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控制醫院感染最簡單,最有效,最方便,最經濟方法答:洗手啊!
2、何為手衛生。
答:手衛生為洗手、手消毒或外科手消毒的總稱。
3、一般手衛生設施包括:
答:洗手用的流動水、洗手池、清潔劑、手消毒劑、水龍頭開關、干手紙巾、干手機或毛巾。
4、醫務人員在下列情況下應當洗手:
答:①直接接觸病人前後,接觸不同病人之間,從同一病人身體的污染部位到清潔部位。
②接觸病人黏膜、破損皮膚或傷口前後,接觸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傷口敷料之後;③穿脫隔離衣前後,摘手套後。
④進行無菌操作前後,處理清潔、無菌物品之前,處理污染物品之後;⑤當醫務人員的手有可見的污染物或者被病人的血液、體液污染後。
5、醫務人員洗手的方法是:
答:①採用流動水洗手,使雙手充分浸濕。
②取適量肥皂或者皂液,均勻塗抹至整個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縫。
③認真揉搓雙手至少15秒鐘,應注意清洗雙手所有皮膚,清洗指背、指尖和指縫,具體揉搓步驟為:a)掌心相對,手指併攏,相互揉搓。
b)手心對手背沿指縫相互揉搓,交換進行;c)掌心相對,雙手交叉指縫相互揉搓。
d)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轉揉搓,交換進行。
e)彎曲手指使關節在另一手掌心旋轉揉搓,交換進行;f)將五個手指尖併攏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轉揉搓,交換進行;g)必要時增加對手腕的清洗。
6、醫務人員在下列情況時應當進行手消毒:
答:①檢查、治療、護理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之前。
②出入隔離病房、重症監護病房、燒傷病房、新生兒重症病房和傳染病病房等醫院感染重點部門前後;③接觸具有傳染性的血液、體液和分泌物以及被傳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後;④雙手直接為傳染病病人進行檢查、治療、護理或處理傳染病人污物之後;⑤需雙手保持較長時間抗菌活性時。
7、醫院感染流行病學三大要素是什麼?
答:三大要素是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
8、何謂醫院感染爆發流行?答:醫院感染暴發:是指在醫療機構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時間內發生3例以上同種同源感染病例的現象。
9、暴發流行的常見傳播方式有哪幾種。
答:共同來源、帶菌者傳播、交叉感染、空氣傳播和其他方式。
10、預防抗菌藥物耐藥的12項措施包括:
答:
11、標準預防的概念。
答:標準預防是針對醫院所有病人使用的一種預防,將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不包括汗液)均視為具有傳染性,在接觸上述物質、粘膜與非完整皮膚時必須採取相應的隔離措施。包括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傳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傳播;既要防止病人將疾病傳染給醫務人員,又要防止醫務人員將疾病傳染給病人,強調雙向防護。
12、標準預防的具體方法與措施。
答:標準預防適用於所有病人的診斷、治療、護理等操作的全過程,當醫務人員每一次進行可能與污染物接觸時,必須戴手套,有可能污染其它部位時採取相應的防護措施。標準預防的措施主要包括:⑴手衛生⑵戴手套。
⑶正確使用口罩、防護鏡和面罩⑷適時穿隔離衣、防護服、鞋套。
⑸污染的醫療儀器設備或物品的處理:
①可復用的醫療用品和醫療設備,在用於下一病人時,根據規定進行消毒或滅菌處理。
②處理被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儀器設備時,要防止工作人員皮膚和黏膜暴露、工作服的污染,以防止將病原微生物傳播給病人和污染環境。
③需重複使用的利器,應放在防刺的容器內,以便運輸、處理和防止刺傷。④一次性使用的利器,如針頭等放置在防刺、防滲漏的容器內進行焚燒處理。
