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華人教授:中國式的填鴨教育,埋沒很多天才,製造了新的困境。
在談到國內教育模式的時候,哈佛大學最年輕的華人教授尹希曾說過這樣的話,他表示國內的填鴨式教育基礎雖然打得很紮實,但由於學生們的選擇太少,並沒有被因材施教,所以很多學生明明有天賦,可他們卻都被埋沒了。
教育方式太過於守舊,並且遵循著所謂的規律。
大家需要明確一點,成長這件事其實沒有規律,也沒有科學依據,大家應該針對孩子的不同需求給出相對應的選擇,而這也正是美式教育優於中式教育的地方。
美國的學生擁有更多的選擇權,他們可以依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以及天賦,選擇日後想要發展的領域。
填鴨式教育存在著較大的劣勢,比如學習時間太長,方法守舊死板,學生的想像力都被扼殺等等,根據相關調查數據可知相比,我們與芬蘭的pisa成績差不多,但兩國學生的周學習時長卻相差甚遠,我們的學生足足要比他們的學生多出20個小時,不僅如此,日本的評測總成績高於中國,可他們的學生學習時間比我們少了10個小時。
中國的學生看似在學習方面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人才培養的結果卻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為什麼我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結果卻仍難以讓人滿意呢?
原因很簡單,填鴨式教育方法並不利於高級思維能力的培養,無論在哪一個領域,如果想要做出成就,高級思維能力的存在都具有著必要性。
不可否認,我們的學生在記憶力表現理解能力和應用等初級的思維能力上都表現得很優異,可一旦涉及到了分析評價以及創造等高級思維能力的時候,就展現出了明顯的劣勢。
難道我們的學生真的笨嗎?答案是否定的,由於初期階段我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練習記憶和基礎知識,未曾顧得上高級思維訓練,久而久之,學生在高級思維能力上的表現自然也就不如其他國家的學生了。
人類是一種習得性物種,絕大多數的能力都可以經過長期的培養訓練進而得到。
我們的學生坐在課堂上,大家更關注的是紀律等強迫性而非他們的興趣,老師本該起到引導作用,以自身的經驗和教學技巧讓學生們獲得想要的知識,可我們的老師是怎麼做的呢?他們只是一味地向學生灌輸著課本上的知識點,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只有接收信息的表現,並沒有思考和理解?
更可怕的是很多父母並不懂教育,可又拚命地重視教育。
很多家長從一開始就存在著贏在起跑線上的想法,所以他們絲毫不顧現實因素,瘋狂地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輔導班特長班,以至於孩子本該在美好輕鬆的童年時代承擔了太多的壓力。
很多孩子的年紀尚小,可他們卻都出現了焦慮抑鬱等心理症狀,不光影響到了他們的身心健康,同時還影響到了學習能力,致使不該學的沒學會,該學的也沒學會。
父母重視教育這件事並沒有錯,錯誤的教育方式就會帶來極為惡劣的後果,甚至會比不教育更恐怖。
我們從不提倡快樂的教育,因為教育本身就存在著痛苦的特質,教育的形式和施壓程度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教育模式可以符合人性需求,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社會而言都是最好的選擇。
教育的目的是想讓人們都形成正確合理的思維觀念,從而提升對世界和對環境的認知。
哈佛華人教授坦言,中國學校的填鴨式教育埋沒了很多天才,製造了新的困境,那麼這種扼殺創造力的填鴨式教學,真的該為教育困境背鍋嗎?
