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白了,絕對「沒意義」的事情,幾乎是不存在的。
一旦落到某個具體情境,別說吃苦,吃屎可能都有意義——參見二十四孝里庾黔婁嘗糞憂心的典故,和越王勾踐為夫差的排泄物辨味診病、終得以被放歸故國的傳說。
但是,有意義的東西,不一定就具有普世推廣價值、不一定值得成為生活律條和社會信仰、不一定得要求每個個體趨奉和效仿、更不一定適合拿來作為道德評價的準則。
佛家講「煩惱即菩提」:只要有智慧照覺之心,妄念起得越多、覺知反而也就越多。貪嗔痴與酒色財氣,均可轉化為證悟的存量材料,助你到達正道。
可「智慧照覺之心」是一個因人而異的東西。只有最終戰勝了妄念的人才有資格把妄念視作財富,這就是倖存者偏差。
有些人因為吃過苦,於是磨練了意志、鍛造了信念和品格、學會了艱苦樸素與百折不撓——戰爭年代的英雄、出身寒門的大師、身殘志堅的模範、少孤失怙的偉人,都屬此列。
可也有些人因為吃過苦,於是報復性反彈、變得愈發睚眥必報錙銖必較、在好容易不用吃苦或者有能力讓別人吃苦之後、帶著「老子可有今天了」的心理失衡、開始一場畸形的自我找補——當代多少「十幾歲前連鞋都沒穿過」的貪官,古代多少「迅速腐化變質墮落的、暴虐好殺的」農民起義領袖,還有各類社會新聞里常見的「小時候受虐長大有了暴力傾向的」、「小時候受窮長大有了拜金傾向的」普通人,都屬此列。
有人吃了苦後會努力思考與規避苦難的本源,讓自己和他人都不再遭受苦難。
有人吃了苦後把苦難當做一生的藉口和豁免權,讓我苦我有理成為永恆的施惡本錢。
於是,我們真的很難從一個「因人而異」里,得出一個確切無疑的「人人受益」
所以,懂得「煩惱即菩提」,是幫助我們理性地看待煩惱,而不是讓我們以「讓自己身陷煩惱」為榮。
想清楚「吃苦有意義」,是幫助我們以平和的心態度過「苦」,而不是讓我們把「自找苦吃」當作世間的成功學模範和教育學主路。
一個東西有意義,不代表就要主動地進入這個東西。
就像生病能夠催化細胞的優勝劣汰與防患未然,至少,能讓人更懂得健康的意義、更珍惜自己的身體。這是生病的意義所在。但我們總不能為了得到這份意義,去吞咽病毒和細菌。
越來越多人熱衷討論(或者說重新思考與評價)「吃苦」的意義,這種討論還常常給人一種「妄圖否定吃苦的價值」之錯覺。
正是因為,越來越多人渴望弄清楚這樣三點:
第一,吃苦的意義是否被高估了——苦難所賦予我們的正面資源,是否已經大過了苦難對我們造成的負面損耗與侵蝕。
第二,吃苦的意義在獲得途徑上是否是唯一的——苦難所賦予我們的正面資源,是否只能通過苦難來獲得。
第三,這種高估是否被某些人利用、成了自我美化的腔調與慣性話術、甚至成了脅迫他者為自己吃苦的最佳洗腦方案。
很顯然,這三點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因為它們分別代表了對吃苦的誤用、濫用和利用。
我們並沒有那麼仇視吃苦,我們恐懼的,是苦難教育、苦情綁架和苦逼美學。
人在潛意識裡總是不能接受自己的某一段時光被徹底浪費的,結果就是人都擅長美化記憶,都需擅長把某一段其實並不具有意義的往事賦予意義,以此來瞞過人生的慘澹與無趣。
這樣的「強行賦能」,如果不能從價值層面,那就從情懷層面。
所以北大荒歸來的知青會禮讚那段苦難歲月、高呼「青春無悔」
