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忙1942年年底,轟轟烈烈的延安大生產運動開始後,毛主席更忙了。
他有個習慣,喜歡晚上辦公,有時一忙就是一個通宵。這樣,毛主席的睡眠時間就越來越少了。
大生產運動期間,他常常忙一晚,第二天下午照例還要和中央機關的同志們一塊去參加勞動。那時,熊雲在中央機要科當譯電員,他們跟主席一塊住在棗園。
棗園有一排窯洞,用兩道牆隔成了三個院,主席住在北邊的院內,機要科住在中間的一個院裡。機要科的同志們見主席工作那麼忙,休息時間卻那樣少,很擔心他累壞了身體。
趁主席到地頭去的當兒,他們幾個機要員一合計,就搶著跑到主席面前,提出幫他挖地。主席慈祥地笑笑,望著他們這一幫十六七歲的小青年,擺手示意不讓他們幫助,並說:「你們挖的地,不算我的勞動,親手幹才算自己的勞動。」。
就這樣,毛主席用了幾個下午的時間,親手挖了兩畝多地,並在地上澆了水,上了肥,種上了西紅柿、辣椒等蔬菜。綠油油的蔬菜、豐碩的果實綴在枝頭上,把棗園的後山坡裝點得更加美麗了。
二、有轎車不做延河畔響起的隆隆馬達聲和清脆的喇叭聲,吸引著延安軍民。警衛戰士們更是有說不出的高興:「這回毛主席外出開會再也不用騎馬走路了!」老紅軍楊辛克,貴州松桃人。
抗日戰爭時期,曾擔任毛主席的警衛員。後任抗大學員、八路軍129師358旅教育幹事、指導員、公安總局科長、豫西地區副專員、貴州省工業廳副廳長、省經委副主任。
1983年6月,楊辛克同志向我回憶起抗日戰爭時期毛主席在延安坐車還是騎馬而引發的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抗戰時期的延安,中央領導到哪裡都是騎馬或步行。
一位華僑送給延安兩輛小轎車,警衛戰士們有說不出的高興:「這回毛主席外出開會再也不用騎馬、走路了!」可是沒料到,在分配車時,毛主席提出要考慮軍事工作的需要,照顧年齡較大的同志。儘管大家都希望配給毛主席一輛轎車,可在他的一再堅持下,一台配給了主管軍事工作的朱老總,另一台配給了延安的「五老」(徐特立、董必武、謝覺哉、林伯渠、吳玉章)。
三、毛主席對毛岸英「約法三章」「和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這是毛主席對自己兒子的「約法三章」。一些領導幹部的腐敗,常常都是因子女而引發的,如果他們也用毛澤東的這個「約法三章」,黨內又何來因子女而產生的腐敗呢?田志芳,四川廣安人。
1933年參加紅軍,抗日戰爭時期曾任營長、團參謀長,建國後,曾任東北軍區後勤部車管處處長、瀋陽軍區後勤部軍事代辦處顧問。如今回想起,1983年12月他跟我說的延安時期毛主席對兒了毛岸英嚴格要求的故事,對毛主席的崇敬之情再一次油然而生。
1946年初夏的一天,在中央機關大食堂吃晚飯時,田志芳發現新來了一位同志,高個、寬肩、體格健壯,著一身洗得乾乾淨淨的藍布軍裝,顯得很精幹。他發現這人有些面熟,在哪見過呢?尋思半天,可怎麼也沒想起來?
吃完晚飯,田志芳來到楊家嶺溝口的花園。這裡原來是個墓地,叫楊家墳。
中央機關搬到楊家嶺後,就在這裡種上花草、瓜菜,便成了個小花園。這會兒,紅茸茸的雞冠花、紫幽幽的牽牛花、黃橙橙的南瓜連成一片,別有一番情趣。
田志芳在一個石羊背上坐下,掏出整風文件準備看上兩頁。這時,只見自然科學院院長徐特立和一個青年慢慢走來,細瞧正是那位面熟的新同志。
他們一邊走,一邊親切交談,從他身旁走過。他連忙問身邊的一位同志:「和徐老在一起的是誰啊?」「那是毛岸英同志,剛從蘇聯回來。」。
「毛岸英?」「就是毛主席的兒子。」哦!田志芳猛地拍了一下腦門,怪不得面熟呢,原來是毛主席的兒子。
可他又有了疑問:「怎麼毛主席的兒子還和咱們一起吃大灶?他剛從蘇聯回來,能吃慣咱這小米飯、山藥蛋?」那位同志瞥了田志芳一眼說:「毛主席一向對自己要求嚴格,給毛岸英『約法三章』,要他和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啊,原來是這樣?
