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高中的第一個星期,因為是剛建的學校,幾個實驗室都沒弄好,於是老師發動我們學生去搬東西。
說真的,雖然哥們家裡也沒什麼錢,但重活還真沒幹過幾次。
一把桌子上面蓋一把椅子,從一樓搬到五樓,三四趟下來感覺人都要累趴了,更別提那些嬌生慣養的孩子了,在樓梯里鬼哭狼嚎的。
有一個皮膚黝黑的少年,那叫一個生猛,扛著東西健步如飛,我們一趟都沒搬完,他都搬兩趟了。
事後我們問他:你是機器人嗎這麼猛。
他咧開嘴笑:這算啥嘛,我在家裡挑麥子比這累多了。
那時候寢室條件不好,夏天沒有空調蚊蟲還多,每個夜晚對我們來說都是折磨,不到後半夜根本睡不著,這小子也不知道是什麼體質,沖個涼倒床就睡,五分鐘不到鼾聲就起來了。
有一次我們故意關上門窗,看能不能把他熱醒,結果我們都快中暑了,這小子還是睡得美滋滋。
第二天我們問:你昨天沒覺得熱嗎?
他說:沒感覺,早上起來還覺得有點涼。
我們深吸一口氣,覺得他天賦異稟。
食堂的飯菜也是很馬虎,不是白菜土豆就是菜苔黃瓜,某個文豪還寫過一幅毛筆字掛在食堂門口諷刺:三月不知肉味。
我們經常開小灶,沒事就要外面的老伯送幾個菜進來,要麼就是去小賣部買零食。
他卻不一樣,每次吃飯都狼吞虎咽,好像吃的是鮑魚海參似的,一碗素菜都能吃兩大碗飯,每次看他吃飯的樣子都會懷疑他是不是剛放出來。
吃苦的意義是什麼。
他從八歲開始幫家裡幹家務,十二歲開始割麥子,十五歲的時候都能自己扛著糧食去賺錢了。
衣服床單自己洗,胳膊受傷了自己包紮,所有的零花錢都是自己掙得,每年暑假騎一個小時自行車去鎮上打工,一個月工資是六百塊。
苦難磨鍊了他的意志,他能承受的壓力和挫折超乎我們想像,而且他對生活充滿希望,因為他堅信,未來的每一天都會越來越好。
跟他相比,我們就像心智不熟的低能兒。
高考結束後,沒考好的朋友要麼哭天搶地,要麼鬱鬱寡歡,他還是收拾了心情去打工,然後上了一個二本,那一年暑假,他又掙夠了學費。大學四年不知道他怎麼過的,因為他基本不上網也沒買手機,估計是成天呆在圖書館,畢業後才聽到他的消息,他孤身一人去上海闖蕩。
他去應聘一個工作,面試者有四五十個,但公司只要兩個。
公司要求先培訓一個月,他身上根本沒多少錢,租著最便宜的房子,幾件衣服輪著換,到後來幾乎連飯都吃不起了,每天就著饅頭喝開水,晚上就看著公司發的教材一看一夜。只是一個月,他瘦了十多斤,卻還是咬牙堅持到了複試那一天。
他說去面試的那個早上,他吃了一頓好的,用完了身上最後二十塊錢。
這種破釜沉舟的勇氣,不是我們能擔負的。
更可怕的是,他還是失敗了,那天他一無所有的站在繁華的街道上,對著人群思考,如果是我,早他媽捲舖蓋回家了,要麼就自暴自棄花天酒地了。
而他想的是:這裡太有意思了,我必須留下來。
苦難就是一塊踏板,你能承受的話它就給你力量騰飛,你承受不住的話就摔進地獄,這就是吃苦的意義。
後來的事情就沒什麼好說的了,他終究還是成功了,從給便利店打零工做起,到現在成了身價千萬的小老闆,中間發生了多少事,他挨過幾次餓,在街頭露宿過幾晚,受過別人多少譏笑,拼過多少命,他沒怎麼講過,大家卻能想像到。
生活就是一株高粱,有的人從中間開始吃,此後吃的每一口都越來越沒味,但有的人從兩頭開始吃,此後吃的每一口都會越來越甜。
那你覺得,後一種選擇沒意義嗎?
