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背景:
丁酉新春,旨在「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國詩詞大會》風靡全國,「圈粉」無數。去年第一季,節目一經推出就收穫好評如潮,如今第二季的節目「觀眾緣」更強,「詩詞力」更猛。在「一笑二鬧三跳四唱」的娛樂節目時代,為什麼《中國詩詞大會》能夠以如此優雅的方式脫穎而出?
時事評論觀點:
「腹有詩書氣自華」,用來形容《中國詩詞大會》的參賽選手再合適不過。觀眾為武亦姝、陳更、彭敏等選手的才華所折服,也為白茹雲等普通參賽者的勵志故事所感動。古詩詞雖然「曲高」,但「和者眾」,從50後、60後到00後,都有著咿呀學詩的共同經歷和共同記憶。正是這共同的文化記憶,構成了文化傳承的大眾基礎,所以《中國詩詞大會》能夠靠著「熟悉的陌生題」,大面積地喚起觀眾的參與感。尤其是在春節這個全家人圍爐夜話、共享團圓的節日裡,跟隨節目一起回味那些年背過的唐詩宋詞,讓團聚別增了思接千載的文化韻味。
很少有哪個民族,能像我們這樣,擁有燦若星漢的經典詩篇;也很少有哪個國度,能像我們這樣,無論童叟都能念誦幾句古典詩詞。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詩歌緣起,到「黃河之水天上來」的盛唐氣象,再到「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革命情懷,《中國詩詞大會》以其縱橫捭闔的集納,讓觀眾不禁發出對傳統文化的由衷欽佩。「銅雀台」是誰修的?「謝公屐」的「謝公」是誰?「草色遙看近卻無」的「看」怎麼讀?類似「日用而不知」的知識,在豐富觀眾眼界學識的同時,也激發起不少人學習傳統文化的自覺。既有豐富多彩的內涵,也注重切身感、共同性,正是《中國詩詞大會》觸發「傳統文化熱」帶給我們的啟示?
「詩詞是小眾的,但在某些家庭、某個人的心靈島嶼里,詩詞卻是千山萬水,是他們的『主旋律』。」一位觀眾的感觸,引來許多人同聲感慨。農民大姐白茹雲曾患淋巴癌,詩詞給了她用樸實樂觀直面清貧家境和病痛煎熬的力量,也讓人看到了文化滋養如何對抗命途多舛。65歲農民王海軍,一邊擺著修車攤,一邊和眾人「推敲」詩詞語句,如果有人幫他改一個字,他就請對方喝一瓶啤酒。生活的平凡,擋不住內心裡對詩意遠方的嚮往。而古典詩詞的力量,正在於穿越千年而與普通個體的人生和命運發生關聯,並在個體面對生活的驚濤駭浪時給予他們平靜的力量。詩心是個人的,而詩意是共同的,詩歌里有的是古今一脈的文化印記,有的是慰藉人生的精神給養,有的是耐人尋味的審美趣味。正像一位參賽者所說,熱愛古詩詞,只因其中有太多「現代人完全給不了你的這種感覺」。
有人疑問,古詩文默寫在高考語文中占比不多,為什麼要讓學生花那麼多時間去背?以「應試心態」對待傳統文化,難免會產生「劃不划算」的困惑。一位大學生如此回應:「背誦的許多內容已經忘記,但在誦讀經典時,心靈受到的觸動、激發的思考和從中汲取的養分,將受益終身」。我們重溫那些代代相傳的詩詞文本,不是因為它們行將消失、即將毀滅,也不是因為我們憂思古人、戀舊復古,而是因為它們記述著我們民族所特有的精神追求、人文精神和智慧力量,是我們生生不息的文化滋養,是我們走向復興的精神支撐。在今天這個文化多元、選擇多樣的時代,我們應有視通萬里、貫通中西的容納胸懷,也要激發返本開新、別開生面的時代創新力,但決不能脫離傳統文化的根脈。說到底,現代中國人的心靈仍然渴望著古典詩詞的甘霖,恰如現代中國的前行,同樣需要從傳統的文化原鄉汲取精神力量?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文化是流動的歷史,讓古代的精粹流入今天的生活,讓古人的哲思照耀今人的征程,我們才能懷著自信從容前行。
丁酉新春,旨在「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國詩詞大會》風靡全國,「圈粉」無數。去年第一季,節目一經推出就收穫好評如潮,如今第二季的節目「觀眾緣」更強,「詩詞力」更猛。在「一笑二鬧三跳四唱」的娛樂節目時代,為什麼《中國詩詞大會》能夠以如此優雅的方式脫穎而出?