過了一段時間,看不到毛岸英同志來大食堂吃飯了。後來,在國民黨向解放區大舉進攻的前夕,毛岸英又回來了。
他的臉變黑了,身體也瘦了。一打聽,原來是毛主席把自己的兒子派到最艱苦的山區,上「勞動大學」去了。
在那兒,他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身為領袖的毛澤東同志,對自己的子女嚴格要求,使邊區軍民很受教育。
由於黨的領導同志都這樣以身作則,所以,艱苦奮鬥的精神在延安才得以蔚然成風。四、董存瑞1948年5月1日,第11縱隊從朝陽地區西進,兵鋒直指熱河省會承德的北部屏障隆化城。
25日,隆化戰鬥打響。董存瑞所在連隊擔負攻擊國民黨守軍防禦重點隆化中學的任務,他擔任爆破組長。
在全連戰鬥動員會上,董存瑞代表全班表決心:「我就是死後化成泥土,也要填到隆化中學的外壕里去,讓大家踩著我們把隆化拿下來。」戰鬥開始後,他帶領戰友們接連炸毀4座炮樓、5座碉堡,勝利完成了規定的任務。
連隊隨即發起衝鋒,突然遭敵一隱蔽的橋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鎖。部隊受阻於開闊地帶,二班、四班接連兩次對暗堡爆破均未成功。
此時,離發起總攻僅15分鐘。在這關鍵時刻,董存瑞挺身而出,向連長請戰:「我是共產黨員,請准許我去!」毅然抱起。
- 範文問答
- 答案列表
黨史經典感人故事[朗讀]
1989年5月31日,在徵得陳雲、李先念同意後,鄧小平找李鵬、姚依林進行了一次長談,這次談話的核心內容之一是選什麼樣的人進中央領導班子?
鄧小平深知選人重於泰山。他結合自身經歷講了一段黨史,他說:從毛劉周朱開始,中國共產黨才真正形成了一個穩定成熟的領導集體。以前的領導都是很不穩定,也很不成熟的。從陳獨秀起,一直到遵義會議,沒有一屆是真正成熟的。在這中間有一段時間,說是要強調工人階級領導,就勉強拉工人來當領導。我們黨的歷史上,真正形成成熟的領導,是從毛劉周朱這一代開始。那麼,開放後,怎樣選出「成熟」的領導人和領導集體呢?鄧小平在這次談話中講了五條標準。
選者。改革大業不半途而廢,改革巨輪順利航行,必須選堅定的改革者。其一,選改革者是最重要的一條。鄧小平說:「新的中央領導機構要使人民感到面貌一新,感到是一個實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領導班子。這是最重要的一條。這是向人民亮相啊!人民是看實際的。」其二,選改革者是大局。鄧小平指出:「有一個新的改革的面貌,是確定新班子成員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不是九分九,而是十分重要的問題。我們要看到這個大局。」其三,不選改革者就會經常鬧事,就會永無寧日。鄧小平強調:「如果我們擺一個陣容,使人民感到是一個僵化的班子,保守的班子,或者人民認為是個平平庸庸體現不出中國前途的班子,將來鬧事的情形就還會很多很多,那就真正永無寧日。」。
鄧小平強調選改革者是因為只有改革才能救中國、發展中國、強盛中國,決定改革大業的成敗在於改革者、在於改革者在改革歷史進程中大有所為。
選開放者。放眼世界搞改革,打開國門搞建設,選開放者同樣決定中國命運。鄧小平交待了兩點:一是不許關門,封閉就會造成災難。鄧小平說:「關門可不行啊,中國不可能再回到過去那種封閉時代。那種封閉的方式也造成了災難啊,例如『文化大革命』。在那種狀態下,經濟不可能發展,人民生活不可能改善,國家力量也不可能增強。現在世界的發展一日千里,每天都在變化,特別是科學技術,追都難追上。」二是要幹起來,大開放。鄧小平指出:「一個好班子,搞改革開放的班子,就要明白地做幾件開放的事情。凡是遇到機會就不要丟,就是要堅持,要幹起來,要體現改革開放,大開放。」選開放者,鄧小平進一步設想:我們要再造幾個「香港」,就是說要開放,不能收,要比過去更開放。不開放就發展不起來。我們本錢少,但可以通過開放,增加就業,搞稅收,利用地皮得點錢,帶動發展各行各業,增加收入,獲得益處。
鄧小平強調選開放者是因為開放才能走向世界、走向現代化、走向民族復興。
選實幹者。實幹興邦,威信來自干實事、干成實事。選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幹者,特別是把在改革開放中干出實績的人選進中央領導班子是鄧小平一貫的用人標準。他指出:「一個是組成具有改革開放形象的中央領導班子,使人民放心,這是取信於民的第一條。第二條是真正干出實績,來取信於民。」鄧小平還考慮一個更深層次的長遠問題,即新當選的中央領導人和新組建的中央領導班子,怎樣在較短時間內樹立威信,鄧小平深知靠老同志的威望和提攜都不是長久之計。他的辦法和出路就是「實幹」,鄧小平說:「新的領導機構應該做幾件改革開放的事情給大家看。三個月內,半年內,形象就可以樹立起來了。」他還交待說:「新的領導班子一經建立了威信,我堅決退出,不干擾你們的事。」總之,「取信於民,要干出實績」。
鄧小平強調選實幹者是由黨的中心任務、黨的階段任務、黨的歷史任務所決定的。
