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團結是社會穩定的重要政治基礎,祖國統一、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國分裂、民族衝突是各族人民之禍,加強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三心合一心,黃土變成金」。
團結是力量,團結是財富,團結是生產力,團結是國家發展進步的基礎。「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使數萬同胞遇難、數百萬人痛失家園,災區人民生命財產和經濟社會發展蒙受巨大損失。地震天不塌,大災有大愛。
地震發生後,全國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傳播著血濃於水的中華民族骨肉親情、民族大義、文化大同、無疆大愛,全國各族人民充分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愛國主義精神,紛紛伸出援助之手。這是改革開放30年的偉大成果,是黨富民強國大政方針的生動寫照,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團結一心、風雨同舟的強大力量。
高舉維護國家統一、維護人民利益、維護尊嚴、維護民族團結的旗幟,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珍愛民族團結,像保護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民族團結,自覺捍衛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捍衛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嚴厲打擊民族分裂主義,堅決粉碎境內外敵對勢力的分裂破壞圖謀。
沒有民族的和睦相處,就沒有社會的安定團結;沒有社會的安定團結,就沒有國家的繁榮發展;沒有國家的繁榮發展,就沒有各民族的興旺昌盛。只有各兄弟民族手挽手、心連心,團結一致,才能眾志成城,抵抗自然災害,應對金融危機,在風雲突變的國際局勢中立於不敗之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 範文問答
- 答案列表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討發言材料17篇[朗讀]
兩天半以來,通過聆聽報告、觀看教育片、參加研討,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和更加深刻的理解。下面,我僅對學院黨委層面如何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國情出發,多次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談會提出「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到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提出「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再到黨的十九大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並寫入黨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全黨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循。對學院黨委而言,如何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完整納入「三全育人」體系建設之中,是擺在我們面前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
首先,要充分認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意義。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是習近平同志關於民族工作重要論述的重大觀點,是新時代開展民族工作的重要遵循,是促進民族團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我們要通過開展理論學習中心組和黨支部集中學習、舉辦全體教職工專題培訓、講授專題黨課、組織主題活動等形式,圍繞「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的總目標,以「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為主題,以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根本途徑,重點學習黨的民族創新理論,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以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黨的民族政策、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等,使全院師生充分認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豐富內涵和重大意義。
其次,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緊密結合起來。
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我們高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本質要求,也是我們履行政治責任、擔當歷史使命的具體表現。所謂「立德樹人」,就是要以青年學生的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為核心,在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鬥精神、提升綜合素質上下功夫,著力培養具有「天下觀的愛國者、有理想的奮鬥者、有本領的實幹者、有擔當的開拓者和有德行的奉獻者相統一基本特質」的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在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中,我們要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深刻領會「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的重大意義,把愛國作為立德樹人的基調和人才成長的底色,把加強民族團結作為戰略性、基礎性、長遠性工作來做,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增進廣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認知、認同和歸屬。要積極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中華民族「多元」與「一體」的辯證關係,強化國家認同,促進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引導學生牢固樹立自己是中華民族一員的意識,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進一步增強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價值認同,從而推動中華民族在更高層次上實現大團結大進步。
最後,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三全育人」改革工作緊密結合起來。
當前,學院正在積極推進學校黨委部署的「三全育人」工作改革,今後,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三全育人」工作改革緊密結合起來,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著力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夯實「十大育人」體系建設,全面構建「三全育人」思政大格局。
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不斷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努力培養「四有」好老師,建設一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高素質教師隊伍。要引導廣大教師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不斷提升政治素養,大力增進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更好地承擔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職責,發揮促進民族團結的引路人作用。
要進一步提升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應,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於專業課教學之中,在學院現有的「課程思政」示範課中培育思政功能更加明顯、特色更加鮮明的示範課程。廣大教師應充分挖掘黨的十九大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族團結、「五個認同」等知識點,將有關民族政策、民族關係的現實案例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元素引入教學過程,有機融入課程教學活動和教育實踐中,使思想價值引領貫穿全過程,充分調動學生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體驗與認同。
