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乾隆年間,中華盛世,威名遠播。世界交通便利,各國商賈趨利,來往頻繁,四夷來朝中國,絡繹不絕。
忽一日,從南海方向,飄過來一支船隊。他們是美國商船,不遠萬里,來跟中國做生意。
中國人好客,歡迎遠來之人,雙方公平買賣,銖鎦無欺。美國人售完洋貨,又採購中國產品,滿載而歸,來回都賺高利潤。
且說美國人來中國做生意,嘗到了甜頭,他們為了賺到更多的錢,就有意擴大規模。為了辦事便利,美國便和中國拉關係,美國人向地方政府申請,請求求見皇帝。
快馬驛路奔馳,消息傳到了宮裡,乾隆帝恩准,讓美國代表進京城。
見面,乾隆帝吃了一驚,只見來人,鷹勾鼻子藍眼睛,傻大個黃眉黃須,怪人。乾隆帝心有不喜,仰首俯視沒言語。美國商人,把禮帽摘下來了,捂住胸膛口,向乾隆帝深深的鞠了三個躬,嘴裡面嘟嘟囔囔,也不知說些什麼,看錶情,很恭敬,不像是說孬話。旁邊有外事官,翻譯,說是美國人,這是向乾隆皇帝問好呢?
看對方有禮貌,乾隆帝氣消了一大半,指下面問道:汝從何處來?爾是甚國人?美國商誠惶誠恐,答道:鄙人從海上來,有幾萬里,很遠的國家,我們是阿美利家賀中國的人。
阿美利家賀中國?乾隆帝一聽,覺得有點意思,龍顏大悅很高興。
美國商人見皇帝高興,呲牙咧嘴笑了,便順勢又奉獻重禮,討乾隆帝歡喜。奇珍異寶,有幾大箱,收下後,皇帝很滿意。
美國商辭行,臨走,乾隆又叫住,美國商轉回身來,又鞠躬行禮一番,問有何吩咐?靜候旨意。
乾隆帝又問道:爾乃甚國人?阿美利家賀中國,阿……賀中囯,美國商又重複了兩遍。乾隆帝若有所思,半晌,搖了搖頭,少頃,又點了點頭,然後乾隆帝,對美國商說:你們的國名,太長太長不好記,簡化一點比較好,國名字里有個「美」字,我看就叫美國吧。
美國商很贊同,又把皇帝恭維了,幾大摞好聽的話,才高高興興的離開了。
乾隆帝金口玉言,美國的叫法,在中國的開始,來歷就是這麼來的。美國中文名字,叫了百年之久,習慣成自然,至今未改變。
- 文化問答
- 答案列表
美國的中文名字為什麼是美國[朗讀]
拋開複雜的國際關係與情感不說,「美國」這個名字,翻譯得信達雅,也看出了我們的胸襟。
中美正式接觸可以追溯到1784年,當時的美國還不強大,被英國人在美洲大陸上狠狠摩擦,英國人還聯合其他國家一起抵制美國人。
當時的美國開著商船「中國皇后」號來到廣州,是為了尋求大清幫助,在貿易上多多支持。
不過,當時的大清還無法明顯區分英美人,畢竟長得都差不多,說得語言幾乎一樣。
當然,英國人不太願意美國人被看成英國人。於是向大清的官員解釋,「呵嘪哩噶」(美國的發音)雖然與他們英國人長得像,但不是他們那旮旯的。所以,「呵嘪哩噶」作為了美國的音譯。
▲美國領土構成。
等到19世紀初期時,隨著清美貿易往來越來越多,美國在廣州設立了商會,雙方溝通後,大清國在審批文件中以「咪唎堅」作為美國的正式稱呼。
這個名字基本就是正常的音譯,不太見水平,起碼比起「英吉利」差了好幾檔。
▲花旗銀行。
再後來,也有過幾個美國的音譯稱呼,比如「咩哩干國」 (《海錄》)、「育奈士迭國」(《四洲志》,估計林則徐只翻譯了「united」這一個單詞)。
還有「花旗國」的稱號,就是因為大清看到美國的星條旗(與今天的星條旗不一樣,星星還比較少),掛在美國的商船之上,將其稱為「花旗」,花旗銀行的名稱也參考了這一點。
▲望廈條約。
後來的故事開始不好玩了。大清越干越慫,美國人不講武德,在第一鴉片戰爭後,他們逼迫大清簽訂《望廈條約》,美國被稱為「大亞美理駕合眾國」
同一時期的徐繼畲,編了本大牛的書《瀛寰志略》,將美國譯為「米利堅合眾國」,已經有今天的影子。今天的日本就是將美國翻譯成「米利堅「。
▲《辛丑條約》簽訂現場。
「米利堅」因為叫起來比較容易,逐漸成為主流翻譯。
直到1900的《辛丑條約》簽訂時,文件中大清將美國的稱呼改為「亞美理駕合眾國」,「美利堅」代替了「米利堅「。
後來,在1913年時,中華民國在與美國建交,雙方確定正式名字,美國譯名定為「美利堅合眾國」,簡稱「美國」,並沿用至今。
中美正式接觸可以追溯到1784年,當時的美國還不強大,被英國人在美洲大陸上狠狠摩擦,英國人還聯合其他國家一起抵制美國人。
當時的美國開著商船「中國皇后」號來到廣州,是為了尋求大清幫助,在貿易上多多支持。
不過,當時的大清還無法明顯區分英美人,畢竟長得都差不多,說得語言幾乎一樣。
當然,英國人不太願意美國人被看成英國人。於是向大清的官員解釋,「呵嘪哩噶」(美國的發音)雖然與他們英國人長得像,但不是他們那旮旯的。所以,「呵嘪哩噶」作為了美國的音譯。
▲美國領土構成。
等到19世紀初期時,隨著清美貿易往來越來越多,美國在廣州設立了商會,雙方溝通後,大清國在審批文件中以「咪唎堅」作為美國的正式稱呼。
這個名字基本就是正常的音譯,不太見水平,起碼比起「英吉利」差了好幾檔。
▲花旗銀行。
再後來,也有過幾個美國的音譯稱呼,比如「咩哩干國」 (《海錄》)、「育奈士迭國」(《四洲志》,估計林則徐只翻譯了「united」這一個單詞)。
還有「花旗國」的稱號,就是因為大清看到美國的星條旗(與今天的星條旗不一樣,星星還比較少),掛在美國的商船之上,將其稱為「花旗」,花旗銀行的名稱也參考了這一點。
▲望廈條約。
後來的故事開始不好玩了。大清越干越慫,美國人不講武德,在第一鴉片戰爭後,他們逼迫大清簽訂《望廈條約》,美國被稱為「大亞美理駕合眾國」
同一時期的徐繼畲,編了本大牛的書《瀛寰志略》,將美國譯為「米利堅合眾國」,已經有今天的影子。今天的日本就是將美國翻譯成「米利堅「。
▲《辛丑條約》簽訂現場。
「米利堅」因為叫起來比較容易,逐漸成為主流翻譯。
直到1900的《辛丑條約》簽訂時,文件中大清將美國的稱呼改為「亞美理駕合眾國」,「美利堅」代替了「米利堅「。
後來,在1913年時,中華民國在與美國建交,雙方確定正式名字,美國譯名定為「美利堅合眾國」,簡稱「美國」,並沿用至今。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