選公認者。鄧小平說:「我誠懇地希望,在選人的問題上,要注意社會公論,不能感情用事。要用政治家的風度來處理這個問題。」公認,鄧小平強調:「使黨內信得過,人民信得過。」鄧小平用「誠懇」二字講「公認」和兩個「信得過」,怎樣識別公認者和信得過者。在這次談話中,他提出四條原則:一要在改革開放方面做出實績。二要在四項基本原則方面堅定不移。三要在反腐敗方面動真格的。四要在團結方面不搞小圈子。
鄧小平強調選公認者是由黨的性質、人民的願望、社會的穩定所決定的。
選人「三要」。一是「要拋棄一切成見,尋找人民相信是堅持改革路線的人」。二是「要拋棄個人恩怨來選人,反對過自己的人也要用」。三是「考慮人的角度,也要深化,這也是一種改革,是思想上的改革,思想上的解放」。鄧小平講的「三要」,核心是用堅持和敢於改革的人,在這個前提下摒棄個人私見,以黨的大業為重,放寬視野選人。也就是說,在深化改革用人思路和方式中選「准」人。
鄧小平強調「三要」是由黨的新老交替、黨長期執政、執政有力所決定的。
在改革開放時代選黨的中央領導人,鄧小平特彆強調兩點:其一,「進入新的政治局、處特別是會的人,要從改革開放這個角度選」。其二,「我們現在就是要選人民公認是堅持改革開放路線並有政績的人,大膽地將他們放進新的領導機構里,要使人民感到我們真心實意要搞改革開放」。
總之,選改革者、開放者、實幹者、公認者以及「三要」思路是鄧小平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並最終取得勝利的歷史時期的主要用人原則和標準。
鄧小平最後明確講:「我請你們把我的話帶給將要在新的領導機構裡面工作的每一個同志。這就算是我的政治交待。」鄧小平關於怎樣選好中央領導人的五條標準集中體現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組成一個實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領導集體》一文中。
鄧小平深知選人重於泰山。他結合自身經歷講了一段黨史,他說:從毛劉周朱開始,中國共產黨才真正形成了一個穩定成熟的領導集體。以前的領導都是很不穩定,也很不成熟的。從陳獨秀起,一直到遵義會議,沒有一屆是真正成熟的。在這中間有一段時間,說是要強調工人階級領導,就勉強拉工人來當領導。我們黨的歷史上,真正形成成熟的領導,是從毛劉周朱這一代開始。那麼,開放後,怎樣選出「成熟」的領導人和領導集體呢?鄧小平在這次談話中講了五條標準。
選者。改革大業不半途而廢,改革巨輪順利航行,必須選堅定的改革者。其一,選改革者是最重要的一條。鄧小平說:「新的中央領導機構要使人民感到面貌一新,感到是一個實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領導班子。這是最重要的一條。這是向人民亮相啊!人民是看實際的。」其二,選改革者是大局。鄧小平指出:「有一個新的改革的面貌,是確定新班子成員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不是九分九,而是十分重要的問題。我們要看到這個大局。」其三,不選改革者就會經常鬧事,就會永無寧日。鄧小平強調:「如果我們擺一個陣容,使人民感到是一個僵化的班子,保守的班子,或者人民認為是個平平庸庸體現不出中國前途的班子,將來鬧事的情形就還會很多很多,那就真正永無寧日。」。
鄧小平強調選改革者是因為只有改革才能救中國、發展中國、強盛中國,決定改革大業的成敗在於改革者、在於改革者在改革歷史進程中大有所為。
選開放者。放眼世界搞改革,打開國門搞建設,選開放者同樣決定中國命運。鄧小平交待了兩點:一是不許關門,封閉就會造成災難。鄧小平說:「關門可不行啊,中國不可能再回到過去那種封閉時代。那種封閉的方式也造成了災難啊,例如『文化大革命』。在那種狀態下,經濟不可能發展,人民生活不可能改善,國家力量也不可能增強。現在世界的發展一日千里,每天都在變化,特別是科學技術,追都難追上。」二是要幹起來,大開放。鄧小平指出:「一個好班子,搞改革開放的班子,就要明白地做幾件開放的事情。凡是遇到機會就不要丟,就是要堅持,要幹起來,要體現改革開放,大開放。」選開放者,鄧小平進一步設想:我們要再造幾個「香港」,就是說要開放,不能收,要比過去更開放。不開放就發展不起來。我們本錢少,但可以通過開放,增加就業,搞稅收,利用地皮得點錢,帶動發展各行各業,增加收入,獲得益處。
鄧小平強調選開放者是因為開放才能走向世界、走向現代化、走向民族復興。
選實幹者。實幹興邦,威信來自干實事、干成實事。選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幹者,特別是把在改革開放中干出實績的人選進中央領導班子是鄧小平一貫的用人標準。他指出:「一個是組成具有改革開放形象的中央領導班子,使人民放心,這是取信於民的第一條。第二條是真正干出實績,來取信於民。」鄧小平還考慮一個更深層次的長遠問題,即新當選的中央領導人和新組建的中央領導班子,怎樣在較短時間內樹立威信,鄧小平深知靠老同志的威望和提攜都不是長久之計。他的辦法和出路就是「實幹」,鄧小平說:「新的領導機構應該做幾件改革開放的事情給大家看。三個月內,半年內,形象就可以樹立起來了。」他還交待說:「新的領導班子一經建立了威信,我堅決退出,不干擾你們的事。」總之,「取信於民,要干出實績」。
