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過程。
蔣介石與張學良。
1936年10月22日,蔣介石由南京飛抵西安,嚴令進剿紅軍。張學良當面表示反對,並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要求,遭蔣拒絕,兩人大吵。
同月29日,張學良飛抵洛陽龍門的蔣宋別墅為蔣介石祝壽,勸蔣聯共抗日,遭蔣拒絕。蔣介石堅決拒絕其北上抗日的主張,強令其剿共,否則就把他的部隊撤離到東邊去。
11月27日,張學良上書蔣介石,請纓抗戰,遭蔣拒絕。
12月2日,張學良飛抵洛陽見蔣,要求釋放抗日救國會「七君子」。向蔣介石面報,謂其部下不穩,勢難支撐,再三請求蔣委員長前往訓話,蔣同意赴西安,駐華清池。
12月4日,蔣介石在洛陽蔣宋別墅內居住36天後前往西安。[12]。
7日,張學良到華清池見蔣介石,再三苦諫,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遭蔣拒絕。
10日,張學良帶著白鳳翔見到了蔣介石,蔣介石正在召開會議,正式通過發動第六次「圍剿」計劃,決定在1936年12月12日宣布動員令。
11日晚,蔣介石邀請張學良、楊虎城和蔣鼎文、陳誠、朱紹良等參加晚宴,晚宴期間,蔣介石宣讀了蔣鼎文為西北剿匪軍前敵總司令,衛立煌為晉陝綏寧四省邊區總指揮等換將的任命書。命令中央軍接替東北軍和西北軍的剿共任務。
同日晚間,張學良和楊虎城分別召見東北軍和十七路軍高級將領,宣布12月12日清晨進行兵諫。
12日5時,東北軍奉命到華清池捉拿蔣介石,蔣介石從臥室窗戶跳出,摔傷後背,躲在一塊大石頭後面,被發現活捉。同時,十七路軍扣留了陳誠、邵力子、蔣鼎文、陳調元、衛立煌、朱紹良等國民黨軍政要員,邵元沖等人遇難,西安事變正式爆發。
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向全國發出了關於「改組南京政府,容納各黨各派,共同負責救國;停止一切內戰;立即釋放上海被捕的愛國領袖;釋放全國一切政治犯;開放民眾愛國運動;保障人民集會結社一切政治自由;確實遵行孫總理遺囑;立即召開救國會議。」救國八項主張的通電。
同日,中共中央做出的重要決定明確七項「我們的任務」,其中包括擁護張學良、楊虎城的革命行動,立即在西安召集抗日救亡代表大會,防止日本乘機發動侵略,發動抗日派、嚴防親日派,穩定與爭取各實力派積極站在抗日救亡方面,爭取英、美、法三國的諒解與贊助等。任務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點是:「號召人民及救亡領袖,要求南京明令罷免蔣介石,並交人民審判。[13]。
12日23時30分,南京中央召開中常會及中央政治會議聯席會議,決議奪本兼各職,交軍事委員會嚴辦。會議最後決定剿撫並用,一方面任命何應欽為討逆軍總司令,另一方面任命于右任為陝甘宣撫大使。
12日晚,宋美齡在上海收到西安發生事變的消息,就邀請澳籍友人端納到寓所,與孔祥熙共商,端納對於西安一行,認為義不容辭,即隨同宋美齡乘夜車前往南京。
西安事變後張學良在讀宋美齡給他寫的信。
13日8時,宋美齡致電張學良,告知端納擬飛西安,端納也同時電告張學良。
同日,蘇聯《真理報》《消息報》等報刊和共產國際刊物《國際新聞通訊》連續發出報道、評論和文章,對西安事變的性質作了錯誤的分析,並對這一事變的發動者張學良和楊虎城進行指責。
同日,中研院等七學術機關通電全國討張;南京各大學校長、教授羅家倫等347人聯名致電張學良、楊虎城,指責扣蔣行為。[14-15]。
