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是鄭莊公黃泉見母的故事。
在《史記》和《左傳》等史書中都有記載。主要說的是鄭莊公的父親鄭武公與夫人武姜生有兩子,大兒寤生,小兒名段。武姜在生寤生時險些喪命,因而討厭大兒,而對小兒段疼愛有加。
鄭武公去世後,窹生按古制繼承王位,封為鄭莊公。武姜因小兒沒繼承王位而生氣,要求鄭莊公將京城封給段。鄭莊公照辦,但武姜仍不知足,她密謀與段裡應外合起兵奪權。消息泄露,太叔段兵敗,拔劍自刎。
鄭莊公怒將武姜軟禁穎地,發誓"不到黃泉,絕不再見!"鄭莊公是個孝子,日久思母心切,但身為國君,又一言九鼎。潁考叔給鄭莊公出主意,說黃泉即地下,如果挖一地道,找到泉水,蓋上地宮,在地宮裡與母見面,就如同黃泉見母。這樣既盡了孝,又沒違背誓言。鄭莊公大喜,日夜掘地挖泉蓋地宮,終於在"黃泉"與武姜見面,母子二人抱頭痛哭,言歸於好。
鄭莊公黃泉見母的故事,歷來被當作孝敬父母的典型,但在讀這個故事時,卻對鄭莊公是否是真孝敬產生了幾個疑問。
其一、如果鄭莊公是真孝敬,那麼當他發現母親與弟弟段圖謀不軌時,為何不採取措施予以制止,而是放任母親與弟弟一錯再錯?「多行不義必自斃」是鄭莊公的名言,這句名言說得好,但同時也表明了鄭莊公對母親與弟弟的不義行為心知肚明。
其二、如果鄭莊公是真孝敬,那麼他為何會發下「不至黃泉,毋相見也」的重誓?一個人說出這麼重的話發下這麼重的誓言,得需要多大的決心?不要說在倡導「百善孝為先」的古代社會,就是在比較開明的現代社會,一個人要下定決心與母親決裂,斷絕母子關係,也是不容易做到的。
其三、《史記》說鄭莊公在發誓不到黃泉不見母親後,「居歲餘,已悔思母。」鄭莊公在一年之後才思念母親後悔當初的決定。我們假設當初鄭莊公說不至黃泉毋相見是一時激憤之言(事實上鄭莊公早知道母親與弟弟的圖謀,根本不可能一時激憤),那麼他為何要等到一年之後才後悔?在心理學上,激憤之情只能維持短暫的時間,不可能一年之中都在激憤。
基於以上三點疑問,我們有理由懷疑鄭莊公黃泉見母會不會是迫於道德輿論的壓力。
這是完全有可能的,因為在春秋時期,人們十分看重道德,王公貴族更是千方百計努力塑造自己的光輝道德形象。鄭莊公想成為有作為的王侯,想成為天下諸侯的霸主,自然不希望自己的道德形象有污點。
- 歷史問答
- 答案列表
鄭莊公掘地見母是真孝還是偽孝[朗讀]
鄭莊公母親將武姜軟禁穎地,發誓"不到黃泉,絕不再見!"鄭莊公是個孝子,日久思母心切,但身為國君,又一言九鼎。潁考叔給鄭莊公出主意,說黃泉即地下,如果挖一地道,找到泉水,蓋上地宮,在地宮裡與母見面,就如同黃泉見母。這樣既盡了孝,又沒違背誓言。鄭莊公大喜,日夜掘地挖泉蓋地宮,終於在"黃泉"與武姜見面,母子二人抱頭痛哭,言歸於好。
是母親先要置兒子於死地,看來鄭莊公還是大度的。
是母親先要置兒子於死地,看來鄭莊公還是大度的。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