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背景。
國際。
1935年7、8月間,共產國際在莫斯科召開第七次代表會議(共產國際七大),著重討論有關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問題。[5]。
1936年8月15日,共產國際致電中國共產黨中共中央,指出中國共產黨中共中央「把蔣介石和日本侵略者等量齊觀是不對的」,「不能同時順利地既反對日本侵略者,又反對蔣介石的鬥爭」,「我們(指國際)覺得,你們(指中共)號召西南集團反蔣行動的聲明是錯誤的」,要求中共與蔣介石就共同抗日進行和談。[5]。
國內。
參考主詞條:九一八事變、一二·九運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兩廣事變。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中國東北三省全部被日本關東軍占領,並利用前清廢皇帝溥儀在東北建立滿洲國傀儡政權,導致中國的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6-7] 中日民族矛盾逐漸成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中國進入抗日戰爭的局部戰爭階段。
1935年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經過被毛澤東命名為兩萬五千里長征的轉移,抵達陝北革命根據地保安縣吳起鎮會師。[8]。
同年8月1日,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王明等人根據共產國際會議精神的要求,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政府和中共中央名義發表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提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基本內容。[9]。
9月20日,蔣介石在西安設立西北剿匪總司令部,調東北軍入陝西和甘肅剿共。
10月1日,東北軍在勞山戰役中,王以哲的67軍110師2個團和師部被殲,師長何立中戰死,團長裴煥彩被俘。
11月22日,東北軍在直羅鎮戰役中,紅軍僅以800多人的傷亡就殺、傷、俘6000多東北軍精銳109師的士兵。張學良部隊的戰局失利以及後來面對共產黨的停戰對峙,導致蔣介石親自前往西安督戰。
12月9日,中共在北平舉行了大規模的大學生示威遊行,呼籲「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獲得全國民眾積極響應,全國人民抗日熱情高漲,給實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國民政府巨大壓力。[10]。
12月17日,中國共產黨瓦窯堡會議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11]。
1936年1月,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等聯名發出《紅軍為願意同東北軍聯合抗日致東北軍全體將士書》。
2月,中共宣布開始東征抗日。
4月9日,張學良駕機飛抵延安會見周恩來。
6月1日,陳濟棠、李宗仁在廣州發出通電。痛斥九一八事變後日本軍對中國土地的踐踏,決定率所部北上抗日,收復失地。然而不久後廣東將領紛紛向南京政府投誠,陳濟棠垮台,李宗仁也不得不對蔣介石表態歸順。由於兩廣事變和平解決,蔣介石便將預備征討兩廣的中央師悉數北調,用來剿共,並準備將張學良的部隊調離。然而也因蔣介石的過分自信,僅帶少數文武飛往西安,結果西安事變時所有人都被扣留。
8月15日,共產國際致電中共,要求中共與蔣介石就共同抗日進行和談。
9月,中國共產黨與東北軍正式簽訂了《抗日救國協定》。
12月4日,蔣介石抵達西安;同月9日,蔣介石寫信給陝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密囑《大公報》發表剝奪張學良、楊虎城「剿共」兵權由蔣鼎文取代的消息。
國際。
1935年7、8月間,共產國際在莫斯科召開第七次代表會議(共產國際七大),著重討論有關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問題。[5]。
1936年8月15日,共產國際致電中國共產黨中共中央,指出中國共產黨中共中央「把蔣介石和日本侵略者等量齊觀是不對的」,「不能同時順利地既反對日本侵略者,又反對蔣介石的鬥爭」,「我們(指國際)覺得,你們(指中共)號召西南集團反蔣行動的聲明是錯誤的」,要求中共與蔣介石就共同抗日進行和談。[5]。
國內。
參考主詞條:九一八事變、一二·九運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兩廣事變。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中國東北三省全部被日本關東軍占領,並利用前清廢皇帝溥儀在東北建立滿洲國傀儡政權,導致中國的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6-7] 中日民族矛盾逐漸成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中國進入抗日戰爭的局部戰爭階段。
1935年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經過被毛澤東命名為兩萬五千里長征的轉移,抵達陝北革命根據地保安縣吳起鎮會師。[8]。
同年8月1日,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王明等人根據共產國際會議精神的要求,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政府和中共中央名義發表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提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基本內容。[9]。
9月20日,蔣介石在西安設立西北剿匪總司令部,調東北軍入陝西和甘肅剿共。
10月1日,東北軍在勞山戰役中,王以哲的67軍110師2個團和師部被殲,師長何立中戰死,團長裴煥彩被俘。
11月22日,東北軍在直羅鎮戰役中,紅軍僅以800多人的傷亡就殺、傷、俘6000多東北軍精銳109師的士兵。張學良部隊的戰局失利以及後來面對共產黨的停戰對峙,導致蔣介石親自前往西安督戰。
12月9日,中共在北平舉行了大規模的大學生示威遊行,呼籲「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獲得全國民眾積極響應,全國人民抗日熱情高漲,給實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國民政府巨大壓力。[10]。
12月17日,中國共產黨瓦窯堡會議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11]。
1936年1月,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等聯名發出《紅軍為願意同東北軍聯合抗日致東北軍全體將士書》。
2月,中共宣布開始東征抗日。
4月9日,張學良駕機飛抵延安會見周恩來。
6月1日,陳濟棠、李宗仁在廣州發出通電。痛斥九一八事變後日本軍對中國土地的踐踏,決定率所部北上抗日,收復失地。然而不久後廣東將領紛紛向南京政府投誠,陳濟棠垮台,李宗仁也不得不對蔣介石表態歸順。由於兩廣事變和平解決,蔣介石便將預備征討兩廣的中央師悉數北調,用來剿共,並準備將張學良的部隊調離。然而也因蔣介石的過分自信,僅帶少數文武飛往西安,結果西安事變時所有人都被扣留。
8月15日,共產國際致電中共,要求中共與蔣介石就共同抗日進行和談。
9月,中國共產黨與東北軍正式簽訂了《抗日救國協定》。
12月4日,蔣介石抵達西安;同月9日,蔣介石寫信給陝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密囑《大公報》發表剝奪張學良、楊虎城「剿共」兵權由蔣鼎文取代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