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複雜的國際關係與情感不說,「美國」這個名字,翻譯得信達雅,也看出了我們的胸襟。
中美正式接觸可以追溯到1784年,當時的美國還不強大,被英國人在美洲大陸上狠狠摩擦,英國人還聯合其他國家一起抵制美國人。
當時的美國開著商船「中國皇后」號來到廣州,是為了尋求大清幫助,在貿易上多多支持。
不過,當時的大清還無法明顯區分英美人,畢竟長得都差不多,說得語言幾乎一樣。
當然,英國人不太願意美國人被看成英國人。於是向大清的官員解釋,「呵嘪哩噶」(美國的發音)雖然與他們英國人長得像,但不是他們那旮旯的。所以,「呵嘪哩噶」作為了美國的音譯。
▲美國領土構成。
等到19世紀初期時,隨著清美貿易往來越來越多,美國在廣州設立了商會,雙方溝通後,大清國在審批文件中以「咪唎堅」作為美國的正式稱呼。
這個名字基本就是正常的音譯,不太見水平,起碼比起「英吉利」差了好幾檔。
▲花旗銀行。
再後來,也有過幾個美國的音譯稱呼,比如「咩哩干國」 (《海錄》)、「育奈士迭國」(《四洲志》,估計林則徐只翻譯了「united」這一個單詞)。
還有「花旗國」的稱號,就是因為大清看到美國的星條旗(與今天的星條旗不一樣,星星還比較少),掛在美國的商船之上,將其稱為「花旗」,花旗銀行的名稱也參考了這一點。
▲望廈條約。
後來的故事開始不好玩了。大清越干越慫,美國人不講武德,在第一鴉片戰爭後,他們逼迫大清簽訂《望廈條約》,美國被稱為「大亞美理駕合眾國」
同一時期的徐繼畲,編了本大牛的書《瀛寰志略》,將美國譯為「米利堅合眾國」,已經有今天的影子。今天的日本就是將美國翻譯成「米利堅「。
▲《辛丑條約》簽訂現場。
「米利堅」因為叫起來比較容易,逐漸成為主流翻譯。
直到1900的《辛丑條約》簽訂時,文件中大清將美國的稱呼改為「亞美理駕合眾國」,「美利堅」代替了「米利堅「。
後來,在1913年時,中華民國在與美國建交,雙方確定正式名字,美國譯名定為「美利堅合眾國」,簡稱「美國」,並沿用至今。
中美正式接觸可以追溯到1784年,當時的美國還不強大,被英國人在美洲大陸上狠狠摩擦,英國人還聯合其他國家一起抵制美國人。
當時的美國開著商船「中國皇后」號來到廣州,是為了尋求大清幫助,在貿易上多多支持。
不過,當時的大清還無法明顯區分英美人,畢竟長得都差不多,說得語言幾乎一樣。
當然,英國人不太願意美國人被看成英國人。於是向大清的官員解釋,「呵嘪哩噶」(美國的發音)雖然與他們英國人長得像,但不是他們那旮旯的。所以,「呵嘪哩噶」作為了美國的音譯。
▲美國領土構成。
等到19世紀初期時,隨著清美貿易往來越來越多,美國在廣州設立了商會,雙方溝通後,大清國在審批文件中以「咪唎堅」作為美國的正式稱呼。
這個名字基本就是正常的音譯,不太見水平,起碼比起「英吉利」差了好幾檔。
▲花旗銀行。
再後來,也有過幾個美國的音譯稱呼,比如「咩哩干國」 (《海錄》)、「育奈士迭國」(《四洲志》,估計林則徐只翻譯了「united」這一個單詞)。
還有「花旗國」的稱號,就是因為大清看到美國的星條旗(與今天的星條旗不一樣,星星還比較少),掛在美國的商船之上,將其稱為「花旗」,花旗銀行的名稱也參考了這一點。
▲望廈條約。
後來的故事開始不好玩了。大清越干越慫,美國人不講武德,在第一鴉片戰爭後,他們逼迫大清簽訂《望廈條約》,美國被稱為「大亞美理駕合眾國」
同一時期的徐繼畲,編了本大牛的書《瀛寰志略》,將美國譯為「米利堅合眾國」,已經有今天的影子。今天的日本就是將美國翻譯成「米利堅「。
▲《辛丑條約》簽訂現場。
「米利堅」因為叫起來比較容易,逐漸成為主流翻譯。
直到1900的《辛丑條約》簽訂時,文件中大清將美國的稱呼改為「亞美理駕合眾國」,「美利堅」代替了「米利堅「。
後來,在1913年時,中華民國在與美國建交,雙方確定正式名字,美國譯名定為「美利堅合眾國」,簡稱「美國」,並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