- 生活問答
- 答案列表
吃苦到底有沒有意義[朗讀]
都說眾生皆苦,那麼吃苦到底有何意義?如何做到以苦為用呢?
1.危機意識,自我精進。
所獲越多,位置越高,就意味著背負越大的挑戰、責任與義務。
這個時候的苦可以化作鞭策自己不持續精進的危機意識,繼而審時度勢來調整自己的戰略思維。
如此能從「苦」中培養堅定意志和增強應變能力。
2.修正己心,圓滿自身。
因經歷不同環境不同性格不同,各人有各人的bug,若你善於發現,便會明晰,所謂的「苦」里,往往藏著自己的bug
當你能夠發現自己重複摔跤的慣性bug於何處顯現,繼而去修復把bug填上,並在這個過程里將思維歸零,升級改造,重新構建,就能滿血復活繼續升級打怪了。
因為身心圓滿,你會走得比過去更快更順。
3.為己鋪墊,增加籌碼。
草灰蛇線,伏筆千里,很多時候,我們遇到的「苦」都是上天借給我們修煉自身的。
它讓你經歷一些考驗,是為了把你的最大潛質激發出來,當你擁有堅定的心境,更高境界的思維,才能以此作為跳到更高層次的底牌與籌碼。
因此無需怕苦,在「苦」面前要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暗示自己不要慫不要亂,這個苦吃下了就是人生贏家彎道超車,吃不下也當是提前演練汲取經驗。
你不怕苦,苦就能為你所用。
4.珍惜當下,接受無常。
人若一直順風順水是看不見當下歡愉的,這樣的一生就如行屍走肉的傀儡,只有抱怨麻木,沒有珍惜感恩。
唯有經歷過苦難,知道世事無常,才會慶幸:
人身難得,平淡是福,一個人如若能身體健康,投胎在和平家國,接受良好教育,去見遼闊世界,便理應知足了。
如此更能從苦中感知人間的踏實與輝煌。
5.但凡發生,皆有利於我。
唯有經歷過痛苦,才會明白痛苦亦是涅槃,是命運對自己啟動了保護機制,繼而更寬容地去接納眼前種種,形成多緯度看待事物的能力。
就如:
求不得是因為躲風險,愛別離是因為良人待,貪嗔痴是因為礪心境。
6.推己及人,心態圓融。
一個人沒有經歷過苦,是很難產生同理心和共情能力的。或年少輕狂認為他人無病呻吟,或夜郎自大認為自己如若是他,定不會如此脆弱。
唯有自己深刻體會過,才明白眾生皆苦,對他人的境況更能體悟包容,更容易與外界互動中形成善能量的良性循環。
1.危機意識,自我精進。
所獲越多,位置越高,就意味著背負越大的挑戰、責任與義務。
這個時候的苦可以化作鞭策自己不持續精進的危機意識,繼而審時度勢來調整自己的戰略思維。
如此能從「苦」中培養堅定意志和增強應變能力。
2.修正己心,圓滿自身。
因經歷不同環境不同性格不同,各人有各人的bug,若你善於發現,便會明晰,所謂的「苦」里,往往藏著自己的bug
當你能夠發現自己重複摔跤的慣性bug於何處顯現,繼而去修復把bug填上,並在這個過程里將思維歸零,升級改造,重新構建,就能滿血復活繼續升級打怪了。
因為身心圓滿,你會走得比過去更快更順。
3.為己鋪墊,增加籌碼。
草灰蛇線,伏筆千里,很多時候,我們遇到的「苦」都是上天借給我們修煉自身的。
它讓你經歷一些考驗,是為了把你的最大潛質激發出來,當你擁有堅定的心境,更高境界的思維,才能以此作為跳到更高層次的底牌與籌碼。
