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界寬、思路寬是一個知識經濟信息全球化時代新型領導幹部必備的素質。但是,胸襟寬這一共產黨人必備的政治修養,一些領導幹部卻並不具備。李部長的話雖然是針對更高一層幹部提出的,但對各級幹部同樣有很深的寓意。因此,每位黨員幹部必須在胸襟這一人性特徵上加以改造,使之變得寬廣,澤福於民。
在讀書活動中,我對一本名為「捨得放下,就是智慧」的書籍進行了深入思考。體會到三點內涵:
一、「放下」是種胸襟。
「放下」就是放棄。人生中有許多追求,千差萬別,但它都是通向人生目標和價值過程中的美麗實踐。放棄某些追求,是痛苦的抉擇,是毅力的考驗,是人生目標的重新定位。如在從政目的上,著眼一己之私,而沒有為民造福的胸襟,不是對人民負責,讓人民滿意,而是對自己負責,讓自己心目中狹小圈子裡的人開心;在從政行為上,熱衷表面文章,沒有求真務實的胸襟,圖虛名、爭利益,貽誤了寶貴的發展時機;在自身要求上,標榜以身作則,卻無清正廉潔的胸襟,事事異人,處處擺顯,攀比心態嚴重,離人民群眾和黨員幹部形象越來越遠;在對待同志上,表面一團和氣,無與人為善的胸襟,常常暗懷不滿,睚眥必報,沒有互助的念頭,隔岸觀火,幸災樂禍等等。這種胸襟不寬嚴重的官場心理疾病會害人害己,必須堅決地摒棄。如果對「放下」思不透、想不通,不經過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徹底改造和洗禮,放下只能是一句空話,胸襟永遠不能寬廣。
二、「放下」必須捨得。
權力會給某些人帶來金錢、物質、美色甚至更大的權力的自我滿足和享受,要放下這些就必須捨得。所謂「捨得」,只有「舍」了這些,才能「得」到另外一些。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這是為官的選擇;一邊是真金白銀,一邊是清白平淡,取捨就在一念之間,因而,捨得是要有深厚的思想功底和綜合的政治素養。黨的宗旨早就指明了我們追求的目標,然而在實踐共產主義的漫長過程中,許多同志出現了偏差,著眼於了眼前利益,追求了個人利益的最大化,他們捨棄了集體和國家利益,捨棄了人民的利益,最終得到的是無盡的罵名和人生的不自由,乃至是生命終點。如成克傑、陳良宇等等黨內的腐敗分子和我們身邊一些活生生的反面典型。其實生活的過程中不乏正反兩方面的啟示,正是常有人抱著僥倖的心理去與黨紀國法和道德抗衡。黨和人民給我們的待遇,已足夠我們過上富裕的生活,可讓我們安心地為黨和人民工作,還有什麼讓我們不捨得放棄對更多財富和權力的追求呢。慾望不加以控制就會無止境地蔓延,它只能讓你走進深淵?
三、「放下」要有選擇。
「放下」也不是把所有的都放棄。對一個共產黨幹部來說,它是有選擇的,這種選擇是一種智慧的體現。如放下什麼都不做,四大皆空,看破紅塵,這是一種消極的人生觀,是一個不合格幹部,黨和人民都不需要這類幹部。黨的幹部應該是勤政、廉政的。勤政是指「幹活」,廉政是指「乾淨」,對領導幹部來說,勤廉如車之雙輪,鳥之雙翼,缺一不可。我們不該放棄的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的事業服務。現在也有一些幹部認為「多干多錯,少干少錯,不幹不錯」,這是一種觀念上的偏差和錯誤,是缺乏取捨的智慧。「七品芝麻官」有句名言: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闡明了無功便是過的道理。因而作為黨員幹部,我們要有明智的放棄,更要有執著的追求,懂得何事該放棄,何事又不該放棄,真正做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利於人民的人?
