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的原因眾多,為了簡便,大致分為感染性發熱和非感染性發熱及「未明熱」三種。
1.感染性發熱。
所謂感染性發熱是指各種病原體如病毒、肺炎支原體、立克次體、細菌、真菌、螺旋體、寄生蟲等感染,它們的代謝產物或其毒素作用於人體內的單核細胞-巨噬細胞系統而釋出致熱原,從而導致發熱。感染性發熱根據其病程可分為急性感染性發熱和慢性感染性發熱。常見的急性感染性發熱疾病均有以下幾種症狀:
(1)有一定的誘因 如受寒、淋雨、過度疲勞、過量飲酒、進食不潔食物史或到過疫源地,接觸傳染病人等。
(2)起病突然,大多無先兆症狀 發病後在數小時內體溫可達39~40℃,並持續不退。
(3)發熱前大多有畏寒和寒戰。
(4)發熱伴有全身症狀 如全身肌肉酸痛、頭痛、眼痛、關節痛、乏力、食欲不振等。
(5)明顯的感染局部症狀 如呼吸道感染大多有咳嗽、咳痰和胸痛;消化道感染大多有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
2.非感染性發熱。
所謂非感染性發熱是相對於感染性發熱而言,其特點是發熱病史較長。主要見於以下幾類原因:
(1)吸收熱 因無菌性壞死物質的吸收而導致發熱,如機械性、物理性或化學性損害後;血管栓塞後,組織壞死或細胞破壞等導致機體對壞死物質的吸收。
(2)抗原-抗體反應 多見於結締組織病、風濕熱、藥物熱和血清熱等。
(3)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 由於物理性或化學性因素的影響而致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如中暑、安眠藥中毒、腦出血、顱骨骨折等均可直接損害體溫調節中樞,使其功能失常而引起發熱。
(4)內分泌與代謝功能失常 如甲狀腺功能亢進、重度失水等產熱過多或散熱減少而致發熱。
(5)皮膚散熱功能障礙 見於廣泛性皮炎、魚鱗癬等。
(6)植物神經功能紊亂 由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導致的發熱多為低熱。
3.「未明熱」
目前有少數急性發熱病人自始至終不能查明病因,所以臨床上稱之為「未明熱」。「未明熱」多見於青少年,好發於夏、秋二季,病程一般在一周左右,預後良好。雖然目前的檢查手段尚不能做出病原學診斷,但因大多伴有急性感染髮熱的全身症狀,所以估計「未明熱」與感染有關。
1.感染性發熱。
所謂感染性發熱是指各種病原體如病毒、肺炎支原體、立克次體、細菌、真菌、螺旋體、寄生蟲等感染,它們的代謝產物或其毒素作用於人體內的單核細胞-巨噬細胞系統而釋出致熱原,從而導致發熱。感染性發熱根據其病程可分為急性感染性發熱和慢性感染性發熱。常見的急性感染性發熱疾病均有以下幾種症狀:
(1)有一定的誘因 如受寒、淋雨、過度疲勞、過量飲酒、進食不潔食物史或到過疫源地,接觸傳染病人等。
(2)起病突然,大多無先兆症狀 發病後在數小時內體溫可達39~40℃,並持續不退。
(3)發熱前大多有畏寒和寒戰。
(4)發熱伴有全身症狀 如全身肌肉酸痛、頭痛、眼痛、關節痛、乏力、食欲不振等。
(5)明顯的感染局部症狀 如呼吸道感染大多有咳嗽、咳痰和胸痛;消化道感染大多有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
2.非感染性發熱。
所謂非感染性發熱是相對於感染性發熱而言,其特點是發熱病史較長。主要見於以下幾類原因:
(1)吸收熱 因無菌性壞死物質的吸收而導致發熱,如機械性、物理性或化學性損害後;血管栓塞後,組織壞死或細胞破壞等導致機體對壞死物質的吸收。
(2)抗原-抗體反應 多見於結締組織病、風濕熱、藥物熱和血清熱等。
(3)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 由於物理性或化學性因素的影響而致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如中暑、安眠藥中毒、腦出血、顱骨骨折等均可直接損害體溫調節中樞,使其功能失常而引起發熱。
(4)內分泌與代謝功能失常 如甲狀腺功能亢進、重度失水等產熱過多或散熱減少而致發熱。
(5)皮膚散熱功能障礙 見於廣泛性皮炎、魚鱗癬等。
(6)植物神經功能紊亂 由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導致的發熱多為低熱。
3.「未明熱」
目前有少數急性發熱病人自始至終不能查明病因,所以臨床上稱之為「未明熱」。「未明熱」多見於青少年,好發於夏、秋二季,病程一般在一周左右,預後良好。雖然目前的檢查手段尚不能做出病原學診斷,但因大多伴有急性感染髮熱的全身症狀,所以估計「未明熱」與感染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