為一年,2015年5月收回借款。扶貧互助資金主要用於扶持農戶發展主導產業。
二、扶貧互助社的主要成效
(一)提高了農戶發展能力。
一是緩解了貧困農戶資金短缺困難。入社社員借還款在村內完成,簡便快捷的優勢彌補了遼陽東部山區農村金融服務的不足和缺位,並以服務「零距離」的特點贏得了入社社員的普遍歡迎。二是激發了貧困戶發展的信心。扶貧互助社遵循群眾參與、自主管理,使群眾真正成為「扶貧互助社的主人,有了選擇項目的自主權,激發了參與的熱情,增強了發展的自信心。
(二)促進了貧困村和諧。
一是扶貧互助社實行「黨支部—互助社—農戶」的組織體系,構建了新型合作關係,增進了農民之間的協作情誼,也促進了村「三委」(黨支部、村委會、村監會)與貧困農戶的關係。二是形成了互幫互助的良好局面,現在村內富幫窮、強幫弱的氛圍日益濃厚。三是營造了信譽環境。
(三)增強了基層組織活力。
一是轉變了鄉鎮政府的職能。在扶貧互助社運行中,基層政府做到參與不包辦,指導不指令,從指揮者變為指導者、協助者和服務者,促進了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
二是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扶貧互助社實施過程時,正值黨的群眾教育路線進行的如火如荼之時,也正是遼陽縣委、縣政府開展「6+1」工程建設關鍵期,加之互助社實行的「黨支部—互助社—貧困戶」的鏈式聯動模式,促進了基層支部與產業的聯結,找到了基層黨組織聯繫群眾、發動群眾、服務群眾的新路子,同時華嚴寺村通過與瀋陽工程學院開展「e鄉村」活動,使大學生走進貧困農戶家中,既給了大學生學習鍛鍊的機會,又為農戶帶來了新的信息宣傳渠道和技術支撐。
三、扶貧互助社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戶入社率偏低。
扶貧互助社對於華嚴寺村和我們八會鎮來說都是一個新生事物,是一個全新的扶貧產品,農戶要有一個認知、接受的過程,雖然前期做了大量的工作,取了一些成效,但是還存在宣傳發動不夠,農戶沒有完成理解項目目的和意義,入社率偏低。
(二)互助社管理存在一定困難。
首先一些農戶對互助資金使用的盲目性很大,容易造成虧多賺少,造成資金償還困難的問題;其次互助社管理人員年齡偏大,電腦等微機操作存在一定的困難,為今後勢必會進行的微機軟體系統化管理留下隱患。
(三)借款額度偏低。
目前社員借款的額度是3000元,這筆錢對於農戶想發展來說遠遠不夠,以養殖業為例,這此借款僅夠農戶買幾頭仔豬,而想進一步擴大規模勢必會受到制約,也限制了一部分貧困戶的入社積極性。
四、對完善扶貧互助社的幾點建議
(一)堅定不移的發展。目前扶貧互助社才剛剛起步,仍然處於發展階段,我們應從實際出發,加大推廣力度,加強管理力度和經費投入。
(二)開展「專互」結合的模式。現在各個貧困村基本都至少有了一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如果把「扶貧互助社」與農民專業合作社有機地結合起來能夠有效解決發展產業資金不足的問題,如果把扶貧互助社社員組織動員起來調整產業結構,對農業產業化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也能更好地提高扶貧開發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進一步提高扶貧開發水平。
(三)適當提高借款標準。要真正扶貧農戶發展產業,早日脫貧致富,貸款額度還應該提高。
(四)加強管理人員的業務培訓。要進一步組織扶貧互助計管理人員集中學習資金使用管理辦法、財務知識及相關法律法規,提高管理水平;進一步組織管理人員的農業產業化培訓,讓他們懂得如何進一步帶領社員發展現代農業和產業結構調整,保證社員在短時間內得到更多收益,早日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