博問思辨行——領導幹部如何讀書一是「博」讀,即博學之。古人有由博反約之說,博就是廣博,約就是專精。其意思就是帶著某種問題去博覽群書,從群書中尋找啟發和論據,以進行專精研究。博覽群書首先應當是學習基礎知識。新加坡有家書店,提倡讀書的好處,在牆上這樣寫道:「書是書,輸是輸;有書不會輸,輸的不會是書;輸了要認輸,不要怪書;看書不會輸,不看書就會輸;怕輸的人看見人家看書他也看書,看書的人喜歡別人看書;無書不怕輸也會輸;無書又怕輸肯定輸了又輸。」這個很辯證,講了讀書與輸贏的關係。領導幹部作為執政興國的中堅力量,更要帶頭多讀書。學習要善於統籌時間,利用好「邊角余料」,就能積少成多。要處理好傳統和現代、繼承和創新的關係,善於運用科學理論,妥善解決現實問題。理論聯繫實際,包括聯繫自身世界觀改造的實際。魯迅在譯介馬克思主義著作時說:「我從別國里竊得火來,本意卻在煮自己的肉的。」他又說:「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地解剖我自己。」這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毛主席的閱讀範圍非常廣泛,他說讀書的方法無非是兩條,一是要用聯繫的方法看書中的人物、事件,二是要學會當評論員,當書的奴隸是不行的。鄧小平同志又是另一種方法,他曾經坦言,讀的書並不多,就是一條,相信毛主席講的實事求是,他強調學馬列要精、要管用。鄧朴方說,鄧小平讀書從來不在書上寫字,也沒有記日記的習慣,都是熟記在心,融會貫通。各人有各人的體會和方法,要善於學習、總結和借鑑,力求學以養德、學以增智、學以提能、學以致用。
二是「問」讀,即審問之。古代王充說:「不學不成,不問不知。」學習更重要的是問,只有會提問題,才會做學問。愛因斯坦講:「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誌著科學的真正進步。」茅以升有個獨特的教學方法,每堂課的前10分鐘,指定一個學生就上次學習提出一個疑難問題,如果你提不出來,就要下一個學生提,然後你來回答。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比較好,甚至連老師當場也不能回答,那麼就給這個學生滿分。這個辦法實施以後,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學業大進。教育學家陶行知觀摩以後,大感興趣,認為是「教學上的革命」。朱熹曾經描述人們的認識過程是,「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有疑。過了一番後,疑漸漸解,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讀書就是帶著問題去讀,能不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這是個很重要的基本功。閱讀求知當「知足知不足、有為有不為。」希欽斯指出:「檢驗一個人所受教育的標準,就是看看他對自己無知的程度心中有沒有數。」老子說:「知不知,上;不知知,病。」知道自己無所知,是高明的,不知道自己無所知又表現得好像知道,這就是缺點。要了解和正視自己的不足,本著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加快知識更新,豐富知識儲備。三是「思」讀,即慎思之。由感觀得來的知識,必須經過大腦思索、邏輯推理,才能有更深刻的認識,得出可靠的結論。這也是強調認識過程第二階段的重要性。如何思考推理呢?孔子的「舉一反三」和「一以貫之」,既包含了歸納和演繹,又包含了類比和聯想,是一種很好的思想方法。能不能掌握這個方法,是學問能不能長進的關鍵。古人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讀書學習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不斷思考認知的過程。愛因斯坦說:「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方法成為科學家的。」領導幹部閱歷豐富,獨立思考能力比較強,要帶著問題讀書,養成邊讀書邊思考的習慣,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聯繫實際,開動腦筋,對現實中的疑惑進行深入思考。要敢於拿起批判的武器,在思考中發現新的問題,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努力形成新的認識。當然,思考的基礎是閱讀。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只有通過閱讀獲得新知識、了解新思想、樹立新觀念,才能提高思維的準確性、邏輯性、深刻性、敏捷性、創造性。踐行科學發展觀,一個最現實的問題,就是提高用科學發展觀總結思考問題的能力,對一個問題善於從現象到本質、從局部到全局、從個性到共性、從靜態到動態的思考。善於思考的真諦在於,掌握現象,領會實質,而不是學而不深、學而不精;深入細緻、入心入腦,而不是一知半解、淺嘗輒止?
