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三個老人的故事吧。
一個是我的父親,一位老軍人,他那個時代出生的人,對子女都比較簡單粗暴,尤其是部隊出身,更是嚴格。小時候,冬天的早晨很冷,想賴床,他從來不多話,過來直接把被子一掀,冷得一哆嗦,趕緊起床。走路的時候拖拖拉拉,他在後面就是一腳,害我現在走路都比一般人快。
從我記事開始,他都是戴著鴨舌帽,因為他的頭髮比較少,即使夏天連領口的扣子都扣得整整齊齊,他的衣服要疊得整整齊齊,鞋子不能有灰,只有茶杯不用洗,說有茶香。每天看參考消息,聽新聞聯播,似乎天下大事都與他有關。
可打他退休之後,慢慢就變了,不知道從哪天開始,他不介意頭髮稀疏,不帶帽子了,穿上了圓領的老頭汗衫,進出搖著大芭蕉扇,他說太胖了,怕熱。皮鞋早就不穿了,穿上了拖鞋,腳肥了,穿皮鞋不方便,還要彎腰,一切都以方便為主。
他走路越來越慢,手背著了後面,因為這樣腰才舒服一點。他有高血壓,終於還是中風了,醫生說還算幸運,沒有癱瘓,但是可能會時不時的犯糊塗:醫生問他,老師傅,你姓什麼,父親大怒:你這問的什麼話,我怎麼不知道我姓什麼,然後又一楞:我姓什麼,我怎麼就忘了。
他手腳變得越來越不靈活,起床得要人扶著才能起來,他很生氣,讓我們給他換了個鐵架子床,在床架上拴了個粗布條,這樣可以自己拉著布條起來。沒辦法給他請保姆,因為他會突然表述不清,會說,我要吃那個圓的,小時候經常買給你吃的,那個甜的東西,只有我知道那是什麼,然後他會很傷心激動:我這樣活著還有什麼意思,我就安慰他,怎麼沒意思,我有爸爸,你有女兒呀。
另一個是我的婆婆,八十六歲了,身體非常好,養花種菜,看人家跳廣場舞還能跟著扭扭,甚至我上班去了,她還能爬到窗台上曬被子。每天我們上班,她就在小區里四處溜達,我們下班才回來,然後很高興地跟我們說:今天有個男同志,人很好呀,我坐在那裡,他還跟我打招呼,和我說話。
每次她洗完碗,我都要偷偷重洗一遍,她眼睛不好,就是單純的視物不清,稍遠一點,碗里是雞蛋還是米飯都分不清,碗有髒東西沒洗乾淨,她根本不知道。
我的婆婆年輕時非常能幹,農村老太太,一字不識,養了三個大學生兒子。
另一個是我,我從來沒有覺得自己老了,我愛戶外,我還想爬更高的山,走更遠的路,每天跑步鍛鍊,一起爬山,很多年輕人都被我甩在身後,我還計劃要爬雪山,同事伏地挺身做不起來,會說老了,做不動了,我做不了會說,沒鍛鍊,肌肉太差了,明天開始練習……。
可是單位要給我換電腦,我不樂意,新的用起來不如舊的順手,得好長時間適合,去超市,突然改成自助稱重,年輕人都是邊看邊操作,我得叫售貨員過來,讓他操作給我看,他明顯放慢了動作,怕我看不明白。
身份證放在口袋裡,洗衣服拿出來放桌子,心想這樣不對,身份證要放在合適的地方,結果後面身份證放哪兒,跟失憶了一樣,怎麼也想不起來。都說過幾天找不到的東西自己會出來,過了幾天,想來想去還是不知道放哪兒,只能去派出所辦新證,工作人員問我怎麼丟的,很難為情地跟他說,放家裡,怎麼也找不到了,警察同志很理解地點點頭:您這個年紀,是容易這樣。
壽多則辱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自己看著自己體力智力自理能力下降,越來越沒用,卻毫無辦法。
- 文化問答
- 答案列表
古人說 壽則多辱 ,怎麼理解[朗讀]
用兩個事例來解讀「壽則多辱」,一個關於我奶奶,一個關於我外公。
2003年6月,我在陝西出差,一天傍晚接到妹妹打來的電話說:奶奶去世了,你要能請到假就回來一趟。