14日,在得知《真理報》公開批評西安事變的態度後,共產國際執委會舉行了關於中國工作的會議,會議聽取了鄧發關於中共與張學良、楊虎城合作情況的報告,並將此報告送史達林。季米特洛夫為此特地給史達林寫了一封信。
同日,蔣夢麟、梅貽琦、李蒸 [16] 、翁之龍、劉湛恩、黎照寰等22人分别致電指責張學良。[15] 馬相伯致電張學良表達對事變的擔憂。[17]。
15日,《申報》《大公報》《益世報》等100多家報館通訊社聯署發表《全國新聞界對時局共同宣言》;[18] 同時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發表緊急宣言。
16日,國民政府勸誡張學良投降無效後,中國各界函電交馳,要求討伐,遂由政治委員會決議派何應欽為討逆軍總司令,劉峙為討逆軍東路集團軍總司令,顧祝同為西路集團軍總司令,分別集結兵力,由東西雙方同時向西安進行壓迫。空軍隨即展開轟炸西安近鄰城市,並逐漸轉向西安。張學良乃允許拘扣的蔣鼎文先返回洛陽,請國軍方面暫停軍事行動,避免衝突升級。
同日,清華大學教授會發表朱自清、聞一多等共同起草的宣言 [19] ;同日南京時事月報社、中蘇文化月刊社、婦女共鳴社等217家雜誌社以及中國婦女愛國同盟會、南京市婦女會、南京市婦女文化促進會、婦女共鳴社、首都女子學術研究會、婦女文化月刊社等婦女團體聯合通電討伐張學良。[20-21]。
17日,北京大學全體教授發表對陝變宣言譴責張學良。[22]。
21日,義大利外長齊亞諾致電張學良:「汝系吾友,茲若與共產黨聯盟,即成吾敵,中國苟無蔣介石將軍,即不見重於人。」 [23]。
西安事變後,宋美齡寫給蔣介石的信(2張)。
22日,隨著端納全力周旋,宋美齡、宋子文等到西安。在飛機上,宋美齡把手槍遞給端納,說:「如果叛軍對我有任何不禮貌行動,你可用此槍立即將我槍殺」。張學良、楊虎城去機場迎接,下機後,宋美齡與張學良說:「漢卿,這是我的東西,就不要再檢查了把?」張學良馬上說:「夫人,豈敢!豈敢!」張學良、楊虎城與宋子文、宋美齡舉行了會談。後由張學良陪同宋美齡和端納往見蔣介石。
23日,各方代表在張公館西樓開始談判,討論釋放蔣介石的條件。宋子文代表南京方面,張學良、楊虎城、周恩來代表西安「三位一體」。當天上午,談判開始後,周恩來提出中共及紅軍的主張:(一)停戰,撤兵至潼關外。(二)改組南京政府,排逐親日派,加入抗日分子。(三)釋放政治犯,保障民主權利。(四)停止剿共,聯合紅軍抗日,共產黨公開活動(紅軍保存獨立組織領導,在召開民主國會前,蘇區仍舊,名稱可加上抗日或救國)。(五)召開各黨各派各界各軍救國會議。(六)與同情抗日國家合作。周恩來闡述了提出這些條件的理由;同時說明,如果國民黨能接受並保證實行上述諸項,中共將贊助蔣介石統一中國、一致對日。宋子文表示他個人同意這些條件,但要轉告蔣介石最後酌定。[24]。
23日下午,宋子文、張學良、楊虎城、周恩來繼續談判。宋先就6項條件提出實施意見。他提議先組織過渡政府,3個月後再改組為抗日政府,並就過渡政府的人選交換了意見,擬推薦孔祥熙任行政院長,宋子文為副院長兼財政部長,各部部長進行適當調整。周恩來提議宋慶齡、杜重遠、沈鈞儒、章乃器等入行政院,張、楊也推薦了幾位部長人選,原則上取得了一致意見。宋子文還提議,由蔣介石下令撤兵,即送其回南京,以主持全國政事,回京後再釋放「七君子」。張、楊堅持中央軍先撤出潼關,愛國領袖先釋放,蔣再回南京。張、楊、周還提出:在過渡政府時期,西北聯軍先成立,由張學良領導,先進行抗日準備,南京政府負責軍需接濟。宋子文答應將此事轉告蔣。最後,周恩來提議,在蔣介石同意上述辦法下,他可以直接與蔣討論各項問題。宋子文說,可先與宋美齡談,他力主和平、抗日。這天談判結束後,周恩來立即將談判的主要內容電告中共中央。電報表示:如同意這些原則,他將以全權代表與蔣介石談判。電報還請示中共中央在何種條件下允許蔣回南京。[24]。