時事評論觀點:
「腹有詩書氣自華」,用來形容《中國詩詞大會》的參賽選手再合適不過。觀眾為武亦姝、陳更、彭敏等選手的才華所折服,也為白茹雲等普通參賽者的勵志故事所感動。古詩詞雖然「曲高」,但「和者眾」,從50後、60後到00後,都有著咿呀學詩的共同經歷和共同記憶。正是這共同的文化記憶,構成了文化傳承的大眾基礎,所以《中國詩詞大會》能夠靠著「熟悉的陌生題」,大面積地喚起觀眾的參與感。尤其是在春節這個全家人圍爐夜話、共享團圓的節日裡,跟隨節目一起回味那些年背過的唐詩宋詞,讓團聚別增了思接千載的文化韻味。
很少有哪個民族,能像我們這樣,擁有燦若星漢的經典詩篇;也很少有哪個國度,能像我們這樣,無論童叟都能念誦幾句古典詩詞。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詩歌緣起,到「黃河之水天上來」的盛唐氣象,再到「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革命情懷,《中國詩詞大會》以其縱橫捭闔的集納,讓觀眾不禁發出對傳統文化的由衷欽佩。「銅雀台」是誰修的?「謝公屐」的「謝公」是誰?「草色遙看近卻無」的「看」怎麼讀?類似「日用而不知」的知識,在豐富觀眾眼界學識的同時,也激發起不少人學習傳統文化的自覺。既有豐富多彩的內涵,也注重切身感、共同性,正是《中國詩詞大會》觸發「傳統文化熱」帶給我們的啟示?
「詩詞是小眾的,但在某些家庭、某個人的心靈島嶼里,詩詞卻是千山萬水,是他們的『主旋律』。」一位觀眾的感觸,引來許多人同聲感慨。農民大姐白茹雲曾患淋巴癌,詩詞給了她用樸實樂觀直面清貧家境和病痛煎熬的力量,也讓人看到了文化滋養如何對抗命途多舛。65歲農民王海軍,一邊擺著修車攤,一邊和眾人「推敲」詩詞語句,如果有人幫他改一個字,他就請對方喝一瓶啤酒。生活的平凡,擋不住內心裡對詩意遠方的嚮往。而古典詩詞的力量,正在於穿越千年而與普通個體的人生和命運發生關聯,並在個體面對生活的驚濤駭浪時給予他們平靜的力量。詩心是個人的,而詩意是共同的,詩歌里有的是古今一脈的文化印記,有的是慰藉人生的精神給養,有的是耐人尋味的審美趣味。正像一位參賽者所說,熱愛古詩詞,只因其中有太多「現代人完全給不了你的這種感覺」。
有人疑問,古詩文默寫在高考語文中占比不多,為什麼要讓學生花那麼多時間去背?以「應試心態」對待傳統文化,難免會產生「劃不划算」的困惑。一位大學生如此回應:「背誦的許多內容已經忘記,但在誦讀經典時,心靈受到的觸動、激發的思考和從中汲取的養分,將受益終身」。我們重溫那些代代相傳的詩詞文本,不是因為它們行將消失、即將毀滅,也不是因為我們憂思古人、戀舊復古,而是因為它們記述著我們民族所特有的精神追求、人文精神和智慧力量,是我們生生不息的文化滋養,是我們走向復興的精神支撐。在今天這個文化多元、選擇多樣的時代,我們應有視通萬里、貫通中西的容納胸懷,也要激發返本開新、別開生面的時代創新力,但決不能脫離傳統文化的根脈。說到底,現代中國人的心靈仍然渴望著古典詩詞的甘霖,恰如現代中國的前行,同樣需要從傳統的文化原鄉汲取精神力量?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文化是流動的歷史,讓古代的精粹流入今天的生活,讓古人的哲思照耀今人的征程,我們才能懷著自信從容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