鄧小平強調選實幹者是由黨的中心任務、黨的階段任務、黨的歷史任務所決定的。
選公認者。鄧小平說:「我誠懇地希望,在選人的問題上,要注意社會公論,不能感情用事。要用政治家的風度來處理這個問題。」公認,鄧小平強調:「使黨內信得過,人民信得過。」鄧小平用「誠懇」二字講「公認」和兩個「信得過」,怎樣識別公認者和信得過者。在這次談話中,他提出四條原則:一要在改革開放方面做出實績。二要在四項基本原則方面堅定不移。三要在反腐敗方面動真格的。四要在團結方面不搞小圈子。
鄧小平強調選公認者是由黨的性質、人民的願望、社會的穩定所決定的。
選人「三要」。一是「要拋棄一切成見,尋找人民相信是堅持改革路線的人」。二是「要拋棄個人恩怨來選人,反對過自己的人也要用」。三是「考慮人的角度,也要深化,這也是一種改革,是思想上的改革,思想上的解放」。鄧小平講的「三要」,核心是用堅持和敢於改革的人,在這個前提下摒棄個人私見,以黨的大業為重,放寬視野選人。也就是說,在深化改革用人思路和方式中選「准」人。
鄧小平強調「三要」是由黨的新老交替、黨長期執政、執政有力所決定的。
在改革開放時代選黨的中央領導人,鄧小平特彆強調兩點:其一,「進入新的政治局、處特別是會的人,要從改革開放這個角度選」。其二,「我們現在就是要選人民公認是堅持改革開放路線並有政績的人,大膽地將他們放進新的領導機構里,要使人民感到我們真心實意要搞改革開放」。
總之,選改革者、開放者、實幹者、公認者以及「三要」思路是鄧小平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並最終取得勝利的歷史時期的主要用人原則和標準。
鄧小平最後明確講:「我請你們把我的話帶給將要在新的領導機構裡面工作的每一個同志。這就算是我的政治交待。」鄧小平關於怎樣選好中央領導人的五條標準集中體現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組成一個實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領導集體》一文中。
1966年的一天,周恩來主持召開了一次重要會議。錢學森等我國著名的核科學家都參加了此次會議。
周首先作了一些背景介紹。當時,我國雖然研製出了核彈,但帝國主義卻攻擊我們「有彈無槍」,意即我國雖然有了核彈,卻沒有相配套的運載工具。這次會議的目的,便是請錢學森等科學家探討解決所謂的「有彈無槍」問題。
會上,科學家們集思廣益,並與周進行了詳盡的討論。周聽取了科學家們的意見建議後,打電話向毛主席請示。
放下電話,周說:「毛主席同意我們的方案,並贈給大家16字指示:嚴肅認真,周到細緻,穩妥可靠,萬無一失。」。
聽到周傳達的指示,在場的科學家陡然覺得肩上的擔子十分沉重。有人甚至倒吸了一口氣,許多人都因為這「萬無一失」的標準,而感到深深的壓力。畢竟,核彈的相關科學研究工作難度極大,不確定因素很多,要做到絕對意義上的「萬無一失」,是幾乎不可能的。
周敏銳地察覺到了科學家們的面部表情以及心理變化,他的一席話令在場的科學家們如釋重負,思想負擔一掃而空。周解釋說:「什麼叫萬無一失?把想到的、發現的,都認真解決了,就叫萬無一失。沒發現的、解決不了的,是吃一塹長一智的問題。打槍還有卡殼的時候呢,別說飛彈了。放心吧,只要認真做了,出了問題,領導來負責,我周恩來負責。」?
周的睿智早就在世界範圍內傳為美談。這一次,周以敏銳的觀察能力,捕捉到了科學家們的心理變化,於是他巧妙地解釋了「萬無一失」的含義,成功化解了科學家們的壓力,堪稱又一次經典之語。
周首先作了一些背景介紹。當時,我國雖然研製出了核彈,但帝國主義卻攻擊我們「有彈無槍」,意即我國雖然有了核彈,卻沒有相配套的運載工具。這次會議的目的,便是請錢學森等科學家探討解決所謂的「有彈無槍」問題。
會上,科學家們集思廣益,並與周進行了詳盡的討論。周聽取了科學家們的意見建議後,打電話向毛主席請示。
放下電話,周說:「毛主席同意我們的方案,並贈給大家16字指示:嚴肅認真,周到細緻,穩妥可靠,萬無一失。」。
聽到周傳達的指示,在場的科學家陡然覺得肩上的擔子十分沉重。有人甚至倒吸了一口氣,許多人都因為這「萬無一失」的標準,而感到深深的壓力。畢竟,核彈的相關科學研究工作難度極大,不確定因素很多,要做到絕對意義上的「萬無一失」,是幾乎不可能的。
周敏銳地察覺到了科學家們的面部表情以及心理變化,他的一席話令在場的科學家們如釋重負,思想負擔一掃而空。周解釋說:「什麼叫萬無一失?把想到的、發現的,都認真解決了,就叫萬無一失。沒發現的、解決不了的,是吃一塹長一智的問題。打槍還有卡殼的時候呢,別說飛彈了。放心吧,只要認真做了,出了問題,領導來負責,我周恩來負責。」?