24日上午,各方代表繼續談判。經過反覆磋商,達成九項協議:(1)由孔祥熙、宋子文組織行政院,宋負責組織令人滿意的政府,肅清親日派。(2)中央軍全部撤離西北,由二宋負責;蔣鼎文即攜蔣手令赴南京,下令停戰撤兵。(3)蔣回京後釋放「七君子」,西安方面可先發消息。目前蘇維埃、紅軍名稱照舊。由宋氏兄妹擔保蔣確要停止「剿共」,並經過張學良之手負責接濟紅軍。抗戰開始後,紅軍改番號,統一指揮,聯合行動。(5)宋表示先開中國國民黨中央全會,開放政權;再召開各派救國會議;蔣表示3個月後改組中國國民黨。(6)分批釋放一切政治犯,具體辦法與宋美齡商定。(7)抗戰開始後,共產黨公開活動。(8)外交政策:聯俄並與英、美、法聯絡。(9)蔣回南京後發通電自責,辭去行政院長職務。這九條,基本上同意了張、楊的八項主張;也承認了共產黨、紅軍和蘇區的合法地位。這樣,國共雙方就「停止內戰、共同抗日」這一事關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根本問題,初步達成了一致意見。[24]。
當天下午,周恩來單獨與宋子文會見。宋表示希望中國共產黨能成為他抗日、反親日派的後盾,主動要求中共派專人駐滬與他保持密切聯繫。當時潘漢年正奉中共中央之命在滬、寧與張沖、陳立夫等人就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條件進行磋商。因而,周恩來告訴宋子文,由在滬之潘漢年,負責與其聯絡,商討、實施談判達成的各項具體協議。[24]。
同一天,蔣介石當面對張學良做了承諾:同意中央軍撤出西北,釋放「七君子」,聯紅容共,聯俄及英、美,改組中國國民黨,由孔祥熙、宋子文與張學良商定名單。這表明,蔣介石已基本同意了張、楊的八項主張和中共提出的六項要求,且增加了改組中國國民黨一款。[24]。
當天晚上,周恩來在張學良及宋氏兄妹陪同下去見蔣介石。周誠摯地向蔣陳述,目前時局,非抗日無以圖存,非團結無以救國,堅持內戰,自速其亡。只有停止內戰、共同抗日才是唯一出路。然後,他表示了中國共產黨的擁蔣抗日之意;若蔣先生肯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誤國政策,不僅他個人可以聽蔣先生的話,紅軍也可聽蔣先生指揮。中國共產黨如此深明大義,以德報怨,不能不使蔣介石大感意外,他聽了周恩來的話後,表明三點:(一)停止剿共,聯紅抗日,統一中國,受他指揮:(二)由宋氏兄妹與張學良全權代表他與周解決一切(談判中所商諸項);(三)蔣回南京後,周可直接去談判。宋子文則堅持請中國共產黨及西安方面信任他,他願負責去實施所談各項;並再次提出要立即放蔣回南京。宋美齡表示,十分感激周恩來千里迢迢來斡旋。[24]。
國共兩黨最高領導人的直接會見與談判,初步達成了停止內戰、國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協議。這是第二次國共合作形成中的一次有決定意義的談判。[24]。
25日下午3時,張學良擔心「夜長夢多」,出了「亂子」不好向國人交代,於25日下午3時,簡略向楊虎城作了囑託,即匆匆偕蔣氏夫婦乘車直趨機場。當時機場聚集了幾千人,本是歡迎抗日將領傅作義的,蔣誤以為是群眾向他示威,有點緊張,立即對張、楊又重申了「六項承諾」,蔣介石還對張、楊說:「今天以前發生內戰,你們負責;今天以後發生內戰,我負責。今後我絕不剿共。我有錯,我承認;你們有錯,你們亦須承認」。張學良則將手諭交楊虎城,請楊即日起與于學忠代他指揮,然後於下午4時與蔣、宋等登機而去,待周恩來趕往機場,飛機已起飛。[24]。
1936年12月26日,蔣介石抵達南京,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蔣介石與張學良。