因此無需怕苦,在「苦」面前要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暗示自己不要慫不要亂,這個苦吃下了就是人生贏家彎道超車,吃不下也當是提前演練汲取經驗。
你不怕苦,苦就能為你所用。
4.珍惜當下,接受無常。
人若一直順風順水是看不見當下歡愉的,這樣的一生就如行屍走肉的傀儡,只有抱怨麻木,沒有珍惜感恩。
唯有經歷過苦難,知道世事無常,才會慶幸:
人身難得,平淡是福,一個人如若能身體健康,投胎在和平家國,接受良好教育,去見遼闊世界,便理應知足了。
如此更能從苦中感知人間的踏實與輝煌。
5.但凡發生,皆有利於我。
唯有經歷過痛苦,才會明白痛苦亦是涅槃,是命運對自己啟動了保護機制,繼而更寬容地去接納眼前種種,形成多緯度看待事物的能力。
就如:
求不得是因為躲風險,愛別離是因為良人待,貪嗔痴是因為礪心境。
6.推己及人,心態圓融。
一個人沒有經歷過苦,是很難產生同理心和共情能力的。或年少輕狂認為他人無病呻吟,或夜郎自大認為自己如若是他,定不會如此脆弱。
唯有自己深刻體會過,才明白眾生皆苦,對他人的境況更能體悟包容,更容易與外界互動中形成善能量的良性循環。
說白了,絕對「沒意義」的事情,幾乎是不存在的。
一旦落到某個具體情境,別說吃苦,吃屎可能都有意義——參見二十四孝里庾黔婁嘗糞憂心的典故,和越王勾踐為夫差的排泄物辨味診病、終得以被放歸故國的傳說。
但是,有意義的東西,不一定就具有普世推廣價值、不一定值得成為生活律條和社會信仰、不一定得要求每個個體趨奉和效仿、更不一定適合拿來作為道德評價的準則。
佛家講「煩惱即菩提」:只要有智慧照覺之心,妄念起得越多、覺知反而也就越多。貪嗔痴與酒色財氣,均可轉化為證悟的存量材料,助你到達正道。
可「智慧照覺之心」是一個因人而異的東西。只有最終戰勝了妄念的人才有資格把妄念視作財富,這就是倖存者偏差。
有些人因為吃過苦,於是磨練了意志、鍛造了信念和品格、學會了艱苦樸素與百折不撓——戰爭年代的英雄、出身寒門的大師、身殘志堅的模範、少孤失怙的偉人,都屬此列。
可也有些人因為吃過苦,於是報復性反彈、變得愈發睚眥必報錙銖必較、在好容易不用吃苦或者有能力讓別人吃苦之後、帶著「老子可有今天了」的心理失衡、開始一場畸形的自我找補——當代多少「十幾歲前連鞋都沒穿過」的貪官,古代多少「迅速腐化變質墮落的、暴虐好殺的」農民起義領袖,還有各類社會新聞里常見的「小時候受虐長大有了暴力傾向的」、「小時候受窮長大有了拜金傾向的」普通人,都屬此列。
有人吃了苦後會努力思考與規避苦難的本源,讓自己和他人都不再遭受苦難。
有人吃了苦後把苦難當做一生的藉口和豁免權,讓我苦我有理成為永恆的施惡本錢。
於是,我們真的很難從一個「因人而異」里,得出一個確切無疑的「人人受益」
所以,懂得「煩惱即菩提」,是幫助我們理性地看待煩惱,而不是讓我們以「讓自己身陷煩惱」為榮。
想清楚「吃苦有意義」,是幫助我們以平和的心態度過「苦」,而不是讓我們把「自找苦吃」當作世間的成功學模範和教育學主路。
一個東西有意義,不代表就要主動地進入這個東西。
就像生病能夠催化細胞的優勝劣汰與防患未然,至少,能讓人更懂得健康的意義、更珍惜自己的身體。這是生病的意義所在。但我們總不能為了得到這份意義,去吞咽病毒和細菌。
越來越多人熱衷討論(或者說重新思考與評價)「吃苦」的意義,這種討論還常常給人一種「妄圖否定吃苦的價值」之錯覺。