⑹急救場所可能出現呼吸驟停等需要復甦時,用簡易呼吸囊(復甦袋)或其他通氣裝置以代替口對口人工呼吸方法。⑺醫療廢物應按照國務院頒布的《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及其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處理。⑻物體表面、環境、衣物與餐飲具的消毒。
①對醫院普通病房的環境、物體表面包括床欄、床邊、床頭桌、椅、門把手等經常接觸的物體表面定期清潔,遇污染時隨時消毒。
②在處理和運輸被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被服、衣物時,要防止醫務人員皮膚暴露、污染工作服和環境。
③可重複使用的餐飲具應消毒、清洗後再使用,對隔離病人儘可能使用一次性餐飲具。④復用的衣服置於專用袋中,運輸至指定地點進行消毒、清洗,並防止運輸過程中的污染。
13、微生物的感染途徑有以下5種,以前三種最為常見。
答:接觸傳播、飛沫傳播、空氣傳播、媒介物傳播、昆蟲媒介傳播。
14、《醫院感染管理辦法》何時發布實施?答:2006年9月1日。
15、原《醫院感染管理規範(試行)》何時廢止?答:2006年9月1日。
16、醫院感染三級管理組織應包括哪些?答:(1)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2)醫院感染科和專職人員。(3)各科室病房的醫院感染監控醫生和護士。
17、醫用物品對人體的危險性分類。
答:醫用物品對人體的危險性是指物品污染後造成危害的程度。根據其危害程度將其分為三類:
(1)高度危險性物品:這類物品是穿過皮膚或黏膜而進入無菌的組織或器官內部的器材,或與破損的組織、皮膚、黏膜密切接觸的器材和用品,例如,手術器械和用品、穿刺針、輸血器材、輸液器材、注射的藥物和液體、透析器、血液和血液製品、導尿管、膀胱鏡、腹腔鏡、臟器移植物和活體組織檢查鉗等。
(2)中度危險性物品:這類物品僅和破損的皮膚、黏膜相接觸,而不進入無菌的組織內。例如,消化道管道、胃腸道內窺鏡、氣管鏡、麻醉機管道、子宮帽、避孕環、壓舌板、喉鏡、體溫表等。
(3)低度危險性物品:雖有微生物污染,但在一般情況下無害,只有當受到一定量的病原微生物污染時才造成危害的物品。這類物品和器材僅直接或間接地和健康無損的皮膚相接觸,包括生活衛生用品和病人、醫護人員生活和工作環境中的物品。例如,毛巾、面盆、痰盂(杯)、地面、便器、餐具、茶具、牆面、桌面、床面、被褥、一般診斷用品(聽診器、聽筒、血壓計袖帶等)等。
18、醫療廢物含義。
答:是指醫療衛生機構在醫療、預防、保健以及其他相關活動中產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間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廢物。
19、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如何貯存。
答:醫療衛生機構醫療應當建立醫療廢物的暫時貯存設施、設備,不得露天存放醫療廢物;醫療廢物暫時貯存的時間不得超過2天。
20、發生職業暴露後的處理措施。
1)保持鎮靜。
2)用肥皂液和流動水清洗污染的皮膚,用生理鹽水沖洗污染的粘膜。
3)刺激局部出血:有傷口,應在傷口旁端輕輕擠壓,儘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動水進行沖洗。
4)受傷部位的消毒:受傷部位的傷口沖洗後,用消毒液(75℅酒精或者0.5℅碘伏)進行消毒,並包紮傷口;被暴露的粘膜,反覆用生理鹽水沖洗乾淨。
5)發生職業暴露後,立即報告醫院感染管理科,填寫職業暴露以便進行調查、監控、隨訪。6)感染風險的評估及提出整改措施。
2。
7)高風險時藥物預防:例如:被hbv陽性病人血液、體液污染的銳器損傷,應在24小時內注射B肝免疫高價球蛋白,同時進行血液B肝標誌物檢查,陰性者皮下注射B肝疫苗10ug、5ug、5ug(按0、1月、6月間隔)。
21、常見耐藥菌感染病人的隔離措施。
22、醫療廢物分類。
23、凡需要消毒、滅菌的診療器械、器具和物品洗消程序。
答:凡需要消毒、滅菌的診療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須先清洗再消毒或滅菌。特殊感染性疾病(破傷風、碳疽、朊毒體等)污染的器械應執行專門的操作規程和處理流程。