周的睿智早就在世界範圍內傳為美談。這一次,周以敏銳的觀察能力,捕捉到了科學家們的心理變化,於是他巧妙地解釋了「萬無一失」的含義,成功化解了科學家們的壓力,堪稱又一次經典之語。
《王二小》
王二小,又名王朴,1929年出生在河北省淶源縣上莊村,犧牲於1942年io月25日,年僅13歲。
抗日戰爭時期,王二小的家鄉是八路軍抗日根據地,經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掃蕩"。王二小是兒童團員,他常常一邊在山坡上放牛,一邊給八路軍放哨。
1942年10月25日,鬼子大掃蕩又開始了,八路軍和幹部們組織鄉親們轉移。王二小和鄉親們一起轉移到長城腳下。騎兵連的吳連長帶著隊伍去山那邊要做個包圍圈等鬼子來鑽。
鬼子來了,進到山裡卻迷失了方向。眼看著鬼子向鄉親們轉移的方向走去,王二小心裡非常著急,就唱著放牛歌走了出來。鬼子看到了山坡上的二小,要二小為他們帶路。二小就牽著一頭壯牛,帶著鬼子走了。
王二小領著鬼子在山裡轉圈,狡猾的鬼子起了疑心,就拔出戰刀威脅二小。二小心裡很鎮定,卻裝出害怕的樣子,對鬼子說,那邊有條路,穿過去就能找到八路。鬼子相信了二小,就繼續跟著他走。
到了八路軍埋伏的山溝,王二小機靈地從溝邊往山上跑。八路軍吳連長一邊高喊要二小快跑,一邊開槍打死了向二小瞄準的鬼子。可是鬼子小隊長端著大槍追上二小,把刺刀扎進了二小的身體,將二小挑到了山坡的大石頭上。二小像一片樹葉一樣落了下來,他的鮮血染紅了地上的樹葉和綠草。
八路軍從山坡上衝下來發起了進攻,消滅了鬼子。二小的大壯牛像是要報仇,埋頭直衝,用尖角挑死了鬼子小隊長。
鄉親們把二小放到擔架上。吳連長喊著二小,鄉親們喊著二小,可是二小安詳地閉著眼睛。他再也聽不到了。
太陽也仿佛被染紅了,滿山都飄著紅色的樹葉,秋風把二小的故事到處傳揚,傳遍了解放區的每一個村莊,感動著每一個鄉親。
他的英雄事跡將永遠激勵和鼓舞我們,他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王二小,又名王朴,1929年出生在河北省淶源縣上莊村,犧牲於1942年io月25日,年僅13歲。
抗日戰爭時期,王二小的家鄉是八路軍抗日根據地,經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掃蕩"。王二小是兒童團員,他常常一邊在山坡上放牛,一邊給八路軍放哨。
1942年10月25日,鬼子大掃蕩又開始了,八路軍和幹部們組織鄉親們轉移。王二小和鄉親們一起轉移到長城腳下。騎兵連的吳連長帶著隊伍去山那邊要做個包圍圈等鬼子來鑽。
鬼子來了,進到山裡卻迷失了方向。眼看著鬼子向鄉親們轉移的方向走去,王二小心裡非常著急,就唱著放牛歌走了出來。鬼子看到了山坡上的二小,要二小為他們帶路。二小就牽著一頭壯牛,帶著鬼子走了。
王二小領著鬼子在山裡轉圈,狡猾的鬼子起了疑心,就拔出戰刀威脅二小。二小心裡很鎮定,卻裝出害怕的樣子,對鬼子說,那邊有條路,穿過去就能找到八路。鬼子相信了二小,就繼續跟著他走。
到了八路軍埋伏的山溝,王二小機靈地從溝邊往山上跑。八路軍吳連長一邊高喊要二小快跑,一邊開槍打死了向二小瞄準的鬼子。可是鬼子小隊長端著大槍追上二小,把刺刀扎進了二小的身體,將二小挑到了山坡的大石頭上。二小像一片樹葉一樣落了下來,他的鮮血染紅了地上的樹葉和綠草。
八路軍從山坡上衝下來發起了進攻,消滅了鬼子。二小的大壯牛像是要報仇,埋頭直衝,用尖角挑死了鬼子小隊長。
鄉親們把二小放到擔架上。吳連長喊著二小,鄉親們喊著二小,可是二小安詳地閉著眼睛。他再也聽不到了。
太陽也仿佛被染紅了,滿山都飄著紅色的樹葉,秋風把二小的故事到處傳揚,傳遍了解放區的每一個村莊,感動著每一個鄉親。
他的英雄事跡將永遠激勵和鼓舞我們,他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喝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每當聽到這句耳熟能詳的話,人們會自然而然地想起瑞金的那口紅井。那甘甜清澈的井水喲,至今源遠流長,沁人心脾。其實與一代偉人毛澤東息息相關的還有兩口井,同樣恩澤一方,口口相傳。
距江西永新縣城39公里的三灣村,僅有一口小小的水井,水深不過兩尺,供全村人畜飲用,要是遇上乾旱天,村民們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水。