正是因為,越來越多人渴望弄清楚這樣三點:
第一,吃苦的意義是否被高估了——苦難所賦予我們的正面資源,是否已經大過了苦難對我們造成的負面損耗與侵蝕。
第二,吃苦的意義在獲得途徑上是否是唯一的——苦難所賦予我們的正面資源,是否只能通過苦難來獲得。
第三,這種高估是否被某些人利用、成了自我美化的腔調與慣性話術、甚至成了脅迫他者為自己吃苦的最佳洗腦方案。
很顯然,這三點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因為它們分別代表了對吃苦的誤用、濫用和利用。
我們並沒有那麼仇視吃苦,我們恐懼的,是苦難教育、苦情綁架和苦逼美學。
人在潛意識裡總是不能接受自己的某一段時光被徹底浪費的,結果就是人都擅長美化記憶,都需擅長把某一段其實並不具有意義的往事賦予意義,以此來瞞過人生的慘澹與無趣。
這樣的「強行賦能」,如果不能從價值層面,那就從情懷層面。
所以北大荒歸來的知青會禮讚那段苦難歲月、高呼「青春無悔」
且不說如果沒有被丟進那段苦難歲月,他們能不能以一種更健康而正常的軌跡成長、學習、自我提升、戀愛婚育,從而獲得一種更大的可能性。其實,嚴格意義上,他們甚至沒有使用「無悔」這個詞的資格。
只有自己做出的決定,才可以由自己評估是追悔還是無悔。
而他們,只是「時代洪流」和「響應國家號召」的身不由己,在出發走入苦難之前,他們就失去了選擇要不要吃苦的權力。
在沒有選擇就被迫接受苦難的情境下,歌頌苦難和表達「苦難鍛鍊了我」的感恩毫無意義的:就像你不能讚美一個下崗工人勤勞節儉、表揚一個聾啞人輕聲細語、或是誇耀一個陽痿患者從不性侵婦女。
每個熱衷於在員工的「996」里飲血自肥的企業經營者,都喜歡把自己的過去說得篳路藍縷、夙興夜寐、白手起家、忍辱負重,言下之意,我就是這麼苦過來的,你們為我吃點苦算得了什麼。
我當年很苦,於是我才有了今天,你們今天很苦,於是我才會有明天。
那些玩命教你學好的,大多是為了便於自己使壞。
最擅長把苦難拔高為奉獻、洗禮、鍛鍊和自我提升的,其實是苦難的製造者,而非承受者。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
那麼,文王不拘,是不是就一定演不出周易,仲尼不厄,是不是就一定作不出春秋,居於廟堂沒被流放的屈原是不是就自動失去了吟唱的靈感、天賦與資格,五官健全目力如炬的左丘明是不是就會註定一事無成渾噩一生。
苦難是榮耀的加成,它讓一切顯得更加可貴與不易。但苦難不是成就的先決因子,更不是成就的唯一母體。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里列舉那麼多「發憤之所為作」的故事,是為了激勵自己與他人:即使身陷最大的苦難,我們依然可以有所作為。
注意,是「即使」身陷最大的苦難,我們「依然」可以有所作為。不是「只有」身陷最大的苦難,我們「才能」有所作為。
讓步狀語從句,變成了充要條件。這是最大的悖謬。
大家也許都很熟悉湖南衛視那檔「中國最長壽的真人秀節目」《變形計》,城裡的網癮少年在一場人為安排的「吃苦」中找回自我。
他被變形,因為他出現了某種心理、精神、情緒、思想問題,這個問題是可以被變形所治癒的。
