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紙的名人名言
1、無論才能、知識多麼卓著,如果缺乏熱情,則無異紙上畫餅充飢,無補於事。
2、讓我的痛苦,我的寂寞,我的熱情化成一行一行的字留在紙上。我過去的愛和恨,悲哀和歡樂,受苦和同情,希望和掙扎,一齊來到我的筆端。
3、自由。飄。撕碎的紙屑。
4、現在,紙月又突然地離去了。他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在這一串串輕鬆與沉重、歡樂與苦澀、希望與失落相伴的遭遇中長大的。
5、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說到辛酸處,荒唐愈可悲。由來同一夢,休笑世人痴!
6、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一從陶令平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
7、權利如果不用來爭取的話,權利就只是一張紙。
8、好香用以熏德,好紙用以垂世,好筆用以生花,好墨用以煥彩,好茶用以滌煩,好酒用以消憂。
9、舞台變成紙,身體變成字,透過你的眼,離開也是詩。
10、女人不過是糊著窗子的紙,破了爛了揭了再換層新的。
11、凡人與聖人差別在於一張紙,凡人投胎轉世時帶著前世死去時的蒙臉紙,只有聖人是被揭去紙的;凡人永遠也看不透眼前的事,而聖人卻對紛紜世事看如觀火;凡人只有在經過聖人揭去蒙臉紙點撥後才能看清,而後卻又變得渾然一全和瞎黑了。
12、當語言跟不上時,思想就不能停止,當思想跟不上時,語言就是廢紙。
13、一陣狂風,落花滿地無人理;世情如紙,幾個真知己!手把銀鋤,淚滴相思地。休提起,這般心事,只有淒涼死。
14、筆走龍蛇二十年,分明非夢亦非煙。文章滿紙書生累,風雨同舟戰友賢。屈指當知功與過,關心最是後爭先。平生贏得豪情在,舉國高潮望接天。
15、自從鄉官新上來,黃紙放盡白紙催。
16、寫在紙上的謊言,都是留給後人羞辱自己。
17、有些人象報紙,他們的故事全寫在臉上,有些人象收音機,關著的時候是個死物,可是如果找對了開關,選對了台,他們會喋喋不休,直到你把他們關上,或是電池耗光。
18、為什麼每天發生的新聞都剛好填滿一張報紙呢?這就像為什麼我們每天吃的飯都剛好能填飽自己的肚子!這可真是個深奧的問題。
19、縱使文章驚海內,紙上蒼生而已。似春水、干卿何事。
20、我在一堆稿紙中亂翻,尋找往日歡樂的詩篇。誰知歡樂並不是永遠閃光的金箔,早已長滿了遺憾的銹斑。
21、平生四恨:一恨鯽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人情如紙,四恨小人猖獗。
22、如果看問題都和別人一樣,看報紙就好了。
23、我的朋友遍天下無論在哪裡拉屎都有人給我遞紙!
24、讀書若未能應用,則所讀的書等於廢紙。
25、讀書就未能應用,則所讀的書等於廢紙。
26、從你工作間帶走廢紙是我照著你的筆記寫封信給我。
27、讀書也不必只讀紙做的書,山水可以讀,雲雨可以讀,官場可以讀,商界可以讀。賭徒和妓女也都是書。
28、青春年少或者說少不更事的時候,人總是有那種美好的憧憬,只看紙面上的一層,卻看不到先賢們留在紙背後的汗漬甚至血印。
29、「我愛你啊」這種話,是一定要說出來的,說出來和寫在紙上不一樣。尤其對一個很缺愛的蔫小孩。
30、年青而蒼老的我,年青而蒼老的我的祖國。心比天高命如紙薄……天上飄著的,一樣的靈魂在飄蕩……軍人之命,與國同殤。
31、一個人走在風裡,像一張紙,隨時會想,會不會有那麼一陣風吹來,讓我們自己找不到原有的方向呢?是不是真的是這樣,有時候,我們比紙還要單薄,還要沒有力量?
32、韓孔廠說:「舌下無英雄,筆底無奇士。」但不幸淪為筆底,紙上牛層總比紙上馬屁好。
33、也知沒藥療饑寒,食薄何相誤。大幅紙連粘,甘草歸田賦。
34、在喀吾圖,一個淺淺寫在薄紙上的名字就能緊緊縛住一個人
35、從懷孕起,我不再看報紙和電視,因為能稱得上新聞的消息多半都是災難
36、你不知道你是個很古怪的小孩紙嗎?鍾綠,你不知道你實在太美了嗎?
37、小時候重複做著同樣一個夢,牆角有一張又平滑又白的紙,心裡感覺很清涼很舒服,因為太喜歡這種感覺,深怕它會變皺,它卻開始有了皺摺,那皺摺越來越多,越來越皺,我那清涼平靜的心,也越來越糾纏,越來越絞痛,就在這個時候我醒了。
38、「是啊,誰也想不到歷史這張薄紙能疊到那麼厚」
39、自打「文化大革命」以來,報紙一登就全是革命,全是鬥爭,全是社論,而竟然登載養豬的文章,氣候真是要變了!
40、人說,諷刺和冷嘲只隔一張紙,我以為有趣和肉麻也一樣。
41、寫得家書空滿紙。流清淚,書回已是明年事。
42、冬夜讀書示子津,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43、錢不花就是一張紙,花了才是錢。
44、鞭炮爆炸了,硝煙滾滾,紙屑橫飛,爆炸聲尖利刺耳。
45、夜仿佛紙侵了油,變成半透明體
46、紙窗竹屋深自暖,擁褐坐睡依團蒲。
47、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
48、我看見車窗外的陌生村莊上空飄蕩著一隻紙風箏,看見田野和樹林裡無序而飛的鳥群,風箏或飛鳥,那是人們的過去以及未來的影子。
49、街上雨霧茫茫,遠遠地依稀可見一個穿綠色裙的女孩的背影,像一頁紙一樣被雨霧慢慢浸潤,直至消失。
50、元豐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天欲明,夢數吏人,持紙一幅,其上題云:「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