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鶴梁是涪陵長江中一道長約1600米、平均寬度15米的天然石樑,因舊時常有白鶴棲集於此,相傳北魏爾朱真人在此跨鶴仙去而得名。題刻始刻於唐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前,現存文字165段,石魚18尾,觀音、仕女圖共2尊,白鶴1隻。白鶴梁題刻記錄了從唐代至今1200多年間、72個年份的長江歷史枯水資料,是世界上開始年代早、延續時間長、現存信息最為豐富的古代枯水水文石刻,被譽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其刻魚為尺、設標記水的觀測方法,在世界各大河流域中是獨一無二的。人們通過觀察魚眼與水位線之間的距離來判斷氣候變化情況,用以指導農業生產,由此總結出「石魚出水兆豐年」的規律。白鶴梁題刻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對於長江流域的內河航運、農業生產、水電開發等具有重要指導作用,為三峽大壩、葛洲壩的修建提供了重要的水文依據。
歷史上,每逢水枯石魚現,整個涪州城萬人空巷,文人雅士紛至沓來,人們登臨白鶴梁,感恩天地、祈願豐年,或懷古頌今、記事抒情,成為當地特有的民俗。白鶴梁題刻多為名人題記,篆、隸、楷、行、草皆備,顏、柳、蘇、黃俱全,其中尤以黃庭堅的「元符庚辰涪翁來」最為著名,此外還有朱昂、吳革、晁公武、王士禎等700餘名達官顯貴的題名,其集文學、書法、繪畫、石刻藝術於一體,素有「水下碑林」之美譽。
白鶴梁題刻集歷史、科學、藝術價值於一體,堪稱中華文化的寶庫。1988年國務院將白鶴梁題刻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2012年兩次列入《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7年再次列入更新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網站《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三峽工程興建時,為了保護白鶴梁題刻這一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經過十年漫長的論證,最終採用了中國工程院葛修潤院士的「無壓容器」保護方案,在原址上修建「水下博物館」。「無壓容器」的設計方案,向世人昭示了三峽大壩不僅僅是一個物質文明工程,更重要的是一個精神文明工程。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凝結著當代人的創新 創造,201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之為「世界首座非潛水可到達的水下遺址博物館」。
白鶴梁題刻體現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歷史見證;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是對新發展理念的生動詮釋,是「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範例。
歷史上,每逢水枯石魚現,整個涪州城萬人空巷,文人雅士紛至沓來,人們登臨白鶴梁,感恩天地、祈願豐年,或懷古頌今、記事抒情,成為當地特有的民俗。白鶴梁題刻多為名人題記,篆、隸、楷、行、草皆備,顏、柳、蘇、黃俱全,其中尤以黃庭堅的「元符庚辰涪翁來」最為著名,此外還有朱昂、吳革、晁公武、王士禎等700餘名達官顯貴的題名,其集文學、書法、繪畫、石刻藝術於一體,素有「水下碑林」之美譽。
白鶴梁題刻集歷史、科學、藝術價值於一體,堪稱中華文化的寶庫。1988年國務院將白鶴梁題刻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2012年兩次列入《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7年再次列入更新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網站《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三峽工程興建時,為了保護白鶴梁題刻這一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經過十年漫長的論證,最終採用了中國工程院葛修潤院士的「無壓容器」保護方案,在原址上修建「水下博物館」。「無壓容器」的設計方案,向世人昭示了三峽大壩不僅僅是一個物質文明工程,更重要的是一個精神文明工程。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凝結著當代人的創新 創造,201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之為「世界首座非潛水可到達的水下遺址博物館」。
白鶴梁題刻體現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歷史見證;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是對新發展理念的生動詮釋,是「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