但那個幾乎是作為道具和藥劑而存在的鄉村孩童呢?他的生活原本是平靜的,他沒有心理、精神、情緒、思想問題,他的問題只來自於階層、城鄉、經濟結構、分配不均,誰都知道,這些問題不可能被這場變形治癒。
但變形依然要進行,因為城裡的這位需要變形,需要短暫地進入和體驗「苦」,然後再心安理得地離開「苦」。至於鄉下的那位,請你來配合一下,用一星期的好日子忘卻曾經的「苦」(確切地說,其實是用一星期的好日子映襯和點醒曾經的苦),等到城裡這位的吃苦療程圓滿結束,你再被送回到「苦」當中,因為你的任務已經完成。
即使這個節目有意義,它的意義也只作用於前者身上,因為只有前者,產生了實質性的變異,後者,只是被裹挾著做了一場沒資格延續下去的美夢,僅此而已。
這就是我們對「吃苦」的常態使用,工具化的、目的論的使用,忽略「苦」之本源的使用、不反思「苦」之改變可能的使用、為了有「苦」可吃而情願讓「苦」被長期保留的使用——「濟苦」、「救苦」被擱置甚至被無視的原因,是「苦」被視為一種有備無患的藥劑,沒有人致力於「祛苦」,因為大家隨時都需要「用苦」和「審苦」
至於「年輕人越來越吃不起苦」的痛心疾首,我很早前就寫過一篇文章:是這代年輕人吃不起苦,還是這個時代不值得吃苦?
他們認定青年人的不願吃苦是一種病症,於是想要現身說法地用自己那千瘡百孔的往昔來提供一份走出頹喪的羅盤圖譜,以為人生的一切難題都只來自於態度,在你的提氣狂奔和遍體鱗傷中,它們仿佛會出於同情和悲憫而自動迎刃而解。
殊不知,不願吃苦只是青年人的一種態度,一種自我表達和確認,一種非暴力不合作的反抗。
在這個世界的守恆定律里,如果有人超負荷地、不求回報地付出了自己的時間和精力,那就意味著,一定有另一些人,正低成本地收割與使用著它們。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句話本來就很悲哀。
我們為什麼總要想著去爬到別人之「上」
我們到了「人上」之後,是不是就準備啟動新一輪的苦難教育,讓那些暫時處於「下面」的,繼續用任勞任怨的吃苦來滋養我們。
沒有人上人和人下人,人與人應該站在同一條地平線上,一起去療愈和拯救各自的痛苦,一起去尋找和創造一個不用以「吃苦」來彼此洗腦、彼此綁架的明天。
一旦落到某個具體情境,別說吃苦,吃屎可能都有意義——參見二十四孝里庾黔婁嘗糞憂心的典故,和越王勾踐為夫差的排泄物辨味診病、終得以被放歸故國的傳說。
但是,有意義的東西,不一定就具有普世推廣價值、不一定值得成為生活律條和社會信仰、不一定得要求每個個體趨奉和效仿、更不一定適合拿來作為道德評價的準則。
佛家講「煩惱即菩提」:只要有智慧照覺之心,妄念起得越多、覺知反而也就越多。貪嗔痴與酒色財氣,均可轉化為證悟的存量材料,助你到達正道。
可「智慧照覺之心」是一個因人而異的東西。只有最終戰勝了妄念的人才有資格把妄念視作財富,這就是倖存者偏差。
有些人因為吃過苦,於是磨練了意志、鍛造了信念和品格、學會了艱苦樸素與百折不撓——戰爭年代的英雄、出身寒門的大師、身殘志堅的模範、少孤失怙的偉人,都屬此列。
可也有些人因為吃過苦,於是報復性反彈、變得愈發睚眥必報錙銖必較、在好容易不用吃苦或者有能力讓別人吃苦之後、帶著「老子可有今天了」的心理失衡、開始一場畸形的自我找補——當代多少「十幾歲前連鞋都沒穿過」的貪官,古代多少「迅速腐化變質墮落的、暴虐好殺的」農民起義領袖,還有各類社會新聞里常見的「小時候受虐長大有了暴力傾向的」、「小時候受窮長大有了拜金傾向的」普通人,都屬此列。