倒也未必,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填鴨式教育方式的確會削弱學生的自我思維能力,但根據中國的具體國情來看,目前的我們仍需要填鴨式教育,因為它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社會的整體流動性和公平的特徵。
美國的教育也有著自己的弊端,它會讓社會階層固化得尤為嚴重,強者越來越強,而弱者卻越來越弱。
總而言之,每一種教育都有著自己的優勢和弊端,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我們不可能把填鴨式教育徹底廢止,畢竟應試考試是部分孩子走出大山、改變命運的唯一渠道。
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思想觀念的改革,教育方式也將一步步完善,我們會保留中式教育中好的部分,在此基礎上添加上西式教育中好的部分,從而進行有機結合。
在談到國內教育模式的時候,哈佛大學最年輕的華人教授尹希曾說過這樣的話,他表示國內的填鴨式教育基礎雖然打得很紮實,但由於學生們的選擇太少,並沒有被因材施教,所以很多學生明明有天賦,可他們卻都被埋沒了。
教育方式太過於守舊,並且遵循著所謂的規律。
大家需要明確一點,成長這件事其實沒有規律,也沒有科學依據,大家應該針對孩子的不同需求給出相對應的選擇,而這也正是美式教育優於中式教育的地方。
美國的學生擁有更多的選擇權,他們可以依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以及天賦,選擇日後想要發展的領域。
填鴨式教育存在著較大的劣勢,比如學習時間太長,方法守舊死板,學生的想像力都被扼殺等等,根據相關調查數據可知相比,我們與芬蘭的pisa成績差不多,但兩國學生的周學習時長卻相差甚遠,我們的學生足足要比他們的學生多出20個小時,不僅如此,日本的評測總成績高於中國,可他們的學生學習時間比我們少了10個小時。
中國的學生看似在學習方面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人才培養的結果卻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為什麼我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結果卻仍難以讓人滿意呢?
原因很簡單,填鴨式教育方法並不利於高級思維能力的培養,無論在哪一個領域,如果想要做出成就,高級思維能力的存在都具有著必要性。
不可否認,我們的學生在記憶力表現理解能力和應用等初級的思維能力上都表現得很優異,可一旦涉及到了分析評價以及創造等高級思維能力的時候,就展現出了明顯的劣勢。
難道我們的學生真的笨嗎?答案是否定的,由於初期階段我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練習記憶和基礎知識,未曾顧得上高級思維訓練,久而久之,學生在高級思維能力上的表現自然也就不如其他國家的學生了。
人類是一種習得性物種,絕大多數的能力都可以經過長期的培養訓練進而得到。
我們的學生坐在課堂上,大家更關注的是紀律等強迫性而非他們的興趣,老師本該起到引導作用,以自身的經驗和教學技巧讓學生們獲得想要的知識,可我們的老師是怎麼做的呢?他們只是一味地向學生灌輸著課本上的知識點,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只有接收信息的表現,並沒有思考和理解?
更可怕的是很多父母並不懂教育,可又拚命地重視教育。
很多家長從一開始就存在著贏在起跑線上的想法,所以他們絲毫不顧現實因素,瘋狂地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輔導班特長班,以至於孩子本該在美好輕鬆的童年時代承擔了太多的壓力。
很多孩子的年紀尚小,可他們卻都出現了焦慮抑鬱等心理症狀,不光影響到了他們的身心健康,同時還影響到了學習能力,致使不該學的沒學會,該學的也沒學會。
父母重視教育這件事並沒有錯,錯誤的教育方式就會帶來極為惡劣的後果,甚至會比不教育更恐怖。
我們從不提倡快樂的教育,因為教育本身就存在著痛苦的特質,教育的形式和施壓程度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教育模式可以符合人性需求,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社會而言都是最好的選擇。
教育的目的是想讓人們都形成正確合理的思維觀念,從而提升對世界和對環境的認知。
哈佛華人教授坦言,中國學校的填鴨式教育埋沒了很多天才,製造了新的困境,那麼這種扼殺創造力的填鴨式教學,真的該為教育困境背鍋嗎?
倒也未必,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填鴨式教育方式的確會削弱學生的自我思維能力,但根據中國的具體國情來看,目前的我們仍需要填鴨式教育,因為它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社會的整體流動性和公平的特徵。
美國的教育也有著自己的弊端,它會讓社會階層固化得尤為嚴重,強者越來越強,而弱者卻越來越弱。
總而言之,每一種教育都有著自己的優勢和弊端,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我們不可能把填鴨式教育徹底廢止,畢竟應試考試是部分孩子走出大山、改變命運的唯一渠道。
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思想觀念的改革,教育方式也將一步步完善,我們會保留中式教育中好的部分,在此基礎上添加上西式教育中好的部分,從而進行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