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會為什麼會混成雞肋且尷尬的存在。
中國的工會,你說它沒用吧,它也能發發員工福利什麼的,你說它有用吧,它又真的沒什麼用。
有過大企業或者製造業工作經歷的對此都很熟悉,工會基本上就是一個節假日發禮品的部門。
然而只要常看新聞我們就知道,在國外那工會絕對是非常厲害的存在,那麼國內外工會的差距為何會這麼大呢?
這就要說到我國工會的歷史發展了。
我國工會最早出現於20世紀初,當時中共一大剛剛召開,我黨就成立了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負責聯絡統籌當時如火如荼的工人運動。
到1924年2月7日,我國更是在二一七慘案一周年的日子裡,秘密召開了全國鐵路工人第一次代表大會,而這就標誌著我國工人協會的雛形已經開始慢慢形成。
1925年2月,上海同興紗廠的醜惡資本家沒有理由的辭退了30多名工人,而就是這麼一件「小事」最終卻引發了蔓延整個上海的紗廠工人大罷工,最終整個上海紗廠共同成立了上海紗廠工會聯合辦事處。
繼上海之後,全國各大城市紛紛都發生了工人罷工的類似事件,而成立一個全國性的工人互助組織就擺到了檯面上。
1925年4月,由全國鐵路總工會、廣東工人代表會等組織為代表,發表了召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的通告,而這次大會最大的成果便是宣告了中華全國總工會的成立。
之後的歲月里,中華全國總工會經過了第一次國共合作、土地革命、萬里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重大事件,扛過了二十多年的戰火淬鍊,最終迎來了新中國的成立。
而正是因為我國工會從一開始成立就帶有的官方背景,使得它與西方那些與政府和企業相對立的工會產生了一定的區別。
我國工會與西方相比感覺沒什麼能力,為何說其一無是處又太片面,那麼我國的工會究竟有什麼作用呢?
工會被調侃為發福利部門,實際恰恰體現了我國工作的一大優點,至少總是員工「送禮」的部門相信沒有人會討厭吧。
這件事咱們平常看起來好像算不得什麼,但實際上不管是福利品的選定,還是員工生日禮金、職工體檢等都是由工會全盤負責,尤其是在一些動輒幾千上萬人的大廠里,工作任務還是很繁重的。
其次當公司或工廠員工與企業產生勞務糾紛之時,也是由工會出面與企業進行協調,當然了大家可能覺得工會與企業是一家,怎麼可能會幫助員工對抗企業呢,實際上也的確如此。
不過一般來說工會還是會儘量維持在中立層面,幫助員工與企業協調出一個最佳的結果,還是有正面意義存在的。
另外工會還會時不時的組織一些相關的員工培訓,為員工在企業的職業發展和職務晉升等領域提供必要的助力。
而這其中不管是培訓費用還是員工組織、甚至是課程的編撰等都屬於工會的業務範疇。
最後,當企業與員工群體出現重大爭端時,工會也會代表員工與企業進行溝通與談判,儘量維護員工們的合法權益,畢竟萬一出現員工包圍企業或者拉橫幅之類的群體性事件,那對企業本身也是很大的負面新聞,最終會造成企業利益受損。
以上便是我國工會基本的一些作用,說起來雖然不像西方那樣整天與企業作對,但基本上也是在為了員工們的權利與福利而努力,只不過大部分事情都做在暗處,我們一般人看不到罷了。
我們日常生活中總是很羨慕西方那些工會為了所謂「員工權益」到處遊行示威、撒潑打滾,總覺得這才是真正的為員工做主,然而事實真相卻並非如此。
西方工會制度究竟有何利弊?它又是如何摧毀美國製造業的。
在一部名為《中國工廠》的紀錄片中,我國的明星企業,主要製造汽車擋風玻璃的福耀集團,跑到美國開廠,而就在開廠的過程中,我們徹底見識到了美國那奇葩的工會制度。
美國工會制度大概起源於19世紀中葉,當時隨著美國工業化迅速發展,底層工人的工作條件越發糟糕,他們常常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且沒有任何勞動保障和福利可言。
面對這種情況,弱小的工人們選擇了聯合起來,以罷工和遊行示威的方式向資方施壓,最終就誕生了現如今的美國工會系統。
然而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當年為工人權益奔走的美國工會卻是「屠龍少年終成惡龍」
如今的美國工會早已成為了「自負盈虧」的盈利性組織,靠挑撥員工與公司關係從而「挾持」員工敲企業竹槓為生。
因為他們的收益是從幫員工爭取的權益中獲取的,所以為了更多收益,他們往往會傾盡全力薅企業羊毛,再加上其在社會上的強勢地位,搞得美國製造業企業痛苦不堪。
在這種情況下,2009年4月30日,美國汽車巨頭克萊斯勒申請破產,同年6月通用汽車也緊跟著破產,剩下的福特也在差不多時間內大量裁員,並且將旗下的沃爾沃、路虎等知名品牌全部變賣,就這樣美國汽車製造業便在工會打擊下徹底沒落。
除此之外,美國其他行業像是港口、電子製造等也都飽受衝擊,最終形成了大量的製造業失業人口。
而歐洲各國雖然不像美國那樣嚴重,但是過於強勢的工會依然造成了社會生產效率的日益低下。
就比如法國,各行各業的遊行示威可謂是三天一小游,五天一大游,而這無疑又是另一種嚴重的社會問題。
綜上所述,任何事情實際上都遵循過猶不及的原則,我國如今的工會制度雖然一向沒啥大用,但西方那樣的,同樣會造成了大量的社會問題。
中國的工會,你說它沒用吧,它也能發發員工福利什麼的,你說它有用吧,它又真的沒什麼用。
有過大企業或者製造業工作經歷的對此都很熟悉,工會基本上就是一個節假日發禮品的部門。
然而只要常看新聞我們就知道,在國外那工會絕對是非常厲害的存在,那麼國內外工會的差距為何會這麼大呢?