有人吃了苦後會努力思考與規避苦難的本源,讓自己和他人都不再遭受苦難。
有人吃了苦後把苦難當做一生的藉口和豁免權,讓我苦我有理成為永恆的施惡本錢。
於是,我們真的很難從一個「因人而異」里,得出一個確切無疑的「人人受益」
所以,懂得「煩惱即菩提」,是幫助我們理性地看待煩惱,而不是讓我們以「讓自己身陷煩惱」為榮。
想清楚「吃苦有意義」,是幫助我們以平和的心態度過「苦」,而不是讓我們把「自找苦吃」當作世間的成功學模範和教育學主路。
一個東西有意義,不代表就要主動地進入這個東西。
就像生病能夠催化細胞的優勝劣汰與防患未然,至少,能讓人更懂得健康的意義、更珍惜自己的身體。這是生病的意義所在。但我們總不能為了得到這份意義,去吞咽病毒和細菌。
越來越多人熱衷討論(或者說重新思考與評價)「吃苦」的意義,這種討論還常常給人一種「妄圖否定吃苦的價值」之錯覺。
正是因為,越來越多人渴望弄清楚這樣三點:
第一,吃苦的意義是否被高估了——苦難所賦予我們的正面資源,是否已經大過了苦難對我們造成的負面損耗與侵蝕。
第二,吃苦的意義在獲得途徑上是否是唯一的——苦難所賦予我們的正面資源,是否只能通過苦難來獲得。
第三,這種高估是否被某些人利用、成了自我美化的腔調與慣性話術、甚至成了脅迫他者為自己吃苦的最佳洗腦方案。
很顯然,這三點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因為它們分別代表了對吃苦的誤用、濫用和利用。
我們並沒有那麼仇視吃苦,我們恐懼的,是苦難教育、苦情綁架和苦逼美學。
人在潛意識裡總是不能接受自己的某一段時光被徹底浪費的,結果就是人都擅長美化記憶,都需擅長把某一段其實並不具有意義的往事賦予意義,以此來瞞過人生的慘澹與無趣。
這樣的「強行賦能」,如果不能從價值層面,那就從情懷層面。
所以北大荒歸來的知青會禮讚那段苦難歲月、高呼「青春無悔」
且不說如果沒有被丟進那段苦難歲月,他們能不能以一種更健康而正常的軌跡成長、學習、自我提升、戀愛婚育,從而獲得一種更大的可能性。其實,嚴格意義上,他們甚至沒有使用「無悔」這個詞的資格。
只有自己做出的決定,才可以由自己評估是追悔還是無悔。
而他們,只是「時代洪流」和「響應國家號召」的身不由己,在出發走入苦難之前,他們就失去了選擇要不要吃苦的權力。
在沒有選擇就被迫接受苦難的情境下,歌頌苦難和表達「苦難鍛鍊了我」的感恩毫無意義的:就像你不能讚美一個下崗工人勤勞節儉、表揚一個聾啞人輕聲細語、或是誇耀一個陽痿患者從不性侵婦女。
每個熱衷於在員工的「996」里飲血自肥的企業經營者,都喜歡把自己的過去說得篳路藍縷、夙興夜寐、白手起家、忍辱負重,言下之意,我就是這麼苦過來的,你們為我吃點苦算得了什麼。
我當年很苦,於是我才有了今天,你們今天很苦,於是我才會有明天。
那些玩命教你學好的,大多是為了便於自己使壞。
最擅長把苦難拔高為奉獻、洗禮、鍛鍊和自我提升的,其實是苦難的製造者,而非承受者。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