1936年10月22日,蔣介石由南京飛抵西安,嚴令進剿紅軍。張學良當面表示反對,並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要求,遭蔣拒絕,兩人大吵。
同月29日,張學良飛抵洛陽龍門的蔣宋別墅為蔣介石祝壽,勸蔣聯共抗日,遭蔣拒絕。蔣介石堅決拒絕其北上抗日的主張,強令其剿共,否則就把他的部隊撤離到東邊去。
11月27日,張學良上書蔣介石,請纓抗戰,遭蔣拒絕。
12月2日,張學良飛抵洛陽見蔣,要求釋放抗日救國會「七君子」。向蔣介石面報,謂其部下不穩,勢難支撐,再三請求蔣委員長前往訓話,蔣同意赴西安,駐華清池。
12月4日,蔣介石在洛陽蔣宋別墅內居住36天後前往西安。[12]。
7日,張學良到華清池見蔣介石,再三苦諫,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遭蔣拒絕。
10日,張學良帶著白鳳翔見到了蔣介石,蔣介石正在召開會議,正式通過發動第六次「圍剿」計劃,決定在1936年12月12日宣布動員令。
11日晚,蔣介石邀請張學良、楊虎城和蔣鼎文、陳誠、朱紹良等參加晚宴,晚宴期間,蔣介石宣讀了蔣鼎文為西北剿匪軍前敵總司令,衛立煌為晉陝綏寧四省邊區總指揮等換將的任命書。命令中央軍接替東北軍和西北軍的剿共任務。
同日晚間,張學良和楊虎城分別召見東北軍和十七路軍高級將領,宣布12月12日清晨進行兵諫。
12日5時,東北軍奉命到華清池捉拿蔣介石,蔣介石從臥室窗戶跳出,摔傷後背,躲在一塊大石頭後面,被發現活捉。同時,十七路軍扣留了陳誠、邵力子、蔣鼎文、陳調元、衛立煌、朱紹良等國民黨軍政要員,邵元沖等人遇難,西安事變正式爆發。
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向全國發出了關於「改組南京政府,容納各黨各派,共同負責救國;停止一切內戰;立即釋放上海被捕的愛國領袖;釋放全國一切政治犯;開放民眾愛國運動;保障人民集會結社一切政治自由;確實遵行孫總理遺囑;立即召開救國會議。」救國八項主張的通電。
同日,中共中央做出的重要決定明確七項「我們的任務」,其中包括擁護張學良、楊虎城的革命行動,立即在西安召集抗日救亡代表大會,防止日本乘機發動侵略,發動抗日派、嚴防親日派,穩定與爭取各實力派積極站在抗日救亡方面,爭取英、美、法三國的諒解與贊助等。任務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點是:「號召人民及救亡領袖,要求南京明令罷免蔣介石,並交人民審判。[13]。
12日23時30分,南京中央召開中常會及中央政治會議聯席會議,決議奪本兼各職,交軍事委員會嚴辦。會議最後決定剿撫並用,一方面任命何應欽為討逆軍總司令,另一方面任命于右任為陝甘宣撫大使。
12日晚,宋美齡在上海收到西安發生事變的消息,就邀請澳籍友人端納到寓所,與孔祥熙共商,端納對於西安一行,認為義不容辭,即隨同宋美齡乘夜車前往南京。
西安事變後張學良在讀宋美齡給他寫的信。
13日8時,宋美齡致電張學良,告知端納擬飛西安,端納也同時電告張學良。
同日,蘇聯《真理報》《消息報》等報刊和共產國際刊物《國際新聞通訊》連續發出報道、評論和文章,對西安事變的性質作了錯誤的分析,並對這一事變的發動者張學良和楊虎城進行指責。
同日,中研院等七學術機關通電全國討張;南京各大學校長、教授羅家倫等347人聯名致電張學良、楊虎城,指責扣蔣行為。[14-15]。
14日,在得知《真理報》公開批評西安事變的態度後,共產國際執委會舉行了關於中國工作的會議,會議聽取了鄧發關於中共與張學良、楊虎城合作情況的報告,並將此報告送史達林。季米特洛夫為此特地給史達林寫了一封信。
