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在減肥,一起出門逛街時沒忍住喝了杯奶茶,滿足地吸乾淨杯中最後一顆珍珠,轉而一臉懊悔地看著我,開始抱怨自己自制力不夠不該嘴饞。
眉頭皺了半晌,她終於咬咬牙說:「接下來我要戒糖三天,懲罰一下自己。」說完心情似乎平復了許多,才又把注意力放回當下,安心享受難得的空閒時光。
我們從小就會通過家庭和學校教育學到:當自己做了一些不該做的事情,或沒有做那些應該做的事情時,就會帶來某種後果,也就是「懲罰」:上課和鄰桌講話會被老師點名批評,放學不按時回家會被父母限制看電視的時間。
久而久之,為了避免這些不愉快的後果,我們便會發展出自我懲罰的機制,來動員自己達成某個目標或應對某種情況,正如開篇的例子中正在減肥的朋友——。
懲罰自己戒糖三天,不但可以讓她更好地在減肥過程中克制自己的行為,更重要的是,這個決定可以讓她因喝了奶茶而產生的懊悔感即刻減輕,不再被自我責怨的情緒所困擾。
對很多人來說,自我懲罰是一種有效的自我規範機制。但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了解了許多來訪者有關自我懲罰的行為和經歷,我不禁開始思考:所謂的自我懲罰,對我們來說究竟是有益還是有害。
我並沒有找到一個明確的「是」或「否」的答案。
事實是,自我懲罰囊括了一系列的行為——從簡單的因為沒有做完功課而縮短自己玩手機的時間,到嚴重的以尖銳的物體劃傷自己來試圖停止擁有某些想法或感受。
有些自我懲罰的方式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提升和完善自我,而另外一些則演變為一種對自身的攻擊,對我們的心理、身體健康造成嚴重損傷。
什麼是自我懲罰。
自我懲罰是一種試圖提升自我掌控感或約束感的機制。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我們會對自身施加某種不快,以試圖避免一些可能讓自己更加不適的後果或感受。
換句話說,就是以預防或抵消某種痛苦為目的、對自己施加另一種痛苦的行為。
可人們為什麼會自我懲罰呢?
人類總是趨於享樂的,這是很多心理學家和哲學家認可的觀點。
我們本能地避免可能會讓自己產生痛苦或不適的事物,儘管有的時候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借用一種痛苦來抵消另一種痛苦,尤其是當這種痛苦來自心理層面上時。
我愧疚,所以我懲罰我自己。
導致自我懲罰行為的一個常見原因是愧疚和自責感。
當我們感到自己的行為讓親人或朋友失望受傷,或者當我們沒有達成對自己設立的某個目標時,我們可能會試圖通過某種方式懲罰自己,以尋求對方或自己的諒解,從而消除內心的愧疚和自責感。
愧疚或自責是會讓我們非常不適的情緒,為了避免感知到它們,我們很可能在它們產生之前就先進行自我懲罰。
這種情況在強迫症患者的身上尤其常見。
面對信仰崩塌的時刻,我卻覺得是我的錯。
每個人內心都有自己的信仰和價值體系。它很重要,引導著我們去理解日常身邊發生的事情,並影響著我們的每一個決定。我們會本能地去維護這個體系的平衡,以防自己的認知動搖或者坍塌,哪怕有時候自己會因此受到懲罰。
一個很常見的例子,我們的文化講究孩子應當孝順和尊敬父母,這在有些家庭往往會被理解為做子女的不忤逆父母的意願,聽從父母的想法,不做可能會讓父母傷心的事情。可遺憾的是,隨著子女的成長和發展,子女註定要和自己的父母分離,成長為獨立的個體。這就意味著我們遇事可能會有和父母不一樣的觀點和感受,有不同於父母的對自己的人生的規劃。當與父母想法不同意味著要讓父母生氣或傷心時,我們通常會陷入極為矛盾的情緒:一方面我們希望自己掌控自己的人生,另一方面這樣做又可能意味著要對父母「不孝」
這時候,我們的一些想法或行為和自己一直以來持有的信仰和價值觀有了出入,我們便有很大的幾率對「不孝於父母」的那一部分自我進行批判、攻擊、甚至懲罰。
還有一種情況:如果我們的內心相信自己所處的世界應當是公平的,做錯事就應當受懲罰時,那麼當我們發現自己犯了錯,也就有可能對自己進行懲罰。
那麼我們該如何從這困境中解救自己。
因此,想要停止自我懲罰,往往需要我們鼓起勇氣探索一個新的方法來應對來自外界或內心的痛苦。
如果感到獨自一人做這些工作很困難,我們可以嘗試通過尋求社交的安慰和支持來緩解內心的痛苦,提升我們的安全感和掌控感。比如通過和一個真誠的朋友或一名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建立一段安全的關係,我們將有機會去體驗和內化被理解、被重視、被包容、和被安撫的感受,繼而便有希望發展出自我安撫、自我接納、自我尊重、和自我諒解的能力。
我們將有機會在這樣的關係里重建內心的價值感和力量感,漸漸地,便有希望從自我懲罰的桎梏中解放自己,完整地去生活,完整地去愛。
