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尚書是六部尚書的其中之一,別稱大司馬,統管全國軍事的行政長官,明代正二品,清代從一品,我們可能經常看的歷史劇,裡面一般都會出現兵部尚書、戶部侍郎等官職,其實它們都是六部的官員,而在電視劇中,動不動就會罷免一個兵部尚書、什麼侍郎等官職,就此大家都覺得兵部尚書這個職位並不高,而事實上並不是如此,在歷史上,想要罷免一個兵部尚書,那肯定會動靜巨大的,那麼大家就會問了,兵部尚書,到底相當於現在的哪個職位呢?
兵部尚書,顧名思義肯定和軍隊有關係,這個職位最高起源於隋朝時期,是六部(吏、戶、禮、兵、刑、工)之一。
據悉兵部尚書主要負責的就是軍隊的日常管理,比如士兵的日常操練、後勤等等,但是其並無調動大軍的權利,而在古時候,兵權一般都是帝王賜予的,而在兵部一般都有尚書、庫部、主事等等,其中大約有十幾個主要負責人,而領頭人則是兵部尚書了。
而值得一提的是,兵部尚書在每個朝代的權利大小都是不同的,其在明朝達到了頂峰時期,在明朝時期兵部尚書還負責城防、國防等等事務!就此來看,歷史上的兵部尚書就相當於,現在的軍委副主席或者國防部長了。
- 政治問答
- 答案列表
兵部尚書等於現在什麼官[朗讀]
歷朝歷代都是兵部主管軍事,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兵部是六部之一,既主管軍官的升遷和調轉,也負責對外作戰。各朝的兵部尚書在唐朝之前都是武將出身,但自宋朝之後就是文職擔任了,宋朝重文抑武,壓制武將。兩宋為何為了壓制武將。在對軍隊架構指揮和控制方面設計出了一套複雜的政治架構。
在封建王朝,軍隊都是封建王朝的支柱和命門,皇帝只有手握軍權,才能掌控一切,才是真皇帝,倘若軍權旁落他人之手,皇帝就是權臣手中的木偶,如何穩固有效地牢掌軍權並防止他人染指,一直是皇帝考量的首要問題,宋朝設置兵部、樞密院、三衙三個衙門交叉制衡。多個各負其責、互不隸屬的方式對軍權施行了極為有效的制衡和約束,其心思之縝密、手段之複雜、影響之深遠,歷朝歷代無出其右,堪稱達到古代軍權管控的典範。
兵部掌軍,這是歷朝歷代的管理機構。屬於實權部門,在宋朝建立後,兵部的權力被弱化和虛擬化,據趙匡胤定下的規矩兵部是:兵掌「兵衛、儀仗、鹵簿、武舉、民兵、廂軍、土軍、蕃軍,四夷官封、承襲之事,輿馬、器械之政,天下地土之圖」。並沒有指揮作戰、調兵遣將 的權力,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管軍隊的行政機構。由文官擔任。
樞密院是在唐代首設,執掌內廷文書,由宦官任之。後來就是由樞密使輔佐宰相,分掌軍政。宋朝設立樞密院與「中書」分掌軍政大權,號稱「二府」。樞密院開始執掌軍權。其最高長官稱「樞密使」,樞密院不僅執掌軍機要務,還有人事權、招募權、調動權等,屬於實權的部門。是指揮打仗的,從現在角度來看,樞密院就是總參謀部。然而,樞密院雖然可以指揮作戰,但手中沒有一兵一卒歸管轄。這一機構應該由武將當然,但實際還是由文官擔任。
北宋沿襲五代後周軍制,以禁軍為中央軍,為帝國的主力軍隊。而禁軍則由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等三個部門進行管理,這三個機構統稱為「三衙」。三衙各自的最高長官都稱都指揮使,彼此互不隸屬、都只對皇帝負責。趙匡胤正是依靠擔任此職之後,才有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趙匡胤登基之後,三衙直接管理作為戰鬥部隊衙門,是直接負責禁軍的日常管理和訓練等工作,直接與部隊打交道。儘管看起來手握重兵,但三衙並無調動派遣軍隊的權力,這一點和樞密院正好相反。
這就意味著,樞密院有調兵之權,卻無統兵之重;三衙有統兵之重,卻無調兵之權,至於兵部則完全是為了存在而存在。宋朝對軍權的拆分和限制達到了空前絕後的地步。壓制武將也到了前例的程度。也正是這套複雜的方式。導致了北宋軍事上的疲敝。
在封建王朝,軍隊都是封建王朝的支柱和命門,皇帝只有手握軍權,才能掌控一切,才是真皇帝,倘若軍權旁落他人之手,皇帝就是權臣手中的木偶,如何穩固有效地牢掌軍權並防止他人染指,一直是皇帝考量的首要問題,宋朝設置兵部、樞密院、三衙三個衙門交叉制衡。多個各負其責、互不隸屬的方式對軍權施行了極為有效的制衡和約束,其心思之縝密、手段之複雜、影響之深遠,歷朝歷代無出其右,堪稱達到古代軍權管控的典範。
兵部掌軍,這是歷朝歷代的管理機構。屬於實權部門,在宋朝建立後,兵部的權力被弱化和虛擬化,據趙匡胤定下的規矩兵部是:兵掌「兵衛、儀仗、鹵簿、武舉、民兵、廂軍、土軍、蕃軍,四夷官封、承襲之事,輿馬、器械之政,天下地土之圖」。並沒有指揮作戰、調兵遣將 的權力,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管軍隊的行政機構。由文官擔任。
樞密院是在唐代首設,執掌內廷文書,由宦官任之。後來就是由樞密使輔佐宰相,分掌軍政。宋朝設立樞密院與「中書」分掌軍政大權,號稱「二府」。樞密院開始執掌軍權。其最高長官稱「樞密使」,樞密院不僅執掌軍機要務,還有人事權、招募權、調動權等,屬於實權的部門。是指揮打仗的,從現在角度來看,樞密院就是總參謀部。然而,樞密院雖然可以指揮作戰,但手中沒有一兵一卒歸管轄。這一機構應該由武將當然,但實際還是由文官擔任。
北宋沿襲五代後周軍制,以禁軍為中央軍,為帝國的主力軍隊。而禁軍則由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等三個部門進行管理,這三個機構統稱為「三衙」。三衙各自的最高長官都稱都指揮使,彼此互不隸屬、都只對皇帝負責。趙匡胤正是依靠擔任此職之後,才有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趙匡胤登基之後,三衙直接管理作為戰鬥部隊衙門,是直接負責禁軍的日常管理和訓練等工作,直接與部隊打交道。儘管看起來手握重兵,但三衙並無調動派遣軍隊的權力,這一點和樞密院正好相反。
這就意味著,樞密院有調兵之權,卻無統兵之重;三衙有統兵之重,卻無調兵之權,至於兵部則完全是為了存在而存在。宋朝對軍權的拆分和限制達到了空前絕後的地步。壓制武將也到了前例的程度。也正是這套複雜的方式。導致了北宋軍事上的疲敝。
加入收藏