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1927年9月29日,秋收起義前委書記毛澤東從文家市轉兵後,率領秋收起義部隊開進了三灣村,住在協盛和雜貨鋪,開始著手總結秋收起義失敗的教訓,醞釀策劃部隊下一步的發展大計。
第二天上午,毛澤東在路上踱步思考問題時,恰巧看見伙夫挑水走過,發現桶里的水渾濁不堪,隨即到井邊看個究竟。只見井小人多,泉水剛流出來就被人舀走了,部隊駐紮在此用水將更加困難。
「飲水問題是大事,我們不能影響群眾的生活,要及時予以解決。」正籌划起義部隊下步發展方向的毛澤東,對這樣的小事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傍晚時分,飛鳥歸林,霞光四射,他帶領幾個戰士從當地老百姓家裡借來鋤頭、鐵鍬,帶頭捲起衣袖和褲腳,跳下井裡清理淤泥,還對井進行了加深拓寬。考慮到部隊人多,用水需求大,他又帶領戰士緊挨著老井挖了一口新井。為優先保證當地村民的用水需求,毛澤東讓戰士們在兩口井中間用磚頭石塊砌了一堵牆,規定部隊只能飲用右邊的井水,左邊的井水留給老百姓用。
這兩口井緊靠山腳,為了防止山上的污水和雜物流進井中,毛澤東第二天又帶人用磚頭和石塊在兩口井的周圍砌了堵牆。後來村民們稱之為「紅雙井」。這兩口井每天汩汩地冒出清澈甘甜的泉水,祖輩缺水的難題徹底解決了,村民們樂得合不攏嘴,對毛澤東和紅軍更是敬佩和感激,熱情捐款捐糧,為部隊帶路送情報。
就是在這小山村水井不遠處,34歲的毛澤東氣宇軒昂地站在會師坪的青石台階上揮動巨手,以叱吒風雲的雄才偉略,將秋收起義的部隊由師整編為團,首次提出支部和士兵委員會建在連上,營、團設立黨委,班、排建立黨小組,這就是我軍著名的「三灣改編」。
如今,90多年過去了,「紅雙井」的水質依然清澈,不同的是當年的鵝卵石圍牆已經換成了水泥圍牆。這兩口井也按一比一的比例,搬進了「三灣改編紀念館」。每天館中的講解員都向南來北往的遊人介紹這井的來歷,講述毛澤東領導的軍隊當年為群眾辦實事的感人故事。
白霜如雪,寒氣逼人。1932年10月,因受到「左」傾錯誤領導的打擊,被撤銷紅一方面軍總政治委員職務的毛澤東策馬簡從,翻山越嶺,來到福建長汀療養,住在汀州福音醫院。這一住就三四個月,他這是第7次到長汀了,也是在此停留最久的一次。
福音醫院建在風景秀麗的臥龍山腳下,山腰有口年代久遠的水井,毛澤東每天早上都和周圍群眾一起到老井裡取水洗臉、洗衣服。當發現這口老井因長年沒有清洗、水渾濁不堪時,剛剛被撤掉職務的毛澤東,並沒有為革職的事而鬱鬱寡歡,而是依然心憂百姓生活,關心群眾疾苦。當天,他就帶著警衛員下井掏污泥,清除青苔,把這口老井清洗得乾乾淨淨,周邊的雜草也割掉了,令老井煥然一新,群眾取名為紅井。
水清井凈,山下來打水和洗衣的群眾越來越多,毛澤東常在老古井旁和群眾聊天,了解社情民意。他在社會調查中發現汀州蘇維埃政府只注重擴大紅軍,而忽略了群眾的生活疾苦等問題,便不顧身體有病,在福音醫院休養所的臥室里,秉燈夜書,起草了著名的《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1962年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七千人大會」。大會期間,毛澤東主席特意向時任福建書記葉飛打聽,汀州老古井現在還有沒有水?葉飛詢問了長汀縣政府後,回復毛澤東:長汀老古井不但有水,而且周圍群眾還在使用這口井。毛澤東聽後欣慰地笑了。
井知人意,亦有靈性。歲月年輪走過80多年,這口水井今天依然清澈見底,附近的群眾儘管早已用上了自來水,但每天仍有人來此挑水洗衣。
1933年4月,臨時中央政府從瑞金葉坪遷來沙洲壩。住在農民家的毛澤東正處在一生最落寞壓抑時期,信息閉塞,大事管不了,他卻做了一件「小事」,讓當地群眾至今都記得他。