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涵,大力營造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校園文化氛圍。通過徵文、競賽、展覽等方式,加大宣傳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中國革命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等,打造以官網、官微等為主幹的多元化網絡育人集群,在潤物無聲的文化「滴灌」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繼續打造特色品牌校園文化活動,使活動能夠突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進一步深化文化認同、匯聚民族力量。
作為黨的執政之基、力量之源的高校基層黨組織,我們要肩負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使命擔當,守正創新地做好意識形態、思想政治教育、組織建設等工作,全面推進基層黨建工作,強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組織保障,切實提高基層黨組織服務群眾、維護穩定、促進發展的能力,讓每個基層黨組織都成為團結一方、安定一方的戰鬥堡壘,讓每一名黨員都成為維護民族團結穩定、促進共同富裕的一面旗幟。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國情出發,多次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談會提出「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到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提出「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再到黨的十九大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並寫入黨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全黨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循。對學院黨委而言,如何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完整納入「三全育人」體系建設之中,是擺在我們面前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
首先,要充分認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意義。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是習近平同志關於民族工作重要論述的重大觀點,是新時代開展民族工作的重要遵循,是促進民族團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我們要通過開展理論學習中心組和黨支部集中學習、舉辦全體教職工專題培訓、講授專題黨課、組織主題活動等形式,圍繞「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的總目標,以「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為主題,以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根本途徑,重點學習黨的民族創新理論,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以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黨的民族政策、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等,使全院師生充分認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豐富內涵和重大意義。
其次,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緊密結合起來。
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我們高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本質要求,也是我們履行政治責任、擔當歷史使命的具體表現。所謂「立德樹人」,就是要以青年學生的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為核心,在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鬥精神、提升綜合素質上下功夫,著力培養具有「天下觀的愛國者、有理想的奮鬥者、有本領的實幹者、有擔當的開拓者和有德行的奉獻者相統一基本特質」的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在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中,我們要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深刻領會「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的重大意義,把愛國作為立德樹人的基調和人才成長的底色,把加強民族團結作為戰略性、基礎性、長遠性工作來做,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增進廣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認知、認同和歸屬。要積極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中華民族「多元」與「一體」的辯證關係,強化國家認同,促進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引導學生牢固樹立自己是中華民族一員的意識,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進一步增強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價值認同,從而推動中華民族在更高層次上實現大團結大進步。
最後,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三全育人」改革工作緊密結合起來。
當前,學院正在積極推進學校黨委部署的「三全育人」工作改革,今後,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三全育人」工作改革緊密結合起來,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著力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夯實「十大育人」體系建設,全面構建「三全育人」思政大格局。
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不斷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努力培養「四有」好老師,建設一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高素質教師隊伍。要引導廣大教師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不斷提升政治素養,大力增進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更好地承擔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職責,發揮促進民族團結的引路人作用。
要進一步提升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應,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於專業課教學之中,在學院現有的「課程思政」示範課中培育思政功能更加明顯、特色更加鮮明的示範課程。廣大教師應充分挖掘黨的十九大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族團結、「五個認同」等知識點,將有關民族政策、民族關係的現實案例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元素引入教學過程,有機融入課程教學活動和教育實踐中,使思想價值引領貫穿全過程,充分調動學生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體驗與認同。
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涵,大力營造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校園文化氛圍。通過徵文、競賽、展覽等方式,加大宣傳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中國革命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等,打造以官網、官微等為主幹的多元化網絡育人集群,在潤物無聲的文化「滴灌」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繼續打造特色品牌校園文化活動,使活動能夠突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進一步深化文化認同、匯聚民族力量。