我覺得一個幹部要注重並善於總結。一個領域的工作其內涵和外延是什麼,其理論和實務是什麼,需要總結;一個階段的工作取得什麼成效,有什麼收穫,有什麼教訓,需要總結;一件事情辦理的速度和質量如何,需要總結;對一個問題的處理,其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是否對頭,需要總結。四是「辨」讀,即明辨之。經過慎思得出的認識還要經過明辨而檢驗。我們講明辨,就是要按一定的科學原理、歷史事實、技術手段、價值取向,對獲得的認識進行「兩由兩去」的加工,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偽存真、去粗取精」,使其認識更加接近真理。古代青原惟信禪師說:「老僧三十年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舊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這體現了認識論的觀點?
我們認識事物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現象階段,是經驗性、技術性的階段,故「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經過分析、推理、歸納、演繹,認識上升到第二階段,也就是把握對現象的本質階段,從而對山和水的認識有了不同的飛躍,從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第三個階段,通過對感性認識的理性處理,去掉了歪曲本質的現象,留下了反映本質的現象,認識更深刻、更寬廣,此時便是「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了。讀書也要從「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第一境界,進入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第二境界,最後領悟到「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的第三境界。讀書是一個長期的需要付出辛勞的過程,不能心浮氣躁、淺嘗輒止,而應當先易後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水滴石穿。領導幹部要善讀書,一個重要方面就在於利用好時間,發揚擠勁、鑽勁和韌勁,養成堅持不懈的習慣。讀書最可貴的是終身堅持,無論處於哪個年齡段都孜孜不倦地讀書。年輕的時候,記憶力好、接受力強,應該抓緊讀一些對自己終身成長具有關鍵性作用和決定性影響的好書。中年的時候,精力旺盛、視野開闊,應該努力拓展讀書的廣度和深度,打牢一生的學問基礎。年老的時候,時間充裕、閱歷豐富,要有鍥而不捨的精神、常讀常新的態度、百讀不厭的勁頭,在讀書世界裡感悟人生、樂以忘憂。五是「行」讀,即篤行之。讀書就要講篤行。讀書學習客觀上是一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過程,必須聯繫實際,知行合一,通過理論的指導、利用知識的積累,來洞察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毛澤東同志說,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講的也是同樣的道理。大凡有作為者,都注重讀書與運用的結合,而不是讀死書、死讀書。一個人如果不注重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工作中、落實在行動上,即使他「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也不能說達到了學習的最終目的。
今天,我們看領導幹部水平高不高,不是單純地看他讀書多不多,而主要看他運用理論和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強不強。領導幹部堅持讀書與運用相結合,就要在讀書的過程中增強運用能力,在運用的過程中提高讀書水平。領導幹部加強知識的運用,在以下三個方面努力很重要。一是要勇於實踐,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同時,要加強對實踐經驗的總結和對新情況、新問題的調查研究,弄清楚它們是怎麼產生的、變化發展的趨勢怎樣、應該如何引導使之趨利避害,從總結和探索中提高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二是要運用理論和知識著力改造客觀世界。領導幹部要認真履行工作職責,善於把握工作規律,不斷提高工作水平,努力增加工作實效。尤其要深刻認識當今世界的發展趨勢和變化特徵,準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規律,認真研究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進一步提高領導水平和決策水平。三是要運用理論和知識自覺改造主觀世界。在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領導幹部面臨的誘惑很多,一些人經受不住權力、金錢、美色等考驗而敗下陣來,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他們放鬆了讀書學習,忽視了主觀世界的改造。我們黨一再強調,領導幹部要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要在推進事業發展的同時加強黨性修養。領導幹部要通過加強讀書學習,增強改造主觀世界的意識和能力,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切實解決好理想信念、思想作風、道德情操、清正廉潔等問題,不斷增進與人民群眾的感情,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本色。領導幹部只有實踐,才能將學到的理論和方法用於指導具體工作,用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提高自己內在素質。作為一名領導幹部,提高實際工作能力和水平,只有在具體工作中,身體力行,勤于思考,勇於實踐,不斷探索,才能取得實效?