同日,蔣夢麟、梅貽琦、李蒸 [16] 、翁之龍、劉湛恩、黎照寰等22人分别致電指責張學良。[15] 馬相伯致電張學良表達對事變的擔憂。[17]。
15日,《申報》《大公報》《益世報》等100多家報館通訊社聯署發表《全國新聞界對時局共同宣言》;[18] 同時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發表緊急宣言。
16日,國民政府勸誡張學良投降無效後,中國各界函電交馳,要求討伐,遂由政治委員會決議派何應欽為討逆軍總司令,劉峙為討逆軍東路集團軍總司令,顧祝同為西路集團軍總司令,分別集結兵力,由東西雙方同時向西安進行壓迫。空軍隨即展開轟炸西安近鄰城市,並逐漸轉向西安。張學良乃允許拘扣的蔣鼎文先返回洛陽,請國軍方面暫停軍事行動,避免衝突升級。
同日,清華大學教授會發表朱自清、聞一多等共同起草的宣言 [19] ;同日南京時事月報社、中蘇文化月刊社、婦女共鳴社等217家雜誌社以及中國婦女愛國同盟會、南京市婦女會、南京市婦女文化促進會、婦女共鳴社、首都女子學術研究會、婦女文化月刊社等婦女團體聯合通電討伐張學良。[20-21]。
17日,北京大學全體教授發表對陝變宣言譴責張學良。[22]。
21日,義大利外長齊亞諾致電張學良:「汝系吾友,茲若與共產黨聯盟,即成吾敵,中國苟無蔣介石將軍,即不見重於人。」 [23]。
西安事變後,宋美齡寫給蔣介石的信(2張)。
22日,隨著端納全力周旋,宋美齡、宋子文等到西安。在飛機上,宋美齡把手槍遞給端納,說:「如果叛軍對我有任何不禮貌行動,你可用此槍立即將我槍殺」。張學良、楊虎城去機場迎接,下機後,宋美齡與張學良說:「漢卿,這是我的東西,就不要再檢查了把?」張學良馬上說:「夫人,豈敢!豈敢!」張學良、楊虎城與宋子文、宋美齡舉行了會談。後由張學良陪同宋美齡和端納往見蔣介石。
23日,各方代表在張公館西樓開始談判,討論釋放蔣介石的條件。宋子文代表南京方面,張學良、楊虎城、周恩來代表西安「三位一體」。當天上午,談判開始後,周恩來提出中共及紅軍的主張:(一)停戰,撤兵至潼關外。(二)改組南京政府,排逐親日派,加入抗日分子。(三)釋放政治犯,保障民主權利。(四)停止剿共,聯合紅軍抗日,共產黨公開活動(紅軍保存獨立組織領導,在召開民主國會前,蘇區仍舊,名稱可加上抗日或救國)。(五)召開各黨各派各界各軍救國會議。(六)與同情抗日國家合作。周恩來闡述了提出這些條件的理由;同時說明,如果國民黨能接受並保證實行上述諸項,中共將贊助蔣介石統一中國、一致對日。宋子文表示他個人同意這些條件,但要轉告蔣介石最後酌定。[24]。
23日下午,宋子文、張學良、楊虎城、周恩來繼續談判。宋先就6項條件提出實施意見。他提議先組織過渡政府,3個月後再改組為抗日政府,並就過渡政府的人選交換了意見,擬推薦孔祥熙任行政院長,宋子文為副院長兼財政部長,各部部長進行適當調整。周恩來提議宋慶齡、杜重遠、沈鈞儒、章乃器等入行政院,張、楊也推薦了幾位部長人選,原則上取得了一致意見。宋子文還提議,由蔣介石下令撤兵,即送其回南京,以主持全國政事,回京後再釋放「七君子」。張、楊堅持中央軍先撤出潼關,愛國領袖先釋放,蔣再回南京。張、楊、周還提出:在過渡政府時期,西北聯軍先成立,由張學良領導,先進行抗日準備,南京政府負責軍需接濟。宋子文答應將此事轉告蔣。最後,周恩來提議,在蔣介石同意上述辦法下,他可以直接與蔣討論各項問題。宋子文說,可先與宋美齡談,他力主和平、抗日。這天談判結束後,周恩來立即將談判的主要內容電告中共中央。電報表示:如同意這些原則,他將以全權代表與蔣介石談判。電報還請示中共中央在何種條件下允許蔣回南京。[24]。
