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鐵治療。
(1)鐵負荷評估 檢測血清鐵蛋白是反映機體鐵負荷狀況最簡單實用的方法。血清鐵蛋白升高提示鐵負荷增加,但需排除感染、肝炎或肝損害。而血清鐵蛋白降低提示鐵負荷減少,同時也需排除患兒維生素c缺乏所致。建議每3~6個月動態檢測一次。肝穿刺活檢後通過原子吸收光譜學測定肝鐵濃度(lic)是評價機體鐵負荷狀況的金標準;該檢測方法敏感性及特異性均高,同時還可進行肝組織病理學分析,但為創傷性檢查。造血幹細胞移植前及年齡大於10歲者建議檢測lic。有研究報道應用超導量子干涉設備(squid)進行肝臟鐵負荷評估,也有報道採用核磁共振(mri)技術進行心臟鐵負荷評估,兩者均具有無創性及快速性等優點,但需標準化。
(2)開始去鐵治療的時機和監測 輸血次數≥10~20次,或血清鐵蛋白>1000μg/l。去鐵治療後每3~6個月監測血清鐵蛋白,當血清鐵蛋白<1000μg/l可暫停使用鐵螯合劑。目前臨床廣泛使用的是注射給藥的去鐵胺(得斯芬),也有新型的口服給藥的地拉羅司(恩瑞格)。
脾切除。
脾切除指征:
(1)依賴輸血量明顯增多。如維持hb>90~105g/l,每年紅細胞輸注量>200 ml/kg者;此外還需評估鐵負荷,對有效去鐵治療的患兒,儘管輸血量增加,脾切除也暫不考慮,而對於經過規則的去鐵治療而鐵負荷仍增加的患兒可考慮脾切除。
(2)脾功能亢進者,患兒出現紅細胞破壞增加,持續的白細胞減少或血小板減少,臨床上出現反覆感染或出血。
(3)脾臟增大並有伴隨症狀者,如患兒出現明顯左上腹疼痛或易飽感,巨脾引起壓迫及脾破裂等可能。
(4)年齡至少在5歲或以上,5歲以下進行脾切除會增加嚴重敗血症發生的風險。全脾切除的外科手術有開腹的方法和腹腔鏡的方法兩種。脾栓塞技術是比全脾切除及部分脾切除損害性更小的手術,其臨床療效仍有待進一步研究。致死性脾切除後感染(overwhelmingpostspleneetomyinfection,opsi)是手術的嚴重併發症,需加強抗感染治療。
造血幹細胞移植(hsct)。
造血幹細胞移植(hsct)是目前臨床治癒重型b地貧的惟一方法。血緣相關供者的hsct尤其是骨髓移植已經歷經30年的考驗,其臨床療效肯定;非血緣相關供者的hsct實際臨床應用時間尚短,屬探索性的治療。根據幹細胞來源分為骨髓移植(bmt)、外周血幹細胞移植(pbsct)和臍血移植(ucbt)。
基因治療。
從分子水平上糾正致病基因的表達,即基因治療,其途徑有兩個。
(1)將正常的β珠蛋白的基因導入患者的造血幹細胞,以糾正β地貧的遺傳缺陷。
(2)採用某些藥物調節珠蛋白基因的表達。尚在實驗室階段。
(1)鐵負荷評估 檢測血清鐵蛋白是反映機體鐵負荷狀況最簡單實用的方法。血清鐵蛋白升高提示鐵負荷增加,但需排除感染、肝炎或肝損害。而血清鐵蛋白降低提示鐵負荷減少,同時也需排除患兒維生素c缺乏所致。建議每3~6個月動態檢測一次。肝穿刺活檢後通過原子吸收光譜學測定肝鐵濃度(lic)是評價機體鐵負荷狀況的金標準;該檢測方法敏感性及特異性均高,同時還可進行肝組織病理學分析,但為創傷性檢查。造血幹細胞移植前及年齡大於10歲者建議檢測lic。有研究報道應用超導量子干涉設備(squid)進行肝臟鐵負荷評估,也有報道採用核磁共振(mri)技術進行心臟鐵負荷評估,兩者均具有無創性及快速性等優點,但需標準化。
(2)開始去鐵治療的時機和監測 輸血次數≥10~20次,或血清鐵蛋白>1000μg/l。去鐵治療後每3~6個月監測血清鐵蛋白,當血清鐵蛋白<1000μg/l可暫停使用鐵螯合劑。目前臨床廣泛使用的是注射給藥的去鐵胺(得斯芬),也有新型的口服給藥的地拉羅司(恩瑞格)。
脾切除。
脾切除指征:
(1)依賴輸血量明顯增多。如維持hb>90~105g/l,每年紅細胞輸注量>200 ml/kg者;此外還需評估鐵負荷,對有效去鐵治療的患兒,儘管輸血量增加,脾切除也暫不考慮,而對於經過規則的去鐵治療而鐵負荷仍增加的患兒可考慮脾切除。
(2)脾功能亢進者,患兒出現紅細胞破壞增加,持續的白細胞減少或血小板減少,臨床上出現反覆感染或出血。
(3)脾臟增大並有伴隨症狀者,如患兒出現明顯左上腹疼痛或易飽感,巨脾引起壓迫及脾破裂等可能。
(4)年齡至少在5歲或以上,5歲以下進行脾切除會增加嚴重敗血症發生的風險。全脾切除的外科手術有開腹的方法和腹腔鏡的方法兩種。脾栓塞技術是比全脾切除及部分脾切除損害性更小的手術,其臨床療效仍有待進一步研究。致死性脾切除後感染(overwhelmingpostspleneetomyinfection,opsi)是手術的嚴重併發症,需加強抗感染治療。
造血幹細胞移植(hsct)。
造血幹細胞移植(hsct)是目前臨床治癒重型b地貧的惟一方法。血緣相關供者的hsct尤其是骨髓移植已經歷經30年的考驗,其臨床療效肯定;非血緣相關供者的hsct實際臨床應用時間尚短,屬探索性的治療。根據幹細胞來源分為骨髓移植(bmt)、外周血幹細胞移植(pbsct)和臍血移植(ucbt)。
基因治療。
從分子水平上糾正致病基因的表達,即基因治療,其途徑有兩個。
(1)將正常的β珠蛋白的基因導入患者的造血幹細胞,以糾正β地貧的遺傳缺陷。
(2)採用某些藥物調節珠蛋白基因的表達。尚在實驗室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