且不說如果沒有被丟進那段苦難歲月,他們能不能以一種更健康而正常的軌跡成長、學習、自我提升、戀愛婚育,從而獲得一種更大的可能性。其實,嚴格意義上,他們甚至沒有使用「無悔」這個詞的資格。
只有自己做出的決定,才可以由自己評估是追悔還是無悔。
而他們,只是「時代洪流」和「響應國家號召」的身不由己,在出發走入苦難之前,他們就失去了選擇要不要吃苦的權力。
在沒有選擇就被迫接受苦難的情境下,歌頌苦難和表達「苦難鍛鍊了我」的感恩毫無意義的:就像你不能讚美一個下崗工人勤勞節儉、表揚一個聾啞人輕聲細語、或是誇耀一個陽痿患者從不性侵婦女。
每個熱衷於在員工的「996」里飲血自肥的企業經營者,都喜歡把自己的過去說得篳路藍縷、夙興夜寐、白手起家、忍辱負重,言下之意,我就是這麼苦過來的,你們為我吃點苦算得了什麼。
我當年很苦,於是我才有了今天,你們今天很苦,於是我才會有明天。
那些玩命教你學好的,大多是為了便於自己使壞。
最擅長把苦難拔高為奉獻、洗禮、鍛鍊和自我提升的,其實是苦難的製造者,而非承受者。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
那麼,文王不拘,是不是就一定演不出周易,仲尼不厄,是不是就一定作不出春秋,居於廟堂沒被流放的屈原是不是就自動失去了吟唱的靈感、天賦與資格,五官健全目力如炬的左丘明是不是就會註定一事無成渾噩一生。
苦難是榮耀的加成,它讓一切顯得更加可貴與不易。但苦難不是成就的先決因子,更不是成就的唯一母體。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里列舉那麼多「發憤之所為作」的故事,是為了激勵自己與他人:即使身陷最大的苦難,我們依然可以有所作為。
注意,是「即使」身陷最大的苦難,我們「依然」可以有所作為。不是「只有」身陷最大的苦難,我們「才能」有所作為。
讓步狀語從句,變成了充要條件。這是最大的悖謬。
大家也許都很熟悉湖南衛視那檔「中國最長壽的真人秀節目」《變形計》,城裡的網癮少年在一場人為安排的「吃苦」中找回自我。
他被變形,因為他出現了某種心理、精神、情緒、思想問題,這個問題是可以被變形所治癒的。
但那個幾乎是作為道具和藥劑而存在的鄉村孩童呢?他的生活原本是平靜的,他沒有心理、精神、情緒、思想問題,他的問題只來自於階層、城鄉、經濟結構、分配不均,誰都知道,這些問題不可能被這場變形治癒。
但變形依然要進行,因為城裡的這位需要變形,需要短暫地進入和體驗「苦」,然後再心安理得地離開「苦」。至於鄉下的那位,請你來配合一下,用一星期的好日子忘卻曾經的「苦」(確切地說,其實是用一星期的好日子映襯和點醒曾經的苦),等到城裡這位的吃苦療程圓滿結束,你再被送回到「苦」當中,因為你的任務已經完成。
即使這個節目有意義,它的意義也只作用於前者身上,因為只有前者,產生了實質性的變異,後者,只是被裹挾著做了一場沒資格延續下去的美夢,僅此而已。
這就是我們對「吃苦」的常態使用,工具化的、目的論的使用,忽略「苦」之本源的使用、不反思「苦」之改變可能的使用、為了有「苦」可吃而情願讓「苦」被長期保留的使用——「濟苦」、「救苦」被擱置甚至被無視的原因,是「苦」被視為一種有備無患的藥劑,沒有人致力於「祛苦」,因為大家隨時都需要「用苦」和「審苦」
至於「年輕人越來越吃不起苦」的痛心疾首,我很早前就寫過一篇文章:是這代年輕人吃不起苦,還是這個時代不值得吃苦?