我接完電話後,沒有悲傷,心裡默默地說:奶奶終於解脫了。
奶奶去世時95歲了,已在床上躺了4年之久。在奶奶臥床期間,先後經歷了我伯伯去世、我父親去世。伯伯去世時63歲,父親去世時虛歲剛60歲。對兩個兒子的先後去世,奶奶一概不知。奶奶頭腦清楚卻耳聾已數十年,家人也沒特意把這噩耗告訴她,她當時也不知道。時間一久,有時就問服侍她的嬸嬸:大崽二崽怎麼不來看我,好長時間不見倆了。
嬸嬸沒好臉色地說:只有你下去看他們了,他們不能上來看你了。
奶奶聽不見:你講什麼,他們怎麼啦。
後來,奶奶似乎知道了兩個兒子先去的事實,連續哭了好幾天,哭得嬸嬸心煩,就罵:你這個老不死的,把兩個崽的壽命都被你占了。
在我們老家,有一種這樣的迷信的說法:長輩長壽,是占用了晚輩的陽壽;父母長壽,是占用了子女的陽壽。所以父母長壽,是對子兒生命的威脅。老而不死是為賊,偷走的是子兒的壽命。
正因為如此,自從伯伯和父親先後離世後,家人對奶奶的態度有了很大的變化,就嫌她活得太久,嫌她占用了子女的壽命。
一個遭到嫌棄的人,在自己生活不能自理的情況下,自然而然而遭受許多不敬之辱,茶飯難以及時到手,大小便也不能及時清理。有時口饞什麼東西想吃,得到的答覆是:整天喂你吃喂你喝還不知足,想吃好的你自己不會去弄!有時感到髒得不舒服想洗澡,得到的答覆是:死的時候會給你洗一個澡的。
奶奶的悲哀在於意識清楚,能察言觀色,能清晰地感受到親人嫌棄的態度,就自怨自艾:真是活受罪,閻王爺你快點把我收走算了。
家人們對奶奶的態度我不認同但也無力改善,畢竟孫輩長年工作在外,服侍奶奶只能靠父母輩。這種態度一半是出於心力憔悴,一半是出於迷信認知。作為孫輩的我們長年在外工作,沒有能力改變這一態度。
閻王終於收走了95歲高齡的奶奶。我趕回來參加了奶奶的葬禮,發現5年前奶奶90大壽大門門框上貼的紅色「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壽聯換成了白色的輓聯。我突然感到「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之說純粹是一種諷刺,對於普通家庭而言,只能是「老而不死,壽則多辱」
我外公是2006年去世的,去世時93歲。我一直認為外公活得有尊嚴,死得也有尊嚴。因為外公是一名退休工人,每月有一千多元的退休工資,經濟上不求於子女。同時,外公身體一直健康,耳聰目明,頭腦清醒,直至90歲時還完全能生活自理,自己生火做飯,生活上也不求於人。我相信,外公是無疾而終老死的。
但10年之後的一天,有親戚提及了外公去世前近一年的情景,也同樣使我感到「壽則多辱」
外公92歲時,不慎摔了一跤,造成腳骨頭粉碎性骨折。外公自己掏錢強烈要求送醫治療,但這一願望因舅媽的生病而落空。當時舅媽檢查出得了乳腺癌,治療的同時卻怨天尤人,把生病歸因於外公長壽而妨後代。手術後在家休養期間,整天在家指桑罵槐,罵給外公聽,罵外公老不死害得她生病,罵外公要人服侍拖累了後代。
外公是心性高之人,無端遭人詬罵自然生氣,剛開始還憤而反擊,但一反擊就遭到更厲害的「制裁」:直接斷水斷糧斷藥。外公手裡有錢也沒用,不能當飯吃當水喝。有時斷藥病痛難忍,就委託鄰居給他買點藥。
仰人鼻息的生活註定沒有尊嚴,拖了近一年後,外公已生無可戀,主動絕水絕食絕藥多日,死前託人把工資全部取出,一張一張嚼碎吞進了肚子。
親戚對我說:你外公可憐,死時瘦得像乾柴,吃了一肚子鈔票卻活活把自己餓死。
飽受病痛之辱、不敬之辱的外公是多麼的絕望,用幾於自盡的悲愴方式想給自己挽回一點點生之為人的尊嚴。
嗚呼,吾之將老,為之奈何。