作為黨的執政之基、力量之源的高校基層黨組織,我們要肩負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使命擔當,守正創新地做好意識形態、思想政治教育、組織建設等工作,全面推進基層黨建工作,強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組織保障,切實提高基層黨組織服務群眾、維護穩定、促進發展的能力,讓每個基層黨組織都成為團結一方、安定一方的戰鬥堡壘,讓每一名黨員都成為維護民族團結穩定、促進共同富裕的一面旗幟。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國家,秦朝統一六國以來,設立三公九卿制度管理國家,九卿中的典型客人是專門管理民族事務的地位。歷代一直非常重視民族問題。因為民族團結是關係到國家命運的重要問題。從歷史來看,國力強、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的時期,不是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時期。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消除了民族歧視,建立了民族區域自治的政治制度,各民族無論人口多少,都是平等的,這些都打下了中華民族大團結的基礎。在2019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深指出:各族人民親近一家,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實現的根本保證。的確,各民族只有親近一家,情同手足,合作,團結髮展,才能聚集強大的力量,創造民族輝煌,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現在在全面的小康路上,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國路上,一個民族是必不可少的!習近平總書記表示,各民族應該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擁抱在一起,和睦相處,和諧共濟,和諧發展。在抗洪救災中,汶川地震、玉樹地震救援中,在戰勝消除貧困、抵抗新冠肺炎的流行中,一方面有困難、八方支援,到處展示著中華民族團結的力量。
心相通,情相融的志相同,力相聚。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在歷史波瀾的起伏中不斷發展,是因為各民族有共同的價值追求和精神依賴,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激發了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因為各民族不斷交流、交流、融合、手腳相親、守望。現在,面對世界百年未有的巨大變化,要站在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建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提高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期根本加強文化認同。特別是對黨中央推進雙語教育改革的重大決策,推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必須站在政治、全局、戰略的高度認識。
作為一名教師,作為一名領導幹部,我們必須做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宣傳和教育,為大多數教師和學生提供良好的思維和政治課程,積極引導大多數教師和學生將愛國情、強國志和國家銀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保持民族團結,共同促進祖國繁榮發展,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想做出積極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消除了民族歧視,建立了民族區域自治的政治制度,各民族無論人口多少,都是平等的,這些都打下了中華民族大團結的基礎。在2019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深指出:各族人民親近一家,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實現的根本保證。的確,各民族只有親近一家,情同手足,合作,團結髮展,才能聚集強大的力量,創造民族輝煌,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現在在全面的小康路上,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國路上,一個民族是必不可少的!習近平總書記表示,各民族應該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擁抱在一起,和睦相處,和諧共濟,和諧發展。在抗洪救災中,汶川地震、玉樹地震救援中,在戰勝消除貧困、抵抗新冠肺炎的流行中,一方面有困難、八方支援,到處展示著中華民族團結的力量。
心相通,情相融的志相同,力相聚。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在歷史波瀾的起伏中不斷發展,是因為各民族有共同的價值追求和精神依賴,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激發了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因為各民族不斷交流、交流、融合、手腳相親、守望。現在,面對世界百年未有的巨大變化,要站在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建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提高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期根本加強文化認同。特別是對黨中央推進雙語教育改革的重大決策,推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必須站在政治、全局、戰略的高度認識。
作為一名教師,作為一名領導幹部,我們必須做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宣傳和教育,為大多數教師和學生提供良好的思維和政治課程,積極引導大多數教師和學生將愛國情、強國志和國家銀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保持民族團結,共同促進祖國繁榮發展,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想做出積極貢獻。
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豐富黨員政治生活關鍵之舉,通過此次專題研討活動,讓我受益匪淺,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幹部,我更加深刻體會到「築牢中華民族共同意識」的重要性,我會把學習到的有關內容結合到平日的工作當中,武裝頭腦,認真工作,並全力的帶動身邊同事家人朋友們共建美好家園。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研究,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納入青少年教育、社會教育,教育引導各族幹部群眾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心靈深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內蒙古大興安嶺林業的發展情況,在黨中央的堅強有力領導下,各族人民努力建設團結和諧、繁榮富強、進步、安居樂業、生態良好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林業。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林區的文化教育事業邁上了快車道,職工的生活越加豐富,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到職工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從文化產業迅速發展,到文藝創作成果豐碩。林區文化事業發展成就巨大,多層面滿足了職工的精神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文化認同,就要把牢正確的方向,創新方式方法;要增強各族人民的文化自豪感,將對本民族文化的熱愛融入對整個中華文化熱愛之中,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心靈深處,就是長遠之策、固本之舉。
「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像石榴籽一樣緊抱在一起」做好一名黨員的工作,增進文化認同,各族人民就能抱得更緊,更能凝心聚力,進而激發出更深沉而持久的愛國之情,共創繁榮而燦爛的中華文化,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此過程中的強化也必將提升中華文化的魅力,增進中華民族的大團結,讓我們在復興路上走的更自信而堅實。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研究,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納入青少年教育、社會教育,教育引導各族幹部群眾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心靈深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內蒙古大興安嶺林業的發展情況,在黨中央的堅強有力領導下,各族人民努力建設團結和諧、繁榮富強、進步、安居樂業、生態良好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林業。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林區的文化教育事業邁上了快車道,職工的生活越加豐富,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到職工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從文化產業迅速發展,到文藝創作成果豐碩。林區文化事業發展成就巨大,多層面滿足了職工的精神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文化認同,就要把牢正確的方向,創新方式方法;要增強各族人民的文化自豪感,將對本民族文化的熱愛融入對整個中華文化熱愛之中,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心靈深處,就是長遠之策、固本之舉。
「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像石榴籽一樣緊抱在一起」做好一名黨員的工作,增進文化認同,各族人民就能抱得更緊,更能凝心聚力,進而激發出更深沉而持久的愛國之情,共創繁榮而燦爛的中華文化,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此過程中的強化也必將提升中華文化的魅力,增進中華民族的大團結,讓我們在復興路上走的更自信而堅實。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