24、醫療機構發生以下情形時,應當按照《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管理工作規範(試行)》的要求進行報告。
答:⑴10例以上的醫院感染暴發事件;⑵發生特殊病原體或者新發病原體的醫院感染;⑶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響或者嚴重後果的醫院感染。
25、如果遇見hiv初篩(+)的病人,應該如何處理。
答:應該馬上上報防保科,如不能單間隔離的情況下應對病人進行床旁隔離,保護病人隱私,但應該讓本科室醫護人員知道,在對病人進行診療護理時注意自身防護,具體措施如下:
①接觸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質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時應當戴手套,脫去手套後立即洗手,必要時進行手消毒。
②在診療、護理操作過程中,有可能發生血液、體液飛濺到醫務人員的面部時,醫務人員應當戴手套、具有防滲透性能的口罩、防護眼鏡;有可能發生血液、體液大面積飛濺或者有可能污染醫務人員的身體時,還應當穿戴具有防滲透性能的隔離衣或者圍裙。
③醫務人員手部皮膚發生破損,在進行有可能接觸病人血液、體液的診療、護理操作時必需戴雙層手套。④醫務人員在進行侵襲性診療、護理操作過程中,要保證充足的光線,並特別注意防止被針頭、縫合針、刀片等銳器刺傷或者劃傷。
⑤使用後的銳器應當直接放入耐刺、防滲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針頭處理設備進行安全處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輸液器等醫用銳器,以防刺傷。禁止將使用後的一次性針頭重新套上針頭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觸使用後的針頭、刀片等銳器。
⑥對病人用後的醫療器械、器具應採取正確的消毒措施。
2、何為手衛生。
答:手衛生為洗手、手消毒或外科手消毒的總稱。
3、一般手衛生設施包括:
答:洗手用的流動水、洗手池、清潔劑、手消毒劑、水龍頭開關、干手紙巾、干手機或毛巾。
4、醫務人員在下列情況下應當洗手:
答:①直接接觸病人前後,接觸不同病人之間,從同一病人身體的污染部位到清潔部位。
②接觸病人黏膜、破損皮膚或傷口前後,接觸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傷口敷料之後;③穿脫隔離衣前後,摘手套後。
④進行無菌操作前後,處理清潔、無菌物品之前,處理污染物品之後;⑤當醫務人員的手有可見的污染物或者被病人的血液、體液污染後。
5、醫務人員洗手的方法是:
答:①採用流動水洗手,使雙手充分浸濕。
②取適量肥皂或者皂液,均勻塗抹至整個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縫。
③認真揉搓雙手至少15秒鐘,應注意清洗雙手所有皮膚,清洗指背、指尖和指縫,具體揉搓步驟為:a)掌心相對,手指併攏,相互揉搓。
b)手心對手背沿指縫相互揉搓,交換進行;c)掌心相對,雙手交叉指縫相互揉搓。
d)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轉揉搓,交換進行。
e)彎曲手指使關節在另一手掌心旋轉揉搓,交換進行;f)將五個手指尖併攏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轉揉搓,交換進行;g)必要時增加對手腕的清洗。
6、醫務人員在下列情況時應當進行手消毒:
答:①檢查、治療、護理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之前。
②出入隔離病房、重症監護病房、燒傷病房、新生兒重症病房和傳染病病房等醫院感染重點部門前後;③接觸具有傳染性的血液、體液和分泌物以及被傳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後;④雙手直接為傳染病病人進行檢查、治療、護理或處理傳染病人污物之後;⑤需雙手保持較長時間抗菌活性時。
7、醫院感染流行病學三大要素是什麼?