24日上午,各方代表繼續談判。經過反覆磋商,達成九項協議:(1)由孔祥熙、宋子文組織行政院,宋負責組織令人滿意的政府,肅清親日派。(2)中央軍全部撤離西北,由二宋負責;蔣鼎文即攜蔣手令赴南京,下令停戰撤兵。(3)蔣回京後釋放「七君子」,西安方面可先發消息。目前蘇維埃、紅軍名稱照舊。由宋氏兄妹擔保蔣確要停止「剿共」,並經過張學良之手負責接濟紅軍。抗戰開始後,紅軍改番號,統一指揮,聯合行動。(5)宋表示先開中國國民黨中央全會,開放政權;再召開各派救國會議;蔣表示3個月後改組中國國民黨。(6)分批釋放一切政治犯,具體辦法與宋美齡商定。(7)抗戰開始後,共產黨公開活動。(8)外交政策:聯俄並與英、美、法聯絡。(9)蔣回南京後發通電自責,辭去行政院長職務。這九條,基本上同意了張、楊的八項主張;也承認了共產黨、紅軍和蘇區的合法地位。這樣,國共雙方就「停止內戰、共同抗日」這一事關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根本問題,初步達成了一致意見。[24]。
當天下午,周恩來單獨與宋子文會見。宋表示希望中國共產黨能成為他抗日、反親日派的後盾,主動要求中共派專人駐滬與他保持密切聯繫。當時潘漢年正奉中共中央之命在滬、寧與張沖、陳立夫等人就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條件進行磋商。因而,周恩來告訴宋子文,由在滬之潘漢年,負責與其聯絡,商討、實施談判達成的各項具體協議。[24]。
同一天,蔣介石當面對張學良做了承諾:同意中央軍撤出西北,釋放「七君子」,聯紅容共,聯俄及英、美,改組中國國民黨,由孔祥熙、宋子文與張學良商定名單。這表明,蔣介石已基本同意了張、楊的八項主張和中共提出的六項要求,且增加了改組中國國民黨一款。[24]。
當天晚上,周恩來在張學良及宋氏兄妹陪同下去見蔣介石。周誠摯地向蔣陳述,目前時局,非抗日無以圖存,非團結無以救國,堅持內戰,自速其亡。只有停止內戰、共同抗日才是唯一出路。然後,他表示了中國共產黨的擁蔣抗日之意;若蔣先生肯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誤國政策,不僅他個人可以聽蔣先生的話,紅軍也可聽蔣先生指揮。中國共產黨如此深明大義,以德報怨,不能不使蔣介石大感意外,他聽了周恩來的話後,表明三點:(一)停止剿共,聯紅抗日,統一中國,受他指揮:(二)由宋氏兄妹與張學良全權代表他與周解決一切(談判中所商諸項);(三)蔣回南京後,周可直接去談判。宋子文則堅持請中國共產黨及西安方面信任他,他願負責去實施所談各項;並再次提出要立即放蔣回南京。宋美齡表示,十分感激周恩來千里迢迢來斡旋。[24]。
國共兩黨最高領導人的直接會見與談判,初步達成了停止內戰、國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協議。這是第二次國共合作形成中的一次有決定意義的談判。[24]。
25日下午3時,張學良擔心「夜長夢多」,出了「亂子」不好向國人交代,於25日下午3時,簡略向楊虎城作了囑託,即匆匆偕蔣氏夫婦乘車直趨機場。當時機場聚集了幾千人,本是歡迎抗日將領傅作義的,蔣誤以為是群眾向他示威,有點緊張,立即對張、楊又重申了「六項承諾」,蔣介石還對張、楊說:「今天以前發生內戰,你們負責;今天以後發生內戰,我負責。今後我絕不剿共。我有錯,我承認;你們有錯,你們亦須承認」。張學良則將手諭交楊虎城,請楊即日起與于學忠代他指揮,然後於下午4時與蔣、宋等登機而去,待周恩來趕往機場,飛機已起飛。[24]。
1936年12月26日,蔣介石抵達南京,西安事變和平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