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告訴自己一個關於這個世界的真像:親愛的自己,這個世界上沒有所謂的好人,也沒有所謂的壞人。你之所以覺得有的人好,是因為剛好在那個天時地利人和的時刻符合你的需求,覺得有的人不好則剛好是相反。所有的責任都在自己,自己要為自己負起百分百的責任,做到這份擔當後,自己不會對任何人抱有期待,也不會有任何的東西能夠誘惑到自己。
我們為什麼有時候會說一套做一套呢?兩個原因,一個是故意的,要麼是善意的謊言,要麼是故意誘導。另外一個原因是無意識的行為,是連說話人無意識的行為。所以,我們還有必要去為了別人的一句話而影響情緒嗎?沒必要了。
咱們重點分析下無意識的這種行為,是什麼原因導致的?用專業的術語是認知不協調,意思是說一個人知道的和能夠做到的不在一個頻道。王陽明提出人們要「知行合一」,其實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呀,所以言行不一致其實才是常態呀,我們之所以不能包容這種現象,或許是因為我們自己也存在「認知不協調」呢?
我有一個很好的姐妹,她有時候比較性子急,什麼話都說的絕對,但是她自己意識不到,比如她會說:誰誰誰的行為她不喜歡,反正以後不會再跟那個人有交集,但是過不了多久,她又會重新跟她之前說的那個人好的不得了。剛開始的時候,我是相信她的,因為在她的口中我聽到的也確實是她不喜歡的,但是後面我又聽到的是,她也確實是挺喜歡對方的,因為後面又發現了對方的某些閃光點。我相信她說不喜歡的時候是真的不喜歡,她說喜歡的時候也是真的喜歡。那麼為什麼前後會出現反差呢?對這個問題我進行過深度思考,我得出的結論是:一個人不夠成熟的表現。這樣的故事反覆的在這個姐妹身上巡迴,身邊的人一個又一個的經歷了這樣的冷熱變化,我相信一定會有那麼一天,她也會對我產生不一樣的看法,無論此刻我們的關係多麼好,那麼我的做法是:包容,並逐漸把自己抽離回來。我就是我,每時每刻都在變化的我,我也是一個「認知不協調」的典型案例,當我覺察到這點的時候,我開始專注的研究自己,誰愛怎樣都與我無關。
寫在最後的話:
親愛的自己,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有比較好的機遇修煉自己,也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清醒的認知自己,包括我們自己,這便是眾生相,請你升起你的慈悲心,包容和接納,保持自己的清醒,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功課,不要打擾別人的修行,管好自己的嘴巴和行為,止語,慎行。
我們為什麼有時候會說一套做一套呢?兩個原因,一個是故意的,要麼是善意的謊言,要麼是故意誘導。另外一個原因是無意識的行為,是連說話人無意識的行為。所以,我們還有必要去為了別人的一句話而影響情緒嗎?沒必要了。
咱們重點分析下無意識的這種行為,是什麼原因導致的?用專業的術語是認知不協調,意思是說一個人知道的和能夠做到的不在一個頻道。王陽明提出人們要「知行合一」,其實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呀,所以言行不一致其實才是常態呀,我們之所以不能包容這種現象,或許是因為我們自己也存在「認知不協調」呢?
我有一個很好的姐妹,她有時候比較性子急,什麼話都說的絕對,但是她自己意識不到,比如她會說:誰誰誰的行為她不喜歡,反正以後不會再跟那個人有交集,但是過不了多久,她又會重新跟她之前說的那個人好的不得了。剛開始的時候,我是相信她的,因為在她的口中我聽到的也確實是她不喜歡的,但是後面我又聽到的是,她也確實是挺喜歡對方的,因為後面又發現了對方的某些閃光點。我相信她說不喜歡的時候是真的不喜歡,她說喜歡的時候也是真的喜歡。那麼為什麼前後會出現反差呢?對這個問題我進行過深度思考,我得出的結論是:一個人不夠成熟的表現。這樣的故事反覆的在這個姐妹身上巡迴,身邊的人一個又一個的經歷了這樣的冷熱變化,我相信一定會有那麼一天,她也會對我產生不一樣的看法,無論此刻我們的關係多麼好,那麼我的做法是:包容,並逐漸把自己抽離回來。我就是我,每時每刻都在變化的我,我也是一個「認知不協調」的典型案例,當我覺察到這點的時候,我開始專注的研究自己,誰愛怎樣都與我無關。
寫在最後的話:
親愛的自己,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有比較好的機遇修煉自己,也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清醒的認知自己,包括我們自己,這便是眾生相,請你升起你的慈悲心,包容和接納,保持自己的清醒,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功課,不要打擾別人的修行,管好自己的嘴巴和行為,止語,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