在讀書活動中,我對一本名為「捨得放下,就是智慧」的書籍進行了深入思考。體會到三點內涵:
一、「放下」是種胸襟。
「放下」就是放棄。人生中有許多追求,千差萬別,但它都是通向人生目標和價值過程中的美麗實踐。放棄某些追求,是痛苦的抉擇,是毅力的考驗,是人生目標的重新定位。如在從政目的上,著眼一己之私,而沒有為民造福的胸襟,不是對人民負責,讓人民滿意,而是對自己負責,讓自己心目中狹小圈子裡的人開心;在從政行為上,熱衷表面文章,沒有求真務實的胸襟,圖虛名、爭利益,貽誤了寶貴的發展時機;在自身要求上,標榜以身作則,卻無清正廉潔的胸襟,事事異人,處處擺顯,攀比心態嚴重,離人民群眾和黨員幹部形象越來越遠;在對待同志上,表面一團和氣,無與人為善的胸襟,常常暗懷不滿,睚眥必報,沒有互助的念頭,隔岸觀火,幸災樂禍等等。這種胸襟不寬嚴重的官場心理疾病會害人害己,必須堅決地摒棄。如果對「放下」思不透、想不通,不經過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徹底改造和洗禮,放下只能是一句空話,胸襟永遠不能寬廣。
二、「放下」必須捨得。
權力會給某些人帶來金錢、物質、美色甚至更大的權力的自我滿足和享受,要放下這些就必須捨得。所謂「捨得」,只有「舍」了這些,才能「得」到另外一些。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這是為官的選擇;一邊是真金白銀,一邊是清白平淡,取捨就在一念之間,因而,捨得是要有深厚的思想功底和綜合的政治素養。黨的宗旨早就指明了我們追求的目標,然而在實踐共產主義的漫長過程中,許多同志出現了偏差,著眼於了眼前利益,追求了個人利益的最大化,他們捨棄了集體和國家利益,捨棄了人民的利益,最終得到的是無盡的罵名和人生的不自由,乃至是生命終點。如成克傑、陳良宇等等黨內的腐敗分子和我們身邊一些活生生的反面典型。其實生活的過程中不乏正反兩方面的啟示,正是常有人抱著僥倖的心理去與黨紀國法和道德抗衡。黨和人民給我們的待遇,已足夠我們過上富裕的生活,可讓我們安心地為黨和人民工作,還有什麼讓我們不捨得放棄對更多財富和權力的追求呢。慾望不加以控制就會無止境地蔓延,它只能讓你走進深淵?
三、「放下」要有選擇。
「放下」也不是把所有的都放棄。對一個共產黨幹部來說,它是有選擇的,這種選擇是一種智慧的體現。如放下什麼都不做,四大皆空,看破紅塵,這是一種消極的人生觀,是一個不合格幹部,黨和人民都不需要這類幹部。黨的幹部應該是勤政、廉政的。勤政是指「幹活」,廉政是指「乾淨」,對領導幹部來說,勤廉如車之雙輪,鳥之雙翼,缺一不可。我們不該放棄的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的事業服務。現在也有一些幹部認為「多干多錯,少干少錯,不幹不錯」,這是一種觀念上的偏差和錯誤,是缺乏取捨的智慧。「七品芝麻官」有句名言: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闡明了無功便是過的道理。因而作為黨員幹部,我們要有明智的放棄,更要有執著的追求,懂得何事該放棄,何事又不該放棄,真正做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利於人民的人?