每一個人都值得擁有更好的生活,你也許只是需要讓自己嘗試更多的可能。
眉頭皺了半晌,她終於咬咬牙說:「接下來我要戒糖三天,懲罰一下自己。」說完心情似乎平復了許多,才又把注意力放回當下,安心享受難得的空閒時光。
我們從小就會通過家庭和學校教育學到:當自己做了一些不該做的事情,或沒有做那些應該做的事情時,就會帶來某種後果,也就是「懲罰」:上課和鄰桌講話會被老師點名批評,放學不按時回家會被父母限制看電視的時間。
久而久之,為了避免這些不愉快的後果,我們便會發展出自我懲罰的機制,來動員自己達成某個目標或應對某種情況,正如開篇的例子中正在減肥的朋友——。
懲罰自己戒糖三天,不但可以讓她更好地在減肥過程中克制自己的行為,更重要的是,這個決定可以讓她因喝了奶茶而產生的懊悔感即刻減輕,不再被自我責怨的情緒所困擾。
對很多人來說,自我懲罰是一種有效的自我規範機制。但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了解了許多來訪者有關自我懲罰的行為和經歷,我不禁開始思考:所謂的自我懲罰,對我們來說究竟是有益還是有害。
我並沒有找到一個明確的「是」或「否」的答案。
事實是,自我懲罰囊括了一系列的行為——從簡單的因為沒有做完功課而縮短自己玩手機的時間,到嚴重的以尖銳的物體劃傷自己來試圖停止擁有某些想法或感受。
有些自我懲罰的方式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提升和完善自我,而另外一些則演變為一種對自身的攻擊,對我們的心理、身體健康造成嚴重損傷。
什麼是自我懲罰。
自我懲罰是一種試圖提升自我掌控感或約束感的機制。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我們會對自身施加某種不快,以試圖避免一些可能讓自己更加不適的後果或感受。
換句話說,就是以預防或抵消某種痛苦為目的、對自己施加另一種痛苦的行為。
可人們為什麼會自我懲罰呢?
人類總是趨於享樂的,這是很多心理學家和哲學家認可的觀點。
我們本能地避免可能會讓自己產生痛苦或不適的事物,儘管有的時候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借用一種痛苦來抵消另一種痛苦,尤其是當這種痛苦來自心理層面上時。
我愧疚,所以我懲罰我自己。
導致自我懲罰行為的一個常見原因是愧疚和自責感。
當我們感到自己的行為讓親人或朋友失望受傷,或者當我們沒有達成對自己設立的某個目標時,我們可能會試圖通過某種方式懲罰自己,以尋求對方或自己的諒解,從而消除內心的愧疚和自責感。
愧疚或自責是會讓我們非常不適的情緒,為了避免感知到它們,我們很可能在它們產生之前就先進行自我懲罰。
這種情況在強迫症患者的身上尤其常見。
面對信仰崩塌的時刻,我卻覺得是我的錯。
每個人內心都有自己的信仰和價值體系。它很重要,引導著我們去理解日常身邊發生的事情,並影響著我們的每一個決定。我們會本能地去維護這個體系的平衡,以防自己的認知動搖或者坍塌,哪怕有時候自己會因此受到懲罰。
一個很常見的例子,我們的文化講究孩子應當孝順和尊敬父母,這在有些家庭往往會被理解為做子女的不忤逆父母的意願,聽從父母的想法,不做可能會讓父母傷心的事情。可遺憾的是,隨著子女的成長和發展,子女註定要和自己的父母分離,成長為獨立的個體。這就意味著我們遇事可能會有和父母不一樣的觀點和感受,有不同於父母的對自己的人生的規劃。當與父母想法不同意味著要讓父母生氣或傷心時,我們通常會陷入極為矛盾的情緒:一方面我們希望自己掌控自己的人生,另一方面這樣做又可能意味著要對父母「不孝」
這時候,我們的一些想法或行為和自己一直以來持有的信仰和價值觀有了出入,我們便有很大的幾率對「不孝於父母」的那一部分自我進行批判、攻擊、甚至懲罰。
還有一種情況:如果我們的內心相信自己所處的世界應當是公平的,做錯事就應當受懲罰時,那麼當我們發現自己犯了錯,也就有可能對自己進行懲罰。
那麼我們該如何從這困境中解救自己。
因此,想要停止自我懲罰,往往需要我們鼓起勇氣探索一個新的方法來應對來自外界或內心的痛苦。
如果感到獨自一人做這些工作很困難,我們可以嘗試通過尋求社交的安慰和支持來緩解內心的痛苦,提升我們的安全感和掌控感。比如通過和一個真誠的朋友或一名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建立一段安全的關係,我們將有機會去體驗和內化被理解、被重視、被包容、和被安撫的感受,繼而便有希望發展出自我安撫、自我接納、自我尊重、和自我諒解的能力。
我們將有機會在這樣的關係里重建內心的價值感和力量感,漸漸地,便有希望從自我懲罰的桎梏中解放自己,完整地去生活,完整地去愛。
每一個人都值得擁有更好的生活,你也許只是需要讓自己嘗試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