2003年6月,我在陝西出差,一天傍晚接到妹妹打來的電話說:奶奶去世了,你要能請到假就回來一趟。
我接完電話後,沒有悲傷,心裡默默地說:奶奶終於解脫了。
奶奶去世時95歲了,已在床上躺了4年之久。在奶奶臥床期間,先後經歷了我伯伯去世、我父親去世。伯伯去世時63歲,父親去世時虛歲剛60歲。對兩個兒子的先後去世,奶奶一概不知。奶奶頭腦清楚卻耳聾已數十年,家人也沒特意把這噩耗告訴她,她當時也不知道。時間一久,有時就問服侍她的嬸嬸:大崽二崽怎麼不來看我,好長時間不見倆了。
嬸嬸沒好臉色地說:只有你下去看他們了,他們不能上來看你了。
奶奶聽不見:你講什麼,他們怎麼啦。
後來,奶奶似乎知道了兩個兒子先去的事實,連續哭了好幾天,哭得嬸嬸心煩,就罵:你這個老不死的,把兩個崽的壽命都被你占了。
在我們老家,有一種這樣的迷信的說法:長輩長壽,是占用了晚輩的陽壽;父母長壽,是占用了子女的陽壽。所以父母長壽,是對子兒生命的威脅。老而不死是為賊,偷走的是子兒的壽命。
正因為如此,自從伯伯和父親先後離世後,家人對奶奶的態度有了很大的變化,就嫌她活得太久,嫌她占用了子女的壽命。
一個遭到嫌棄的人,在自己生活不能自理的情況下,自然而然而遭受許多不敬之辱,茶飯難以及時到手,大小便也不能及時清理。有時口饞什麼東西想吃,得到的答覆是:整天喂你吃喂你喝還不知足,想吃好的你自己不會去弄!有時感到髒得不舒服想洗澡,得到的答覆是:死的時候會給你洗一個澡的。
奶奶的悲哀在於意識清楚,能察言觀色,能清晰地感受到親人嫌棄的態度,就自怨自艾:真是活受罪,閻王爺你快點把我收走算了。
家人們對奶奶的態度我不認同但也無力改善,畢竟孫輩長年工作在外,服侍奶奶只能靠父母輩。這種態度一半是出於心力憔悴,一半是出於迷信認知。作為孫輩的我們長年在外工作,沒有能力改變這一態度。
閻王終於收走了95歲高齡的奶奶。我趕回來參加了奶奶的葬禮,發現5年前奶奶90大壽大門門框上貼的紅色「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壽聯換成了白色的輓聯。我突然感到「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之說純粹是一種諷刺,對於普通家庭而言,只能是「老而不死,壽則多辱」
我外公是2006年去世的,去世時93歲。我一直認為外公活得有尊嚴,死得也有尊嚴。因為外公是一名退休工人,每月有一千多元的退休工資,經濟上不求於子女。同時,外公身體一直健康,耳聰目明,頭腦清醒,直至90歲時還完全能生活自理,自己生火做飯,生活上也不求於人。我相信,外公是無疾而終老死的。
但10年之後的一天,有親戚提及了外公去世前近一年的情景,也同樣使我感到「壽則多辱」
外公92歲時,不慎摔了一跤,造成腳骨頭粉碎性骨折。外公自己掏錢強烈要求送醫治療,但這一願望因舅媽的生病而落空。當時舅媽檢查出得了乳腺癌,治療的同時卻怨天尤人,把生病歸因於外公長壽而妨後代。手術後在家休養期間,整天在家指桑罵槐,罵給外公聽,罵外公老不死害得她生病,罵外公要人服侍拖累了後代。
外公是心性高之人,無端遭人詬罵自然生氣,剛開始還憤而反擊,但一反擊就遭到更厲害的「制裁」:直接斷水斷糧斷藥。外公手裡有錢也沒用,不能當飯吃當水喝。有時斷藥病痛難忍,就委託鄰居給他買點藥。
仰人鼻息的生活註定沒有尊嚴,拖了近一年後,外公已生無可戀,主動絕水絕食絕藥多日,死前託人把工資全部取出,一張一張嚼碎吞進了肚子。
親戚對我說:你外公可憐,死時瘦得像乾柴,吃了一肚子鈔票卻活活把自己餓死。
飽受病痛之辱、不敬之辱的外公是多麼的絕望,用幾於自盡的悲愴方式想給自己挽回一點點生之為人的尊嚴。