博問思辨行——領導幹部如何讀書一是「博」讀,即博學之。古人有由博反約之說,博就是廣博,約就是專精。其意思就是帶著某種問題去博覽群書,從群書中尋找啟發和論據,以進行專精研究。博覽群書首先應當是學習基礎知識。新加坡有家書店,提倡讀書的好處,在牆上這樣寫道:「書是書,輸是輸;有書不會輸,輸的不會是書;輸了要認輸,不要怪書;看書不會輸,不看書就會輸;怕輸的人看見人家看書他也看書,看書的人喜歡別人看書;無書不怕輸也會輸;無書又怕輸肯定輸了又輸。」這個很辯證,講了讀書與輸贏的關係。領導幹部作為執政興國的中堅力量,更要帶頭多讀書。學習要善於統籌時間,利用好「邊角余料」,就能積少成多。要處理好傳統和現代、繼承和創新的關係,善於運用科學理論,妥善解決現實問題。理論聯繫實際,包括聯繫自身世界觀改造的實際。魯迅在譯介馬克思主義著作時說:「我從別國里竊得火來,本意卻在煮自己的肉的。」他又說:「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地解剖我自己。」這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毛主席的閱讀範圍非常廣泛,他說讀書的方法無非是兩條,一是要用聯繫的方法看書中的人物、事件,二是要學會當評論員,當書的奴隸是不行的。鄧小平同志又是另一種方法,他曾經坦言,讀的書並不多,就是一條,相信毛主席講的實事求是,他強調學馬列要精、要管用。鄧朴方說,鄧小平讀書從來不在書上寫字,也沒有記日記的習慣,都是熟記在心,融會貫通。各人有各人的體會和方法,要善於學習、總結和借鑑,力求學以養德、學以增智、學以提能、學以致用。
二是「問」讀,即審問之。古代王充說:「不學不成,不問不知。」學習更重要的是問,只有會提問題,才會做學問。愛因斯坦講:「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誌著科學的真正進步。」茅以升有個獨特的教學方法,每堂課的前10分鐘,指定一個學生就上次學習提出一個疑難問題,如果你提不出來,就要下一個學生提,然後你來回答。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比較好,甚至連老師當場也不能回答,那麼就給這個學生滿分。這個辦法實施以後,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學業大進。教育學家陶行知觀摩以後,大感興趣,認為是「教學上的革命」。朱熹曾經描述人們的認識過程是,「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有疑。過了一番後,疑漸漸解,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讀書就是帶著問題去讀,能不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這是個很重要的基本功。閱讀求知當「知足知不足、有為有不為。」希欽斯指出:「檢驗一個人所受教育的標準,就是看看他對自己無知的程度心中有沒有數。」老子說:「知不知,上;不知知,病。」知道自己無所知,是高明的,不知道自己無所知又表現得好像知道,這就是缺點。要了解和正視自己的不足,本著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加快知識更新,豐富知識儲備。三是「思」讀,即慎思之。由感觀得來的知識,必須經過大腦思索、邏輯推理,才能有更深刻的認識,得出可靠的結論。這也是強調認識過程第二階段的重要性。如何思考推理呢?孔子的「舉一反三」和「一以貫之」,既包含了歸納和演繹,又包含了類比和聯想,是一種很好的思想方法。能不能掌握這個方法,是學問能不能長進的關鍵。古人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讀書學習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不斷思考認知的過程。愛因斯坦說:「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方法成為科學家的。」領導幹部閱歷豐富,獨立思考能力比較強,要帶著問題讀書,養成邊讀書邊思考的習慣,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聯繫實際,開動腦筋,對現實中的疑惑進行深入思考。要敢於拿起批判的武器,在思考中發現新的問題,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努力形成新的認識。當然,思考的基礎是閱讀。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只有通過閱讀獲得新知識、了解新思想、樹立新觀念,才能提高思維的準確性、邏輯性、深刻性、敏捷性、創造性。踐行科學發展觀,一個最現實的問題,就是提高用科學發展觀總結思考問題的能力,對一個問題善於從現象到本質、從局部到全局、從個性到共性、從靜態到動態的思考。善於思考的真諦在於,掌握現象,領會實質,而不是學而不深、學而不精;深入細緻、入心入腦,而不是一知半解、淺嘗輒止?
