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控制內部報告,以確保內部報告的規範性、有效性和可控性,特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適用於公司各部門內部報告的管理工作,包括編制和使用等。
第三條 內部報告分為資本經營報告、資產經營報告、商品經營報告和生產經營報告。
(一)資本經營包括:資產經營報告、資金成本報告、資本結構報告、所得稅報告、eva(經濟增加值)報告等。
(二)資產經營包括:商品經營報告、資產結構報告、資產利用程度報告、對外投資報告、資產損失及不良資產報告、資產利用效果報告、資產重組報告等。
(三)商品經營內部報告包括:產品經營報告、營業收入報告、商品銷售價格報告、市場占有率報告、採購價格報告、管理費用報告、營業費用報告、財務費用報告、營業外收支報告等。
(四)生產經營內部報告主要包括:商品產品成本報告、單位成本報告、材料成本報告、人工成本報告、製造費用報告、各產品產值成本率報告、技術經濟指標對成本影響報告、廢品情況報告等。
第二章 內部報告的編制。
第四條 內部報告的編制要求應遵循要求:
(一)內部報告的編制人員應根據內部報告使用者的需求編制。
(二)內部報告在傳遞前必須經簽發部門經理審核,確保內部報告信息質量。
(三)對於重要信息,公司應委派專門人員對其傳遞過程進行覆核,確保信息正確傳遞給使用者。
(四)對於重大突發事件應以速度優先,儘可能快地編制出內部報告,向上級領導報告。
(五)一般情況下,內部報告應包括報告名、文件號、執行範圍、內容、起草或制定部門、報送和抄送制門及時效要求等。
(六)編制內容應全面、簡潔明了、通俗易懂。
第五條 內部報告的編制格式要求。
(一)文本格式,指以文字敘述的方式來傳遞信息,常用於說明一些不能量化信息的特點及相互間的關係。
(二)圖表格式,指以圖表的方式,通過書面、多媒體顯示等方式傳遞信息,它具有強烈的視覺效果,但製作難度大,且每張圖表反映的信息較少。
(三)數字格式,指以數字的形式來描述一些量化的信息,它反映的信息較多,簡潔且被接受。
(四)綜合格式,即以上幾種格式的綜合運用。
第六條 內部報告的編製程序。
(一)各部門按照部門性質規定各類報告的格式、內容、編制頻次、發放範圍及報告密級。
(二)各部門提出信息需求給行政部,由行政部統一匯總,交總經理審批後,分配至相應部門。
(三)各部門經理分配各類報告的編制人員。
(四)內部報告編制人員按要求編制例行的內部報告,並交部門經理審核。
(五)如需求例行之外的內部報告,則須經編制部門領導批准後,由編制人員按照需求編制。
第三章 內部報告的傳遞。
第七條 內部報告傳遞程序。
(一)內部報告經部門經理審核通過後,報總經理審批。
(二)審批通過後,由編制人員根據批准的發放名單發放。
(三)內部報告的流轉應做好相應的記錄,並由相關責任人簽字確認報告的交接活動。
(四)編制人員根據公司相關規定,在規定時間內收回相關的內部報告。
第八條 內部信息傳遞安全管理要求。
(一)內部報告在傳遞過程中要標識保密級別,電子信息處理設備的安全保護等措施,確保內部信息傳遞安全。
(二)公司通過明確內部信息安全責任、訪問控制、通過程安全。
(三)對於錯誤傳遞的內部報告,應立即追回,並評估風險,採取必要措施。
(四)對於故意違反內部報告流轉規定造成內部報告失或泄露的,應按照相關規定追究責任。
第四章 內部報告的使用與保管。
第九條 內部報告的利用。
(一)使用者應充分利用內部報告進行有效決策,管理和指導公司的日常經營活動,協調公司內部相關部門或人員的工作情況。
(二)公司應當有效利用內部報告進行風險評估,準確識別和系統分析生產經營活動中的內外部風險,確定風險應對策略,實現對風險的有效控制。
(三)公司對於內部報告反映出的問題,應及時進行分析原因並制定有效的處理措施。
(四)各部門內部報告的編制和利用情況,由人力資源部定期進行考核。
第十條 內部報告在內部控制中的應用。
(一)內部報告信息的相關與可靠程度將決定內部決策與控制目標的實現。
(二)內部控制要素包括控制環境、控制變量、控制標準、信息報告、執行評估、糾正偏差、業績評價、激勵機制、信息溝通、監督控制等,的報告信息都是必要和關鍵的要素。
(三)確定控制目標、制定控制標準、編制控制報告、評價控制業績、進行管理激勵是重要的程序和步驟。編制控制報告是進行內部控制的中心任務,是對實際執行情況進行比較分析形成的報告。