他們認定青年人的不願吃苦是一種病症,於是想要現身說法地用自己那千瘡百孔的往昔來提供一份走出頹喪的羅盤圖譜,以為人生的一切難題都只來自於態度,在你的提氣狂奔和遍體鱗傷中,它們仿佛會出於同情和悲憫而自動迎刃而解。
殊不知,不願吃苦只是青年人的一種態度,一種自我表達和確認,一種非暴力不合作的反抗。
在這個世界的守恆定律里,如果有人超負荷地、不求回報地付出了自己的時間和精力,那就意味著,一定有另一些人,正低成本地收割與使用著它們。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句話本來就很悲哀。
我們為什麼總要想著去爬到別人之「上」
我們到了「人上」之後,是不是就準備啟動新一輪的苦難教育,讓那些暫時處於「下面」的,繼續用任勞任怨的吃苦來滋養我們。
沒有人上人和人下人,人與人應該站在同一條地平線上,一起去療愈和拯救各自的痛苦,一起去尋找和創造一個不用以「吃苦」來彼此洗腦、彼此綁架的明天。
一旦落到某個具體情境,別說吃苦,吃屎可能都有意義——參見二十四孝里庾黔婁嘗糞憂心的典故,和越王勾踐為夫差的排泄物辨味診病、終得以被放歸故國的傳說。
但是,有意義的東西,不一定就具有普世推廣價值、不一定值得成為生活律條和社會信仰、不一定得要求每個個體趨奉和效仿、更不一定適合拿來作為道德評價的準則。
佛家講「煩惱即菩提」:只要有智慧照覺之心,妄念起得越多、覺知反而也就越多。貪嗔痴與酒色財氣,均可轉化為證悟的存量材料,助你到達正道。
可「智慧照覺之心」是一個因人而異的東西。只有最終戰勝了妄念的人才有資格把妄念視作財富,這就是倖存者偏差。
有些人因為吃過苦,於是磨練了意志、鍛造了信念和品格、學會了艱苦樸素與百折不撓——戰爭年代的英雄、出身寒門的大師、身殘志堅的模範、少孤失怙的偉人,都屬此列。
可也有些人因為吃過苦,於是報復性反彈、變得愈發睚眥必報錙銖必較、在好容易不用吃苦或者有能力讓別人吃苦之後、帶著「老子可有今天了」的心理失衡、開始一場畸形的自我找補——當代多少「十幾歲前連鞋都沒穿過」的貪官,古代多少「迅速腐化變質墮落的、暴虐好殺的」農民起義領袖,還有各類社會新聞里常見的「小時候受虐長大有了暴力傾向的」、「小時候受窮長大有了拜金傾向的」普通人,都屬此列。
有人吃了苦後會努力思考與規避苦難的本源,讓自己和他人都不再遭受苦難。
有人吃了苦後把苦難當做一生的藉口和豁免權,讓我苦我有理成為永恆的施惡本錢。
於是,我們真的很難從一個「因人而異」里,得出一個確切無疑的「人人受益」
所以,懂得「煩惱即菩提」,是幫助我們理性地看待煩惱,而不是讓我們以「讓自己身陷煩惱」為榮。
想清楚「吃苦有意義」,是幫助我們以平和的心態度過「苦」,而不是讓我們把「自找苦吃」當作世間的成功學模範和教育學主路。
一個東西有意義,不代表就要主動地進入這個東西。
就像生病能夠催化細胞的優勝劣汰與防患未然,至少,能讓人更懂得健康的意義、更珍惜自己的身體。這是生病的意義所在。但我們總不能為了得到這份意義,去吞咽病毒和細菌。
越來越多人熱衷討論(或者說重新思考與評價)「吃苦」的意義,這種討論還常常給人一種「妄圖否定吃苦的價值」之錯覺。
正是因為,越來越多人渴望弄清楚這樣三點:
第一,吃苦的意義是否被高估了——苦難所賦予我們的正面資源,是否已經大過了苦難對我們造成的負面損耗與侵蝕。
第二,吃苦的意義在獲得途徑上是否是唯一的——苦難所賦予我們的正面資源,是否只能通過苦難來獲得。
第三,這種高估是否被某些人利用、成了自我美化的腔調與慣性話術、甚至成了脅迫他者為自己吃苦的最佳洗腦方案。
很顯然,這三點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因為它們分別代表了對吃苦的誤用、濫用和利用。
我們並沒有那麼仇視吃苦,我們恐懼的,是苦難教育、苦情綁架和苦逼美學。
人在潛意識裡總是不能接受自己的某一段時光被徹底浪費的,結果就是人都擅長美化記憶,都需擅長把某一段其實並不具有意義的往事賦予意義,以此來瞞過人生的慘澹與無趣。
這樣的「強行賦能」,如果不能從價值層面,那就從情懷層面。
所以北大荒歸來的知青會禮讚那段苦難歲月、高呼「青春無悔」
且不說如果沒有被丟進那段苦難歲月,他們能不能以一種更健康而正常的軌跡成長、學習、自我提升、戀愛婚育,從而獲得一種更大的可能性。其實,嚴格意義上,他們甚至沒有使用「無悔」這個詞的資格。