答:三大要素是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
8、何謂醫院感染爆發流行?答:醫院感染暴發:是指在醫療機構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時間內發生3例以上同種同源感染病例的現象。
9、暴發流行的常見傳播方式有哪幾種。
答:共同來源、帶菌者傳播、交叉感染、空氣傳播和其他方式。
10、預防抗菌藥物耐藥的12項措施包括:
答:
11、標準預防的概念。
答:標準預防是針對醫院所有病人使用的一種預防,將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不包括汗液)均視為具有傳染性,在接觸上述物質、粘膜與非完整皮膚時必須採取相應的隔離措施。包括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傳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傳播;既要防止病人將疾病傳染給醫務人員,又要防止醫務人員將疾病傳染給病人,強調雙向防護。
12、標準預防的具體方法與措施。
答:標準預防適用於所有病人的診斷、治療、護理等操作的全過程,當醫務人員每一次進行可能與污染物接觸時,必須戴手套,有可能污染其它部位時採取相應的防護措施。標準預防的措施主要包括:⑴手衛生⑵戴手套。
⑶正確使用口罩、防護鏡和面罩⑷適時穿隔離衣、防護服、鞋套。
⑸污染的醫療儀器設備或物品的處理:
①可復用的醫療用品和醫療設備,在用於下一病人時,根據規定進行消毒或滅菌處理。
②處理被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儀器設備時,要防止工作人員皮膚和黏膜暴露、工作服的污染,以防止將病原微生物傳播給病人和污染環境。
③需重複使用的利器,應放在防刺的容器內,以便運輸、處理和防止刺傷。④一次性使用的利器,如針頭等放置在防刺、防滲漏的容器內進行焚燒處理。
⑹急救場所可能出現呼吸驟停等需要復甦時,用簡易呼吸囊(復甦袋)或其他通氣裝置以代替口對口人工呼吸方法。⑺醫療廢物應按照國務院頒布的《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及其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處理。⑻物體表面、環境、衣物與餐飲具的消毒。
①對醫院普通病房的環境、物體表面包括床欄、床邊、床頭桌、椅、門把手等經常接觸的物體表面定期清潔,遇污染時隨時消毒。
②在處理和運輸被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被服、衣物時,要防止醫務人員皮膚暴露、污染工作服和環境。
③可重複使用的餐飲具應消毒、清洗後再使用,對隔離病人儘可能使用一次性餐飲具。④復用的衣服置於專用袋中,運輸至指定地點進行消毒、清洗,並防止運輸過程中的污染。
13、微生物的感染途徑有以下5種,以前三種最為常見。
答:接觸傳播、飛沫傳播、空氣傳播、媒介物傳播、昆蟲媒介傳播。
14、《醫院感染管理辦法》何時發布實施?答:2006年9月1日。
15、原《醫院感染管理規範(試行)》何時廢止?答:2006年9月1日。
16、醫院感染三級管理組織應包括哪些?答:(1)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2)醫院感染科和專職人員。(3)各科室病房的醫院感染監控醫生和護士。
17、醫用物品對人體的危險性分類。
答:醫用物品對人體的危險性是指物品污染後造成危害的程度。根據其危害程度將其分為三類:
(1)高度危險性物品:這類物品是穿過皮膚或黏膜而進入無菌的組織或器官內部的器材,或與破損的組織、皮膚、黏膜密切接觸的器材和用品,例如,手術器械和用品、穿刺針、輸血器材、輸液器材、注射的藥物和液體、透析器、血液和血液製品、導尿管、膀胱鏡、腹腔鏡、臟器移植物和活體組織檢查鉗等。
(2)中度危險性物品:這類物品僅和破損的皮膚、黏膜相接觸,而不進入無菌的組織內。例如,消化道管道、胃腸道內窺鏡、氣管鏡、麻醉機管道、子宮帽、避孕環、壓舌板、喉鏡、體溫表等。