嗚呼,吾之將老,為之奈何。
我有幾位忘年交,年齡都在80以上,最年長的今年整整100歲,是我的老領導。雖然出門要推助行車,但身體健康思維敏捷。
他和97歲的老伴(原上海一婦嬰院長,教授,博導)住在中福會養老院,頤養天年。
老伴每天彈一小時的鋼琴,平時就用電腦整理他倆和家人的照片,寫下回憶說明留給後代,實質就是自媒體的圖文創作。
老領導天天出門喂貓,平時愛看書讀報看電視。
每次去看望他倆,回望往事談天說地,其樂融融。一旦祝他倆保重身體,爭取活到120歲以上,老領導就哀嘆,活這麼長有啥意思啊,受累吃苦討人嫌。
老領導的這句話,就像莊子說的「壽則多辱」。
「壽則多辱」出自《莊子·外篇》。
堯觀乎華,華封人曰:「嘻,聖人!請祝聖人,使聖人壽。」堯曰:「辭。」「使聖人富。」堯曰:「辭。」「使聖人多男子。」堯曰:「辭。」封人曰:「壽,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獨不欲,何邪?」堯曰:「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故辭。
譯成白話文如下:
堯在華地巡視。將士說「祝聖人長壽」,堯說「用不著」,「祝聖人富有」,堯說「用不著」,「祝聖人多男兒」,堯說「用不著」
人們不解:「長壽、富有和多子,這是大家都想得到的。你偏偏不要,這是為什麼啊?」
堯說:「多個兒子就多了一層擔憂,財富多了就多出了麻煩,壽命長就會多受困辱。這三個都無助於培養德行,所以啊,你們不要對我祝福了。」
為什麼人們羨慕的長壽,在莊子看來是多辱,在老領導看來是「受累吃苦討人嫌」呢?
我想主要因為如下幾點:
一、人是社會性動物,離不開社交需求,高齡百歲很難再被社會接受,朋友圈也不會呼朋喚友請他同樂,怕萬一發生意外。
而長壽之人,都希望自己有人關心,不要成為被遺忘的角落。一個人被人忘卻,脫離社會,在他思想上無疑是在受累。
二、高齡百歲都有老年退行性體能下降,即使沒病,也腿腳不靈行動不便,回想年輕時的生龍活虎,自然感到是在吃苦。
有句話說:少年不識愁滋味。套用下:老年才知愁滋味。
人老了,心有餘而力不足,再想心無掛礙的去遠方欣賞山川大河,然而體能跟不上,只能幻想「面向大海,春暖花開」
三、人活百歲,就算身心健康,就算有兒女孝敬,朋友關愛,但他自己也會覺得是「雞立鶴群」,和社會格格不入討人嫌。
更何況現在有不少子女自顧不暇,有的子女還把孝道拋到爪哇國,對父母不管不顧不孝順,有的人勢利眼,人情涼薄。
凡有自尊心的老人,回想當年的門庭若市,現如今門前冷落車馬稀,難免哀嘆自己是個多餘的人,是個被社會討人嫌的人。
人生其實可以用三個維度來衡量,一是長度,二是廣度,三是深度。
長度即人的壽命,人活百歲自然是福氣,有多少人在生命旅途上突然夭折,就像那句話說的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個先到。
廣度即人的見識,人生在世不單是追求活的多久,而要看他一生經歷過多少風雲變幻,渾渾噩噩虛度光陰,無異於行屍走肉。
深度即人的精神,作為萬物之靈的人,應該有自己的精氣神,有自己的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才能不枉人生一場。
人生與其追求生命的長度,不如追求廣度和深度。
生命的長度天註定,誰也不能保證自己長命百歲,只有廣度和深度才把握在自己手中。
草木一秋,人生一世。
一個人有廣度有深度,如果再有長度,人的生命才有意義,才不會覺得「壽則多辱」討人嫌,才會把生活過得精彩紛呈。