第十一條 內部報告在管理會計中的應用。
(一)解決了管理會計作為會計信息系統應當報告的經濟活動及其成果、為決策與控制提供有用信息。
(二)是對管理會計實務的規範與完善,解決了管理會計實踐中與財務管理之間的職責不清、任務不明等問題。
第十二條 內部報告在財務報告中的應用。
(一)內部報告是財務報告的基礎與補充。財務報告反映的是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綜合情況的報告,而形成財務報告的基礎是內部報告中更詳細、更系統的分類信息。
(二)內部報告的可靠性決定了財務報告的可靠性。
第十三條 內部報告在財務分析中的應用。
(一)現代財務分析應包括企業所有利益相關者對企業全部報告信息的分析,既包括對財務報告的分析,也包括對內部報告的分析。
(二)財務分析基礎信息將包括全部會計信息(財務報告和內部報告);財務分析內容從相關主體來看,將分為投資者財務分析、管理者財務分析、監管者財務分析、客戶財務分析、供應商財務分析、員工財務分析等。
第十四條 內部報告的保管。
(一)各部門應指定人員保管部門的內部報告。
(二)內部保管人員應按照規定分類保管並及時記錄發放信息。
(三)保管人員按照要求定期將內部報告整理、裝訂成冊,移交行政部保管。
(四)行政部按照公司檔案管理規定,進行管理。
第五章 內部報告的效果評估。
第十五條 內部報告評估程序。
(一)由行政部門領導組成內部報告評估小組。
(二)評估小組開會討論職責分工、評估內部、評估指標等評估工作事項。
(三)評估小組制訂評估計劃,並報總經理審批。
(四)評估計劃批准後,評估小組各成員,按照計劃收集資料。
第十六條 評估小組根據收集到的資料、內部報告流轉各環節進行評估,編制評估報告,並報總經理審批。
第十七條 評估結果處理。
(一)評估報告審批通過後,評估小組向有關責任部門發放內部信息傳遞預防糾正通知。
(二)相關職能部門對內部報告指出的問題進行分析,並制定合理的改善措施。
(三)評估小組監督改善實施落實情況。
第六章 附則。
第十八條 本辦法由行政部門負責制定、修改和解釋。
第十九條 本辦法經總經理辦公會審議批准,總經理簽發後,方可執行。
第一條 為控制內部報告,以確保內部報告的規範性、有效性和可控性,特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適用於公司各部門內部報告的管理工作,包括編制和使用等。
第三條 內部報告分為資本經營報告、資產經營報告、商品經營報告和生產經營報告。
(一)資本經營包括:資產經營報告、資金成本報告、資本結構報告、所得稅報告、eva(經濟增加值)報告等。
(二)資產經營包括:商品經營報告、資產結構報告、資產利用程度報告、對外投資報告、資產損失及不良資產報告、資產利用效果報告、資產重組報告等。
(三)商品經營內部報告包括:產品經營報告、營業收入報告、商品銷售價格報告、市場占有率報告、採購價格報告、管理費用報告、營業費用報告、財務費用報告、營業外收支報告等。
(四)生產經營內部報告主要包括:商品產品成本報告、單位成本報告、材料成本報告、人工成本報告、製造費用報告、各產品產值成本率報告、技術經濟指標對成本影響報告、廢品情況報告等。
第二章 內部報告的編制。
第四條 內部報告的編制要求應遵循要求:
(一)內部報告的編制人員應根據內部報告使用者的需求編制。
(二)內部報告在傳遞前必須經簽發部門經理審核,確保內部報告信息質量。
(三)對於重要信息,公司應委派專門人員對其傳遞過程進行覆核,確保信息正確傳遞給使用者。
(四)對於重大突發事件應以速度優先,儘可能快地編制出內部報告,向上級領導報告。
(五)一般情況下,內部報告應包括報告名、文件號、執行範圍、內容、起草或制定部門、報送和抄送制門及時效要求等。
(六)編制內容應全面、簡潔明了、通俗易懂。
第五條 內部報告的編制格式要求。
(一)文本格式,指以文字敘述的方式來傳遞信息,常用於說明一些不能量化信息的特點及相互間的關係。
(二)圖表格式,指以圖表的方式,通過書面、多媒體顯示等方式傳遞信息,它具有強烈的視覺效果,但製作難度大,且每張圖表反映的信息較少。
(三)數字格式,指以數字的形式來描述一些量化的信息,它反映的信息較多,簡潔且被接受。
(四)綜合格式,即以上幾種格式的綜合運用。
第六條 內部報告的編製程序。
(一)各部門按照部門性質規定各類報告的格式、內容、編制頻次、發放範圍及報告密級。