毛澤東在和村民聊天中得知,沙洲壩人一直都在飲用澇壩污水,既難以下口,又不衛生。問他們為何不挖口井,皆搖頭不語。「沙洲壩,沙洲壩,無水洗手帕,三天無雨地開岔,天一下雨土搬家。」原來乾旱的沙洲壩,被風水先生說成是條旱龍,不能打井,如果打壞了龍脈,十鄰八鄉都要遭殃。天生不信邪的毛澤東不相信沙洲壩挖不出水,決計給村民挖一口井,解決村裡這個老大難問題。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當年從韶山沖走出的毛澤東,有著豐富的農村生活經驗,挖井的地點是他自己選的。這天東方剛露魚肚白,毛澤東領著警衛員來到駐地前的一塊空地上,先用鋤頭刨了一個圈,定下了井位,接著便掄起鋤頭挖起來。他讓警衛員通知駐地機關的同志一起前來挖井。毛澤東一邊挖井,一邊樂呵呵地對大家說:「聽說有的鄉親迷信風水,不敢打井,怕得罪旱龍爺,壞了屋場害了人。可我不怕,如果旱龍爺怪罪下來,讓它來找我好了!」一席話逗得大夥都樂了起來。幾天後真的挖出了水,一股泉水悄然湧出。大家高興地下到井底,鋪上一層薄薄的石子、石灰和木炭,讓水變得更加清澈,一口直徑85厘米、深約5米的水井就這樣挖成了。這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紅井。小小一口井,貯滿清泉,也貯滿共產黨一心為民的深情厚意。
「十月里來秋風涼,中央紅軍遠征忙,星夜渡過於都河,古陂新田打勝仗……」毛澤東幫助挖好這口井後的第二年,便跟隨紅軍長征了,他的革命生涯也更加跌宕起伏、波瀾壯闊……。
紅軍撤出瑞金後,國民黨反動派幾次把井填掉,群眾一次又一次把井挖開,每天依然喝著這井裡的水。親人不在了,紅軍遠走了,然而井還在,井裡的水依然清澈、甘甜、旺盛,喝井水的人依然挂念著挖井的人。
直到1956年,作為黨和國家領袖的毛澤東,派中央慰問團來瑞金慰問,當時的沙洲壩人為了迎接慰問團的到來,對毛澤東當年挖的這口井稍微做了修整,在邊上立了一塊木牌,上面寫著:「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這個故事後來收到小學課本里,億萬少年兒童通過《紅井》這篇課文,深切地感受到了偉大領袖愛人民的濃濃深情。
如今,紅井享譽海內外,成為人們嚮往仰慕的神聖之地。「紅井水喲,甜又清……」一曲《紅井水》唱遍了大江南北。甘甜的紅井水,滋養著一代又一代兒女。這一口口紅井是一座座橋,黨和紅軍與群眾血肉相連;這一口口紅井是面明鏡,映照出了黨和紅軍與群眾心心相印的優良作風;這一口口紅井湧出的並非普通的泉水,而是共產黨人為百姓挖的幸福之水。
距江西永新縣城39公里的三灣村,僅有一口小小的水井,水深不過兩尺,供全村人畜飲用,要是遇上乾旱天,村民們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水。
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1927年9月29日,秋收起義前委書記毛澤東從文家市轉兵後,率領秋收起義部隊開進了三灣村,住在協盛和雜貨鋪,開始著手總結秋收起義失敗的教訓,醞釀策劃部隊下一步的發展大計。
第二天上午,毛澤東在路上踱步思考問題時,恰巧看見伙夫挑水走過,發現桶里的水渾濁不堪,隨即到井邊看個究竟。只見井小人多,泉水剛流出來就被人舀走了,部隊駐紮在此用水將更加困難。
「飲水問題是大事,我們不能影響群眾的生活,要及時予以解決。」正籌划起義部隊下步發展方向的毛澤東,對這樣的小事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傍晚時分,飛鳥歸林,霞光四射,他帶領幾個戰士從當地老百姓家裡借來鋤頭、鐵鍬,帶頭捲起衣袖和褲腳,跳下井裡清理淤泥,還對井進行了加深拓寬。考慮到部隊人多,用水需求大,他又帶領戰士緊挨著老井挖了一口新井。為優先保證當地村民的用水需求,毛澤東讓戰士們在兩口井中間用磚頭石塊砌了一堵牆,規定部隊只能飲用右邊的井水,左邊的井水留給老百姓用。
這兩口井緊靠山腳,為了防止山上的污水和雜物流進井中,毛澤東第二天又帶人用磚頭和石塊在兩口井的周圍砌了堵牆。後來村民們稱之為「紅雙井」。這兩口井每天汩汩地冒出清澈甘甜的泉水,祖輩缺水的難題徹底解決了,村民們樂得合不攏嘴,對毛澤東和紅軍更是敬佩和感激,熱情捐款捐糧,為部隊帶路送情報。
就是在這小山村水井不遠處,34歲的毛澤東氣宇軒昂地站在會師坪的青石台階上揮動巨手,以叱吒風雲的雄才偉略,將秋收起義的部隊由師整編為團,首次提出支部和士兵委員會建在連上,營、團設立黨委,班、排建立黨小組,這就是我軍著名的「三灣改編」。
如今,90多年過去了,「紅雙井」的水質依然清澈,不同的是當年的鵝卵石圍牆已經換成了水泥圍牆。這兩口井也按一比一的比例,搬進了「三灣改編紀念館」。每天館中的講解員都向南來北往的遊人介紹這井的來歷,講述毛澤東領導的軍隊當年為群眾辦實事的感人故事。