只有自己做出的決定,才可以由自己評估是追悔還是無悔。
而他們,只是「時代洪流」和「響應國家號召」的身不由己,在出發走入苦難之前,他們就失去了選擇要不要吃苦的權力。
在沒有選擇就被迫接受苦難的情境下,歌頌苦難和表達「苦難鍛鍊了我」的感恩毫無意義的:就像你不能讚美一個下崗工人勤勞節儉、表揚一個聾啞人輕聲細語、或是誇耀一個陽痿患者從不性侵婦女。
每個熱衷於在員工的「996」里飲血自肥的企業經營者,都喜歡把自己的過去說得篳路藍縷、夙興夜寐、白手起家、忍辱負重,言下之意,我就是這麼苦過來的,你們為我吃點苦算得了什麼。
我當年很苦,於是我才有了今天,你們今天很苦,於是我才會有明天。
那些玩命教你學好的,大多是為了便於自己使壞。
最擅長把苦難拔高為奉獻、洗禮、鍛鍊和自我提升的,其實是苦難的製造者,而非承受者。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
那麼,文王不拘,是不是就一定演不出周易,仲尼不厄,是不是就一定作不出春秋,居於廟堂沒被流放的屈原是不是就自動失去了吟唱的靈感、天賦與資格,五官健全目力如炬的左丘明是不是就會註定一事無成渾噩一生。
苦難是榮耀的加成,它讓一切顯得更加可貴與不易。但苦難不是成就的先決因子,更不是成就的唯一母體。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里列舉那麼多「發憤之所為作」的故事,是為了激勵自己與他人:即使身陷最大的苦難,我們依然可以有所作為。
注意,是「即使」身陷最大的苦難,我們「依然」可以有所作為。不是「只有」身陷最大的苦難,我們「才能」有所作為。
讓步狀語從句,變成了充要條件。這是最大的悖謬。
大家也許都很熟悉湖南衛視那檔「中國最長壽的真人秀節目」《變形計》,城裡的網癮少年在一場人為安排的「吃苦」中找回自我。
他被變形,因為他出現了某種心理、精神、情緒、思想問題,這個問題是可以被變形所治癒的。
但那個幾乎是作為道具和藥劑而存在的鄉村孩童呢?他的生活原本是平靜的,他沒有心理、精神、情緒、思想問題,他的問題只來自於階層、城鄉、經濟結構、分配不均,誰都知道,這些問題不可能被這場變形治癒。
但變形依然要進行,因為城裡的這位需要變形,需要短暫地進入和體驗「苦」,然後再心安理得地離開「苦」。至於鄉下的那位,請你來配合一下,用一星期的好日子忘卻曾經的「苦」(確切地說,其實是用一星期的好日子映襯和點醒曾經的苦),等到城裡這位的吃苦療程圓滿結束,你再被送回到「苦」當中,因為你的任務已經完成。
即使這個節目有意義,它的意義也只作用於前者身上,因為只有前者,產生了實質性的變異,後者,只是被裹挾著做了一場沒資格延續下去的美夢,僅此而已。
這就是我們對「吃苦」的常態使用,工具化的、目的論的使用,忽略「苦」之本源的使用、不反思「苦」之改變可能的使用、為了有「苦」可吃而情願讓「苦」被長期保留的使用——「濟苦」、「救苦」被擱置甚至被無視的原因,是「苦」被視為一種有備無患的藥劑,沒有人致力於「祛苦」,因為大家隨時都需要「用苦」和「審苦」
至於「年輕人越來越吃不起苦」的痛心疾首,我很早前就寫過一篇文章:是這代年輕人吃不起苦,還是這個時代不值得吃苦?
他們認定青年人的不願吃苦是一種病症,於是想要現身說法地用自己那千瘡百孔的往昔來提供一份走出頹喪的羅盤圖譜,以為人生的一切難題都只來自於態度,在你的提氣狂奔和遍體鱗傷中,它們仿佛會出於同情和悲憫而自動迎刃而解。
殊不知,不願吃苦只是青年人的一種態度,一種自我表達和確認,一種非暴力不合作的反抗。
在這個世界的守恆定律里,如果有人超負荷地、不求回報地付出了自己的時間和精力,那就意味著,一定有另一些人,正低成本地收割與使用著它們。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句話本來就很悲哀。
我們為什麼總要想著去爬到別人之「上」
我們到了「人上」之後,是不是就準備啟動新一輪的苦難教育,讓那些暫時處於「下面」的,繼續用任勞任怨的吃苦來滋養我們。
沒有人上人和人下人,人與人應該站在同一條地平線上,一起去療愈和拯救各自的痛苦,一起去尋找和創造一個不用以「吃苦」來彼此洗腦、彼此綁架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