那麼,文王不拘,是不是就一定演不出周易,仲尼不厄,是不是就一定作不出春秋,居於廟堂沒被流放的屈原是不是就自動失去了吟唱的靈感、天賦與資格,五官健全目力如炬的左丘明是不是就會註定一事無成渾噩一生。
苦難是榮耀的加成,它讓一切顯得更加可貴與不易。但苦難不是成就的先決因子,更不是成就的唯一母體。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里列舉那麼多「發憤之所為作」的故事,是為了激勵自己與他人:即使身陷最大的苦難,我們依然可以有所作為。
注意,是「即使」身陷最大的苦難,我們「依然」可以有所作為。不是「只有」身陷最大的苦難,我們「才能」有所作為。
讓步狀語從句,變成了充要條件。這是最大的悖謬。
大家也許都很熟悉湖南衛視那檔「中國最長壽的真人秀節目」《變形計》,城裡的網癮少年在一場人為安排的「吃苦」中找回自我。
他被變形,因為他出現了某種心理、精神、情緒、思想問題,這個問題是可以被變形所治癒的。
但那個幾乎是作為道具和藥劑而存在的鄉村孩童呢?他的生活原本是平靜的,他沒有心理、精神、情緒、思想問題,他的問題只來自於階層、城鄉、經濟結構、分配不均,誰都知道,這些問題不可能被這場變形治癒。
但變形依然要進行,因為城裡的這位需要變形,需要短暫地進入和體驗「苦」,然後再心安理得地離開「苦」。至於鄉下的那位,請你來配合一下,用一星期的好日子忘卻曾經的「苦」(確切地說,其實是用一星期的好日子映襯和點醒曾經的苦),等到城裡這位的吃苦療程圓滿結束,你再被送回到「苦」當中,因為你的任務已經完成。
即使這個節目有意義,它的意義也只作用於前者身上,因為只有前者,產生了實質性的變異,後者,只是被裹挾著做了一場沒資格延續下去的美夢,僅此而已。
這就是我們對「吃苦」的常態使用,工具化的、目的論的使用,忽略「苦」之本源的使用、不反思「苦」之改變可能的使用、為了有「苦」可吃而情願讓「苦」被長期保留的使用——「濟苦」、「救苦」被擱置甚至被無視的原因,是「苦」被視為一種有備無患的藥劑,沒有人致力於「祛苦」,因為大家隨時都需要「用苦」和「審苦」
至於「年輕人越來越吃不起苦」的痛心疾首,我很早前就寫過一篇文章:是這代年輕人吃不起苦,還是這個時代不值得吃苦?
他們認定青年人的不願吃苦是一種病症,於是想要現身說法地用自己那千瘡百孔的往昔來提供一份走出頹喪的羅盤圖譜,以為人生的一切難題都只來自於態度,在你的提氣狂奔和遍體鱗傷中,它們仿佛會出於同情和悲憫而自動迎刃而解。
殊不知,不願吃苦只是青年人的一種態度,一種自我表達和確認,一種非暴力不合作的反抗。
在這個世界的守恆定律里,如果有人超負荷地、不求回報地付出了自己的時間和精力,那就意味著,一定有另一些人,正低成本地收割與使用著它們。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句話本來就很悲哀。
我們為什麼總要想著去爬到別人之「上」
我們到了「人上」之後,是不是就準備啟動新一輪的苦難教育,讓那些暫時處於「下面」的,繼續用任勞任怨的吃苦來滋養我們。
沒有人上人和人下人,人與人應該站在同一條地平線上,一起去療愈和拯救各自的痛苦,一起去尋找和創造一個不用以「吃苦」來彼此洗腦、彼此綁架的明天。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