(3)低度危險性物品:雖有微生物污染,但在一般情況下無害,只有當受到一定量的病原微生物污染時才造成危害的物品。這類物品和器材僅直接或間接地和健康無損的皮膚相接觸,包括生活衛生用品和病人、醫護人員生活和工作環境中的物品。例如,毛巾、面盆、痰盂(杯)、地面、便器、餐具、茶具、牆面、桌面、床面、被褥、一般診斷用品(聽診器、聽筒、血壓計袖帶等)等。
18、醫療廢物含義。
答:是指醫療衛生機構在醫療、預防、保健以及其他相關活動中產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間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廢物。
19、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如何貯存。
答:醫療衛生機構醫療應當建立醫療廢物的暫時貯存設施、設備,不得露天存放醫療廢物;醫療廢物暫時貯存的時間不得超過2天。
20、發生職業暴露後的處理措施。
1)保持鎮靜。
2)用肥皂液和流動水清洗污染的皮膚,用生理鹽水沖洗污染的粘膜。
3)刺激局部出血:有傷口,應在傷口旁端輕輕擠壓,儘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動水進行沖洗。
4)受傷部位的消毒:受傷部位的傷口沖洗後,用消毒液(75℅酒精或者0.5℅碘伏)進行消毒,並包紮傷口;被暴露的粘膜,反覆用生理鹽水沖洗乾淨。
5)發生職業暴露後,立即報告醫院感染管理科,填寫職業暴露以便進行調查、監控、隨訪。6)感染風險的評估及提出整改措施。
2。
7)高風險時藥物預防:例如:被hbv陽性病人血液、體液污染的銳器損傷,應在24小時內注射B肝免疫高價球蛋白,同時進行血液B肝標誌物檢查,陰性者皮下注射B肝疫苗10ug、5ug、5ug(按0、1月、6月間隔)。
21、常見耐藥菌感染病人的隔離措施。
22、醫療廢物分類。
23、凡需要消毒、滅菌的診療器械、器具和物品洗消程序。
答:凡需要消毒、滅菌的診療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須先清洗再消毒或滅菌。特殊感染性疾病(破傷風、碳疽、朊毒體等)污染的器械應執行專門的操作規程和處理流程。
24、醫療機構發生以下情形時,應當按照《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管理工作規範(試行)》的要求進行報告。
答:⑴10例以上的醫院感染暴發事件;⑵發生特殊病原體或者新發病原體的醫院感染;⑶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響或者嚴重後果的醫院感染。
25、如果遇見hiv初篩(+)的病人,應該如何處理。
答:應該馬上上報防保科,如不能單間隔離的情況下應對病人進行床旁隔離,保護病人隱私,但應該讓本科室醫護人員知道,在對病人進行診療護理時注意自身防護,具體措施如下:
①接觸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質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時應當戴手套,脫去手套後立即洗手,必要時進行手消毒。
②在診療、護理操作過程中,有可能發生血液、體液飛濺到醫務人員的面部時,醫務人員應當戴手套、具有防滲透性能的口罩、防護眼鏡;有可能發生血液、體液大面積飛濺或者有可能污染醫務人員的身體時,還應當穿戴具有防滲透性能的隔離衣或者圍裙。
③醫務人員手部皮膚發生破損,在進行有可能接觸病人血液、體液的診療、護理操作時必需戴雙層手套。④醫務人員在進行侵襲性診療、護理操作過程中,要保證充足的光線,並特別注意防止被針頭、縫合針、刀片等銳器刺傷或者劃傷。
⑤使用後的銳器應當直接放入耐刺、防滲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針頭處理設備進行安全處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輸液器等醫用銳器,以防刺傷。禁止將使用後的一次性針頭重新套上針頭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觸使用後的針頭、刀片等銳器。
⑥對病人用後的醫療器械、器具應採取正確的消毒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