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幾位忘年交,年齡都在80以上,最年長的今年整整100歲,是我的老領導。雖然出門要推助行車,但身體健康思維敏捷。
他和97歲的老伴(原上海一婦嬰院長,教授,博導)住在中福會養老院,頤養天年。
老伴每天彈一小時的鋼琴,平時就用電腦整理他倆和家人的照片,寫下回憶說明留給後代,實質就是自媒體的圖文創作。
老領導天天出門喂貓,平時愛看書讀報看電視。
每次去看望他倆,回望往事談天說地,其樂融融。一旦祝他倆保重身體,爭取活到120歲以上,老領導就哀嘆,活這麼長有啥意思啊,受累吃苦討人嫌。
老領導的這句話,就像莊子說的「壽則多辱」。
「壽則多辱」出自《莊子·外篇》。
堯觀乎華,華封人曰:「嘻,聖人!請祝聖人,使聖人壽。」堯曰:「辭。」「使聖人富。」堯曰:「辭。」「使聖人多男子。」堯曰:「辭。」封人曰:「壽,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獨不欲,何邪?」堯曰:「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故辭。
譯成白話文如下:
堯在華地巡視。將士說「祝聖人長壽」,堯說「用不著」,「祝聖人富有」,堯說「用不著」,「祝聖人多男兒」,堯說「用不著」
人們不解:「長壽、富有和多子,這是大家都想得到的。你偏偏不要,這是為什麼啊?」
堯說:「多個兒子就多了一層擔憂,財富多了就多出了麻煩,壽命長就會多受困辱。這三個都無助於培養德行,所以啊,你們不要對我祝福了。」
為什麼人們羨慕的長壽,在莊子看來是多辱,在老領導看來是「受累吃苦討人嫌」呢?
我想主要因為如下幾點:
一、人是社會性動物,離不開社交需求,高齡百歲很難再被社會接受,朋友圈也不會呼朋喚友請他同樂,怕萬一發生意外。
而長壽之人,都希望自己有人關心,不要成為被遺忘的角落。一個人被人忘卻,脫離社會,在他思想上無疑是在受累。
二、高齡百歲都有老年退行性體能下降,即使沒病,也腿腳不靈行動不便,回想年輕時的生龍活虎,自然感到是在吃苦。
有句話說:少年不識愁滋味。套用下:老年才知愁滋味。
人老了,心有餘而力不足,再想心無掛礙的去遠方欣賞山川大河,然而體能跟不上,只能幻想「面向大海,春暖花開」
三、人活百歲,就算身心健康,就算有兒女孝敬,朋友關愛,但他自己也會覺得是「雞立鶴群」,和社會格格不入討人嫌。
更何況現在有不少子女自顧不暇,有的子女還把孝道拋到爪哇國,對父母不管不顧不孝順,有的人勢利眼,人情涼薄。
凡有自尊心的老人,回想當年的門庭若市,現如今門前冷落車馬稀,難免哀嘆自己是個多餘的人,是個被社會討人嫌的人。
人生其實可以用三個維度來衡量,一是長度,二是廣度,三是深度。
長度即人的壽命,人活百歲自然是福氣,有多少人在生命旅途上突然夭折,就像那句話說的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個先到。
廣度即人的見識,人生在世不單是追求活的多久,而要看他一生經歷過多少風雲變幻,渾渾噩噩虛度光陰,無異於行屍走肉。
深度即人的精神,作為萬物之靈的人,應該有自己的精氣神,有自己的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才能不枉人生一場。
人生與其追求生命的長度,不如追求廣度和深度。
生命的長度天註定,誰也不能保證自己長命百歲,只有廣度和深度才把握在自己手中。
草木一秋,人生一世。
一個人有廣度有深度,如果再有長度,人的生命才有意義,才不會覺得「壽則多辱」討人嫌,才會把生活過得精彩紛呈。
他和97歲的老伴(原上海一婦嬰院長,教授,博導)住在中福會養老院,頤養天年。
老伴每天彈一小時的鋼琴,平時就用電腦整理他倆和家人的照片,寫下回憶說明留給後代,實質就是自媒體的圖文創作。
老領導天天出門喂貓,平時愛看書讀報看電視。
每次去看望他倆,回望往事談天說地,其樂融融。一旦祝他倆保重身體,爭取活到120歲以上,老領導就哀嘆,活這麼長有啥意思啊,受累吃苦討人嫌。
老領導的這句話,就像莊子說的「壽則多辱」。
「壽則多辱」出自《莊子·外篇》。
堯觀乎華,華封人曰:「嘻,聖人!請祝聖人,使聖人壽。」堯曰:「辭。」「使聖人富。」堯曰:「辭。」「使聖人多男子。」堯曰:「辭。」封人曰:「壽,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獨不欲,何邪?」堯曰:「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故辭。
譯成白話文如下:
堯在華地巡視。將士說「祝聖人長壽」,堯說「用不著」,「祝聖人富有」,堯說「用不著」,「祝聖人多男兒」,堯說「用不著」
人們不解:「長壽、富有和多子,這是大家都想得到的。你偏偏不要,這是為什麼啊?」
堯說:「多個兒子就多了一層擔憂,財富多了就多出了麻煩,壽命長就會多受困辱。這三個都無助於培養德行,所以啊,你們不要對我祝福了。」
為什麼人們羨慕的長壽,在莊子看來是多辱,在老領導看來是「受累吃苦討人嫌」呢?
我想主要因為如下幾點:
一、人是社會性動物,離不開社交需求,高齡百歲很難再被社會接受,朋友圈也不會呼朋喚友請他同樂,怕萬一發生意外。
而長壽之人,都希望自己有人關心,不要成為被遺忘的角落。一個人被人忘卻,脫離社會,在他思想上無疑是在受累。
二、高齡百歲都有老年退行性體能下降,即使沒病,也腿腳不靈行動不便,回想年輕時的生龍活虎,自然感到是在吃苦。
有句話說:少年不識愁滋味。套用下:老年才知愁滋味。
人老了,心有餘而力不足,再想心無掛礙的去遠方欣賞山川大河,然而體能跟不上,只能幻想「面向大海,春暖花開」
三、人活百歲,就算身心健康,就算有兒女孝敬,朋友關愛,但他自己也會覺得是「雞立鶴群」,和社會格格不入討人嫌。
更何況現在有不少子女自顧不暇,有的子女還把孝道拋到爪哇國,對父母不管不顧不孝順,有的人勢利眼,人情涼薄。
凡有自尊心的老人,回想當年的門庭若市,現如今門前冷落車馬稀,難免哀嘆自己是個多餘的人,是個被社會討人嫌的人。
人生其實可以用三個維度來衡量,一是長度,二是廣度,三是深度。
長度即人的壽命,人活百歲自然是福氣,有多少人在生命旅途上突然夭折,就像那句話說的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個先到。
廣度即人的見識,人生在世不單是追求活的多久,而要看他一生經歷過多少風雲變幻,渾渾噩噩虛度光陰,無異於行屍走肉。
深度即人的精神,作為萬物之靈的人,應該有自己的精氣神,有自己的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才能不枉人生一場。
人生與其追求生命的長度,不如追求廣度和深度。
生命的長度天註定,誰也不能保證自己長命百歲,只有廣度和深度才把握在自己手中。
草木一秋,人生一世。
一個人有廣度有深度,如果再有長度,人的生命才有意義,才不會覺得「壽則多辱」討人嫌,才會把生活過得精彩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