這就要說到我國工會的歷史發展了。
我國工會最早出現於20世紀初,當時中共一大剛剛召開,我黨就成立了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負責聯絡統籌當時如火如荼的工人運動。
到1924年2月7日,我國更是在二一七慘案一周年的日子裡,秘密召開了全國鐵路工人第一次代表大會,而這就標誌著我國工人協會的雛形已經開始慢慢形成。
1925年2月,上海同興紗廠的醜惡資本家沒有理由的辭退了30多名工人,而就是這麼一件「小事」最終卻引發了蔓延整個上海的紗廠工人大罷工,最終整個上海紗廠共同成立了上海紗廠工會聯合辦事處。
繼上海之後,全國各大城市紛紛都發生了工人罷工的類似事件,而成立一個全國性的工人互助組織就擺到了檯面上。
1925年4月,由全國鐵路總工會、廣東工人代表會等組織為代表,發表了召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的通告,而這次大會最大的成果便是宣告了中華全國總工會的成立。
之後的歲月里,中華全國總工會經過了第一次國共合作、土地革命、萬里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重大事件,扛過了二十多年的戰火淬鍊,最終迎來了新中國的成立。
而正是因為我國工會從一開始成立就帶有的官方背景,使得它與西方那些與政府和企業相對立的工會產生了一定的區別。
我國工會與西方相比感覺沒什麼能力,為何說其一無是處又太片面,那麼我國的工會究竟有什麼作用呢?
工會被調侃為發福利部門,實際恰恰體現了我國工作的一大優點,至少總是員工「送禮」的部門相信沒有人會討厭吧。
這件事咱們平常看起來好像算不得什麼,但實際上不管是福利品的選定,還是員工生日禮金、職工體檢等都是由工會全盤負責,尤其是在一些動輒幾千上萬人的大廠里,工作任務還是很繁重的。
其次當公司或工廠員工與企業產生勞務糾紛之時,也是由工會出面與企業進行協調,當然了大家可能覺得工會與企業是一家,怎麼可能會幫助員工對抗企業呢,實際上也的確如此。
不過一般來說工會還是會儘量維持在中立層面,幫助員工與企業協調出一個最佳的結果,還是有正面意義存在的。
另外工會還會時不時的組織一些相關的員工培訓,為員工在企業的職業發展和職務晉升等領域提供必要的助力。
而這其中不管是培訓費用還是員工組織、甚至是課程的編撰等都屬於工會的業務範疇。
最後,當企業與員工群體出現重大爭端時,工會也會代表員工與企業進行溝通與談判,儘量維護員工們的合法權益,畢竟萬一出現員工包圍企業或者拉橫幅之類的群體性事件,那對企業本身也是很大的負面新聞,最終會造成企業利益受損。
以上便是我國工會基本的一些作用,說起來雖然不像西方那樣整天與企業作對,但基本上也是在為了員工們的權利與福利而努力,只不過大部分事情都做在暗處,我們一般人看不到罷了。
我們日常生活中總是很羨慕西方那些工會為了所謂「員工權益」到處遊行示威、撒潑打滾,總覺得這才是真正的為員工做主,然而事實真相卻並非如此。
西方工會制度究竟有何利弊?它又是如何摧毀美國製造業的。
在一部名為《中國工廠》的紀錄片中,我國的明星企業,主要製造汽車擋風玻璃的福耀集團,跑到美國開廠,而就在開廠的過程中,我們徹底見識到了美國那奇葩的工會制度。
美國工會制度大概起源於19世紀中葉,當時隨著美國工業化迅速發展,底層工人的工作條件越發糟糕,他們常常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且沒有任何勞動保障和福利可言。
面對這種情況,弱小的工人們選擇了聯合起來,以罷工和遊行示威的方式向資方施壓,最終就誕生了現如今的美國工會系統。
然而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當年為工人權益奔走的美國工會卻是「屠龍少年終成惡龍」
如今的美國工會早已成為了「自負盈虧」的盈利性組織,靠挑撥員工與公司關係從而「挾持」員工敲企業竹槓為生。
因為他們的收益是從幫員工爭取的權益中獲取的,所以為了更多收益,他們往往會傾盡全力薅企業羊毛,再加上其在社會上的強勢地位,搞得美國製造業企業痛苦不堪。
在這種情況下,2009年4月30日,美國汽車巨頭克萊斯勒申請破產,同年6月通用汽車也緊跟著破產,剩下的福特也在差不多時間內大量裁員,並且將旗下的沃爾沃、路虎等知名品牌全部變賣,就這樣美國汽車製造業便在工會打擊下徹底沒落。
除此之外,美國其他行業像是港口、電子製造等也都飽受衝擊,最終形成了大量的製造業失業人口。
而歐洲各國雖然不像美國那樣嚴重,但是過於強勢的工會依然造成了社會生產效率的日益低下。
就比如法國,各行各業的遊行示威可謂是三天一小游,五天一大游,而這無疑又是另一種嚴重的社會問題。
綜上所述,任何事情實際上都遵循過猶不及的原則,我國如今的工會制度雖然一向沒啥大用,但西方那樣的,同樣會造成了大量的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