(二)各部門提出信息需求給行政部,由行政部統一匯總,交總經理審批後,分配至相應部門。
(三)各部門經理分配各類報告的編制人員。
(四)內部報告編制人員按要求編制例行的內部報告,並交部門經理審核。
(五)如需求例行之外的內部報告,則須經編制部門領導批准後,由編制人員按照需求編制。
第三章 內部報告的傳遞。
第七條 內部報告傳遞程序。
(一)內部報告經部門經理審核通過後,報總經理審批。
(二)審批通過後,由編制人員根據批准的發放名單發放。
(三)內部報告的流轉應做好相應的記錄,並由相關責任人簽字確認報告的交接活動。
(四)編制人員根據公司相關規定,在規定時間內收回相關的內部報告。
第八條 內部信息傳遞安全管理要求。
(一)內部報告在傳遞過程中要標識保密級別,電子信息處理設備的安全保護等措施,確保內部信息傳遞安全。
(二)公司通過明確內部信息安全責任、訪問控制、通過程安全。
(三)對於錯誤傳遞的內部報告,應立即追回,並評估風險,採取必要措施。
(四)對於故意違反內部報告流轉規定造成內部報告失或泄露的,應按照相關規定追究責任。
第四章 內部報告的使用與保管。
第九條 內部報告的利用。
(一)使用者應充分利用內部報告進行有效決策,管理和指導公司的日常經營活動,協調公司內部相關部門或人員的工作情況。
(二)公司應當有效利用內部報告進行風險評估,準確識別和系統分析生產經營活動中的內外部風險,確定風險應對策略,實現對風險的有效控制。
(三)公司對於內部報告反映出的問題,應及時進行分析原因並制定有效的處理措施。
(四)各部門內部報告的編制和利用情況,由人力資源部定期進行考核。
第十條 內部報告在內部控制中的應用。
(一)內部報告信息的相關與可靠程度將決定內部決策與控制目標的實現。
(二)內部控制要素包括控制環境、控制變量、控制標準、信息報告、執行評估、糾正偏差、業績評價、激勵機制、信息溝通、監督控制等,的報告信息都是必要和關鍵的要素。
(三)確定控制目標、制定控制標準、編制控制報告、評價控制業績、進行管理激勵是重要的程序和步驟。編制控制報告是進行內部控制的中心任務,是對實際執行情況進行比較分析形成的報告。
第十一條 內部報告在管理會計中的應用。
(一)解決了管理會計作為會計信息系統應當報告的經濟活動及其成果、為決策與控制提供有用信息。
(二)是對管理會計實務的規範與完善,解決了管理會計實踐中與財務管理之間的職責不清、任務不明等問題。
第十二條 內部報告在財務報告中的應用。
(一)內部報告是財務報告的基礎與補充。財務報告反映的是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綜合情況的報告,而形成財務報告的基礎是內部報告中更詳細、更系統的分類信息。
(二)內部報告的可靠性決定了財務報告的可靠性。
第十三條 內部報告在財務分析中的應用。
(一)現代財務分析應包括企業所有利益相關者對企業全部報告信息的分析,既包括對財務報告的分析,也包括對內部報告的分析。
(二)財務分析基礎信息將包括全部會計信息(財務報告和內部報告);財務分析內容從相關主體來看,將分為投資者財務分析、管理者財務分析、監管者財務分析、客戶財務分析、供應商財務分析、員工財務分析等。
第十四條 內部報告的保管。
(一)各部門應指定人員保管部門的內部報告。
(二)內部保管人員應按照規定分類保管並及時記錄發放信息。
(三)保管人員按照要求定期將內部報告整理、裝訂成冊,移交行政部保管。
(四)行政部按照公司檔案管理規定,進行管理。
第五章 內部報告的效果評估。
第十五條 內部報告評估程序。
(一)由行政部門領導組成內部報告評估小組。
(二)評估小組開會討論職責分工、評估內部、評估指標等評估工作事項。
(三)評估小組制訂評估計劃,並報總經理審批。
(四)評估計劃批准後,評估小組各成員,按照計劃收集資料。
第十六條 評估小組根據收集到的資料、內部報告流轉各環節進行評估,編制評估報告,並報總經理審批。
第十七條 評估結果處理。
(一)評估報告審批通過後,評估小組向有關責任部門發放內部信息傳遞預防糾正通知。
(二)相關職能部門對內部報告指出的問題進行分析,並制定合理的改善措施。
(三)評估小組監督改善實施落實情況。
第六章 附則。
第十八條 本辦法由行政部門負責制定、修改和解釋。
第十九條 本辦法經總經理辦公會審議批准,總經理簽發後,方可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