他和97歲的老伴(原上海一婦嬰院長,教授,博導)住在中福會養老院,頤養天年。
老伴每天彈一小時的鋼琴,平時就用電腦整理他倆和家人的照片,寫下回憶說明留給後代,實質就是自媒體的圖文創作。
老領導天天出門喂貓,平時愛看書讀報看電視。
每次去看望他倆,回望往事談天說地,其樂融融。一旦祝他倆保重身體,爭取活到120歲以上,老領導就哀嘆,活這麼長有啥意思啊,受累吃苦討人嫌。
老領導的這句話,就像莊子說的「壽則多辱」。
「壽則多辱」出自《莊子·外篇》。
堯觀乎華,華封人曰:「嘻,聖人!請祝聖人,使聖人壽。」堯曰:「辭。」「使聖人富。」堯曰:「辭。」「使聖人多男子。」堯曰:「辭。」封人曰:「壽,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獨不欲,何邪?」堯曰:「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故辭。
譯成白話文如下:
堯在華地巡視。將士說「祝聖人長壽」,堯說「用不著」,「祝聖人富有」,堯說「用不著」,「祝聖人多男兒」,堯說「用不著」
人們不解:「長壽、富有和多子,這是大家都想得到的。你偏偏不要,這是為什麼啊?」
堯說:「多個兒子就多了一層擔憂,財富多了就多出了麻煩,壽命長就會多受困辱。這三個都無助於培養德行,所以啊,你們不要對我祝福了。」
為什麼人們羨慕的長壽,在莊子看來是多辱,在老領導看來是「受累吃苦討人嫌」呢?
我想主要因為如下幾點:
一、人是社會性動物,離不開社交需求,高齡百歲很難再被社會接受,朋友圈也不會呼朋喚友請他同樂,怕萬一發生意外。
而長壽之人,都希望自己有人關心,不要成為被遺忘的角落。一個人被人忘卻,脫離社會,在他思想上無疑是在受累。
二、高齡百歲都有老年退行性體能下降,即使沒病,也腿腳不靈行動不便,回想年輕時的生龍活虎,自然感到是在吃苦。
有句話說:少年不識愁滋味。套用下:老年才知愁滋味。
人老了,心有餘而力不足,再想心無掛礙的去遠方欣賞山川大河,然而體能跟不上,只能幻想「面向大海,春暖花開」
三、人活百歲,就算身心健康,就算有兒女孝敬,朋友關愛,但他自己也會覺得是「雞立鶴群」,和社會格格不入討人嫌。
更何況現在有不少子女自顧不暇,有的子女還把孝道拋到爪哇國,對父母不管不顧不孝順,有的人勢利眼,人情涼薄。
凡有自尊心的老人,回想當年的門庭若市,現如今門前冷落車馬稀,難免哀嘆自己是個多餘的人,是個被社會討人嫌的人。
人生其實可以用三個維度來衡量,一是長度,二是廣度,三是深度。
長度即人的壽命,人活百歲自然是福氣,有多少人在生命旅途上突然夭折,就像那句話說的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個先到。
廣度即人的見識,人生在世不單是追求活的多久,而要看他一生經歷過多少風雲變幻,渾渾噩噩虛度光陰,無異於行屍走肉。
深度即人的精神,作為萬物之靈的人,應該有自己的精氣神,有自己的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才能不枉人生一場。
人生與其追求生命的長度,不如追求廣度和深度。
生命的長度天註定,誰也不能保證自己長命百歲,只有廣度和深度才把握在自己手中。
草木一秋,人生一世。
一個人有廣度有深度,如果再有長度,人的生命才有意義,才不會覺得「壽則多辱」討人嫌,才會把生活過得精彩紛呈。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