白霜如雪,寒氣逼人。1932年10月,因受到「左」傾錯誤領導的打擊,被撤銷紅一方面軍總政治委員職務的毛澤東策馬簡從,翻山越嶺,來到福建長汀療養,住在汀州福音醫院。這一住就三四個月,他這是第7次到長汀了,也是在此停留最久的一次。
福音醫院建在風景秀麗的臥龍山腳下,山腰有口年代久遠的水井,毛澤東每天早上都和周圍群眾一起到老井裡取水洗臉、洗衣服。當發現這口老井因長年沒有清洗、水渾濁不堪時,剛剛被撤掉職務的毛澤東,並沒有為革職的事而鬱鬱寡歡,而是依然心憂百姓生活,關心群眾疾苦。當天,他就帶著警衛員下井掏污泥,清除青苔,把這口老井清洗得乾乾淨淨,周邊的雜草也割掉了,令老井煥然一新,群眾取名為紅井。
水清井凈,山下來打水和洗衣的群眾越來越多,毛澤東常在老古井旁和群眾聊天,了解社情民意。他在社會調查中發現汀州蘇維埃政府只注重擴大紅軍,而忽略了群眾的生活疾苦等問題,便不顧身體有病,在福音醫院休養所的臥室里,秉燈夜書,起草了著名的《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1962年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七千人大會」。大會期間,毛澤東主席特意向時任福建書記葉飛打聽,汀州老古井現在還有沒有水?葉飛詢問了長汀縣政府後,回復毛澤東:長汀老古井不但有水,而且周圍群眾還在使用這口井。毛澤東聽後欣慰地笑了。
井知人意,亦有靈性。歲月年輪走過80多年,這口水井今天依然清澈見底,附近的群眾儘管早已用上了自來水,但每天仍有人來此挑水洗衣。
1933年4月,臨時中央政府從瑞金葉坪遷來沙洲壩。住在農民家的毛澤東正處在一生最落寞壓抑時期,信息閉塞,大事管不了,他卻做了一件「小事」,讓當地群眾至今都記得他。
毛澤東在和村民聊天中得知,沙洲壩人一直都在飲用澇壩污水,既難以下口,又不衛生。問他們為何不挖口井,皆搖頭不語。「沙洲壩,沙洲壩,無水洗手帕,三天無雨地開岔,天一下雨土搬家。」原來乾旱的沙洲壩,被風水先生說成是條旱龍,不能打井,如果打壞了龍脈,十鄰八鄉都要遭殃。天生不信邪的毛澤東不相信沙洲壩挖不出水,決計給村民挖一口井,解決村裡這個老大難問題。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當年從韶山沖走出的毛澤東,有著豐富的農村生活經驗,挖井的地點是他自己選的。這天東方剛露魚肚白,毛澤東領著警衛員來到駐地前的一塊空地上,先用鋤頭刨了一個圈,定下了井位,接著便掄起鋤頭挖起來。他讓警衛員通知駐地機關的同志一起前來挖井。毛澤東一邊挖井,一邊樂呵呵地對大家說:「聽說有的鄉親迷信風水,不敢打井,怕得罪旱龍爺,壞了屋場害了人。可我不怕,如果旱龍爺怪罪下來,讓它來找我好了!」一席話逗得大夥都樂了起來。幾天後真的挖出了水,一股泉水悄然湧出。大家高興地下到井底,鋪上一層薄薄的石子、石灰和木炭,讓水變得更加清澈,一口直徑85厘米、深約5米的水井就這樣挖成了。這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紅井。小小一口井,貯滿清泉,也貯滿共產黨一心為民的深情厚意。
「十月里來秋風涼,中央紅軍遠征忙,星夜渡過於都河,古陂新田打勝仗……」毛澤東幫助挖好這口井後的第二年,便跟隨紅軍長征了,他的革命生涯也更加跌宕起伏、波瀾壯闊……。
紅軍撤出瑞金後,國民黨反動派幾次把井填掉,群眾一次又一次把井挖開,每天依然喝著這井裡的水。親人不在了,紅軍遠走了,然而井還在,井裡的水依然清澈、甘甜、旺盛,喝井水的人依然挂念著挖井的人。
直到1956年,作為黨和國家領袖的毛澤東,派中央慰問團來瑞金慰問,當時的沙洲壩人為了迎接慰問團的到來,對毛澤東當年挖的這口井稍微做了修整,在邊上立了一塊木牌,上面寫著:「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這個故事後來收到小學課本里,億萬少年兒童通過《紅井》這篇課文,深切地感受到了偉大領袖愛人民的濃濃深情。
如今,紅井享譽海內外,成為人們嚮往仰慕的神聖之地。「紅井水喲,甜又清……」一曲《紅井水》唱遍了大江南北。甘甜的紅井水,滋養著一代又一代兒女。這一口口紅井是一座座橋,黨和紅軍與群眾血肉相連;這一口口紅井是面明鏡,映照出了黨和紅軍與群眾心心相印的優良作風;這一口口紅井湧出的並非普通的泉水,而是共產黨人為百姓挖的幸福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