我覺得一個幹部要注重並善於總結。一個領域的工作其內涵和外延是什麼,其理論和實務是什麼,需要總結;一個階段的工作取得什麼成效,有什麼收穫,有什麼教訓,需要總結;一件事情辦理的速度和質量如何,需要總結;對一個問題的處理,其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是否對頭,需要總結。四是「辨」讀,即明辨之。經過慎思得出的認識還要經過明辨而檢驗。我們講明辨,就是要按一定的科學原理、歷史事實、技術手段、價值取向,對獲得的認識進行「兩由兩去」的加工,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偽存真、去粗取精」,使其認識更加接近真理。古代青原惟信禪師說:「老僧三十年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舊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這體現了認識論的觀點?
我們認識事物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現象階段,是經驗性、技術性的階段,故「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經過分析、推理、歸納、演繹,認識上升到第二階段,也就是把握對現象的本質階段,從而對山和水的認識有了不同的飛躍,從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第三個階段,通過對感性認識的理性處理,去掉了歪曲本質的現象,留下了反映本質的現象,認識更深刻、更寬廣,此時便是「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了。讀書也要從「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第一境界,進入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第二境界,最後領悟到「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的第三境界。讀書是一個長期的需要付出辛勞的過程,不能心浮氣躁、淺嘗輒止,而應當先易後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水滴石穿。領導幹部要善讀書,一個重要方面就在於利用好時間,發揚擠勁、鑽勁和韌勁,養成堅持不懈的習慣。讀書最可貴的是終身堅持,無論處於哪個年齡段都孜孜不倦地讀書。年輕的時候,記憶力好、接受力強,應該抓緊讀一些對自己終身成長具有關鍵性作用和決定性影響的好書。中年的時候,精力旺盛、視野開闊,應該努力拓展讀書的廣度和深度,打牢一生的學問基礎。年老的時候,時間充裕、閱歷豐富,要有鍥而不捨的精神、常讀常新的態度、百讀不厭的勁頭,在讀書世界裡感悟人生、樂以忘憂。五是「行」讀,即篤行之。讀書就要講篤行。讀書學習客觀上是一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過程,必須聯繫實際,知行合一,通過理論的指導、利用知識的積累,來洞察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毛澤東同志說,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講的也是同樣的道理。大凡有作為者,都注重讀書與運用的結合,而不是讀死書、死讀書。一個人如果不注重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工作中、落實在行動上,即使他「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也不能說達到了學習的最終目的。
今天,我們看領導幹部水平高不高,不是單純地看他讀書多不多,而主要看他運用理論和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強不強。領導幹部堅持讀書與運用相結合,就要在讀書的過程中增強運用能力,在運用的過程中提高讀書水平。領導幹部加強知識的運用,在以下三個方面努力很重要。一是要勇於實踐,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同時,要加強對實踐經驗的總結和對新情況、新問題的調查研究,弄清楚它們是怎麼產生的、變化發展的趨勢怎樣、應該如何引導使之趨利避害,從總結和探索中提高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二是要運用理論和知識著力改造客觀世界。領導幹部要認真履行工作職責,善於把握工作規律,不斷提高工作水平,努力增加工作實效。尤其要深刻認識當今世界的發展趨勢和變化特徵,準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規律,認真研究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進一步提高領導水平和決策水平。三是要運用理論和知識自覺改造主觀世界。在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領導幹部面臨的誘惑很多,一些人經受不住權力、金錢、美色等考驗而敗下陣來,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他們放鬆了讀書學習,忽視了主觀世界的改造。我們黨一再強調,領導幹部要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要在推進事業發展的同時加強黨性修養。領導幹部要通過加強讀書學習,增強改造主觀世界的意識和能力,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切實解決好理想信念、思想作風、道德情操、清正廉潔等問題,不斷增進與人民群眾的感情,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本色。領導幹部只有實踐,才能將學到的理論和方法用於指導具體工作,用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提高自己內在素質。作為一名領導幹部,提高實際工作能力和水平,只有在具體工作中,身體力行,勤于思考,勇於實踐,不斷探索,才能取得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